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培見這位家長說的真是激動澎湃,看的出來她真的是爲了孩子謀劃了許多,但是想法是好的,可黃小培還是她說的有些異想天開了,轉學哪裡那麼簡單啊。
“我明白您的想法,您也是爲了孩子好,可是我們不是初中是走學區的嘛,轉學恐怕沒那麼簡單的吧。”黃小培也不想打擊這位家長,只實話實說而已。
“我知道,爲了孩子,我願意換房子。”
“換房子哪裡那麼容易啊,我聽說現在好的學區房子都特別貴,而且又老又舊還特別的小,重點是還很難找到。”
“古有孟母三遷,在那麼困難的時候孟母都知道爲自己的孩子製作好的學習氛圍,何況是我們呢,再難我也要想辦法找,只要是這個方向對的,功夫不怕有心人嘛,而且現在離下學期還有點時間,我相信我一定能找到的。”
“你真的想好了啊?即使是找到了,換到了那麼小的地方你們能適應嗎?孩子能適應新環境新學校嗎?”
“我想到很清楚了,一定要換,孩子現在還小,適應能力也很強,我相信她一定會慢慢適應的,黃老師,你是不知道啊,我前段時間去了一家重點中學參觀,才知道一個地方的學區直接反應的是一個孩子的素質啊,那些重點學校學區的孩子整體素質都要高些,這不是我危言聳聽啊,是真的,他們的父母整體素質都偏高自然孩子也是一樣的,我去了以後就更加篤定要把孩子送到這樣的學校來。
“你想想這樣孩子以後長大肯定都是大有作爲的,即使我的孩子並沒有特別的優秀,那她這些優秀的同學也是一筆財富啊。
“所以砸鍋賣鐵我都要到最好的學區去買房,孩子讀書時間不能等,我們苦點就苦點,到時候孩子學成了我們還愁住不到好房子嘛。”
那位家長說完拉著黃小培的手,繼續說道,“黃老師,您也有孩子,您應該能夠感同身受我現在的心情吧,我現在的良苦用心我相信孩子以後也能夠理解的.
“真的,黃老師,你還沒到我的年紀,你可能還不能理解,我以前爲了事業甚至都考慮過不生孩子,後來拗不過家人在36歲的時候才生了她,到了我們這個年紀,纔算看明白自己事業都沒那麼重要了,孩子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在我們年輕的時候人家或許會問我們做什麼工作的賺了多少錢,但是等孩子長大了,即使我們再能幹,別人都是問你孩子做什麼的,賺多少錢?”
“這就是現實啊,所以再苦我也要把孩子供上去,我現在工作都辭了,我打算好好陪孩子中考,我相信你爲了孩子好也會跟我這樣做的吧?”
這一問把黃小培問住了。
她突然發現自己作爲老師,覺悟似乎沒有這位家長高。
或者說黃小培此刻才發現原本自己一直以爲爲了家庭付出了很多,現在跟這位家長比起來自己真的小巫見大巫,反而是自己這段時間似乎太注重表面的自身輕鬆了,反正忽視了這位家長所謂的孩子最重要。
想想這段時間自己爲了能夠把補習班能夠做好,爲了所謂的自己的事業,對於孩子的學習確實有些鬆懈,而對於這位家長說的教育環境,黃小培似乎也忽略了,曾經蘇子軒在學校里老是打鬧,自己只想到了換班級,卻沒想到自己的孩子或者根本不適合這個學校的教育模式。
而且就像這位家長說的我們這個學區不算差,但也一定說不上有多好,這邊住的人也魚龍混雜,什麼人都有,就像她說的好的學區那些孩子的素質和父母的素質都整體高一些,而現在自己所在的學區孩子的素質實話實說是參差不齊的。
環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走向這句話原本黃小培還不那麼認同,她此時又突然想到了婆婆何美珍,她不就是個被環境被生活所迫的“曾經有爲青年嘛?”
現在仔細想想蘇慶春跟自己講的年輕時的何美珍,雖然他沒有細她是如何努力,如何學習的,但是在哪個年代,缺吃少糧,重男輕女的年代,特別是她還是個女孩子,能夠做到不畏世俗,堅持學習,還能夠真正的做到那麼高的學習儲備量,那份素養也是一般人無法比擬的,黃小培猜測她那時候一定也是人中人鳳,絕對是個翹楚。
可是再看看現在的婆婆,黃小培絲毫看不出她之前的半點學識跡象,有的只有柴米油鹽和無盡的生活斑斕,甚至跟哪個時代一樣,重男輕女。
黃小培相信何美珍也曾痛恨過哪個時代的不公,不然不可能堅持讓蘇慶春一定要讀書,她應該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幫著自己讀上大學,完成自己的未完成的夢,可爲什麼偏偏現在的婆婆卻活成了自己曾經批判的人的模樣呢?
這是爲什麼?
你能說何美珍年輕的時候沒有努力過嗎?很明顯她努力過,爭取過,不然怎麼可能隨口就能背出多年以前學習過的一篇及其普通的文章呢,可見她對學習從未放棄也從未忘記,只是現實生活又不得不讓她妥協。
設想一下,假如何美珍生活不在農村,而是在城裡,假如她生活的地方沒有重男輕女,而是讓她也繼續讀書,或許何美珍也是一名老師,或者機關幹部,更或者以她的能力都能成爲一位領導也未可知。
無論她成爲什麼樣都有可能,但是她絕對不會活的像現在這個樣子,如此狼狽、如此卑微。
何美珍或許就是被環境誤了一生的真人實例吧。
想到這黃小培不禁後被一身冷汗,她想婆婆何美珍在年輕時每個晚上是怎麼過的?面對這樣不公平的生活環境,而自己卻滿懷理想和報復,那壓抑著的理想和嚮往的生活無法達成怎麼去平復心情,那麼多的夜晚她是該多麼的漫長和難熬啊。
或許這時候,黃小培又突然明白了婆婆何美珍爲什麼在丈夫準備去讀大學的時候把那本寫有“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書送給自己的兒子了,或許那本書無關錫劇和紅樓夢,它只是代表著自己未完成的心願和理想。
她僅僅只是希望自己的兒子帶著自己的希望離開農村,離開哪個令兩人都傷心的地方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