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六十五章 王氏族人

星月滿天,徐懷勒馬站在山崗之外,看四十里敵營靜寂無聲,也不知道赤扈人是否早就料到這一點,其南侵後的軍事部署,都有意無意的促成這點,又或者說朝中早就有人已與赤扈人暗通曲款了。

輕嘆一口氣,徐懷待要與衆(zhòng)人往大營馳去,這時候卻見有二三十騎從鞏縣城中馳出,往他們這邊的山腳下追趕過來。

“這些人想幹什麼,不會想著將我們留下來吧?”郭君判還在氣頭上,看二十?dāng)?shù)騎馳速極快,頗有來者不善的勢頭,將馬鞍旁的長弓摘下來,橫在身前,怒氣衝衝的說道。

傳信不像傳信,但要說二三十騎馳來是想對他們不利,也未免太託大了。

徐懷執(zhí)轡看來人往山崗這邊馳來。

“來者何人?”

周景帶著十?dāng)?shù)扈衛(wèi)上前擋住來者的去路。

爲(wèi)首兩名軍將在山腳下翻身下馬,朝這邊喊道:“七叔王舉可在山上,我們是王華、王章啊!”

“王華、王章?”

王舉下馬來,看到兩名軍將走近過來,藉著月光看清來人的臉,激動拉著兩人朝徐懷走過來,叫道,

“沒錯,是王華、王章,是你二叔王岐武家的小子——二十六年前,你二叔王岐武率一部涇州軍卒出裕原口巡邊,遭到黨項人埋伏、包圍,身中三十七箭而亡;當(dāng)時你四叔王岐武長子王化才十六歲,也歿於此戰(zhàn),王華、王章兄弟更小,才三四歲。你父親蒙冤而亡,王氏一族逃出涇州避禍時,他兄弟二人也才十三四歲……”

爲(wèi)逃避蔡鋌等賊黨的迫害,當(dāng)年在範(fàn)雍的協(xié)助下,王舉逃出州衙後,就立刻安排王氏殘族遷出涇州隱姓埋名。

當(dāng)時也沒有想過蔡鋌所持上詔是假,以爲(wèi)王氏一族不可能會有沉冤得雪的一天,王氏分作三支逃往外地,彼此之前也約定不再聯(lián)繫。

因此徐懷在應(yīng)州遇到王舉、範(fàn)雍時,王舉、範(fàn)雍也不知道另兩支王氏殘族遷往何處隱姓埋名,無從聯(lián)絡(luò)。

朝中此時雖然已經(jīng)將蔡鋌下獄,也爲(wèi)當(dāng)年矯詔事翻案,但畢竟還沒有正式的聖旨頒傳天下,徐懷還以爲(wèi)暫時還不可能與別的王氏族人聯(lián)繫上。

徐懷沒想到在鞏縣能遇到二叔王岐武家的堂兄弟,忙下馬走過來,與王華、王章相認(rèn)。

“王家人都好大的塊頭,真是個個將種啊!”徐武江、郭君判都過來跟王華、王章相見,見兄弟二人都約三十歲左右,王華臉面黢黑,亂糟糟的胡茬子覆滿半張臉,身形魁梧,好端端一個莽漢子,而王章卻要清俊一些,身形沒有那麼粗壯,卻也是高頎修長。

再想想王舉的塊頭,王憲、王峻兄弟二人雖然沒有那麼雄健粗獷,但塊頭要比普通人高頎彪健銳得多,不得不說王氏滿門都是習(xí)武的將種。

“你們這是怎麼回事?到底做了何等作科犯奸之事才被充入軍中,你們隨三叔公遷出涇州時,年紀(jì)已經(jīng)不小,是否將將王氏家訓(xùn)都忘了一乾二淨(jìng)?”王舉看到王華、王章面頰之上都有刺字,頓時間語氣變得不善的問道。

禁廂軍將卒身上基本上有刺字,但招募入營伍的主要在手臂等隱匿處刺上姓名、軍隊番號,方便辨識。

禁廂軍也有相當(dāng)一部分人都是刺配充軍的囚徒。

只要這部分將卒纔會在臉面上刺字,而這個字也是官府判處流配之刑時刺上的,主要是防止囚徒逃亡。

王華、王章面頰有刺字,即便月色下難以細(xì)辯,但基本能確定他們不可能是通過正常招募渠道加入西軍的,而是作奸犯科犯事之後被官府判了流刑充入軍中。

王舉這些年逃亡藏匿太原,對王憲、王竣及範(fàn)宗奇等子弟的管束卻是嚴(yán)厲,因爲(wèi)王華、王章的父兄早早戰(zhàn)死沙場,王舉之前將他們帶在身邊教習(xí)武藝,就當(dāng)親生兒子教養(yǎng),這時候看到他們臉上有刺字,臉色當(dāng)即便黑了下來。

王舉再看山腳下還有二三十人牽馬等在那裡,又不善的盯住王華、王章兄弟二人,厲色問道:“他們又都是些什麼人?你們這時候趕出城來,是要與我們相認(rèn),還是以爲(wèi)有富貴可攀,將以往的盜匪同夥都拉出來投奔我們?”

看王華、王章所穿衣甲,便知他們在西軍只是低級軍吏,他們在軍中影響力非常有限,這時候竟然能有二三十人馬不管不顧的跟著投奔過來,只能證明這些人從頭到尾都追隨王華、王章兄弟二人的。

流配充軍,又自始至終有人馬相隨,王華、王章在流配充軍之前做過什麼勾當(dāng),王舉還能猜不透嗎?

舉族遷離涇州時,王華、王章年紀(jì)已經(jīng)不算太少,他們父兄早亡,年幼時都是跟著王舉習(xí)武,心裡也最畏懼王舉,見王舉黑臉厲色質(zhì)問,忙跪下來相訴:

“三叔公帶著我們逃入華陰縣,購置宅院更改姓名居住下來,起初日子還勉強能過,十年前關(guān)中大疫,三叔公、十七叔公,我娘、六嬸孃他們都沒能熬過去,相繼病歿,所剩不是老弱,就是婦孺,之前逃難時所帶的細(xì)軟之物也都耗盡,我兄弟二人實在沒有能力養(yǎng)活這麼多口人,就鬼迷心竅在華陽縣南面的山溝裡落了草,剪徑劫道……”

“你們這是要丟盡我們王家的臉面啊!王氏家訓(xùn),寧死不投敵、餓死不爲(wèi)匪,你們還有記得吧?”王舉一怒之下,摘下腰間的佩刀,就要連刀帶鞘朝兄弟二人頭上暴烈抽打過去。

徐懷忙將王舉攔住,勸說道:“七叔,華、章二兄以往確是有不檢點之處,爲(wèi)生計所迫,也不是可開釋的理由,但他們流配充軍,便是受到應(yīng)有的懲處,我們不能苛責(zé)相待!要說臉上刺字,此時楚山大營裡又有幾個人臉上沒有刺字的?我也是在他們成爲(wèi)我麾下軍卒那一刻起,才以軍法軍紀(jì)約束他們,不可能去追問他們之前所犯、也受到過懲處的過錯。”

六七千桐柏山卒接受招安,也就郭君判、仲長卿、高祥忠等主要將領(lǐng)受到優(yōu)待,臉上沒有刺字,是作爲(wèi)招安將領(lǐng)直接編入河?xùn)|軍中,但普通賊衆(zhòng)就沒有這樣的優(yōu)待了。而朱承鈞、牛二、燕小乙、沈鎮(zhèn)惡等人更是作爲(wèi)囚徒流配嵐州,臉上刺字更爲(wèi)醒目——

王舉剛開始出聲訓(xùn)斥王華、王章兄弟二人,郭君判還有些尷尬,但在徐懷說過話後,也上前來打圓場,笑道:“王舉將軍,你要嚴(yán)厲懲處王華、王章兄弟二人,這叫我如何自處啊……”

王舉這才猛然想起,徐懷在嵐州、朔州成事,最初倚重的就是二百囚卒。

他也是乍見王華、王章兄弟二人,情緒激動之餘都忘了這茬,收起佩刀,黑著臉說道:“徐懷、郭軍使替你們求情,暫且繞過你們,但你們在軍中再有什麼不法之舉,我再收拾你們。另外,你們既然知道我們在鞏縣,爲(wèi)什麼不先單獨來見,要一下子搞這麼大動靜?你們做事怎麼可以如此魯莽!”

“下面都是呂全、呂興、史安他們,還有一些人也是在華陰山裡一起投官府充軍的弟兄,”

王華、王章兄弟二人訴說道,

“我們五天前調(diào)到鞏縣後,便聽到徐懷與七叔你們都在鞏縣,但我們當(dāng)時已經(jīng)被安排了事情,沒辦法出城找你們相見,呂全、呂興他們卻又太興奮,在軍中就迫不及待的將諸多舊事宣揚出去了。你們剛纔在行宮狠削鄭懷忠的顏面,我們就在行宮外執(zhí)守,擔(dān)心事情傳到鄭懷忠的耳中,就沒有機會脫身,便不管不顧,帶著人都逃出鞏縣城來。”

“呂全、呂興、史安他們纔多大年紀(jì),你們兄弟竟然帶著他們落匪?”王舉氣得又要拿東西抽王華、王章兄弟二人,徐懷、郭君判、徐武江又是上前一通勸。

王氏在涇州數(shù)代將門,家世也大,因而家將僕役也衆(zhòng)。

然而除了王岐武等王氏宗族的男丁在與黨項人的戰(zhàn)爭中傷亡慘重,留下一堆老弱婦孺,家兵家將裡的男丁爲(wèi)大越捐軀者也是極多,最終留在莊子裡,絕大多數(shù)也是婦孺。

矯詔事變時,王孝成身邊還有十多家將被害。

因此王氏舉族遷涇州,到別地隱姓埋名時,都是一些老弱婦孺。

呂全、呂興、史安等人都是王氏家將的子侄。

也很難想象很多撐事的人在大疫病故,王華、王章當(dāng)時年紀(jì)也不大,是怎麼帶著其他老弱婦孺熬到今天的。

不過現(xiàn)在還不是追問舊事的時候,徐懷說道:“先不忙著敘舊,快快叫他們跟我們先去大營再說。”

王華、王章等人身份已經(jīng)暴露,嚴(yán)格說來,鄭懷忠、高純年不放他們走人,他們就得留在西軍聽候轄管,要不然就是逃軍。

徐懷肯定不會再讓王華、王章去受鄭懷忠這些人拿捏,但也要防備鄭懷忠借這個搞事,眼下他們還是先回大營爲(wèi)好——到大營後,大不了先讓王華、王章帶著人馬先去桐柏山……

第一百三十三章 偷樑換柱第六十二章 歸去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營第一百三十五章 遇敵第一百三十章 調(diào)兵第七十二章 少年心氣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幾多廝殺時第一百五十一章 水戰(zhàn)第七十四章 馬場第四十三章 飲宴第一百零三章 遷都第七十六章 州衙第六十七章 斬將(二)第一百八十八章 天宣之恥第三十三章 商洛第一百五十九章 坐鎮(zhèn)雙柳莊第七十一章 其人之道第二百五十六章 納附第一百三十四章 往事如那煙第一百二十六章 定計第一百二十八章 緣由第一百零九章 絲鐵第一百八十六章 勸進(jìn)第一百零七章 馳援第一百二十三章 師其長技第十三章 人心第一百八十六章 軍議(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千汊浦第一百二十一章 計中計謀中謀第七十一章 其人之道第一百二十四章 攻城第三十五章 不白之冤第七十五章 捉拿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一百三十九章 緩戰(zhàn)第一百九十八章 交易第二百六十一章 潭州第二百四十四章 北撤第七十五章 丈夫生世第一百一十三章 迷之大敗第二百一十六章 火中取栗第六十七章 斬將(二)第五十三章 強襲第一百二十七章 秘使第一百零八章 牢中第二百三十三章 補給線第一百七十六章 來客第一百一十四章 問案第六章 危急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兵第八十五章 撤離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圍第一百零六章 夜離第七十章 送別第二百五十五章 新城第三章 難民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錯鑄就第九十五章 殘戰(zhàn)第一百一十三章 迷之大敗第四十八章 胡姬暖香第一百四十三章 富貴送上門第二百五十章 西使第二百二十六章 會合第三十七章 選將第十四章 調(diào)令第一百四十章 諮議參軍事第五十八章 不與之謀第二百七十章 出海第二十五章 進(jìn)退兩難第一百五十章 舊卒第一百二十五章 割袍第七章 臘月第一百八十章 大婚之日第一百七十章 廷議第五十章 誘餌第六十九章 豈因女流不英雄第二百二十章 相邀第八十九章 遠(yuǎn)客第八十七章 父子第十六章 京襄第十五章 登城第六十章 雷霆之怒第九十二章 籌劃第五章 惡緣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一百九十二章 彼刀彼子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圍第一百二十六章 近城第四章 景王第八十三章 爭先第六十五章 陣戰(zhàn)第九十八章 安排第一百七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零八章 好氣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九十二章 籌劃第一百五十章 天門第一百四十七章 勸說第四十四章 鹹魚豈能枉自第八章 紹隆二年
第一百三十三章 偷樑換柱第六十二章 歸去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營第一百三十五章 遇敵第一百三十章 調(diào)兵第七十二章 少年心氣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幾多廝殺時第一百五十一章 水戰(zhàn)第七十四章 馬場第四十三章 飲宴第一百零三章 遷都第七十六章 州衙第六十七章 斬將(二)第一百八十八章 天宣之恥第三十三章 商洛第一百五十九章 坐鎮(zhèn)雙柳莊第七十一章 其人之道第二百五十六章 納附第一百三十四章 往事如那煙第一百二十六章 定計第一百二十八章 緣由第一百零九章 絲鐵第一百八十六章 勸進(jìn)第一百零七章 馳援第一百二十三章 師其長技第十三章 人心第一百八十六章 軍議(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千汊浦第一百二十一章 計中計謀中謀第七十一章 其人之道第一百二十四章 攻城第三十五章 不白之冤第七十五章 捉拿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一百三十九章 緩戰(zhàn)第一百九十八章 交易第二百六十一章 潭州第二百四十四章 北撤第七十五章 丈夫生世第一百一十三章 迷之大敗第二百一十六章 火中取栗第六十七章 斬將(二)第五十三章 強襲第一百二十七章 秘使第一百零八章 牢中第二百三十三章 補給線第一百七十六章 來客第一百一十四章 問案第六章 危急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兵第八十五章 撤離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圍第一百零六章 夜離第七十章 送別第二百五十五章 新城第三章 難民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錯鑄就第九十五章 殘戰(zhàn)第一百一十三章 迷之大敗第四十八章 胡姬暖香第一百四十三章 富貴送上門第二百五十章 西使第二百二十六章 會合第三十七章 選將第十四章 調(diào)令第一百四十章 諮議參軍事第五十八章 不與之謀第二百七十章 出海第二十五章 進(jìn)退兩難第一百五十章 舊卒第一百二十五章 割袍第七章 臘月第一百八十章 大婚之日第一百七十章 廷議第五十章 誘餌第六十九章 豈因女流不英雄第二百二十章 相邀第八十九章 遠(yuǎn)客第八十七章 父子第十六章 京襄第十五章 登城第六十章 雷霆之怒第九十二章 籌劃第五章 惡緣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一百九十二章 彼刀彼子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圍第一百二十六章 近城第四章 景王第八十三章 爭先第六十五章 陣戰(zhàn)第九十八章 安排第一百七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零八章 好氣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九十二章 籌劃第一百五十章 天門第一百四十七章 勸說第四十四章 鹹魚豈能枉自第八章 紹隆二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教| 疏附县| 苏州市| 荣成市| 军事| 武平县| 伊通| 固安县| 城口县| 翁牛特旗| 通道| 关岭| 玉溪市| 黔西县| 扎囊县| 东方市| 镇坪县| 高台县| 宁河县| 金华市| 平顶山市| 丹寨县| 陈巴尔虎旗| 太原市| 逊克县| 张家界市| 肃北| 千阳县| 瓦房店市| 合江县| 喀什市| 邯郸市| 罗甸县| 日土县| 辛集市| 竹北市| 商南县| 平果县| 来安县| 石渠县| 宣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