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帝?
朱家帝王?
與帝同音…老四?
不不不,想了想那個喜舞刀弄槍,兄弟嬉鬧時喜以將軍自居的老四。
再想想那被贊文武兼?zhèn)涞挠罉返郏煸氨阌X得這個想法多少有點太超前了。
再說了,老大分理的庶政,井井有條。
老四呢?當(dāng)初七兄弟習(xí)勞,兄友弟恭。
明天子橫看豎想都覺得因爲(wèi)這“朱帝”兩字蹦出來的想法太過於無稽了。
琢磨完之後,定了定神乾脆糾正道:
〖朱元璋:咱大兒永樂帝,姓朱名標(biāo),非是乳名。
朱元璋:還正想問問,標(biāo)兒的這番名judy啥意思怎麼讀?〗
“朱標(biāo)?不是朱帝?俺怎麼記得……”
張飛撓了撓下巴,模糊記得後世最早似在說安史之亂時曾聊到過這永樂帝。
但那已是一年多之前的事情了,而且張飛自己也多忙於軍務(wù),雍涼關(guān)中涼州多地輾轉(zhuǎn),故而記得已不大真切了。
“這永樂帝名朱棣,非朱標(biāo)。”
孔明搖搖頭道:
“翼德此言,急了一些。”
於是張飛臉上的神色頓時精彩了起來,用手在脖子這抹了抹: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劉備忍不住敲了敲義弟的腦袋:
“莫要跟著後世學(xué)那胡亂用詞!”
孔明仔細(xì)回想了一番光幕記要,明言朱棣的唯有一處,乃是說其八百親兵奪了名爲(wèi)朱允炆的位子。
談及Judy的唯有兩處,一處說其慕唐太宗,一處則是漫談嘉靖帝改其明太宗爲(wèi)明成祖。
總之無論如何,這朱標(biāo)之名乃是第一次聽聞,而且還非乳名……還是應(yīng)迂迴一些。
打定了主意之後,孔明交代了一聲:
“翼德勿要再寫。”
雖然心中癢癢,並且頃刻間翻騰出來七八十種血腥味瀰漫的可能,但張飛還是依言點點頭答應(yīng)下來。
〖諸葛亮:這永樂帝朱標(biāo)……爲(wèi)儲君時可仁孝?〗
坤寧宮中朱元璋精神一振,只來得及回頭與皇后笑了一聲:
“武侯問咱標(biāo)兒呢!”
說罷就又急匆匆回頭奮筆疾書,就連站姿握筆都肅然了幾分。
〖朱元璋:武侯不知,咱標(biāo)兒在少時就歷山川知民生疾苦,祭諸祖曉創(chuàng)業(yè)不易,記先賢仁厚之心,識百姓衣食艱難。
朱元璋:咱開國就立標(biāo)兒皇太子,十三年來勤學(xué)不輟,端學(xué)術(shù)之態(tài),祛輕浮之風(fēng),遂陳聽國事,每有建言,皆能陳情利害。
朱元璋:故而三年前起,咱就下令讓政事皆委太子,太子不決再奏於咱,三年來標(biāo)兒持政勤儉,百官鹹贊,且兄弟幾人也甚仁愛和睦,必不復(fù)唐……
朱元璋:且標(biāo)兒已有明君之風(fēng),且閒暇時不忘曉聽軍事,猶記得殘元仍在殘喘,不忘圖大明基業(yè)之全,大善也。
朱元璋:咱看這屏風(fēng)說三月之後還可再顯,到時咱將標(biāo)兒帶來,親身與武侯問好。〗
這……孔明一時間感覺下筆都要困難許多。
張飛被勒令不許動筆,但嘴巴就很難閒住,眼看著那洪武帝的態(tài)度咂巴咂巴嘴:
“若是這洪武帝知曉……”
搖搖頭,孔明否了這個猜測道:
“若是朱標(biāo)從洪武十年就監(jiān)國,又有洪武帝輔理朝政,且又說兄弟之間兄友……愛而和睦,翼德所猜測,太過無稽。”
“多半……乃是因病因戰(zhàn)而暴亡。”
魯肅第一時間抗議:
“翼德你看我作甚?”無語的用羽扇敲敲翼德的腦袋,孔明腦袋中抽絲剝繭,大概已經(jīng)捋清了順序。
被朱棣起兵奪皇位的朱允炆,大概率應(yīng)就是明神宗、明讓宗了。
定了定神,孔明再次動筆。
〖諸葛亮:洪武帝教子有方,可爲(wèi)賀也。
諸葛亮:太子歷事頗多,想來也已婚配?
朱元璋:勞武侯垂詢,咱大孫朱雄英再過兩個月便七歲也。歲齒雖幼,但生性沉穩(wěn),已有標(biāo)兒之風(fēng)也。〗
孔明輕“嘶”一口氣,只覺得這洪武家事,論複雜也絲毫不亞於唐宋兩朝之開國。
嫡長孫叫朱雄英,那朱允炆又是從哪兒冒出來的?
總不會是這朱允炆乳名雄英吧?
而那邊的明天子已經(jīng)開始追問起來。
〖朱元璋:武侯學(xué)究廣博,可知這judy如何讀?是何意?〗
一時間孔明覺得更難以下筆了。
然後便眼睜睜看著光幕上又有文字飄過。
〖李世民:此乃西戎語,乃後世取之諧音,自是讀朱標(biāo),至於其意,不知也。
朱元璋:謝過唐太宗解惑。〗
甘露殿中,李世民落筆,回頭便看到羣臣皆看著他。
房、杜、魏三臣皆幾近過目不忘,更不提這不管從各處看都相當(dāng)神異的光幕了。
而且如今大唐以李世民爲(wèi)首,對有向外求索之心,故而此等番語記得也更加清楚。
因此杜如晦搖頭不太贊同:
“短則三月,長則半年,洪武帝必知也。”
“三月便三月吧。”李世民慨嘆一聲:
“這洪武帝愛子心切,若知之,恐怕……”
搖搖頭,唐皇帝一時間想起來了從《史記》《漢書》以及前隋文記當(dāng)中看來的諸多事。
王莽謙恭篡位,曹丕佯純善謀嗣,楊廣矯飾而奪宗。
翻開杜如晦方纔找出的記錄,李世民手指在“八百親兵篡位的朱棣”一豎列字上摩挲了幾次,心下倒是覺得:
這大明家事,其中隱情必能複雜十倍不止。
“而且……“唐皇帝從沉思中擡起頭來:
“如此方可稱趣也。”
毫不掩飾看熱鬧的心態(tài),但貞觀文武互相對視之後,也都從對方眼裡看到了期待。
賢明的太子,與奪位的次子,兼之非嫡長的明讓宗……
長孫皇后毫不留情揭短:
“那看來這三月當(dāng)中的每日,郎君皆要以年度之。”
李世民輕巧迴應(yīng):
“倭國遼東之事於唐皆可稱重。”
“不見懋功之軍報,朕自是度日如年。”
汴梁廣政殿中,趙匡胤對這些也是半懂不懂,直覺間覺得這永樂帝身上似乎有諸多謎團(tuán)。
但……與他一個不知道能不能活過明年的趙宋官家有何干系?
他的目標(biāo)反倒是希望鑄功於眼下,別讓這洪武帝給大宋收拾爛攤子。
不過從洪武帝的言辭當(dāng)中,趙匡胤倒是精準(zhǔn)發(fā)現(xiàn)了一個很是在意的事情。
〖趙匡胤:洪武帝所見光幕非是附於石桌呈像於屋穹,而是附於屏風(fēng)?
趙匡胤:那豈不是不必費力仰頭辨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