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85章 定計

堂內都安靜下來,只餘各人粗重的喘息之聲,方纔得知襄陽無備的軍情太讓人心動了。

羅汝才眼珠轉動:“敬軒,這可是難得的時機呀,襄陽是楊老賊的大營,內中軍需餉銀無數。要是打下襄陽,那可就不得了,不但可以奪取大批糧草輜重,更大漲我義軍的聲勢。”

“襄陽還有襄王府在內,殺了藩王,這陷藩大罪,楊老賊安能不死?也報了我們的深仇大恨!”

張獻忠也是心動無比,打下襄陽的好處羅汝才己經說了,而且,自己還有幾個妻妾,自己軍師徐以顯、潘獨鰲二人在襄陽牢獄之中。

這二人張獻忠都器重無比,特別是徐以顯,拜爲首席軍師,很多計謀,都出自其手。還有潘獨鰲,軍中文書佈告,皆出其人之手,辦事頗爲得力,失去二人,張獻忠有其臂自斷的感覺。

他沉吟道:“前兩天,我們是不是殺了幾個楊老賊的信使,繳獲了一批橄文軍符令箭?”

羅汝才眼前一亮:“敬軒的意思是?”

張獻忠嘿嘿而笑,道:“城中不是有許多我們的兄弟嗎?我的意思是,派人拿著楊老賊的信物,混入襄陽之中,與城內兄弟取得聯繫,製造內亂,然後打開城門,我大軍就可輕易取得襄陽。”

羅汝才豎起了大拇指:“妙啊,敬軒神機妙算,老哥我自愧不如啊!”

張獻忠哈哈大笑,起身叫道:“驢球子的,幹了,富貴險中求,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

他叫起自己義子劉文秀:“文秀我兒,你率老營精銳二十八騎,這就出發,持著楊老賊的橄文令符入城,製造混亂,爲我大軍打開城門,萬萬不可露了馬腳,知道嗎?”

劉文秀爲張獻忠義子,心腹大將,不但作戰勇猛,而且頗有心計,張獻忠將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他,也是對他的看重。

劉文秀大聲道:“義父放心,孩兒保證混入城內,爲大軍打開城門!”

張獻忠道:“事不宜遲,我率兩千精騎,現在就走,曹爺,你領餘下大軍,向宜城跟來,防備那陽巡撫袁老賊那邊,還有承天府的死太監劉元斌、盧九德二人,他們手平幾個大將,周遇吉,黃得功,孫應元他們,可不是好對付的人。”

邪陽巡撫袁繼鹹聞張獻忠、羅汝才至當陽,己經急謀發兵。雖義軍入興山,當陽,荊門,每到一處,便燒驛舍,殺塘卒,使東西消息中斷。也難保盧九德他們得到消息。

羅汝才知道這種勇猛攻擊的任務,張獻忠比自己擅長,也不驕情,起身道:“放心吧,我會保住大營的。”

屋內衆人全部起身,個個心頭火熱,皆是一片聲的道:“幹了!”

張獻忠一路狂笑走出驛站:“襄陽,肯定是我張獻忠大發家的地方!”

正月二十九日,王鬥率大軍從新野出發,當天便到了襄陽府境內,進入湖廣地界。不過他沒有過漢水,而是領大軍隱於類城西北面數十里外的山地中,每日只是派夜不收探察情報。

之所以不進襄陽,是因爲王鬥怕張獻忠得知情報後起了防範之心。

這些農民軍精得跟鬼似的,強軍與弱軍一眼便如,自己大軍一到,張獻忠等冬來不來是個問題,畢竟歷史上張獻忠奇襲襄陽,是建立在襄陽防務空虛的基礎上。

而且要救襄王,必須在最危急的關頭救援才顯得得力,顯得功勞巨大,現在南下漢水,是打草驚蛇。

依夜不收的偵測,襄陽內外並沒有動靜,看來還是依照歷史,張獻忠等人在二月初四日前後到達。

溫達興等夜不收偵察情報的同時,還通過情報司安插在襄陽城的細作商賈,補充了一批糧草。在王斗的佈置中,早在去年起,情報司就聯合東路大批商賈,在開封,洛陽,襄陽等地,囤積了諸多可供大軍食用的糧草。

王鬥領軍快馬一鞭一路從洛陽趕來襄陽,大軍每日都是吃炒麪,吃乾肉,現在到達襄陽,總算可以吃點好的。

二月初一日,王鬥更是親自微服喬裝,在護衛及夜不收的保衛下,以大商賈的身份,探查襄陽城周邊形勢。

衆人皆身著內甲,從類城東北的雙溝口巡檢司進入樊城地界。路上商人百姓,巡檢弓兵見這行人馬騾馬車,一衆精悍護衛皆挎著腰刀,揹著弓箭,雖眼露敬畏之色,卻也沒露出什麼異色。

眼下大明大亂,行走在外,沒有裝備護衛怎麼行?只要沒有攜帶長槍大戟,勁弓強弩,鐵甲戰馬等物,便是帶著三眼銃,手銃等火器,也沒人會大驚小怪,只是感慨哪來的豪強商賈,護衛竟如此強勁。

樊城在明代地位不顯,築城也甚爲疏缺,加上城北的土堤不時潰決,向來有“鐵打的襄陽泥水的樊城……”之稱。

不過樊城連接襄陽,處於南北交通要道之上,卻也是車馬不絕,一片繁華,與沿途所見破敗大爲不同,讓人驚疑此時大明正處於太平盛世之中。

樊城有九門,王鬥等人並沒有進入樊城,而是沿著城北的朝聖門,定中門,經西北的朝覲門,西南的迎漢門,來到漢水邊上。

眼前望去,好一條大江,河水寬闊清激,上面浮動一些碎冰,卻不能人馬踏江,需要渡船。

不過襄獒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衙之稱,渡船卻是不缺。就醜漢水的兩岸,河港碼頭密佈,當真是檣櫓如雲。舉目望去,漢水東西南北,盡是渡船貨船來往。

從王鬥這個方向,可以看到獒城的城南,那邊有一道浮橋,在江風中微微起伏晃動,一直通往襄陽城的“臨漢門”邊上,王鬥不由心中一動。

他們從米公祠附近一個碼頭上船,僱了一條豪華遊船沿著漢水往襄陽城而去。

王鬥一身錦衣,負手立在船頭,漢水兩岸的風物讓他心潮起伏。

在王鬥身旁,有溫達興,謝一科等人,又有一衆情報司人員參謀贊畫等人物,諸多護衛及夜不收將士佈於船的四角警惕地查看周邊動靜。

贊畫秦軼,也隨之立於邊側,他一身青衫,大袖飄飄指點對岸道:“襄陽,南有虎頭山,又有峴山。東南有鹿門山,又西有隆中山,漢水在城北,亦曰襄江。白河在城東北,與唐河合,南入漢謂之白河口,亦曰三州口。又西北有青泥河,南有浮河,西南有楦溪下流皆入於漢水。”

秦軼投靠王鬥前,曾變賣家產遊歷天下,大江南北,無處不到,重鎮襄陽,當然也是重點了解對象。加入舜鄉軍後感覺軍中臥虎藏龍,自己並沒有鶴立雞羣之感,一度心中失落。

不過他奮起雄心,默默學習,軍中各項制度慢慢熟知,也瞭解了舜鄉軍的作戰方式。此次隨軍出戰,天賜良機,特別主公王鬥如此關注襄陽,秦軼預感會發生什麼大事,此時出言點說,意圖引起王鬥關注,最後得到重用,一展胸中所學。

他繼續道:“其勢,漢水上流之門戶也,北通汝洛,西帶秦蜀,南遮湖廣,東瞰吳越,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

對於秦軼,王鬥其實心下還是看重的,對大明諸事,自己靠的是先知先覺,而秦軼則是有超強的大局觀,戰略觀,論起戰略謀劃能力來說,自己不如也。

不過作爲主公,重要的是發現人才,使用人才,並不需要自己面面俱到。

他點頭道:“公輔之言甚合吾心,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並東南。東南得之,亦可圖西北。若襄陽失,則江南不保,自古未有失襄陽而保國家者。”

船上衆人皆是動容,特別那些贊畫幕僚們,更是嘆息不己。王鬥說的只是後世普遍真理,然而此時要知道這些,非有大才者不可。再聯想梨王鬥不過普通墩軍出身,又哪來條件此等見識?

人言定國將軍天上星宿下凡,種種佈局皆是深謀遠慮,衆人更增追隨之心。

秦軼更是歎服,深施一禮:“將軍大才,軼不如也。”

王鬥微微點頭,這就是穿越者的優勢,隨便一言一語,便凝聚著後世萬千人的精華智慧,信息優勢,不是這個時代可以比擬的。

同時心中興奮,襄陽城,史料演義小說,描述不知凡幾,自己一樣可以在這城市留下自己的足跡影響,成爲傳奪故事。

或許是因爲秦軼帶的頭,衆贊畫紛紛指點江山,慷慨激昂。

大船越發靠近漢水南岸,邊上的襄陽城越發看得清楚,王鬥心中嘆息,襄陽城爲歷代兵家所看重,不是沒有道理的,其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確實佔盡地勢之利。

在王鬥眼中,襄陽城城池高厚,北面城牆下,就是洶涌的漢水,形成天然屏障,沒有水師休想作戰。東面與西面,皆是寬闊無比的護城河,人言天下最寬,確實也是如此,肉眼看上去,便如大江大河一般。

現在還沒有看到南面,不過依情報,南面的護城河,同樣非常寬闊,而且南門不遠處就是羣山丘陵,大軍陣地卻不好擺開攻擊。

可惜啊,再堅固的城池,守護的人不得力,也是枉然啊。

衆人在襄陽城的城西,離夫人城不遠的一處碼頭下船,便見城郊也是人煙稠密,遍地店鋪樓肆,一片太平繁華的氣象,商賈南來北往,各地口音皆有,好一派花花世界。

王鬥無心觀看,只是繞城偵測,襄陽有城門六座,在王斗的估算中,城周有十五里左右。

到了襄陽近郊,才發現東門與西門外面,除了寬闊的護城河外,還有一道壕溝環護,壕內水底都埋有刺人的竹籤,如此說來,西門與東門的防禦範圍寬達裡許。

至於襄陽城的南面,這裡有羣山爲屏,城池離山地不遠,還有衆多的河渠丘壑,大軍不利行動,外面倒是沒有再挖壕溝。

王鬥沉思,他雖知張獻忠奇取襄陽,卻不知從哪門進入,依他推斷可能西門爲多。

他領衆人勘測襄陽周邊地形,踏過虎頭山,峴山等地,又到張公祠,黃家灣一帶。

尋思:“張獻忠兩千精騎是從宜城方向過來的,張獻忠奇襲時,羅汝纔等人也在宜城方向。”

想到這裡,心有定計。

二月初二日,溫方亮與高史銀奉王鬥之令,悄悄自漢水上游渡過,進入襄陽近郊,一潛伏於張公祠西面的山林中,一潛伏於黃家灣的羣山之中。

兩波伏軍,足以斷絕張獻忠之軍歸路,又防範其向谷城方向的逃竄。(。

第86章 饑民第387章 襲城第609章 沒有懸念了第789章 彙集第738章 磨坊第712章 福星第401章 交由世人評說第15章 還鄉第703章 艱難考題第48章 納捐第604章 新附軍第446章 血路第137章 賜表字、升職第79章 示範第417章 舉措第681章 若大明能活第139章 州城同僚與百姓第57章 原則第371章 強攻、硬守(中)第140章 贈女、知州有請第410章 歸鄉、挑夫第251章 前景不容樂觀第592章 “封地”第83章 家丁風波第620章 讓我們奮戰吧第435章 寧遠爭議(中)第685章 他們就該死是吧?第142章 推倒重建第96章 烽火連天第590章 希望(上)第447章 土袋第96章 烽火連天第661章 秦王破陣舞第480章 輜重第817章 光復第555章 擋路者死!第435章 寧遠爭議(上)第83章 家丁風波第814章 衝陣第279章 強攻第568章 完善第426章 集結第29章 分解309章 觀聞第317章 未來之對手第722章 打糧第253章 側射第823章 騎海第658章 構想第259章 最後一戰第625章 頭破血流第514章 破陣第185章 炮隊、輜重隊第796章 起兵第731章 擋住第498章 隔河炮戰(下1)第323章 靜觀其變第519章 等待第800章 號稱第708章 死得好慘第202章 哨探第598章 朱仙鎮之醞釀第746章 庫存第274章 其勢己成,天下何人可制第427章 匯合行軍(上)第176章 廢物第491章 攻山第240章 高起潛的拉攏第783章 說服第603章 大軍出塞(上)第261章 是我的失誤第317章 未來之對手第442章 黃土嶺之戰(下)第150章 聯姻第408章 歸家第435章 寧遠爭議(中)第704章 一道數學題引發的(上)第169章 想要我的女人第529章 讓他們自己玩去吧第453章 潰敗第775章 涅槃第199章 滿載而歸第767章 傾國第346章 飛蝗、出征準備。第150章 聯姻第210章 移駐東郊第547章 血本無歸(上)第675章 斯文掃地第762章 無知第686章 溫疫論第731章 擋住第652章 朱仙鎮之落幕(上)第493章 逼向女兒河(上)第292章 合兵出戰第629章 過河第165章 畜場、剿匪大軍回第247章 血海下第163章 掌嘴第670章 欽差大臣
第86章 饑民第387章 襲城第609章 沒有懸念了第789章 彙集第738章 磨坊第712章 福星第401章 交由世人評說第15章 還鄉第703章 艱難考題第48章 納捐第604章 新附軍第446章 血路第137章 賜表字、升職第79章 示範第417章 舉措第681章 若大明能活第139章 州城同僚與百姓第57章 原則第371章 強攻、硬守(中)第140章 贈女、知州有請第410章 歸鄉、挑夫第251章 前景不容樂觀第592章 “封地”第83章 家丁風波第620章 讓我們奮戰吧第435章 寧遠爭議(中)第685章 他們就該死是吧?第142章 推倒重建第96章 烽火連天第590章 希望(上)第447章 土袋第96章 烽火連天第661章 秦王破陣舞第480章 輜重第817章 光復第555章 擋路者死!第435章 寧遠爭議(上)第83章 家丁風波第814章 衝陣第279章 強攻第568章 完善第426章 集結第29章 分解309章 觀聞第317章 未來之對手第722章 打糧第253章 側射第823章 騎海第658章 構想第259章 最後一戰第625章 頭破血流第514章 破陣第185章 炮隊、輜重隊第796章 起兵第731章 擋住第498章 隔河炮戰(下1)第323章 靜觀其變第519章 等待第800章 號稱第708章 死得好慘第202章 哨探第598章 朱仙鎮之醞釀第746章 庫存第274章 其勢己成,天下何人可制第427章 匯合行軍(上)第176章 廢物第491章 攻山第240章 高起潛的拉攏第783章 說服第603章 大軍出塞(上)第261章 是我的失誤第317章 未來之對手第442章 黃土嶺之戰(下)第150章 聯姻第408章 歸家第435章 寧遠爭議(中)第704章 一道數學題引發的(上)第169章 想要我的女人第529章 讓他們自己玩去吧第453章 潰敗第775章 涅槃第199章 滿載而歸第767章 傾國第346章 飛蝗、出征準備。第150章 聯姻第210章 移駐東郊第547章 血本無歸(上)第675章 斯文掃地第762章 無知第686章 溫疫論第731章 擋住第652章 朱仙鎮之落幕(上)第493章 逼向女兒河(上)第292章 合兵出戰第629章 過河第165章 畜場、剿匪大軍回第247章 血海下第163章 掌嘴第670章 欽差大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那坡县| 年辖:市辖区| 昌江| 梧州市| 郓城县| 怀化市| 道真| 湘西| 阿尔山市| 平塘县| 宕昌县| 平舆县| 盖州市| 锡林郭勒盟| 尚志市| 杭锦旗| 平度市| 枞阳县| 沈丘县| 武隆县| 河间市| 当涂县| 宣汉县| 宾阳县| 平乡县| 鄂伦春自治旗| 桦川县| 新巴尔虎右旗| 河间市| 科尔| 和田市| 拉萨市| 罗定市| 璧山县| 砀山县| 五大连池市| 莱州市| 林甸县| 依兰县| 淮阳县| 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