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189.第189章 玄奘

第189章 玄奘

【而高昌國的覆滅這個還有個有意思的事兒。

絲綢之路在西域這裡大體可以分爲北道、中道、南道。

其中南道的鄯善、精絕、于闐這條線在隋末已經廢棄,至於廢棄的原因,歸來時的玄奘寫在了遊記裡:

尼壤城已經被沙漠吞沒,周圍僅能依靠一個三四里寬的大澤過日子,路非常難走,這個尼壤城就是公元三世紀時候的精絕古國,滅亡多半就是因爲土地沙漠化,綠洲消失。

這種情況下能走的只有中道和北道,但這兩條道捱得特別近,而且北道的伊吾在貞觀四年就主動投唐了。

這種情況下高昌國就實際上成了扼守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地,但其不僅不投,還跟二鳳呲牙咧嘴的。

這就別怪小心眼的二鳳找你麻煩了。

平高昌的戰爭幾乎是二鳳一人一意孤行平下來的。

貞觀十三年十二月,太宗令唐軍鐵騎兵發高昌。

公卿近臣都勸:陛下啊,那麼遠怎麼打,打下來也不好守,別了吧。

“帝不聽”。

貞觀十四年八月,高昌被滅。

對於高昌的處理意見,公卿近臣再次衆說紛紜。

魏徵反對,認爲首惡已死,羈縻就行,屯守是耗費錢財,得不償失。

並且還說如果派兵駐守的話,戍卒百人能死七八十個。

褚遂良反對,認爲派兵戍守此地是勞民傷財,建議立高昌王,質其子就行。

“帝不聽”。

對於高昌的判斷是少見的貞觀羣臣集體看走眼的事件,因爲此時正值吐蕃的國力上升期。

此時二鳳如果沒有力排衆議率先拿下高昌,那麼等吐蕃崛起後,大唐經營西域的窗口就會被徹底關閉。

到了那時如果想經營西域,需要耗費的代價可能是滅高昌的數十上百倍。

而有了安息做支點之後,貞觀十八年的焉耆都護府,二十二年滅龜茲設安西四鎮。

再到高宗顯慶四年滅西突厥,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所以後來岑文本還專門上疏拍馬屁:高昌之平定,全賴兩個人。

一個是陛下聖明遠見,一個是侯君集打仗有方,至於其他朝臣,全是幫倒忙的!

魏徵空想的駐軍死十之七八也沒有發生,貞觀十六年郭孝恪去西州當刺史,寫下了見聞。

途徑高昌舊都,當時的戍卒皆有歡心。】

杜如晦看完感覺自己都不用回頭,都能想象得到陛下現在臉上是個什麼表情。

事實也是這樣,杜如晦都沒回頭,就聽到後面陛下的聲音:

“玄成啊,汝以爲,這高昌國當不當滅?”

聲音很是和藹,但是蘊含在其中的雀躍只要是個人就都能聽出來。

魏徵不卑不亢:

“臣以爲,既已得知高昌國主明歲前來朝貢,如今討論如此問題,不合時宜。”

李世民自討了個沒趣,撇撇嘴臉上笑容不減。

英明的決定本身沒什麼,但力排衆議的英明決定被千年後的後輩肯定,那爽快感簡直無以復加。

沒看連侯君集都笑的合不攏嘴嗎?

滅國之功是多少武將的夢想?而如今已經被光幕提前告知,怎能不歡欣鼓舞?

如此開心的侯君集心裡甚至冒出來了一個不合時宜的念頭:

要不要乾脆攪黃了高昌國主的朝貢?

否則如果陛下稍使手段把那高昌國主收拾的死心塌地,他去哪兒尋滅國之功去?

不過這個念頭轉瞬間就被他深深壓在了心底。

親手捉了頡利可汗的李靖面色如常,更多的是對光幕內容的好奇。

李世??就有點酸了,退而求其次道:

“陛下,那吐蕃……”

“此事還需從長計議。”李世民收斂了笑容。

此前對於吐蕃也有情報收集,商賈稱吐蕃之地,行之有瘴氣附身。

頭痛、呼吸費力,易倦怠,難使力氣等等,異常詭異。

雖然知曉後世稱爲高反,但那碗兒糖究竟能發揮幾分效果還是個未知數。

但只要有機會他絕對不介意給對方來一記狠的,河西之恨,子孫無能,但他可是記在了心裡。

而此時杜如晦則是皺著眉頭打斷了李世民的暢想:

“大家,這記載…有問題。”

衆人看過去,只見杜如晦指著前面玄奘的記錄道:

“光幕稱貞觀三年饑荒,官府許百姓自行求生,玄奘大師因此西出。”

“今年六月徐州確有旱蝗之災,然突厥戰事彼時已然結束,並未有饑荒。”

李世民“啊”了一聲,隨即明白過來:大唐與光幕的歷史出現了偏差。

沒有發生饑荒,那麼如此政令自然也就不會發布,玄奘也自然還在中原或南方,難出西域。

怎麼辦?甘露殿內羣臣面面相覷。

…… 而大唐關於高昌國的決策,則是實實在在鎮住了成都府衙的衆人。

“這前後不過一年,竟滅其國?”

劉備口中喃喃,心中神往:

“這大唐,真有強漢之風也!”

他劉備夷陵之戰倒也是打了差不多八個月,然後輸的一無所有。

漢中與益州倒都是勝了,但都打了數年。

且漢中是慘勝,益州折了龐統。

都遠不如這這李二鳳滅國來的乾淨利落!

於是劉備對這唐皇也愈發欽慕。

張飛小聲道:

“只求這唐皇年紀大了別如孝武皇帝一般就好。”

【去西域取經這種行爲並不是玄奘法師拍拍腦袋就定下的,這條路事先已經有人走過了。

公元399年,這一年是東晉隆安三年、後燕長樂元年、後秦皇初六年、西秦太初十二年、北魏天興二年、後涼龍飛四年、南涼太初三年、北涼神璽三年。】

“不是,這俱是同一年?”

張飛一臉的不可置信,仔細數了一下:

“八國並立?”

“亂成這樣?”

即使孔明也感覺有點驚到了,揉了揉臉艱難道:

“難怪後世說起來司馬氏咬牙切齒。”

【這一年佛門大師法顯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遊歷了三十餘國,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歷經十四年成功歸國。

因爲此時還是亂世,因此法顯一路上走的小心翼翼。

在敦煌時候,當地的太守給了法顯很大幫助,這個太守名爲李暠,就是後來被二鳳強行認成祖宗的那位,因此不得不說緣分也挺奇妙的。

後來法顯將一路上的見聞寫成了《佛國記》,回國五年後去世,被稱作佛教的革新式人物。

咱們現在的南沙羣島就有一座小島被命名“法顯暗沙”,就是爲了紀念這位名僧。】

“海天一色,風華無邊。”這是孔明的感嘆。

而莫說孔明,廳內所有人都盯著光幕中的景色目不轉睛,畢竟他們都沒去過海邊。

這是一片令人沉醉的藍色,藍色中有一座大部分浸泡在海水中的小島,只有頭部稍稍露出海面。

而在這座被稱爲“法顯暗沙”的島嶼周圍,有兩艘漂亮的白色鉅艦正在梭巡。

而光幕下方還有一行字,龐統直接讀了出來:

“法顯暗沙是我國固有領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龐統眼神清澈,讚歎道:

“這名僧,生前往異國求取經典,死後其名永鎮邊疆,子孫不忘其功,亦是好結局也。”

光幕中的畫面緩緩縮小,這僅僅在海面上冒頭的小島逐漸不可見。

很快畫面已經換成了衆人看過幾次的地圖,孔明研究了一下:

“這線條的意思,莫不是範圍內皆是後世中國領土?”

劉巴端詳了一下感覺很是可惜:

“這疆域線都畫到了這大島旁邊,爲何不直接佔了,那不比這海中的小島好上許多?”

孔明想起來後世那亂七八糟的事情,悠悠道:

“往事越千年……千年間,奴噬主,番邦侮,滄海桑田矣。”

【玄奘法師對於去天竺取經有如此執念,就是因爲有法顯這個例子在先。

只不過相較於相當低調的法顯,玄奘的人生就猶如開掛一般高調了許多。

到了印度之後玄奘表示去就要去最好的,成功進入那爛陀寺,師從戒賢學習佛門各種經典。

潛心修習五年後,玄奘大師再次動身,隻身遊歷古印度的數十國,在佛典上沒有一人能辯論過他。

在印度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批駁了當時的佛學大師師子光的觀點,師子光引以爲恥,請旃陀羅僧訶前來爲難希望一雪前恥,但旃陀羅僧訶憚玄奘之威不敢言,一時間玄奘聲威更重。

後來玄奘代表那爛陀寺與“順世論”者辯論,駁的對方啞口無言;與小乘論師辯論,再度獲勝。

戒日王在曲女城單獨爲玄奘開設佛學大會,十八個印度國王,三千名佛教學者,兩千名外道,沒有一個人能給玄奘大師詰難,一時間玄奘之名聲震恆河。

可以說玄奘在印度充分詮釋了什麼叫做佛門學霸,佛法上一人獨壓印度。

並且閒暇時候玄奘大師還把《老子》給翻譯成了梵文,做了一波文化輸出。

進入印度的一路見聞被玄奘撰寫爲《大唐西域記》十二卷,爲後來吳承恩寫《西遊記》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同時《大唐西域記》在現代也成了印度研究古印度最重要的歷史文獻資料,千年後印度反而來中國取經了,誰能想到?

而在我們現代,大唐不夜城的大慈恩寺旁邊,就樹有玄奘法師的塑像。

這位佛門大師深情凝望著南邊的大唐不夜城,就如同跨越千年看到了大唐的盛世一般。】

這一章寫的又是不太有感覺,對不住。

(本章完)

第461章 教育興社稷第581章 徐州故人227.第227章 香積寺376.第375章 唐史殊途355.第354章 準備砲擊第509章 版本迭代第732章 謝謝大哥318.第318章 滅倭第98章 全軍覆沒294.第294章 弩機與物理學第415章 風雲起326.第326章 新手村羣島247.第247章 晉龍游淺水305.第305章 我四弟天下無敵第771章 恰到好處第735章 必去其疾第706章 難熬時光第421章 退而結網第786章 版本回滾第529章 西市更有性價比381.第380章 醃入味兒的漢長安288.第288章 同一個劇本364.第363章 兩州四地皆死戰195.第195章 居長安第586章 北定中原第741章 赤腳前行第581章 徐州故人241.第241章 攜民渡江第607章 不盡長江滾滾流339.第339章 義不容辭第813章 秦漢七璽第91章 漢失鳳雛第421章 退而結網第443章 又見玄武門第475章 多些兄友弟恭286.第286章 崽賣爺田不心疼第54章 甘露殿看客第550章 奪淮164.第164章 消渴癥第537章 滿川龍虎舉第606章 驚起西窗眠不得第13章 後輩會飛了?!第397章 好日子還在後頭呢第659章 咱大明國祚幾何375.第374章 八百里秦川盡安第466章 生死抉擇245.第245章 功名塵與土333.第333章 西極道九千九百里第708章 封建國有經濟第783章 創業黃金期306.第306章 說好兩槍第41章 江東舊夢第92章 立馬勒銘第1章 我二弟天下無敵第521章 請客吃飯第530章 方知長安真故鄉第560章 就是大送363.第362章 荊南變396.第395章 宋之弱誰之禍第463章 身在曹營第727章 馬可波羅第401章 古帝國榮光352.第351章 還定三秦第412章 遂君平生願第726章 永不停歇的疆場171.第171章 年年歲幣污封禪395.第394章 最豐富的家底第810章 餘波漣漪199.第199章 科學之王第20章 功名傳萬世第645章 風流之譽第658章 投龍玉璧第693章 時代侷限性第659章 咱大明國祚幾何第778章 上行下效第786章 版本回滾第727章 馬可波羅第762章 稱兄道弟第510章 生辰飲毒酒第637章 打光就打光116.第116章 志若鴻鵠第776章 當唐高祖383.第382章 疫間多少事第691章 以民命爲重第19章 漢中第724章 生不逢時第81章 病從口入第702章 爭利之世第740章 寬仁仁慈第578章 佳婿賢媳169.第169章 六位帝皇完175.第175章 徵人與火鍋164.第164章 消渴癥第771章 恰到好處224.第224章 兩死之道122.第122章 大陳設第108章 一年始動374.第373章 簡雍上京記
第461章 教育興社稷第581章 徐州故人227.第227章 香積寺376.第375章 唐史殊途355.第354章 準備砲擊第509章 版本迭代第732章 謝謝大哥318.第318章 滅倭第98章 全軍覆沒294.第294章 弩機與物理學第415章 風雲起326.第326章 新手村羣島247.第247章 晉龍游淺水305.第305章 我四弟天下無敵第771章 恰到好處第735章 必去其疾第706章 難熬時光第421章 退而結網第786章 版本回滾第529章 西市更有性價比381.第380章 醃入味兒的漢長安288.第288章 同一個劇本364.第363章 兩州四地皆死戰195.第195章 居長安第586章 北定中原第741章 赤腳前行第581章 徐州故人241.第241章 攜民渡江第607章 不盡長江滾滾流339.第339章 義不容辭第813章 秦漢七璽第91章 漢失鳳雛第421章 退而結網第443章 又見玄武門第475章 多些兄友弟恭286.第286章 崽賣爺田不心疼第54章 甘露殿看客第550章 奪淮164.第164章 消渴癥第537章 滿川龍虎舉第606章 驚起西窗眠不得第13章 後輩會飛了?!第397章 好日子還在後頭呢第659章 咱大明國祚幾何375.第374章 八百里秦川盡安第466章 生死抉擇245.第245章 功名塵與土333.第333章 西極道九千九百里第708章 封建國有經濟第783章 創業黃金期306.第306章 說好兩槍第41章 江東舊夢第92章 立馬勒銘第1章 我二弟天下無敵第521章 請客吃飯第530章 方知長安真故鄉第560章 就是大送363.第362章 荊南變396.第395章 宋之弱誰之禍第463章 身在曹營第727章 馬可波羅第401章 古帝國榮光352.第351章 還定三秦第412章 遂君平生願第726章 永不停歇的疆場171.第171章 年年歲幣污封禪395.第394章 最豐富的家底第810章 餘波漣漪199.第199章 科學之王第20章 功名傳萬世第645章 風流之譽第658章 投龍玉璧第693章 時代侷限性第659章 咱大明國祚幾何第778章 上行下效第786章 版本回滾第727章 馬可波羅第762章 稱兄道弟第510章 生辰飲毒酒第637章 打光就打光116.第116章 志若鴻鵠第776章 當唐高祖383.第382章 疫間多少事第691章 以民命爲重第19章 漢中第724章 生不逢時第81章 病從口入第702章 爭利之世第740章 寬仁仁慈第578章 佳婿賢媳169.第169章 六位帝皇完175.第175章 徵人與火鍋164.第164章 消渴癥第771章 恰到好處224.第224章 兩死之道122.第122章 大陳設第108章 一年始動374.第373章 簡雍上京記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松县| 孟州市| 浠水县| 衢州市| 清镇市| 安新县| 乐安县| 吉木萨尔县| 资中县| 兰坪| 太谷县| 洪泽县| 永修县| 农安县| 绩溪县| 高密市| 迁西县| 香格里拉县| 水城县| 三亚市| 焦作市| 屏东县| 阿拉善右旗| 威海市| 泾川县| 宝山区| 大渡口区| 昂仁县| 松潘县| 兰州市| 沙雅县| 牙克石市| 柘城县| 淮滨县| 建昌县| 泸定县| 讷河市| 曲周县| 望江县| 万州区| 葫芦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