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蓮教攻城的手段並不完善,甚至是粗陋。在後世之人看來已經爛大街的諸如呂公車一類的攻城器械對於此時倉促起事,而且九成九是文盲的白蓮教來說顯然有些遙遠……
既便是偶爾有幾個能說得上話的中高層人員提出修建攻城器材,也只能模模糊糊的對功能有個印象,不要說圖紙……就是實際的形狀架構也完全弄不清楚。
於是,白蓮教大軍攻城使用也只是普通的雲梯。
而且還並不是那種帶有車輪,上面修成樓梯狀,推到城下後可以方便的攻城的先進雲梯。而是普通梯子的放大版!
可想而知,這種不穩定的……人爬上去還需要用手去扶著梯子才能穩定身體的粗陋雲梯在攻城中會有多麼大的劣勢!
當白蓮教的士兵好不容易頂著石塊火槍爬上城頭,卻紛紛要面臨著敵人居高臨下用長矛的瘋狂戳刺。
本身便矮了一截,腳下不穩更無處躲避的白蓮教徒們紛紛從雲梯上栽倒下來,後續的士兵則繼續奮力攀爬。
在野外遭遇中,明軍的火器裝填速度慢,訓練不勤,往往一次開火後便被敵人衝到近前。
因此不但優勢不顯,甚至還有些劣勢。
然而……在城池防守當中,因爲有城牆的保護,操作火器的明軍士兵們顯然從容了許多。裝填速度也增加了不少。
像三段式射擊這種早在明朝中前期便已經發明普及的方法這臨清縣裡的明軍同樣也是懂得這好處。
臨清縣城牆上每一個雲梯附近都聚集著大量手持長矛、戰刀或者牌子的明軍堵截。空當處則有許多操作鳥銃、三眼銃和其他火器的明軍不斷裝填——發射。噼裡啪啦的槍聲和道道濃烈的硝煙不斷在城頭髮出。
將臨清縣城頭染的好像是油煙頗大的廚房一般。
如果不是攻城的白蓮教士兵足有萬人,是對方的四五倍之多,這久攻不下,而且隨時被對方火槍殺傷的局面早已經會將他們打退了。
所幸,有著人數的優勢,無論明軍從雲梯上砍翻多少白蓮教徒,攻城的部隊竟然也還能堅持的下來。
於是,雙方形成一種僵持。
明軍認爲只要在堅持一下,白蓮教便會退去。白蓮教一方則認爲反正自己這邊人多勢衆,就算拼消耗也能將這臨清縣攻破。
在直接面對,耍不得花哨的攻防戰爭中,最直接的廝殺與最直接的死亡是難以避免的。
雙方不斷有人死傷。
也許,上一刻還是手持長矛的明軍將爬上雲梯頂部的敵人捅翻…下一秒便已經是被趁機猛躥上一截的白蓮教士兵將刀子杵進了小腹!
前一刻手持弓箭的白蓮教士兵剛剛射中城頭的明軍,臉上得意的微笑還未來得及散去,後一瞬的一顆鉛彈便在他的臉上撕碎出一個血肉模糊的大坑……
在這戰場上,所有人都在慘烈的廝殺當中。
指揮攻城的白蓮教高層此時也已經發現自己這邊對攻城器械準備的不足,以及遠程力量上弱於明軍的尷尬。
於是,無數傳令兵緊急向著大營奔去,將幾乎所有配備有弓弩或者繳獲來的火銃的士兵調集到了城下。
而同時,明軍這邊也注意到了自己的不足,鄭雄緊急命人搬運來石塊充當礌石。一些臨近這邊城牆的民宅房門也被士兵們粗暴的拆卸下來,送上城頭充當擋箭盾牌。
不得不說,從這些細節來看……雙方都並非是能征善戰的百戰之軍。
否則也不會到了開打才發現種種不足。
如果雙方中有一方具備足夠的經驗,這場戰鬥也不至於打的如此僵持。要麼是準備充分的白蓮教一舉攻上城頭,要麼是明軍以強大的火力完全壓制敵人,使之放棄進攻臨清的打算。
但顯然,如今雙方的戰鬥是不會輕易中止了。
不出預料,這場勢均力敵的戰鬥一直持續了將近兩個時辰也未分出雌雄,作爲攻擊一方的白蓮教自然是死傷慘重,臨清的城牆底下已經密密麻麻的屍體便足以說明問題。
但明軍也並未佔到多少便宜,本來就人數有限的明軍經過這番廝殺,人數已經即將跌破一千,從原本將近兩個千戶的兵力變成了只有之前的三分之二還不到。
如果不是白蓮軍連續攻城之下,大部分士兵已經體力不支。
今日這攻防戰還不知鹿死誰手呢!
第一日。
白蓮軍鳴金收兵。
……
對於整個山東來說,臨清的戰鬥也只是整個巨大戰略變化中的一個縮影……自打白蓮教主徐鴻儒認爲時機已到,必須在春耕前拿下整個山東的時候開始……這整個山東的白蓮教便已經從最初的起義階段進入了“打地盤”的階段!
是否能將山東的大明勢力完全驅逐消滅,絕對關乎著春天面對明軍瘋狂的圍剿時的局面!
若是數個布政司調動來的大軍圍剿之下,內部還有許多被明軍佔據,釘子一般的城池的話……內外夾擊之下,白蓮教所要面對的壓力何止增長一倍?
相反,如果打下整個山東布政司的話……那便是對明軍有極大的不利了!
且不說這一個一個的城池明軍勤王大軍打下來要死多少人。
就是這些城池中儲備的物資、潛在的兵源便是遠道而來的明軍極大的麻煩。
而像臨清這一類的要地,一旦被攻破就意味著白蓮教的手中多出了一張好牌!
就拿臨清來說,至少這大運河一但被截斷……那京畿當中的糧價便是立時要飛漲不停!各大商家迅速囤集居奇,哄擡糧價……別說調動京軍輔助圍剿。
就是京師乃至整個京津地區都要出不少亂子!
數百萬人的糧食壓力便能讓京城裡的朝廷諸公無暇他顧!
徐鴻儒明白這點。
白蓮教的高層也明白這點。
因此,在後續的幾日當中,一支又一支的軍隊被調集向此處,最終不斷攀升的兵力還是壓垮了臨清縣。
隨著一段城牆的失守,無數白蓮教徒如同白色的雪崩一般涌入了臨清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