一百七十年前遼國滅渤海國,遼太宗耶律德光將渤海遺民大量內(nèi)遷遼東,一時間廣袤的渤海故地變得地廣人稀。
西移渤海遺民,削弱了遼國在這裡的力量,使其對原渤海地區(qū)特別是對高麗北部女真地區(qū)控制減弱。
高麗乘機對這裡的渤海人和原渤海統(tǒng)治下的小部分女真人等進行招誘、驅(qū)討,不斷擴張勢力,甚至開始出兵與遼朝控制下的女真人展開激戰(zhàn)。
王建以防禦女真侵擾爲由將平壤改稱爲西京,派遣從弟王式廉爲長官駐守。在高麗王朝的早期,西京平壤的長官擁有很大的權(quán)力,他只需要對國王本人負責(zé),其部下官員的任免完全由長官自己決定。
高麗一面積極經(jīng)營西京,一面於清川江以北築德川、長青、安朔等城,將高麗與遼國之邊界由大同江推至清川江;同時積極討伐居住於鴨綠江沿岸的女真人,蠶食女真故地。
爲了防備遼國,高麗建立光軍司,編成光軍三十萬。與此同時,王建採取了移民實邊的策略,將大量的人口從高麗的南部遷往北部。
王建的這些措施增強了高麗北部的邊防力量,大大拓展了國土面積。王建經(jīng)略北邊的步伐一刻也未停止。到他統(tǒng)治的末期,高麗的北境已經(jīng)遠及永興和清川江的南岸,疆域大大超過了新羅。
宋太祖建隆三年十月。王建之子王昭遣其廣評侍郎李興佑、副使李勵希、判官李彬等赴宋國朝貢。
大約一百年前,遼國第一次征伐高麗後,高麗戰(zhàn)敗被迫向遼稱臣納貢並與宋斷交,遼則賜高麗“鴨綠江東數(shù)百里”。高麗率兵驅(qū)逐女真,修建了興化、鐵州、通州、龍州、龜州、郭州六城。
又過了十多年,高麗疆域已擴展到鴨綠江一帶。從六十年到五十年前,高麗在咸興以南、永興以北之間修築長城。抵都連浦,並築定州、宣德、元興三關(guān)。此後,遼國與高麗東北部就以這一線長城和三關(guān)爲界。
而今。高麗舉兵越過長城與三關(guān),入侵遼國女真所屬的曷懶甸,並強築九城,當真是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東方不敗行軍途中。各地駐軍相繼加入,還未過遼陽府,兵力已過二十萬,想必到了東部邊境上,集結(jié)兩倍於敵軍人數(shù)的兵士,應(yīng)該不成問題。
可就在半道上,前線就捷報頻傳。
原來面對外敵入侵,完顏部聯(lián)盟聯(lián)盟長劾裡鉢。派次子阿骨打率領(lǐng)各部落兵馬,在通州會合。這些完顏部落的勇士。總數(shù)雖然只有二千五百人,但戰(zhàn)鬥力極強。
阿骨打率領(lǐng)兵士祭告天地,執(zhí)挺誓師,說:“大家同心盡力,有功的奴婢可以作平民,平民可以作官。原先有官職的,可以按功勞大小進升。倘若違反誓言,身死梃下,家屬也不能赦免。”
次日,到達前線,與高麗軍相遇。阿骨打射死敵將李龍海。高麗兵潰敗,死者十之七八。
三日後,女真兵乘勝攻克淥州城外的高麗軍駐地,俘獲大量馬匹和財物,勝利回師。
再接下來,女真勇士們一發(fā)不可收拾,數(shù)日內(nèi)連拔高麗人所築九座城寨,收復(fù)曷懶甸,並繼續(xù)南下,突破高麗長城同定州、宣德、元興三關(guān),高呼著要攻入西京城,然後再到開京去放把火。
東方不敗兩眼看著手中寫滿輝煌勝利的戰(zhàn)報,心裡頭的驚異卻是非同小可:“怪不得由女真人組成的金軍,能創(chuàng)造出僅用十二年就滅遼平宋的奇蹟,他們的戰(zhàn)鬥力委實可怖之極。想當年,哦,不對,應(yīng)該說是以後,那遼天祚帝親率號稱七十萬的遼國大軍,前去抗擊阿骨打的二萬金軍,還是被打得大敗虧輸,我總算明白是爲什麼了。”
低頭沉思一陣,又喃喃自語道:“高麗人悍然入侵我國的暴行固然可惡,然而要是阿骨打領(lǐng)著手下的女真兵殺入開京,將偌大一座都城付之一炬,讓成千上萬百姓流離失所的話,那便是更大的暴行了。我還是下道軍令,讓他只能攻城不可屠城的好!”而後提筆手書號令,讓傳令官騎快馬給阿骨打送去。
可阿骨打還沒接到東方不敗的軍令,東方不敗就已經(jīng)收到高麗國王王晧的降書了。信中說,高麗這次進犯大遼,乃是守邊將領(lǐng)自作主張的結(jié)果,並非出於高麗國王和朝廷的意思。
那兩個挑起事端的將領(lǐng)已被斬首,首級隨著國書一併送到東方不敗的手中,還請她大人不記小人過,領(lǐng)兵退出高麗境內(nèi)。
東方不敗看罷降書,又瞧了瞧兩顆血淋淋的人頭,當即哂笑道:“哼,自作主張?擅自進軍?你騙誰呢!且不說兩個駐守邊疆的大將有沒有這個膽子,瞞著自家主上對外開戰(zhàn),光是看他們的進軍路線,就可知這是一次精心策劃、佈置縝密的軍事行動,其後有著整個高麗國的支持。”
高麗一向奉行“事大保國”政策,其軍隊打不過敵人便馬上投降,以此玩弄別的國家,自以爲是拿手好戲,但東方不敗看在眼裡,頗不以爲然。
“不過嘛,既然高麗都已經(jīng)求和了,那我們也算得勝了,還是要給他們一個臺階下。”東方不敗轉(zhuǎn)念又想。
在上報遼國朝廷,得到批準後,東方不敗給王晧開出了四個受降條件:第一,高麗放棄以前侵佔的鴨綠江以東女真故地;第二,高麗賠償大遼軍費白銀三十萬兩;第三,高麗國王王晧親自出城投降,東方不敗將趕赴開京受降;第四,遼帝遣使至高麗賜璽書,從而確立起兩國間的宗藩關(guān)係,高麗此處成爲大遼的藩屬國,奉遼國爲宗主,每年至少有賀冬至、賀正朔、賀聖節(jié)、納歲幣四次固定朝貢。
此時,阿骨打率領(lǐng)的女真軍,以及隨後趕到的漢族、渤海族、契丹族、室韋族、鐵驪族、兀惹族聯(lián)軍,總數(shù)不下十萬人,已經(jīng)兵臨開京城下,將其圍了個水泄不通。
面對東方不敗開出的近乎苛刻的受降條件,和城外十多萬氣勢洶洶的遼軍,王晧同朝堂上的一班臣子們商議了幾天幾夜,一籌莫展之下,懇求東方不敗派人前來談判。
東方不敗收到高麗朝廷的回信後,倒是同意跟對方談判,還派出自己得力的部將趙汗青去談。(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