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5年(也有史料稱266年),司馬炎強迫魏元帝曹奐禪位,自己坐上皇位,改國號大晉,建都洛陽,史稱晉武帝。
滄海桑田,世事輪迴。當初曹丕迫不及待地逼迫漢獻帝劉協讓位時,怕是根本沒想到會有這麼一幕。
然而事情並不是這樣簡單,晉武帝死後的同室操戈,骨肉相殘,更是讓司馬家族的西晉直接滅亡,從而失去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
東晉也在門閥政治的權利角逐中搖搖欲墜,最終被劉裕取代而建立宋,和之後的齊、樑、陳共稱南朝。
公元280年,西晉滅孫吳而統一天下。雖然也有晉武帝早期勵精圖治的太康盛世,但是和平穩定的局面只維持了短短的十幾年。
到了晉武帝晚期,他早已忘記了當初發憤圖強的精神,把過去親自制定的勤儉節約的規章制度拋之腦後,自己也驕奢淫逸起來。
晉武帝最得意之作便是打敗吳主孫浩後,把孫浩後宮五千佳麗盡數網絡到自己宮中,供自己享用。這晉武帝還特愛動腦筋,看看數千的美女也不能一一都臨幸,便想了個主意,打造了一輛羊拉的車。一到夜晚,晉武帝便立於羊車之上,羊走到哪個妃子屋前停歇,他就和哪位妃子同眠。
皇帝如此,權貴們也毫不落下風。這其中最有名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鬥富。
要說起鬥富,並不是當時底層人民的物質生活已經富足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而是高層權貴們相互間的財富攀比。
這鬥富的兩人,一個是晉武帝的親舅舅王愷,另一個,是前大司馬石苞最小的兒子石崇。這石崇曾做過荊州刺史,爲官時在當地大肆收刮民脂民膏,所以家財頗爲豐厚。由此可見當時底層的人們生活有多麼艱難。
公元290年,晉武帝去世,弱智皇帝晉惠帝司馬衷即位,皇后便是貌醜且權欲沖天的賈南風。當時的皇太后楊芷及其父親楊俊把持著朝政。
賈南風爲奪權,唆使也想在權利中心分得一杯羹的楚王司馬瑋及汝南王司馬亮殺了楊俊,活活餓死楊芷。
這時就出現三人控制朝政的局面(除了賈南風,還有楚王司馬瑋及汝南王司馬亮)。這豈是想獨攬大權的賈南風所能容忍的,於是她又用計挑撥兩人內鬥,殺死這兩人。
如此一番後,賈南風控制住朝政,扶持本姓族人及親信掌握大權。
大權在握的賈南風也開始驕奢淫逸起來,這個相貌醜陋無比的女人,不允許皇帝擁有其他女人的同時,自己卻在後宮養起了男寵,據說這批男人裡,也包括後世人們把
他的名字當成帥哥代名詞的,有玉樹臨風美譽的潘安。
然而此時的賈南風還有一事放心不下,那便是太子司馬遹,這無疑也是對她權利的威脅。
太子司馬遹的出生也是個傳奇,當初武帝司馬炎擔心還是太子的司馬衷太過愚鈍,不懂男女之事,便命自己內宮的才人謝氏到東宮侍寢,結果便有了現在的太子司馬遹。
賈南風不希望將來大權旁落他人,自己又不能生育,就讓她懷孕的親妹妹進宮,自己天天用物件塞在下腹對外謊稱懷有身孕。直到她妹妹產下一男嬰,又用計除掉太子司馬遹,好讓這個惡毒的女人的權欲不受任何威脅。
這件事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早就對當初晉武帝傳位給弱智司馬衷不滿的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冏以替太子報仇爲由,發兵去除賈后及其黨羽,從而使趙王倫獨攬大權。
西晉八王之亂由此開始進入新的階段,各皇親國戚相互攻伐,獨掌權柄的大戲輪番上演。
從此中原進入權貴角逐,胡人亂華的混亂而血腥的年代。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多災多難的人們,剛經歷過三國時的戰亂,又再次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早在漢武大帝時期,就一改漢朝前期對邊塞蠻族和親及貢獻錢糧的懷柔政策,對匈奴及鮮卑、羌、氐、羯等不斷騷擾大漢疆土,搶劫邊疆漢民財產及無數婦女的少數民族,進行了雷霆般的打擊,使得他們只能偏安一隅。後又經歷漢朝各時期的嚴厲打擊,匈奴一部只得遠離中原邊塞,進入歐洲,使得歐洲也經歷了一股血腥的旋風。留下的一部分相對平靜下來,再沒有能力威脅中原大地,甚至有少數胡人爲了能得到更好的生活,進入中原腹地。
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以及後來的三國烽火,讓中原漢族人口大幅減少,由東漢末年(157年)的約6000萬,到蜀漢滅亡時(公元263年),人口下降至818萬左右。
當時的曹操爲了補充勞動力及兵員不足,在投降的一部分匈奴及其他少數民族中遷入一些人到晉陽幷州(今山西太原西南)。但對這些胡人頗有戒心的曹操,把他們分散在五處(史稱五部匈奴),使得他們不能集中起力量來造反。並扣留胡人首領的後代,送入京都洛陽以作人質。
這些措施一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畢竟說來,比起漢武帝時期,現在的匈奴及其他遊牧民族的力量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或許對他們來說,漢人先進的農耕技術,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還有這片肥沃的土地,讓長期處於以放牧爲生的遊牧生活,終於不再漂泊而能安穩下來
,是多麼讓人滿足!不管是哪族的人們,誰又希望每天面臨飢餓與死亡的威脅,讓自己顛沛流離的在恐懼中生存?
此後由於晉武帝早期實行修生養息的策略,又加上外來移民,到公元282年前後,人口又恢復到2380萬左右。
可惜的是,曹魏時期及後來的當權者們忙於吞併對手或享受權利,並沒有完美的民族政策,只是簡單的把這些人當成勞動力及可利用的兵員而沒有調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反而利用他們內部的間隙分而治之。
而對當時原本就生活在中原大地的人們來說,幾百年來的蠻族在邊塞燒殺掠奪,已經在他們心中產生根深蒂固的恐懼與仇視心理,此刻突然出現在身邊的這些外來移民們,讓他們既擔心又鄙視,並把他們視爲最下等的野蠻人。
這也爲後來的各族相殘埋下伏筆,一旦遇到合適的時機,就會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
此時的晉朝邊塞,仍盤踞著大量遊牧民族,主要有鮮卑,氐,羌,匈奴一部等,雖然暫時沒能對中原產生嚴重威脅,但也是股很強大的力量。
在賈后掌權時期,中原大地天災連連。那個問上奏賑災之事的大臣饑民何不食肉糜的癡愚皇帝,根本沒有體會下層人民的飢寒交迫與流離失所。
皇帝尚且如此,大臣們又會有什麼更好的辦法?饑荒的底層各族人民爲了生存紛紛起義。這些被稱爲乞活軍的起義大軍,無疑更使得中原混亂不堪。
到了西晉末期,那些所謂皇親貴胄們,爲了自己的貪婪與私慾,拉幫結派,互結朋黨,發動戰爭,相互廝殺,都想取得最高地位,讓自己權傾天下,以便能隨心隨欲地享受權利帶來的一切好處。
或許在他們眼裡,治下的底層各族人民只不過如一羣螻蟻,命如草芥,是自己通往權力巔峰的墊腳石,根本用不著去關心他們如何生存。
然而,戰爭是有損耗的,殘酷的戰爭往往會使部隊大幅減員。當兵員不夠時,當權者中有人開始想到了團結所有能團結的力量,比如西北疆的鮮卑人,分置於五處的匈奴人等,他們是可以利用的資源。
於是心懷鬼胎的當權者中有人開始討好胡人首領,巴結胡人勢力,期望在這場權利紛爭中這些人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而這正中那些胡人首領之意,因爲鮮卑人對中原的疆土虎視端端。而被分置於五地的匈奴人,自然也不願意甘當附庸,寄人籬下,他們也希望重拾權柄,獲得統治江山的機會。
結果潘多拉魔盒被打開,帶給這片大地最慘痛的黑暗時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