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射禮花彈的時候,把彈筒埋在地下,然後把禮花彈放入彈筒,露出引線,發(fā)射的時候點燃引線就可以了。
很早以前是用明火點,後來是電子點火,遠程控制,安全係數(shù)高了很多。
彈筒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就是考慮堅固耐用就行,宋朝沒有玻璃鋼,也沒有不鏽鋼,那就只能用鐵做了。
真正難做的,是禮花彈的彈體。
老式的禮花彈採用二級結構,外側(cè)的筒負責把內(nèi)筒送上天,內(nèi)筒負責效果。所以外筒主要由爆發(fā)力較大的火藥填充。內(nèi)筒的結構分爲引信、啓爆藥、火藥、光珠。新的技術雖然摒棄了這種結構,但是昇天後的煙花結構和內(nèi)筒基本一樣。
引信是爲了保證內(nèi)筒升到足夠高度後爆炸。
啓爆藥負責起爆,均勻引燃其他部位。
火藥負責炸開內(nèi)筒,點燃光珠,並把光珠推到指定的空間位置。
光珠是我們看到的煙花效果的主要產(chǎn)生部分,不同的光珠材質(zhì)和擺放方式產(chǎn)生的效果也不同。
關於光珠的顏色,就是化學裡面大名鼎鼎的焰色反應,之前有這麼個速記詞:鈉黃鉀紫鈣磚紅,鎂白鋁白鐵金黃,藍鉛綠鋇銅藍綠。當然,還有一個不常講的,但是很重要,鍶是血紅色。
再說空間位置。由於光珠在火藥中埋放位置的不同,爆炸後推離的空間距離也就不同,所以在光珠點燃後,就能明顯的看到造型了。不同的顏色加上不同的空間位置,基本就是我們通常見到的煙花的形狀,當然,這裡面還有發(fā)揮。
但是做炮彈不用這麼複雜,因爲炮彈的作用是炸死人,不是給人看什麼顏色造型之類的,所以它只需要兩個功用,一是升空,二是爆炸。
所以炮彈最關鍵的幾個部件是火藥、引線和外殼,火藥分成發(fā)動藥和開爆藥。
炮彈的打擊原理基本上是這樣:引線先引燃發(fā)動藥,發(fā)動藥燃燒後瞬間產(chǎn)生高壓氣體,把炮彈送入遠程,引線燃燒到開爆藥位置的時候,開爆藥燃燒炸開彈體,形成爆炸效果。
當然,這是最低級的炮彈,是仿照禮花彈製作的炮彈,後世的炮彈比這複雜,但是李寺決定先從最簡單的技術做起。
“老趙,你幫我落實三件事,第一,去瀏陽把最好的煙花師傅給我請來,第二,把陳規(guī)宣進京,第三,軍器監(jiān)這段時間也要配合我的工作。”
趙構聽說李寺要製作大炮,別說是三件事,三十件事他都會照辦。
李寺描繪的大炮的原理和效果,讓趙構心動不已,有了這個大殺器,日後在戰(zhàn)場上不知要發(fā)揮多大的用處,而且能減少不少傷亡。
“老李,你放心,我明天就去辦!”
要說禮花彈的原理,李寺也是門清,但是說到具體制作,當然還得是煙花產(chǎn)地瀏陽的老師傅最拿手,他們可以搞清楚每種原材料的組成。
火藥是唐代孫思邈之類的道士發(fā)明,最早記載於孫思邈的“丹經(jīng)內(nèi)伏硫磺法”。
在適當?shù)耐饨缒芰孔饔孟拢鹚幾陨砟苓M行迅速而有規(guī)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zhì)。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fā)動藥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qū)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藥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朝末年,火藥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 (以所部發(fā)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
這裡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藥製成環(huán)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藥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引線點燃後用弓射出。
到了宋代,戰(zhàn)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藥武器的加速發(fā)展。北宋政府建立了火藥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藥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爲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
但是這些武器還和大炮有很大的區(qū)別,火藥的主要作用還是製作煙花爆竹。
火藥做爆竹有很悠久的歷史,從孫思邈收了一個徒弟開始。
孫思邈晚年四處遊歷,來到了瀏陽,隱居在一處山洞,平常採些草藥,與人治病,得到了當?shù)匕傩盏膿碜o。
一天他前往瀏陽大瑤九華山採藥時,不慎墜落山下負傷。當時年僅18歲的李畋正好從此經(jīng)過,就將昏迷中的孫思邈背到家中救治並悉心照料,孫思邈對眼前的這個年輕人很是感激,便收他做了徒弟。
孫思邈將火藥的製作方法教給了李畋,而李畋用火藥首先發(fā)明瞭“爆竹”,就是把火藥裝進小竹筒,然後引爆,發(fā)出巨大的聲響。
這最早的爆竹雖然聲音很大,但是也很危險,後來李畋就嘗試用紙筒,沒想到試驗成功了,製作成了傳統(tǒng)意義的紙筒爆竹。
貞觀十四年,也就是公元640年春天,近20天持續(xù)高溫,很不尋常。
京城長安,陸續(xù)出現(xiàn)了幾例皮膚瘙癢、頭痛發(fā)熱、呼吸難爲的病例,繼而暴病身亡。
隨著病例的愈增,長安一時人心惶惶。京城醫(yī)館人滿爲患。朝廷調(diào)查,此爲山魈厲鬼作亂,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瘴氣侵擾,導致瘟疫流行。太宗皇帝寢食難安。
再這樣下去,長安城將會變成一座空城。朝廷當機立斷,作出了一個英明且艱難的決定:封城!
於是到處張貼告示:各家各戶均不得外出,百姓不準來往接觸。宮中太醫(yī)、民間醫(yī)者全力以赴治病救人。但病號太多,任務異常艱鉅,收效甚微。
大臣魏徵,向皇帝諫言需在各郡府張榜尋求驅(qū)魈高人。
皇榜相繼掛到了各個州府縣城,孫思邈有一日進瀏陽城賣藥,剛好看到了皇榜,於是就揭了下來。
回到山洞後,孫思邈對李畋說:“我徒聽命,你我?guī)熗揭粓觯袢站壏忠驯M,你速速拿著這個進京吧。”
他手裡拿的正是李世民發(fā)佈的皇榜。
可李畋與孫思邈相處日久,日久生情,他痛哭流涕道:“師父,徒兒不要離開師父,師父,你不要丟下徒兒不管啊……”
可孫思邈心意已決,修行之人豈能爲情感所束縛,他把皇榜往李畋身上一推,說道:“李畋,人各有命,此番進京,是你天命所歸,去吧。”
李畋沒有辦法,只好接過皇榜,一步三回頭的離開了孫思邈,火速進京了。
李畋動身趕往長安的期間,太宗皇帝李世民也染上了瘟疫。
到達京城,李畋先從皇宮開始驅(qū)魈。命所有人打開門窗,用布浸水後,掩其口鼻而出。戶外,李畋點燃了爆竹。爆竹炸裂時,沉悶已久的皇宮,被驚天的聲響打破,天地之間,乾坤朗朗。
煙霧飄散,陽氣升騰,瀰漫在整個皇宮。
當煙霧散盡,摘下掩鼻布條,到處是硝磺的芳香,頓覺呼吸順暢。每天三次的爆竹燃放,宮中邪氣全無。三天之後,所有感染的人竟不治痊癒。朝廷一片歡呼。
接下來,他將這種方法廣泛傳播到長安城。一場令人惶恐不安的瘟疫,就這樣被李畋解決了。
太宗皇帝龍顏大悅,對李畋賞賜重金。李畋不受,他對天子說:以草民小技,換得國泰民安,此足矣,不敢獨受賞祿,願將此賞分與天下人。
皇帝深受感動,立刻下詔,封李畋爲“爆竹祖師”,並將李畋的賞金分發(fā)給了瀏陽的窮苦百姓。
而李畋回到了瀏陽後,就在瀏陽教授瀏陽和附近江西的幾個鄉(xiāng)鎮(zhèn)人民製作爆竹煙花,逐漸形成了以瀏陽爲中心的花炮產(chǎn)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