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七十二章 圍垸之策

莊庸到漢川后,就帶著營造院的工官、匠師,在王萱之前所設想的千汊浦圍垸方案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完善。

簡單的說,就是針對千汊浦地勢低陷,受諸水環繞,汛季洪水氾濫要遠比漢川北部更爲嚴峻的特點,先分點修造十數座乃至數十座小型垸堤,然而修造大型垸堤,分片將小型垸堤圍護起來。

小垸內修建定居點,在小垸與大垸之間的灘淤地開墾糧田。

而最終的目標,則還是要在荊江北岸與漢水東岸以及沿天門河、溳水、鎖龍湖、東西汊湖等溪湖之間修造大堤,與漢川北部、漢陽東部地方斷斷續續修建的堤壩銜接起來。

傳統的小垸,都是儘可能將內部垸地填高,溝渠河巷環垸而過,不需要考慮垸內的排澇問題,但千汊浦這次計劃舉建的大垸,佔地動輒十數裡方圓,不僅需要考慮抗洪,還需要考慮及時將內部的淹水、積澇排出。

這就需要有溝渠河巷從垸內通過,需要在這些溝渠、河巷之上建造水閘隔絕內外。

爲挖掘桐柏山的耕地潛力,開採礦石,以及打造堅固的淮上防線,楚山這些年所實施的諸多大型工造,要比在千汊浦圍垸墾殖複雜得多,技術上完全不存在障礙,也隨時能調更多的工官、匠師過來——

爲保障圍垸之事快速推進,史軫更是主張直接從楚山徵調一批青壯南下,甚至南蔡縣的第一批移民,直接將桐柏山遷徙一批民衆過來,而不是直接招攬流民。

前期除了圍垸建城外,還要戒備洞庭湖寇隨時可能從漢水、荊江之中發起的侵襲,僅僅招攬流民是不夠的,何況招攬流民過來,要以籍貫編寨,要甄別混雜進來的奸細,要先進行安置,都需要一個過程。

而徐懷卻是連一刻都不想耽擱。

接下來最主要的問題,還是錢糧。

朝廷要是還能擠出更多的錢糧,就不會開這個口子,允許楚山從鄂北挖走一塊地設立僑縣招攬流民遙領,但楚山維持當前的戰備已經是極其捉襟見肘,今年能擠出十數二十萬貫錢糧就已經是極限了,明年甚至更緊張。

然而楚山年底之前,就想著在小鶴嶺以南修造第一座大垸,在此基礎上修建新蔡城,建造衙署、兵營、渡口碼頭、貨棧等建築,並完成三五萬畝規模的糧田開墾,再精打細算,將一切不必要的水份擠乾淨,低於五十萬貫錢糧的投入,是壓根就沒有希望完成的。

千汊浦的淤地要容易開墾,也輪不到楚山介入。

在天宣年間,漢川、漢陽等地的地價每畝僅約三五貫,汴梁淪陷後,數以百萬計的民衆南遷,漢川、漢陽等地的地價飈漲到十數二十貫。即便大規模開墾淺淤灘地,很大的不確定性,但倘若不是足夠艱難,倘若不是前期投入靡費巨大,絕對不會缺席先行者。

大越立朝一百五十餘年,除了小鶴嶺以北建起一座座垸寨外,也不斷有人進入小鶴嶺以南進行小規模的墾殖,但都遭到挫敗。

只是沒有人進行如此大規模的嘗試,畢竟需要投入的錢糧太多了。

以江漢熟地當下如此之高的田價,楚山前期投入也是沒有辦法產生“盈餘”的,但史軫極力鼓動徐懷推進這事,前期更重要的是看重這個位於江漢之交的“立足點”,對楚山擴大在荊湖大地的影響力太重要了。

至於徐懷承諾朝廷能全部承擔對楚山的錢糧拔付之後,隨時可以將南蔡縣劃歸荊湖北路及鄂州府,史軫只是笑而置之。

敵我雙方沿秦嶺-淮河一線維持的兵備只會隨來隨龐大,除非獲得對赤扈人的關鍵性戰役勝利,或者將赤扈人驅逐出中原,又或者赤扈人放棄渡淮南下的野心,與大越劃淮而治,要不然,戰爭將像無底洞一樣吞噬著大越捉襟見肘的中樞財賦,而不會有絲毫的寬裕。

現在最大的問題,還是楚山如何籌措到開墾千汊浦的錢糧。

“……早年民衆遷到漢川縣墾殖、修造垸寨,多以族長爲首,或大宗出面牽頭,籌措錢糧,所圍垸田,也是以各家所出錢糧分配,陸續促成一座座圍垸建成,”史軫留在漢川坐鎮二十餘日,諸事都有權衡,說道,“楚山或可使勵鋒堂出面,在南蔡設立堂口,以楚山後續所出的精鐵、炒茶等大宗貨物以及南蔡所能開墾的田地作爲抵押及償還物,向荊湖境內的商賈籌措錢糧。朝廷不是使荊北路司及鄂州府衙監管僑置之事嗎?楚山當不能叫他們白白監管,這事他們當要出力……”

大越立朝雖然承襲歷代以來的重農抑商之策,但已徹底打破前朝嚴格的市坊制,取消市集貿易在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極大推動商業的繁榮。

而大越立朝不抑兼併,耕地大規模集中到大小地主手裡,中小地主掌握絕大多數富餘的農產品,促促他們更積極的參與商貿活動。

商業的繁榮也促進借貸業的發展。

大越立朝以來,除了各地的寺廟大肆開辦長生庫、無盡藏院進行放貸,地主、商賈也紛紛開設質庫、典鋪,官方還設立抵擋所、抵擋庫向民間放貸。

隨著商貿借貸規模的擴大,同業競爭加強,譬如建繼帝在襄陽登基即位時,城中大小質庫總計多達百餘家——荊湖等地的錢息也從前朝動輒“倍償”,下降到天宣年間的二成以下。

比起民間錢息驚人的高利貸相比,大越百餘年間得到大規模發展的質庫,其典型的特徵就是需要有質押物,例如房屋、耕地以及農具、牛羊牲口、衣物、首飾等等。

圍垸造田,楚山可以先從汝蔡徵調一批青壯南下,將前期工作先做起來,將招攬流民之事稍稍放後一些,錢糧之籌措,史軫則將目光放鄂州等地由商賈辦設的質庫頭上。

不過,即便官方早就設立抵擋所(庫)向民間放貸,卻暫時還沒有官府反過來向民間質庫借貸的先例發生。

史軫便想著以這兩年已經在荊湖打下名號、背後有楚山支撐的勵鋒堂出面籌措錢糧。

勵鋒堂此時也拿不出質押物,只能以未來所出的精鐵、炒茶、桐油等大宗貨物以及南蔡將開墾的田地進行信用抵押;甚至考慮到有些工作並不好做,還需要荊湖北路監司、鄂州府出面撮合。

一直以來,勵鋒堂都是以襄陽當作楚山大宗貨物販售荊湖的中轉基地,但現在僑置南蔡縣,無論從哪個角度,勵鋒堂勢必要在南蔡開設楚山之外規模最大以及最爲核心的堂口。

除了籌措錢款,於新置南蔡僑縣大規模圍垸墾殖,所需糧食等物資也不可能都從楚山運來,還是要儘可能從周邊州縣採買。

這些事當然也都交由勵鋒堂負責。

相比較之下,驅逐千汊浦內部盤據的賊軍,反而沒有那麼重要了。

一方面賊軍突襲漢川受挫,漢水以東、荊江以北的漢川、黃陂等地以及荊江南岸的鄂州府城江夏,都贏得極其難得的緩衝之機,及時集結鄉兵寨勇加強了防禦。

雖說千汊浦的漁民船戶以及滯留的饑民,約有十數萬計受洞庭湖寇蠱惑而躁動,洗掠漢川、黃陂等地大大小小的村寨,卻沒能攻得下一座城池。

另一方面,從淮南迴撤的荊北兵馬,並沒有都從樅陽等地渡江前往江夏,主要還是沿著淮陽山南麓,經樅陽、蘄春,進駐到黃州西部的黃岡、麻城、黃陂等地,擊敗在這些地區流竄的賊軍。

還有就是千汊浦汛季水域極廣,但汛季過後,通過漢水、荊江的水口,卻主要集中於小鶴嶺南部的鎖龍湖西河汊以及溳水入荊江的河口。

荊湖北路水軍力量不強,楚山能調過來的水軍更是僅有五六百人馬,遠不足以在荊江之上,與架乘成千上萬艘漁舟的洞庭湖寇爭勝,特別是據傳洞湖庭寇還在其下沚江口附近的老巢建造大船,但在汛季過後,在步卒的配合下,封鎖千汊浦與荊江、漢水相接的水口,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也就是,待千汊浦水勢進一步消退,賊軍還不從千汊浦撤走,楚山就會聯手荊北兵馬封鎖水口,清剿千汊浦內的賊軍——至於漢水以西更爲勢衆的賊軍,那是荊湖北路與荊湖南路的職責,楚山沒有辦法承擔更多……

第二百四十八章 高原第二十四章 緝拿第六十一章 意許無遺諾第一百八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十五章 制司第三十章 接戰第三十章 西進第一百四十二章 奉詔第三十六章 金蟬脫殼計第一百三十章 落花赴流水第四十七章 微瀾第一百九十八章 交易第二百零六章 晉家老小第十八章 故人相見第五十六章 形勢第八章 伸手不打笑臉人第一百七十五章 退守第八十五章 老槐舊事第二百五十一章 關城第一百五十八章 衝陣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殮第二百二十八章 投誠第三十一章 將計第一章 途中第二百四十三章 部署第五十九章 敗算第一百六十四章 僑置第一百五十八章 衝陣第七十二章 宗族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果第五十章 貴子第一百七十五章 退守第九十二章 客遠不爲阻第八十六章 審訊第三十二章 疑念第一百零六章 義軍第一百零三章 朔州城頭第七十七章 殺將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下第一百零八章 防線第四十三章 錢糧人心事第十七章 縣政第二百一十六章 火中取栗第一章 京師第九十六章 夜行第一百七十四章 分佔第一百一十一章 小物大用第一百一十一章 帥旗第一百六十一章 怯戰第一百九十章 即位第一百三十一章 殿議第二百七十五章 禪讓第一百九十七章 新城第一百一十二章 迎敵第二百一十八章 赴京第一百八十七章 破衙第二百四十五章 備戰第八十一章 真身在此第九章 少年奸計第一百三十一章 蕭林石第二十二章 舊案第三章 進剿招討策第十六章 交接第二百零一章 大勢失去第一百九十一章 引蛇出洞第一百二十五章 故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豎子成名第一百四十章 新旨第四十三章 南遷之議第三十五章 城頭第八十二章 不甘第一百零七章 賊酋謀略第一百八十四章 盤龍湖第二百二十三章 軟肋第四十九章 聯結第二百一十四章 次日第一百五十九章 坐鎮雙柳莊第八十九章 奉旨第一百五十章 目標第一百二十三章 兵力第五十一章 邊鋒第五十四章 神玉山第六十五章 風光各異第一百零一章 渡河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下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一百八十五章 開端即尾聲第一百一十章 初戰第五十章 編軍第一百二十九章 試射第二十一章 大腿第一百九十六章 愁事第一百六十六章 靖勝侯府第一百二十二章 糧食第一百七十一章 北岸第一百零二章 戰後第八十章 軍都寨第七十一章 亂起第三十四章 山重水複第二十三章 打草驚蛇
第二百四十八章 高原第二十四章 緝拿第六十一章 意許無遺諾第一百八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十五章 制司第三十章 接戰第三十章 西進第一百四十二章 奉詔第三十六章 金蟬脫殼計第一百三十章 落花赴流水第四十七章 微瀾第一百九十八章 交易第二百零六章 晉家老小第十八章 故人相見第五十六章 形勢第八章 伸手不打笑臉人第一百七十五章 退守第八十五章 老槐舊事第二百五十一章 關城第一百五十八章 衝陣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殮第二百二十八章 投誠第三十一章 將計第一章 途中第二百四十三章 部署第五十九章 敗算第一百六十四章 僑置第一百五十八章 衝陣第七十二章 宗族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果第五十章 貴子第一百七十五章 退守第九十二章 客遠不爲阻第八十六章 審訊第三十二章 疑念第一百零六章 義軍第一百零三章 朔州城頭第七十七章 殺將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下第一百零八章 防線第四十三章 錢糧人心事第十七章 縣政第二百一十六章 火中取栗第一章 京師第九十六章 夜行第一百七十四章 分佔第一百一十一章 小物大用第一百一十一章 帥旗第一百六十一章 怯戰第一百九十章 即位第一百三十一章 殿議第二百七十五章 禪讓第一百九十七章 新城第一百一十二章 迎敵第二百一十八章 赴京第一百八十七章 破衙第二百四十五章 備戰第八十一章 真身在此第九章 少年奸計第一百三十一章 蕭林石第二十二章 舊案第三章 進剿招討策第十六章 交接第二百零一章 大勢失去第一百九十一章 引蛇出洞第一百二十五章 故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豎子成名第一百四十章 新旨第四十三章 南遷之議第三十五章 城頭第八十二章 不甘第一百零七章 賊酋謀略第一百八十四章 盤龍湖第二百二十三章 軟肋第四十九章 聯結第二百一十四章 次日第一百五十九章 坐鎮雙柳莊第八十九章 奉旨第一百五十章 目標第一百二十三章 兵力第五十一章 邊鋒第五十四章 神玉山第六十五章 風光各異第一百零一章 渡河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下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一百八十五章 開端即尾聲第一百一十章 初戰第五十章 編軍第一百二十九章 試射第二十一章 大腿第一百九十六章 愁事第一百六十六章 靖勝侯府第一百二十二章 糧食第一百七十一章 北岸第一百零二章 戰後第八十章 軍都寨第七十一章 亂起第三十四章 山重水複第二十三章 打草驚蛇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中县| 黄浦区| 乌鲁木齐县| 青神县| 巴南区| 吉水县| 阳山县| 察隅县| 工布江达县| 定襄县| 绿春县| 新河县| 资兴市| 玉林市| 白朗县| 安化县| 洪泽县| 唐河县| 三穗县| 渝北区| 奉贤区| 论坛| 隆德县| 碌曲县| 四平市| 手游| 霍林郭勒市| 河津市| 荃湾区| 宁城县| 水富县| 小金县| 马公市| 疏附县| 伊春市| 大名县| 图片| 集安市| 永宁县| 丹巴县| 龙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