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77章 葬禮登基

咸豐皇帝去世後便改稱大行皇帝,清廷喪葬儀式非常隆重,主要包括小殮、大殮、停靈、移陵、出殯、入葬。小殮,在皇帝去世當天舉行,爲大行皇帝穿衣戴帽,同時皇子、皇孫要穿孝,並剪去一綹頭髮,表示哀悼、女眷要摘掉一切飾物,官員要摘去帽上的紅纓。大殮,在小殮之後第二天舉行,將大行皇帝太入梓宮(皇帝的棺材)。大殮當天王公大臣、文武百官要來瞻仰皇帝的遺容。停靈,大殮之後要將皇帝梓宮停放在乾清宮正殿,供祭祀,同時頒佈遺召,舉國致哀,二十七日天內不許演戲。

由於咸豐是在承德駕崩,因此小殮、大殮也都是在承德煙波致爽殿完成,隨後停靈十日,便即扶靈柩回京城。到得京城之後又在乾清宮停靈數日,供京城的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祭祀,並頒佈遺詔。就在乾清宮停靈的這些天裡,杏貞聯(lián)合慈安、奕?以及京城的許多大臣發(fā)動政變,八大臣被迅速抓捕下獄,審結、處決也是極爲的迅速。

到得肅順等人被處決的第三天上,咸豐才被到壽皇殿。移靈就是大行皇帝的靈柩在乾清宮停放一段時間後,要將皇帝的梓宮移至景山的壽皇殿或觀德殿,準備出殯。出殯,也要經過一些複雜的儀式,最後,將皇帝的梓宮入葬清東陵或清西陵,最後咸豐被葬在了東陵。

原本負責咸豐喪儀的是肅順,肅順被抓後便由奕?接任。這些日子奕?雖然極少去軍機處,但喪儀他還是辦得妥妥當當。隨著咸豐的喪儀辦完。接著便是小皇帝的登基大典。起初肅順等人擬定的新帝年號是祺祥,但隨著杏貞政變成功,杏貞便和慈安商議後改年號爲同治。在宣佈遺詔那天由禮部官員擇定登基吉日,日子便是定在咸豐下葬後的第五日上。

十月初三日,兩宮攜載淳這個小孩在太和殿登基。當日慈安抱著載淳在前,杏貞在側,先到保和殿降輿,再到中和殿升座。各級官員行禮。行完禮後,官員們各就各位,禮部尚書再奏請即皇帝位。載淳在太和殿即皇帝位,這時按一般典禮規(guī)定,由中和韶樂樂隊演奏,但由於處在喪期,規(guī)定音樂設而不作。只在午門上鳴鐘鼓。

載淳即位後,階下鳴鞭三下,羣臣依據口令行三跪九叩禮。在百官行禮時,音樂設而不作,羣臣慶賀的表文也進而不宣。最後要頒佈詔書,以表示皇帝是“真命天子”。儀式莊嚴而隆重。首先,文華殿大學士裕誠再將詔書捧出,交禮部尚書捧詔書至階下,交禮部司官放在雲盤內,由鑾儀衛(wèi)的人擎執(zhí)黃蓋共同由中道出太和門。再鳴鞭,新帝還宮。文武百官分別由太和門兩旁的昭德門、貞度門隨詔書出午門。將詔書放在龍亭內,擡至天安門城樓上頒佈。新帝返端凝殿,再換上孝服。大學士等將“皇帝之寶”交回,貯於大內。

隨後便是昭告天下,改元同治,爲咸豐帝上尊號,尊靜皇貴太妃爲太皇太后,尊皇后鈕鈷祿氏爲母后皇太后,上徽號慈安皇太后,尊生母葉赫那拉氏爲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皇太后,同時宣佈新帝年幼,兩宮垂簾聽政,待小皇帝成年之後再還政於帝。

至此歷史似乎迴歸了本來的面目,杏貞雖然提早幾年成了慈禧,但兩宮垂簾聽政卻和歷史上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慈安柔弱,還不識漢字,兼之對政務也不大感興趣,是以真正做主的便是杏貞一人。辦完喪儀和登基大典之後,真正走上權力巔峰的還是儲秀宮的那位。

一切繁文縟節(jié)辦完之後,照例慈安遷居慈寧宮,杏貞原本可以遷居長春宮的,但她卻下旨還是居住在儲秀宮,而兩宮垂簾聽政之所定在養(yǎng)心殿東暖閣內。

這天袁甲三、李鴻章兩人奉召入京,兩宮在養(yǎng)心殿東暖閣接見了兩人。仔細詢問了淮上捻匪的情形之後,杏貞便下旨令榮祿爲欽差大臣統(tǒng)京城新軍三萬人馬前往淮上剿匪,袁甲三、李鴻章爲協(xié)辦大臣,會辦淮上軍務。而京城新軍及防務卻悉數交託醇親王奕翾,僧格林沁駐軍天津拱衛(wèi)京城。

旨意下達後,榮祿錯愕了半天,猜不透杏貞葫蘆裡買的什麼藥,跟著又有旨意到來,卻是杏貞命榮祿入宮面授機宜。

此時榮祿已經和曾紀靜成婚,由於榮祿在祺祥政變中立功甚偉,得以封爲領侍衛(wèi)內大臣,並封毅勇伯之位,此時又得以二十餘歲的年紀封爲欽差大臣,似乎便是前途無量。

安德海傳完旨意後,一旁的曾紀靜照例給了些謝儀,安德海笑納之後道:“榮大人就更衣隨奴才進宮吧,再透個底,今兒兩宮太后都很高興,興許會賞賜宮內用膳,夫人也就不必等榮大人了。”

曾紀靜欣喜萬分,自覺自己這個夫君前途無量,更是爲曾氏一門添了光彩,當下又謝了。榮祿卻面色凝重,一言不發(fā)轉頭回屋更衣,曾紀靜命府上管事招呼安德海,自己快步跟了進去。

到得屋內,曾紀靜揮退下人,親手替榮祿更衣,榮祿抿著嘴脣一動不動,任由曾紀靜替自己更衣。

“爺,那安德海正是太后身邊的紅人,你不可這般怠慢於他的。”曾紀靜一邊扣著鈕釦一邊說道:“雖然太后倚重於你,但始終還是安公公更加貼身些,無端端的得罪他,往後有事也不好辦。”

榮祿對這個妻子倒是很客氣,當下嗯了一聲道:“我明白了,跟你說了多少次,別叫我爺,叫我的表字即可,你這樣叫我不喜歡的。”

曾紀靜臉上微微一紅,輕輕嗯了一聲,榮祿又道:“安德海太過張揚,遲早失勢。也不必刻意討好,而且過於結交太后身邊的人。太后反而會不喜。”

“嗯,爺……仲華說的是,我婦道人家思慮不周。”曾紀靜替榮祿掛上朝珠,擡眼看了看榮祿的面頰,忍不住臉上又是一紅道:“若是太后留你用膳便差人回來說一聲。”

榮祿輕輕攬住曾紀靜,在她面頰上一吻,低聲道:“嗯,晚上等我回來。過幾日我便要出征了,也不知要多久才能回來,這幾晚都歇你房裡。”

曾紀靜雖然和榮祿成婚已經有一段時日,但榮祿對自己很是客氣,甚少這般白日便輕薄的,當下羞不可抑的嚶嚀一聲應了。榮祿整理衣冠完畢,便跟著安德海進宮去了。

到得養(yǎng)心殿東暖閣內。榮祿隔著垂簾見禮完畢,杏貞賜了座給他,還沒開口說話,前面的小皇帝便吵鬧開來,原來他在垂簾前的寶座上坐了許久,已經睡眼惺忪。便吵鬧了起來,慈安心疼載淳,便道:“妹妹,姐姐我也有些乏了,便先帶載淳回宮歇息片刻。有事便差人來通傳。”

杏貞嗯了一聲,也聽不出高興還是不高興。“姐姐慢行,等會兒賜宴袁甲三、李鴻章他們時,再請姐姐來便是了。”

慈安應了一聲便起駕回宮,暖閣內只剩下安德海和幾名太監(jiān)、宮女。

自從上次獨處之後,榮祿還一直沒有機會和杏貞單獨在一起,後來的政變也是通過安德海傳信來互通消息,此刻再見佳人,慈安又帶著小皇帝先走了,榮祿心底裡的漣漪又盪漾了起來,只盼著杏貞能讓這些太監(jiān)、宮女出去,自己好能和她獨處。

但隨後杏貞便一直在說淮上捻匪之事,令榮祿很是失望,聽到後來便有些心不在焉。杏貞也知道捻匪的難剿之處,這些捻匪說白了拿起刀槍就是匪,官軍來時,放下刀槍往鄉(xiāng)村老家裡一藏搖身一變就是當地居民,是以清廷歷史上幾次圍剿都春風吹又生。

今日她特意召榮祿前來,便是想提醒他剿捻匪必須掌握好地方上的士紳豪族,並建議他參考後世民國的保甲制在淮上施行,方便分辨百姓和捻匪。同時杏貞考慮到歷史上的捻匪多如牛毛主要還是因爲黃河改道之後,在山東、淮上等地形成了巨大的黃泛區(qū),無以爲生的百姓極多,是以成爲捻匪討口飯吃的人也極多。去歲杏貞提醒咸豐加固黃河大堤,這趟差事是恭親王親自去辦的,特意加固了黃河瓦蘭段大堤,到了今年此刻也還沒有改道的跡象,沒有黃河氾濫,沒有災民的溫牀,杏貞想來這捻匪剿滅還是應該不難的。

但杏貞自顧自說半天,榮祿起先還接兩句話,但到後面乾脆只是連聲應是了,到讓杏貞大皺秀眉,說完之後,杏貞淡淡的說道:“這些話說與你聽,你該當知道如何做,本宮也不多言什麼,先下去歇息片刻,稍後和袁甲三、李鴻章一道用晚膳吧。”

隔著那道捲簾,榮祿只覺得自己和她的距離越來越遠,甚至兩人之間出現(xiàn)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高牆,難道真的她上位之後,自己就更加不可能和她有什麼結果,甚至連說話都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了?

宮中的晚膳吃的是什麼,榮祿食之無味,袁甲三和李鴻章都是第一次見,雖然榮祿也久仰兩人大名,但今晚卻沒什麼心思說話。袁甲三和李鴻章本來有意結交一下這位紅得發(fā)紫的榮大人,但見他今晚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便也不好多言,用完晚膳後便各自叩謝恩典回府。

榮祿轉到宮門口時,卻聽背後安德海喊道:“榮大人慢走。”榮祿停步愕然回頭,只見安德海笑容滿面的迎了上來,低聲道:“請榮大人隨奴才來,有故人相邀。”

榮祿心中奇怪,什麼故人相邀?但差得動安德海的除了她還有誰?不禁心頭火熱起來。

跟著安德海轉到御花園一處偏廳內,安德海退了出去,屋內黑漆漆,只見屋內屏風後面一個女子聲音幽幽的說道:“你是不是有什麼話想單獨和我說?”這聲音卻不是杏貞還有誰?

第705章 儲秀再會第713章 九思堂會第314章 句號起點第333章 外籍教官第562章 元旦曲宴第30章 衙倉納捐第500章 大文字獄第35章 瀏陽農女第419章 步步上位第201章 小心翼翼第245章 錢江軼事第464章 大限已至第546章 放虎歸山第233章 再戰(zhàn)吳淞第611章 驅狼吞虎第655章 難以爲繼第262章 馬尾之戰(zhàn)第319章 伴駕閱折第213章 清軍登岸第181章 拯危醫(yī)館第105章 波詭雲譎第450章 西王盛威第252章 鴉片稅率第245章 錢江軼事第707章 秋後算賬第322章 宗族勢力第267章 地方政權第542章 後山夜戰(zhàn)第298章 開府六部第133章 西王遠征第259章 雷霆救兵第538章 出兵援桂第356章 一個交代第215章 滸墅關前第311章 心有不甘第113章 出隊之議第325章 加碘食鹽第436章 攻心爲上第728章 永不降下第278章 天父臨凡第277章 沿途軼事第212章 請君入甕第743章 伊犁條約第19章 火燒糧倉第572章 雪帥之約第313章 狗急跳牆第619章 天寧寺外第645章 騎兵對決第258章 寧波大捷第593章 感謝上帝第85章 爲何哭泣第168章 大明國夢第730章 也都擁有第377章 華夷大防第297章 大義名分第134章 洞庭霧霾第216章 智慧獵槍第532章 江塘之戰(zhàn)第211章 背水一戰(zhàn)第718章 秉國協(xié)定第51章 守險守陴第178章 口舌之蜜第678章 所謀爲何第55章 麗澤風長第107章 北征東伐第48章 入城尋兄第653章 冒險失敗第387章 千秋勸語第505章 與虎謀皮第443章 傳位詔書第406章 天堂再會第745章 回家之路第545章 心頭隱患第531章 主客之爭第459章 投降免死第293章 衡州惡戰(zhàn)第398章 攘外安內第284章 新政之議第631章 被俘之後第317章 上位之事第76章 一片孤寒第449章 貪字成貧第38章 燕子嶺上第41章 山腰夜戰(zhàn)第250章 上海軍政第331章 喜事連連第573章 意義不同第95章 明正典刑第179章 傳教之士第434章 轉攻西府第298章 開府六部第122章 祈禱氣運第605章 決戰(zhàn)之前第65章 遭遇之戰(zhàn)第556章 授旗儀式第553章 散朝之後第488章 泉州海港第45章 投鼠忌器第50章 虛與委蛇第19章 火燒糧倉
第705章 儲秀再會第713章 九思堂會第314章 句號起點第333章 外籍教官第562章 元旦曲宴第30章 衙倉納捐第500章 大文字獄第35章 瀏陽農女第419章 步步上位第201章 小心翼翼第245章 錢江軼事第464章 大限已至第546章 放虎歸山第233章 再戰(zhàn)吳淞第611章 驅狼吞虎第655章 難以爲繼第262章 馬尾之戰(zhàn)第319章 伴駕閱折第213章 清軍登岸第181章 拯危醫(yī)館第105章 波詭雲譎第450章 西王盛威第252章 鴉片稅率第245章 錢江軼事第707章 秋後算賬第322章 宗族勢力第267章 地方政權第542章 後山夜戰(zhàn)第298章 開府六部第133章 西王遠征第259章 雷霆救兵第538章 出兵援桂第356章 一個交代第215章 滸墅關前第311章 心有不甘第113章 出隊之議第325章 加碘食鹽第436章 攻心爲上第728章 永不降下第278章 天父臨凡第277章 沿途軼事第212章 請君入甕第743章 伊犁條約第19章 火燒糧倉第572章 雪帥之約第313章 狗急跳牆第619章 天寧寺外第645章 騎兵對決第258章 寧波大捷第593章 感謝上帝第85章 爲何哭泣第168章 大明國夢第730章 也都擁有第377章 華夷大防第297章 大義名分第134章 洞庭霧霾第216章 智慧獵槍第532章 江塘之戰(zhàn)第211章 背水一戰(zhàn)第718章 秉國協(xié)定第51章 守險守陴第178章 口舌之蜜第678章 所謀爲何第55章 麗澤風長第107章 北征東伐第48章 入城尋兄第653章 冒險失敗第387章 千秋勸語第505章 與虎謀皮第443章 傳位詔書第406章 天堂再會第745章 回家之路第545章 心頭隱患第531章 主客之爭第459章 投降免死第293章 衡州惡戰(zhàn)第398章 攘外安內第284章 新政之議第631章 被俘之後第317章 上位之事第76章 一片孤寒第449章 貪字成貧第38章 燕子嶺上第41章 山腰夜戰(zhàn)第250章 上海軍政第331章 喜事連連第573章 意義不同第95章 明正典刑第179章 傳教之士第434章 轉攻西府第298章 開府六部第122章 祈禱氣運第605章 決戰(zhàn)之前第65章 遭遇之戰(zhàn)第556章 授旗儀式第553章 散朝之後第488章 泉州海港第45章 投鼠忌器第50章 虛與委蛇第19章 火燒糧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湛江市| 海淀区| 黄平县| 柳江县| 右玉县| 江陵县| 墨江| 商水县| 吴旗县| 依兰县| 文昌市| 基隆市| 柳河县| 榆林市| 合山市| 长顺县| 西和县| 乡宁县| 连南| 盐城市| 南京市| 西藏| 台北县| 福贡县| 醴陵市| 肇东市| 秦皇岛市| 涟水县| 西乡县| 浦东新区| 永胜县| 绍兴市| 惠来县| 韶山市| 基隆市| 肇东市| 苏州市| 博爱县| 北辰区| 鄄城县| 台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