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三章 科學的解讀——風水(三)
風水已成,接下來就是風水的一些特殊點。
其實風水講究得是相承之道。不是所有的風水都必須要最好的,大地上龍脈很多,但寶眼其實並不多,這不單單是因爲形成寶眼需要相當的時間與特殊的地形地貌,而更重要的是,絕對不會在同一個地方產生多個寶眼。
要知道三頭龍穴,那是相當的罕見,而且一般的三頭龍穴都是經過後期的改造的,根本就不是天然形成的。
所以來說,寶穴並不多見,煞穴可能更少見。這就好像你去找流芳百世的名人,估計你能說出一籮筐,可要是讓你說出遺臭萬年的名人,你可能兩隻手就能數得過來。所以煞穴的少見程度比寶穴更甚。
所以後來,很多風水師見到有一定規格的穴眼,就稱爲寶穴或煞穴,這是不對的。要知道,這些東西如果常見得就跟路邊擺得水果蔬菜一樣,那也就不值錢了。物以稀爲貴嗎。
其實在過去,很多有錢人埋得並不是寶穴,也不是煞穴,大部分只是普通的平穴。就是一般迴流的地方,這些地方還是比較多的,但是由於氣不足以影響太多,因此也就不見得會暴富暴貧。
經常在小說中看到某人挖開一寶穴或煞穴,裡面有許多的黑毛、白毛什麼的,要知道,並不是這些寶穴及煞穴纔能有這些東西,很多時候,這些東西都是專門製造出來的。一般的平穴也有可能。這個方面後面會說到一些,但只是一種說法,各位不必太當真。
風水是有時間的?
風水是有時間的,要知道,一具屍體不是無限的吸引那些流動的氣的。那麼吸收不了的怎麼辦?在一個風水寶穴中,一部分氣流回了核心的盤古之處。另一部分被埋葬在這裡的屍體吸收。要知道,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很多的時候,寶穴並不能馬上帶來效果就是這個原因,很多的寶穴都是爺爺被埋了下去,到了孫子輩纔有了發展,這也是氣流動吸收的一個時間性。
而一旦得到了發展,就證明那個被埋在寶穴的屍體已經吸收到了足夠的氣。可是,如果那個寶穴被堵死,或者改流,那麼在一段時間內,氣就會流走。這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在過去,有句俗話叫“富不過三代”,也是跟這樣的風水氣數有關。
真正的風水師除了要看到穴的流動,還要根據種種的跡象判斷穴的時間性。經常在一些評書中聽到,說這裡有個寶穴,你家誰埋在這裡後,三代之後可以稱王什麼的。
這個三代就是時間性了,如果這是真的,那麼這個風水師的水平相當的高,他不但能看出寶穴,還能看出這個穴的時間性,這需要高超的技巧和無數次的實踐中得來的。當然,還有緊接著的話就比較玄了,比如那些進入寶穴後會成龍而昇天什麼的。雖然不是不可能,但一般來說,很難。
皇帝陵都是風水寶地嗎?
不完全是,一般來說,皇帝陵真正在寶穴中的,往往都是皇帝幾代先人。而後面的皇帝使用的往往都是平穴。
所謂的平穴,就是承接寶穴之間的一些類似中轉站似的地方。在風水上也講究“水滿則溢,水盈則虧。”一個好的風水穴並不是能埋千百人的,所以對於皇帝來說也是這樣,那麼除了最早被埋在風水寶穴中的人外,其他的都在這條龍脈的一般平穴上。
平穴也稱守成之穴,主要意義在於讓後來的皇帝可以守成之道。當然,風水只是一般的學說,真正影響歷朝歷代的,還是人爲的因素更多些。
所以皇帝陵往往都會扎堆,也是因爲這個原因。其實說起來,秦始皇陵除了大和難挖以外,他的風水真得是有待考證。因爲說實在的,在當時那種高壓統治下,風水師的生活狀態是很差的。那麼給他選墓的那個風水師很有可能玩他一把也說不定。
因爲風水這種東西,怎麼說怎麼有理,你只要玩上幾句玄的,一般人也不懂,這跟階層和學歷沒有任何關係,你就算找一個著名大學的博士後,也不見得比一個研究風水的幼兒園畢業的人會看,會說。所以說,其實秦始皇陵不但不是個寶穴,很有可能還是敗穴。
風水會因人而異嗎?
當然會的,人既然爲百靈之首,當然具備了相當的氣。要知道氣這種東西也是相到影響的。很多時候,兩個人雖然是第一次見面,但會產生惺惺相惜的感覺,這就是氣的吸引。
那些所謂的忘年交或者一見如故、一見鍾情等等,都是氣機的吸引。當然並不是吸引的氣機就完全一樣,而是相互吸引的氣機完全互補。
可能有得人知道人手上是有所謂的鬥與箕的。那麼最相配的人,是十個鬥和十個箕的人,這兩種人一樣嗎?顯然不是,而是最互補,因此才最相配。所以人的氣機完全影響著風水之氣。
前面也說過,歷朝歷代的都延續著寶穴與平穴的埋葬方式,但改朝換代仍然存在,是什麼原因,大部分是人爲因素。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纔是氣機的主要載體。你可想像,就算是一個寶穴,比如他的氣機爲100,而一個普通的人,他的氣機爲0.01。可是,如果有一萬個這樣的人認爲你的統治有問題,那麼會怎麼樣?
平手了,也就是人的氣機在統一整合後,與寶穴的氣機相平了,所以去看各朝的統治,他們最一開始就是以民爲基點而統治著當時的人。結果怎麼樣?結果是人們雖然有部分去反對他們的統治,可大部分的人民生活的相當好,也就能很好的統治著。
可後續的皇帝因爲沒有多少利民政策,更有一些反而爲了自己的私慾而橫徵暴斂,這就造成了許多的農民起義。而這些農民纔是真正的風水流動之氣,纔是真正應該維護的。
兩個特殊的人的風水——劉邦?
歷史上有兩個特殊的皇帝,一個是劉邦,一個是朱元璋(朱重八)。之所以說他們特殊,是因爲他們不太可能接觸到寶穴,是什麼讓他們成爲了一代帝王。
要說明一下,這兩個人雖然出身經歷差不多,但成帝之因卻差了許多。劉邦佔得可謂是活氣,是人爲的風水。而朱元璋佔得是天定寶穴,雖然不是崑崙胎,但也差不了多少。
這裡需要看看兩人佔風水在哪裡。首先來說劉邦。其實從對手來說,應許算是兩個,一個是當時秦王朝,另一個是霸王項羽。
秦王朝可以說是被一個風水師給黑了。他們的先祖肯定是佔了個好的風水穴,所以看秦朝的發展史,幾乎沒什麼亂政之君。雖有波折,但不影響最後的走向。這也是秦統一這道。可是秦始皇稱帝以後,異常的膨脹,所以他的墓,實際上卻是個敗風水之地。也許還挖斷了以前的好龍脈。
而項羽本身應該是佔了個好龍脈的,因爲在很早以前,就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流言存在,這個流言存在於秦滅亡之前。那麼這句話是哪裡來的?也是具有相當的風水知識的人傳出來的,雖然這個人已經無法考證了,但他肯定看到了秦風水的敗落及楚風水的興起,這也是風水的時間性。
插一句,其實還有一條也證明了這點,就是“亡秦者胡”的傳言,這個由江湖術士帶回的據說是神仙說得,那麼這個神仙是什麼人?高人,風水中的高人,他也是通過了時間性看到二代而亡的依據。那爲什麼不是扶蘇,很簡單,都說了秦始皇是被黑了,他的墓地中有絕長子之勢。
再回到項羽,他本來最有機會成爲最後的勝者,之所以最後沒有成功,只是因爲他的風水勢被人所帶走了。
其實項羽在初期,甚至於到最後的時候,都要強於劉邦,可是流動之氣是不可控制的。劉邦最初雖說是與項羽成爲兄弟,但那根本就不一回事。項羽當是多強,劉邦當時多弱。劉邦的第一桶氣是由其實是從“約法三章”開始的。
當時秦地還有王者之氣,這些氣雖然因胡亥的死而四處流散,但實際並沒有消失,它只是暫時的沉寂了下來。劉邦的“約法三章”非常符合當時人們的需要,所以當時人心所向。這也是當時人氣的一種流動。
而項羽在這時犯了一個大的錯誤,就是殺秦兵,並以舊秦三將爲當時秦三地的守衛,這種佈置,不敗纔怪。
而更主要的人氣,還是其謀士之氣,劉邦被趕到蜀地後,爲什麼必要漢中?因爲漢中是接氣之地,右接秦地之遺氣,左接巴蜀的升騰之氣,這是一個匯合口。項羽放了這個地方,真是一大失誤,如果當時斷開了漢中,劉邦最多就是個巴蜀王。
集氣還要會用氣,光集不用,等於白扔。所以不是佔了一個風水寶穴你就不用努力了,它只是個輔助作用,還要靠你的努力把氣用出,纔算是成功。所以,成功的人不是光祖墳冒青煙了,而是他們自己成功的把那種氣用在實處。這也是爲什麼成功的人身上會有一種氣場,而普通人就很差了。
劉邦最終的成功還在於用氣。要說劉邦這人真是沒什麼真本事,他自己也很有自知之明,有句出名的話,叫做: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攻必克,伐爲勝,我不如韓信。籌糧募兵,後勤無缺,我不如蕭何。
其實在劉邦成爲巴蜀王后,在他身邊的只有一個蕭何了。當時的漢初三傑,韓信還是個小官官,正考慮著逃回中原,張良那時到了韓王那裡,必竟是韓人。而當時的劉邦真得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因爲沒有用氣之人。
這時,韓信跑了,蕭何追去了,因爲蕭何知道,韓信是當時在劉邦帳下,唯一能真正應用這些氣的人。同時說明一下,約法三章也是蕭何的主意。蕭何應該是個有相當風水之氣知識的人。
韓信用兵,多多益善。這就說明韓信這人用氣的本事是很高的。說實在的,打仗指揮,不是你想多多益善,就能多多益善的。有些人能管理成千上萬人的大公司,有些人,連自己隊裡的十幾個人都擺不平,這很正常,大家的氣不同,要把氣擰在一起用,這是門學問。
所以,韓信對劉邦的評價是,可帶兵十萬,這也是用氣的法門不同。有了韓信,劉邦真正的得到了用氣之勢,再加上張良的妙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他幾乎是兵不血刃就拿下了秦之舊地。以秦之舊氣加巴蜀之氣,對抗項羽的王氣。
當然,這個時候還是項羽更強氣一些。所以劉邦還是個敗,但劉邦這人聰明,他讓韓信出趙地,攻齊地,目的也是一種集氣,同時不斷分化離間在項羽身邊的將領。對項羽之氣影響最大的,就是項羽的首席謀士范增的離開。
所以後來劉邦說過:而項羽只有一范增而不能用。這纔是劉邦真正的氣所在。而在劉邦與項羽鬥爭到膠著之時。韓信也佔有了一定的氣,他向劉邦提出,要稱假王,劉邦本來是要罵的,是張良踩了他的腳,才換了話說:大丈夫要當就當真王,當什麼假王?
因爲當時韓信之氣決定的勝負的關鍵,他的氣靠向誰,誰就贏。而當時,還出現了另一種的走氣之法,是由韓信的一個部將帶來的。
他建議韓信利用自己的氣,三分天下。如果當時韓信真這麼做了,可能就是第一個三國了。當然結果大家都知道,韓信幫了劉邦,兩氣合成一氣,當然就強於項羽之氣,最終成其帝業。
劉邦的成功可以說是完全的人氣佔優,劉邦這人最大的優勢就占人,所以到最後,當成就帝業之時,這些佔氣之人就成了劉邦帝業的最大威脅。聰明的人有兩個,張良,主動放棄,不要了,都給你。蕭何,自己泄氣,當了一輩子老實人。而且其他幾個異姓之王還要佔據王氣,不死纔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