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5章 (1)

說殺就殺,說貶就貶

胡惟庸謀殺徐達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的郭桓一案,對大明王朝的震動,遠遠勝於事情本身。朱元璋絕不容許他的臣子貪墨,胡惟庸被徐達咬了一口已膽戰心驚,皇上又單獨留下了徐達,焉知不是對付他的?

胡惟庸很少有這樣失態的時候,他走出奉先殿時,竟失足摔了一跤。李善長看在眼裡,特地約了弟弟李存義一起過胡府去安慰幾句。

李善長要他別在乎徐達,“皇上這次殺了六部和地方大員那麼多,短時間不會再大興獄訟了,大家謹慎些爲好。”

李存義說:“我看皇上和從前大不一樣了。”

胡惟庸問:“怎麼個不一樣法?”

“多疑,”李存義說他誰也信不著,“連跟他起家的元老也一樣說殺就殺,說貶就貶。如果我們不留條後路,日後說不定怎麼樣呢!”

李善長說,怎麼留後路?他都這麼大歲數了,還把他請出來,是福是禍,都躲不了的。他提醒他們倆現在又結成兒女親家了,地位本來顯眼招人忌,更應慎而又慎才行。

胡惟庸嚐到了伴君如伴虎的滋味,他預感到皇上對他是引而不發。

李存義說:“看來,不能等著送死了。”

胡惟庸看了他一眼。

胡惟庸送李家兄弟上轎後,看見一個內廷小太監在二門那裡等他。胡惟庸忙把他拉到一旁。

小太監二乙來報告,徐達說了丞相一大堆壞話,他說不該將那些犯官殺得太快,一定能把胡惟庸牽扯出來。

胡惟庸咬牙切齒地說:“這老東西。”

二乙又說:“徐達說你包藏禍心,有好多事不向皇上報告,專權。正好劉基上了一份遺書,說你日後必反。”

胡惟庸驚道:“皇上怎麼說?”

二乙說:“皇上只說了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胡惟庸臉色越發不好看起來,他對跟過來的管家說:“賞他兩貫餞。”自己先進門去了。

前門拒虎,後門進狼,胡惟庸惱恨自己流年不利,犯小人。從前是劉伯溫總與他過不去,好歹這根刺拔出了,又蹦出個不要命的徐達。這根刺不拔,他沒有好日子過,徐達不比別人,他的資歷、地位、功勞,都是獨一無二的,他說話的分量也舉足輕重,對胡惟庸的危害也最大。

他輾轉反側了一夜,終於想出了一個除刺的辦法,他要買通徐達跟前的一個人。

這天散朝後,渾身疲軟的胡惟庸半躺在榻上,門人領了一個壯實漢子進來,胡惟庸客氣地坐起來,對侍從吩咐:“給福壽倒茶。”

這個福壽就是徐達府上的把門人。

“小人可不敢當。”福壽莫名其妙地看著胡惟庸,“不知丞相大人叫我來有什麼吩咐?”

胡惟庸說:“你坐。你在徐達府上幹什麼呀?”

福壽道:“把門。”

“很辛苦啊,”胡惟庸又問他把了幾年門。

“六年了。”福壽答。

“這麼長時間?”胡惟庸抱打不平地說他府上把門的,“過了三五年,早都放了七品知縣了,這徐達,太刻薄下人了。”

福壽卻毫無怨言,稱自己也只會看門,“當縣太爺,我還打怵呢,不會過堂審案,不是誤事嗎?”

“你真是個老實人。”胡惟庸說,“你到我這來,給我當貼身保鏢,每月給你二十兩銀子,怎麼樣,來不來?”

福壽說:“丞相大人看上我什麼了?我哪值這麼大價錢啊?”

“你樂不樂意吧?”胡惟庸說。

“這麼擡舉我,哪有不樂意的。”福壽笑道:“只是,徐大將軍待我也挺好的,我總得好好說一聲,不然對不起人家。”

“隨你。”胡惟庸又問他成親沒有。

福壽說:“上無片瓦,下無寸土,誰肯跟我呀!”

胡惟庸拍了拍手,立刻走出來十多個花枝招展的丫環,胡惟庸問福壽:“你看她們美不美?”福壽只看了一眼,就低了頭,臉通紅。

胡惟庸揮揮手,讓她們下去後說:“這些人當中,你隨便挑,選中哪個,哪個就是你媳婦,成家的一切,你不用操心,我來管。”

福壽受寵若驚,又百思不解地問:“我福壽是個什麼人物啊,值得丞相這麼爲我操心?莫不是胡丞相有什麼事要我辦?”

“你真是個聰明人。”胡惟庸說他有一個仇人,想請福壽幫他除掉。福壽點了點頭,說:“行。其實,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你想除掉誰,抓起來關進刑部大牢不就完事了嗎?還用自己操心?”

胡惟庸說他的這個仇人不是隨便能抓、能殺的,皇帝也讓他三分。福壽嚇了一跳,結結巴巴地說:“你,你是說,說,徐,徐大大將、將軍?”胡惟庸點點頭:“不然就不請你了。”

福壽的頭搖得同貨郎鼓似的,連連說:“不行,不行,我可不能對他下手。”

胡惟庸問:“爲什麼?”

福壽說:“人得講良心啊,我跟了大將軍這麼多年……”

“跟了六年,不還是個把門的嗎?”胡惟庸不屑地說,“把門的狗而已,他有什麼良心!”

福壽說:“反正說什麼也不行,丞相另找別人吧。”

胡惟庸放下臉來:“你不幹,你還能走出我的相府嗎?”

福壽傻了:“丞相……”

胡惟庸又笑了:“你就是出得去,你回到徐達那裡也沒命了,你知道爲什麼嗎?”

福壽惶惑地盯著他。

胡惟庸告訴福壽:“徐府裡有我的耳目,你一舉一動都在我掌握之中。你不下手,我的人就會把你的事告訴徐達,我事先寫了一封叫你下手殺他的信,把這信往徐達手上一交,你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你想想吧。”說罷,胡惟庸伸了個懶腰走了。

福壽當然也想得銀子,說上一房親事,可那代價是殺自己的主人。他當然不能幹。不幹自己就得罪了丞相,胡惟庸要處置他這麼個小人物,不和捻死個螞蟻一樣嗎?福壽好不犯愁,便買了一斤酒,也不吃菜,在門房裡一口接一口地喝起來,一邊喝,一邊暗自嘀咕:“你怎麼能賣主求榮呢!”

夜裡,徐達騎馬歸來,卻見大門緊閉。

隨從大叫:“反了!看見將軍回來,怎麼不開門?”隨從跑到門房一看,福壽還在喝酒,已喝得東倒西歪,還在喝。隨從上去打了他兩個嘴巴,福壽才醒過來,問:“大,大將軍回來了嗎?”

隨從不理他,自己去開了大門。徐達大怒,叫人把福壽押到了大廳裡,徐達要教訓教訓這個不守規矩的人。

福壽跪在他面前,徐達說:“你跟我不是一年半年了,怎麼連規矩都不懂了,當班看門的時候喝起酒來?”

福壽說:“小人心裡有事難過,是借酒澆愁啊!”

徐達笑問:“我倒想聽聽,我們福壽澆的是什麼愁啊?”

福壽說:“有人僱我來殺你,我不下手,他就要陷害我,說要借大將軍之手除掉我。我跟大將軍這麼多年,別人給我金山、銀山我也不能動心,也不能背主啊!”徐達沉吟了片刻,問:“想殺我的人只有一個,胡惟庸,對不對?”

福壽吃驚地看著他:“我都告訴大人了,他再陷害我,你可千萬別信啊!”徐達說:“你說了實話,我還會信別人的嗎?”

福壽被徐達派到塞外藍玉那裡去謀差了,徐達並不在意胡惟庸的小手段。這天他有意繞遠路過胡惟庸相府前,只見門前車水馬龍,來往的轎子不斷,大門洞開,門口放了收禮的紅氈桌子。

徐達拍拍大轎扶手,叫轎伕停一下。

落轎後,徐達問:“胡丞相家辦什麼喜事這樣賀客盈門?我怎麼一點信不知道,去打聽一下。”跟隨跑去問了,馬上回來說,胡丞相府中出了奇事,一口很深的古井裡忽然長出一棵竹筍來,躥出水面十丈多高,因爲稱奇,一傳十,十傳百,文武百官都來觀看賀喜。

徐達皺起了眉頭,隨從問:“進去看看?”

徐達說:“別掃人家興,走。”

大轎擡過去了,顯然胡惟庸得到了徐達路過的消息,帶兒子胡正跑出來,卻不見影,忙問門人:“徐大將軍呢?”

門人答:“停了一下又走了。”

胡惟庸悵然若失。李存義也來到了他身邊,這天六部九卿、五都督府、通政使司、欽天監、太醫院、行人司、御史臺、六科給事中、堂官、司官差不多都到了,胡惟庸還要親眼看看單子。一看,上面只有寥寥幾個人名,就說:“不對吧,怎麼才這幾個人?再說,這湯和什麼時候來過?”

李存義笑了,誰來了無須記,把誰沒來記下來了就全有了。這是沒來送禮的人名。

胡惟庸很讚賞他這親家辦事高人一籌。其實,長不長竹筍,是不是祥瑞之氣,都無關緊要,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要藉此看看人心,誰在他這邊,誰向遠,誰敢拗著他。

李存義提醒他,來的人也並不都是真心。

“那當然,”胡惟庸說,“有的是真心,有的是隨大流、有的是惹不起,有的是想巴結我,這也好,各懷心腹事,各念各的經。只要他們怕我,諂媚我,都是好事。”

李存義也有隱憂,他說:“井中出祥瑞的事,皇上會不會忌諱?”

胡惟庸豈會拉這個空?他早上賀表了,他說:“這是大明王朝社稷之祥瑞呀!只要文武百官不這麼認爲就行。”

值錢的消息

朱元璋豈是那麼好欺哄的?當徐達上殿來告訴他,胡府門庭若市,京官們爭相去看井中竹筍時,朱元璋很淡然地笑笑,他捧著五彩羣仙祝壽圖案的官窯茶碗,品著茶,說:“胡惟庸上了賀表,告訴朕他家井中長筍,是國家祥瑞之兆。井中有筍、有樹,這本來是可能的,井壁有土,就能生根。但這樣招搖,文武羣臣都去觀賞、祝賀,還上禮,這就大不一般了,爲誰祝賀呀?”

一聽朱元璋看得如此明徹,徐達放下心來,說起福壽的事,徐達不免在氣憤之餘也擔憂起來:“胡惟庸既已買通我的門人對我行刺,可見他心懷不軌,劉基一口咬定是胡惟庸唆使御醫害了他,也不是空穴來風,陛下對他不能不防了。”

朱元璋發現屏風後有動靜,他故意說:“好,我派人去把麻奉工傳來,一問不就知道了嗎?”

徐達說:“這最好。”

送徐達出殿時,朱元璋看見小太監二乙裝模作樣在擦桌子。

二乙的鬼頭鬼腦,朱元璋早已有所察覺,他密令雲奇趁二乙不在時查驗過他的箱籠,裡面有不少錢,除了偷,就是受賄,想起有幾次在殿上說的話都傳了出去,朱元璋就疑心到二乙,今天正好試他一試。

二乙再也想不到皇上會對他起疑,還自以爲得計,馬上溜出宮去,直奔胡惟庸府上,他很特殊,一報宮中二乙的大名,府裡上下都不擋他駕。二乙報告了朱元璋要傳訊麻奉工,追查劉基死因的消息。

這還得了?萬一麻奉工招了實情,胡惟庸就要人頭落地了。

胡惟庸問:“皇上真的要找麻御醫對質?”

二乙說:“我躲在屏風後聽到的。”

“皇上沒發現你?”胡惟庸問。

二乙搖搖頭,說:“他若看見我,我還有命嗎?”

胡惟庸又給了二乙幾錠銀子,笑嘻嘻道:“你小子好好幹,日後我讓你當內宮總管。”

“謝丞相。”二乙千恩萬謝歡天喜地地走了。

胡惟庸必須搶先把麻奉工弄到手裡藏起來,讓他永遠失蹤,這人存在一天,胡惟庸都有性命之憂,他後悔,早該把他處置了。

但胡惟庸又低估了朱元璋的心智和辦事效率。當雲奇來報告,二乙果然是到胡惟庸那裡去了時,朱元璋意識到麻奉工有性命之憂,便令雲奇親自去請他,就說寧妃娘娘病了,搶先宣他進宮。

雲奇答應著出去。

麻太醫家可以說是一夕數驚,黃昏薄暮,雲奇帶了一夥羽林軍,不容分說,剛把麻太醫“請”走,又一夥軍士擁入麻家,不容分說破門而入,爲首的人問:“麻太醫呢?”

一個老太婆戰戰兢兢地說:“宮裡哪個娘娘病了,剛被接走啊!”

爲首的人不信,對下面的人說:“給我搜,然後把住前後門,讓它老鼠也溜不出去。”

第37章 (3)第30章 (2)第22章 (1)第22章 (1)第22章 (1)第44章 (1)第23章 (2)第50章 (3)第8章 (4)第9章 (1)第44章 (1)第47章 (4)第54章 (3)第25章 (4)第35章 (1)第26章 (1)第16章 (3)第7章 (3)第22章 (1)第6章 (2)第51章 (4)第6章 (2)第10章 (2)第9章 (1)第19章 (2)第20章 (3)第26章 (1)第21章 (4)第32章 (4)第49章 (2)第48章 (1)第3章 (3)第37章 (3)第7章 (3)第17章 (4)第20章 (3)第44章 (1)第20章 (3)第28章 (3)第27章 (2)第17章 (4)第47章 (4)第33章 (1)第37章 (3)第11章 (1)第49章 (2)第42章 (2)第9章 (1)第47章 (4)第11章 (1)第26章 (1)第43章 (3)第9章 (1)第2章 (2)第23章 (2)第38章 (1)第11章 (1)第44章 (1)第53章 (2)第21章 (4)第18章 (1)第12章 (2)第27章 (2)第30章 (2)第3章 (3)第27章 (2)第34章 (2)第28章 (3)第50章 (3)第51章 (4)第31章 (3)第19章 (2)第25章 (4)第53章 (2)第34章 (2)第39章 (2)第1章 (1)第41章 (1)第38章 (1)第40章 (3)第27章 (2)第31章 (3)第45章 (2)第53章 (2)第33章 (1)第1章 (1)第29章 (1)第45章 (2)第50章 (3)第49章 (2)第20章 (3)第14章 (1)第22章 (1)第4章 (4)第48章 (1)第39章 (2)第16章 (3)第24章 (3)第49章 (2)第2章 (2)
第37章 (3)第30章 (2)第22章 (1)第22章 (1)第22章 (1)第44章 (1)第23章 (2)第50章 (3)第8章 (4)第9章 (1)第44章 (1)第47章 (4)第54章 (3)第25章 (4)第35章 (1)第26章 (1)第16章 (3)第7章 (3)第22章 (1)第6章 (2)第51章 (4)第6章 (2)第10章 (2)第9章 (1)第19章 (2)第20章 (3)第26章 (1)第21章 (4)第32章 (4)第49章 (2)第48章 (1)第3章 (3)第37章 (3)第7章 (3)第17章 (4)第20章 (3)第44章 (1)第20章 (3)第28章 (3)第27章 (2)第17章 (4)第47章 (4)第33章 (1)第37章 (3)第11章 (1)第49章 (2)第42章 (2)第9章 (1)第47章 (4)第11章 (1)第26章 (1)第43章 (3)第9章 (1)第2章 (2)第23章 (2)第38章 (1)第11章 (1)第44章 (1)第53章 (2)第21章 (4)第18章 (1)第12章 (2)第27章 (2)第30章 (2)第3章 (3)第27章 (2)第34章 (2)第28章 (3)第50章 (3)第51章 (4)第31章 (3)第19章 (2)第25章 (4)第53章 (2)第34章 (2)第39章 (2)第1章 (1)第41章 (1)第38章 (1)第40章 (3)第27章 (2)第31章 (3)第45章 (2)第53章 (2)第33章 (1)第1章 (1)第29章 (1)第45章 (2)第50章 (3)第49章 (2)第20章 (3)第14章 (1)第22章 (1)第4章 (4)第48章 (1)第39章 (2)第16章 (3)第24章 (3)第49章 (2)第2章 (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保县| 禄劝| 曲周县| 育儿| 太和县| 镇雄县| 兰西县| 祁阳县| 库车县| 五莲县| 屏山县| 都江堰市| 黑龙江省| 修武县| 邵阳县| 大邑县| 贵德县| 曲阳县| 大渡口区| 南和县| 滨州市| 五家渠市| 镇原县| 西乌| 台中市| 宁蒗| 阿拉尔市| 宜川县| 汕尾市| 博兴县| 辽宁省| 买车| 泸定县| 京山县| 垣曲县| 长岭县| 永清县| 紫金县| 稷山县| 马边| 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