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廳堂,張記事早已等候多時,看我們從樓上下來,立刻上前說道:“大掌櫃,一切已經安排就緒,少爺的住宿已經安排停當,酒樓的飯桌已經定下,就待你們決定什麼時候去了!”
吳叔看著我,我看天色還有點早,決定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間再去也不遲。
“張掌櫃,你先帶我去我的房間吧,讓我稍作休息一下,咱們在去吃飯可好?”
“不急不急,現在時候還早,一切少爺您做主!”張記事說道。
我這個人吃喝倒是隨心所欲,沒什麼講究,能填飽肚子就行,但是唯獨對自己住處有點“吹毛求疵”的要求,尤其是這種出門在外的時候,稍微遇到點比較髒亂的客棧,我寧願拉根繩睡於繩上,都不想倒在牀上去睡覺。
這好比有些人喜歡喝酒,有些人熱衷賭博,有些人沉迷美色,有些人注重著裝等等,每個人都有那麼一兩個自己特別的嗜好。每到一地,每換一宿,我都要先看過自己的住宿方纔安心。
我跟著張記事來到櫃檯後,然後進了一個小格子,只聽一陣機關吱吱作響,房子快速向上層移去,轉眼已到頂層。
“少爺,這文寶齋的頂層你可能聽吳掌櫃說過,專爲王公貴族或是富甲一方的富商所用,吃喝住行一應俱全。而這上面最南邊有兩間,一間是老爺住的,一間則是留給少爺你的!”張記事和我邊走邊說道。
“留給我的?”我奇怪的問道。
張記事呵呵笑道:“可能老爺沒和你說過吧,有次老爺告訴我,說他畢竟已是半百之人,黃土已到胸前,這些家業遲早要交給您,所以提前給您預備著!”
“原來是這樣!”
而後走了一段,張記事打開了一間房門,我走了進去。
這間房子佈置的古色古香、窗明幾淨,各種桌凳和牀榻一應俱全,空間幾乎比三個房間還大,一種說不出的溫馨感涌上心來,父親果然很是用心。
張記事別過我之後,我就在房子裡四處轉了轉,果然房間各方面都是我自己想要的,站在窗前,可以清楚的看到南門大街熙熙攘攘的人羣來來往往,但卻非常安靜,一點也不吵。
突然覺得有些口舌乾燥,於是我坐到桌子旁邊的椅子上,隨手拿起茶壺倒了一杯茶,瞬間清香四溢的茶香飄然而來,這是什麼茶竟然有如此清香?
我有點疑惑不解!
家裡的各種名貴茶葉本來就很多,可是這種香味的還是頭一次遇到。
這時我才注意到手中的茶壺,手中的茶壺青花白底,採用小筆渲染填色,胎質精密細緻,潔白堅硬,釉麪肥厚滋潤,光澤柔和不刺眼,線條流暢,紋路清晰,這些特點足以說明此茶壺便是大明宣德年間之物。
我擡高壺底,果然在壺底用四字篆書款寫著“宣德年制”。這個茶壺上面紋飾描繪的是折枝百合花,這種款式,這種花紋的茶壺在當今世上真不多見。我思索良久,差點驚的跳了起來,難道擺在我面前的是失傳已久的“青花折枝百合花紋芬芳茶壺”?
我趕忙小心翼翼的將茶壺放到桌子上,生怕自己手滑摔了這價值連城的寶物。
說起這“青花折枝百合花紋芬芳茶壺”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聞:話說宣德末期,景德鎮御窯廠有一位督陶官姓朱,此人從一開始到景德鎮對制瓷器的目不識丁,經過常年四季的身體力行,到最後竟成爲了一位非常出名的製陶器工匠。
有一年初春,宣德皇帝下令燒製御用茶壺,準備贈予有功勞的王公大臣。
接道聖旨後,朱姓督陶官夜以繼日的趕工,可是這朱姓督陶官做事一絲不茍,循規蹈矩,從不越雷池一步,時間上還是沒有趕上皇帝索要茶壺的日期。眼看工期臨近,朝廷的大臣個個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於是派了一位錦衣衛千戶馬大虎前去查探是何情況。
這位錦衣衛千戶來到景德鎮,看著督陶官不緊不慢和那爐中那慢條斯理的溫火,非常氣憤,以爲督陶官偷懶必定會誤了大事。爲了趕工,於是下令手下將附近的樹砍下來加大火力,朱姓督陶官聽聞後極力反對,這馬大虎就是不聽,最後將督陶官捆綁於屋內,按照他馬千戶的意思獨自燒製起來。
此時,正值初春,各種花開的爭芳鬥豔,卻被這無知的錦衣衛送進了火海,結果可想而知,這一窯的瓷器全部被燒製成“歪瓜裂棗”,根本無法使用。
宣德帝聞訊龍顏大怒,當即下令處死了錦衣衛千戶馬大虎,並懲治了朱姓督陶官監管不力的罪責並貶其爲庶人。
可這一切關這位督陶官什麼事,都是那錦衣衛千戶恣意妄爲所致。
不過皇命已下,絕不可能更改的了,督陶官自從入行制瓷器以來,不知不覺的就深深的愛上了這個行業,如今被貶爲庶人,什麼都沒有了,只能對著滿窯的瓷器痛哭流涕三天三夜。
以前的手下看著這位昔日的好官也是非常同情,於是讓這督陶官把這一窯的瓷器拿回去自己處理,權當留個念想。
督陶官在窯裡挖了一天一夜,深夜時分,窯中的瓷器基本被清理乾淨,督陶官看著這黑乎乎的窯壁,想想自己的冤屈,異常難過,眼淚止不住的留下來。
豈料眼淚滴下的地方竟然露出一件瓷器,督陶官小心翼翼的將瓷器從火灰裡拿出來,頓時驚在原地,這件瓷器保存的相當完好,而且從茶壺中時不時的散發出一陣陣的花香。
難道是埋於灰下沒有被毀的緣故嗎?
督陶官對這茶壺翻來覆去的看了無數遍,心中大喜,這千百年來,景德鎮的瓷器神物就這樣誤打誤撞的誕生了!
於是,朱姓督陶官連夜帶著滿車的瓷器和這絕世珍品的茶壺離開了景德鎮回老家去了。從此之後,這位督陶官隱姓埋名,天天對著這神來之物把玩,慶幸自己如此幸運竟然得到如此寶物,不枉自己對瓷器的鐘愛,前面被貶的事也忘得一乾二淨。
可惜,任何一件寶物的出現終將會伴著一場血雨腥風。
這位朱姓督陶官天天拿著寶物茶壺飲茶,每每倒出茶水,都十里飄香,鄉親們聞著清香而來,都覺得此茶壺非常神奇。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很快便有了“一壺清茶,十里飄香,勝似花香,壺比茶名”的流言,之後各種文人志士絡繹不絕的前來參觀。
宣德帝聞訊後,也是派了錦衣衛前來收繳,這朱姓督陶官已經是身無他物,唯獨此茶壺陪伴自己,自然是不給,於是連夜帶了茶壺,逃跑而去。
宣德帝博顏大怒,立刻下旨緝拿。
可憐這督陶官終日漂泊度日,正面有朝廷的通緝,暗地裡還有各種江湖豪傑前來搶奪,一段時間之後,身心疲憊,心灰意冷。有天來到太湖之上,看著一望無際的湖面,想想自己的悲慘遭遇,最終抱著茶壺一起跳了下去。
朝廷聞訊,立刻派督辦大臣前去打撈這茶壺,可歷時三月,幾乎快把太湖水都放幹了,還是沒有半點茶壺的蹤跡,就連跳下去的督陶官也是屍骨無存,始終無法找到。
有一天,天空烏雲密佈,看著暴雨即將來臨,督辦大臣是焦急如焚,突然平靜的湖面巨浪翻滾,頃刻之間,一隻比船還大的鯽魚游到湖面,嘴中含的正是那茶壺。
衆人皆驚,以爲太湖神靈顯靈,不願我們再行殺戮荼毒海族之事。
督辦大臣拿回茶壺,填好挖開的溝渠,頃刻間瓢潑大雨倒將下來,這場雨足足下來一個多月,已經接近乾涸的太湖水又恢復了往日的樣子。
茶壺被帶到宣德帝面前,宣德帝大喜,將茶壺命名爲“青花折枝百合花紋芬芳茶壺”,整日把玩,夜夜抱著睡覺,誰知他自己還沒高興三天,就一命嗚呼駕崩而去。人們議論紛紛,都說督陶官的鬼魂藏於壺中,不到三天就把宣德帝的魂魄勾到陰曹地府去了。
自此,這“青花折枝百合花紋芬芳茶壺”就再也沒有出現過!
當時民間有很多傳聞,一說茶壺隨宣德帝下葬埋入地宮;二說宣德帝死後,茶壺被皇后偷樑換柱,最後流落民間;三說宣德帝死皆因此茶壺,被皇后當場摔碎;更有甚者說茶壺就是督陶官的鬼魂所化,爲的就是來到宣德帝面前奪魂勾魄,宣德帝死後,茶壺也就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