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鞅來到秦國,得到了秦孝公寵臣景監鼎力相助,兩次見到了秦孝公,但是結果如何呢?
景監一直在宮門外等候。
他很心急。
不止是爲了給衛鞅幫忙,而是景監爲了秦國心急,秦國太需要一個能夠令國家改變進步的人物了!
這個人,會是衛鞅嗎?
終於,在焦急中景監看到了衛鞅的身影,他連忙走上前去問衛鞅,這一次見面結果如何?
衛鞅看著景監急切的臉龐,淡淡的說道,這一次雖然改變了內容,談論的主要是王道,但是領導好像還是不怎麼滿意。
景監一聽也生氣了,我們領導就是要找一個能改變秦國現狀的人,你老扯那麼遠的事兒幹嘛?和我們有關係嗎?
衛鞅不怒反笑,其實我是故意的。因爲我也不瞭解領導的真實意圖,所以我故意這樣說試探他到底怎麼個想法。要是再讓我見到他一次,我一定能夠讓他滿意。
什麼?
景監眼珠子差點掉出來。
費了牛勁讓你見到了最高首長,你說你是故意的?你還試探試探領導?沒事兒吧你?
景監簡直無語了,只能說,兩次都沒有結果,恐怕我也不好說了。
是,的確沒辦法說了,難道要告訴秦孝公,您千萬別介意,先前那衛鞅兩次見您,都是試探您。
試探?
試探秦孝公?
您是耍猴呢吧?
第二天,景監早早前去見秦孝公謝罪,根本沒敢提衛鞅的請求。
等到景監回來之後,衛鞅詢問景監,您跟領導說我們見面的事情了嗎?
景監說沒有。
再說?
賽臉呢?
衛鞅神情很是落寞,可惜我這一片苦心了!那既然這樣,我就告辭了。
景監說您這是要上哪兒去呢?
衛鞅言辭慷慨,難道天下除了秦國就沒有別的國家了嗎?一定有需要人才的國家,也一定有爲了人才能夠委屈自己的人。
這話一說,景監也難過了。
難道我們秦國就真不是人才的用武之地?
景監沉思片刻,告訴衛鞅先彆著急,再等等,五日之內,一定回覆衛鞅。
景監這幾天見到秦孝公只口不提衛鞅的事情,他覺得還是要等待時機。終於,他等到了秦孝公的嘆息。
景監故意問秦孝公,您爲何嘆息呢?
秦孝公說,當日齊桓公說遇到管仲,就好像鴻雁插上了羽翼,寡人也有雄心壯志,可是寡人卻沒有找到自己的翅膀。難道我們的大秦,就要永遠在西疆沉睡嗎?
景監正色對秦孝公說道,您有求賢若渴的心,那麼秦國一定會得到真正的謀士,真正的人才。現在臣推薦的衛鞅就是這樣的人才,他說自己有帝、王、霸三術,之前對您說過了帝王之術,可能和我們秦國實際相差太遠,但是霸術他還沒有對您說過,您看是否要見見衛鞅?
衛鞅?
秦孝公聽到這個名字沒有一點想見面的感覺。就是那個滿口先王哲學的書呆子?
霸術?
唯獨這兩個字火花一樣點亮了秦孝公的心。
既然現在秦國沒有好的人才,那就見見何妨。
反正也見過兩次了,不在乎多見一次。
秦孝公一見到衛鞅就急切的問,你既然有霸術,爲什麼不先對寡人說呢?
衛鞅坦然說道,臣之所以沒有先說霸術,是因爲帝王之術在於順應民情,而霸術一定是違背民情的。
秦孝公很奇怪,違背民情?那還能稱霸嗎?
衛鞅說,要想稱霸,就一定要進行改革。但是民心都是希望平安穩定的,老百姓誰能喜歡變革呢?因爲變革不但是對現有秩序的破壞,更意味著對老百姓既得利益的重新分配。但是隻有變革,才能讓國家走上迅速發展的道路,等到稱霸之後,所有的人才會明白,當時變革的人是多麼油菜花呢。
秦孝公覺得這話說的有理,要是沒點變化,就這麼按部就班的發展下去,也不用特意招聘人才了。
就是因爲想迅速發展,纔會希望有好的路子。
秦孝公表示願意聽衛鞅說說其中的道理。
衛鞅將自己的治國理念進行了闡釋,他認爲只有國富,纔能有實力發動戰爭。而只有軍事力量突出,才能稱霸。要想國富,必須發展農業,而且在國內必須賞罰分明,這樣才能令行禁止。
這道理說得非常對,打仗總是用錢去打的,沒錢就沒軍備沒糧草,難道要作丐幫?
秦孝公表示這樣自己能夠做到。
但是衛鞅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讓國家富強,必須有專門人才,而且還得委任此人行使特權,特別是不能三心二意,別人說什麼就動搖了,那可就壞菜了。
秦孝公琢磨片刻,是這個道理。
秦孝公正聽得高興,衛鞅卻起身告辭了。
秦孝公說這就完了?還有具體措施呢,你還沒說呢!
衛鞅說您先思考思考,能不能做到這幾點。等您決定做了,我再說不遲。
看來衛鞅果然非常聰明,他先說明理論,而且要到秦孝公的信任,然後才說具體細節。假如秦孝公沒有那樣的決心,則說什麼都是白搭了。
衛鞅走後,秦孝公仔細思考了衛鞅提出的觀點。
秦國軍事實力不弱,但是要說稱霸,真沒有一定的把握。再看國力,更不能和齊國等其他大國相提並論。
基本上是七國之中的邊緣國家。
第三天,秦孝公召見衛鞅,說明自己決心改革的想法,詢問衛鞅具體的做法。
衛鞅詳細解答了秦孝公的疑問,君臣對答三日三夜,毫無倦色。
看來衛鞅的確是個人才。
秦孝公覺得眼前的世界忽然開闊了許多。
秦孝公任命衛鞅爲秦國左庶長,將秦國國政委任於衛鞅,甚至追加命令,凡是違抗左庶長命令的,斬無赦。
不光這樣,秦孝公還賞賜衛鞅第一區,黃金五百鎰。
平民衛鞅,忽然成爲了秦國相國,秦孝公眼前最炙手可熱的寵臣!
然而要讓衛鞅的改革辦法徹底實行,還需要民衆的信任。
信任,特別是民衆對官員,對秦國最高領導的信任,其實是非常難得的。
衛鞅爲了樹立秦國說一不二的公信力,在咸陽開始了一次實驗。他讓人在咸陽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派官員守著這根木頭,同時命令,誰要是能把這根木頭從南門搬到北門,賞十金。
搬一根木頭就賞十金?
什麼木頭這麼金貴?
從南門到北門有這麼費勁嗎?
逗我們玩兒呢吧!
老百姓議論紛紛,看熱鬧的很多,但是沒有人去執行命令。
誰要是搬了木頭,真從南門到了北門,萬一最後是騙局,那不是白給大家一個笑料?
娛樂大衆呢?
衛鞅覺得,這是十金太少了,所以老百姓不屑於去執行命令,他把賞金提高到了五十金。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個人覺得秦國從來沒有因爲什麼事情重賞過老百姓,那就把木頭從南門搬到北門,他說了賞五十金,到時候五十金沒有還能沒有點小獎勵?類似於精神文明獎之類的?
這下子整個咸陽城轟動了,老百姓都扶老攜幼的出來看熱鬧,看啊看啊,真有傻子去搬木頭了!
看看到底結果怎麼樣?
看管木頭的官吏將消息報告給衛鞅,這正是衛鞅想要的結果。
衛鞅表彰了這位百姓,你真是我們大秦的優秀子民!我們一定是講信用的,這樣,五十金就賞給你了。
五十金就這麼賞給他了?
就搬了一根木頭?
從南門到北門?
不知道有多少人暗自悔恨,想那麼多幹嘛,我怎麼沒去搬木頭呢?
這件事情在咸陽城傳的紛紛揚揚,但是冷靜下來之後,更多的老百姓感到了咸陽的變化,這不是一言九鼎是什麼?
五十金取得秦國百姓的信任,衛鞅賺大發了。
這件事情改變了老百姓對秦國的看法,衛鞅趁機宣佈了新法。
這新法上對秦國進行了全方面的定位,一是遷都咸陽,二是設立縣制,執行新法;三是鼓勵百姓開荒種地;四是規定賦稅,秦國不再執行井田制十一稅率,所有的土地歸國家所有,國家按照土地的面積徵收賦稅;五是鼓勵經商,男耕女織,勤勞者免稅一家,懶惰者沒收爲官奴,工商業也要徵稅;六是根據軍功獎賞士卒,不論出身,凡是有軍功的人享受更好的待遇;七是連坐法律,五家爲保,十家相連,如有一家犯罪,九家舉報,不然就全部腰斬。最後是所有人必須遵守新法,無論貴賤。不遵守的,殺無赦。
可以看出,衛鞅按照自己的想法對秦國進行了重新設計,這樣的秦國是注重生產,注重經濟發展和軍事發展,但是也是嚴刑酷罰的。
當然這在秦國百姓之中引起了轟動,好好的就變了?什麼都變了?
衛鞅爲了維持自己新法的有效性,將凡是非議新法的百姓都發爲邊境戍卒,而大夫甘龍、杜摯由於私下議論新法也被廢爲庶人。
好一個雷霆手段!
真正的雷霆還在後面……
秦國的百姓也沒想到,這位左庶長如此厲害,連議論一下都發配邊疆了,一時之間沒人敢議論新政,所有的人見面都互相使眼色,秦國進入了默片時代。親臨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