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三十八章 問政澎湖

陳篤光在遠處陪陳篤敬站著,陳正志陪著徐子先同衆人一一見禮,陳篤光對陳篤敬道:“大兄認的這女婿真是人中龍鳳……哦,人家原本就是龍種之後啊。”

“宗室中沒出息的也多了。”陳篤敬極爲滿意,臉上堆滿笑容,嘴裡卻道:“龍生九子,出息不同,明達現在是還不錯,不過到底還年輕,要看將來如何再說。”

陳篤光道:“明達要去京師襲職考試,不知道是否能如意。”

陳篤敬道:“這事我們擔心也沒有辦法,我昌文陳家可不能將手伸到京師去,京官不易當啊。”

陳篤光會意,點了點頭,不復多言。

任何一個世家大族,都不可能不將子弟一力努力往京師推。

若有家族子弟在京任高官,對地方的家族回饋肯定極大,比那些在地方爲官的子弟要大的多。

但近幾年來,陳家有意使在京師的家族中人外放,不管是回福建路還是其餘各路,但求不留京即可。

這就是老牌世家對局面的把握和掌控。

大魏江河日下,京官已經不具優勢,而且風險越來越大,朝廷政爭逐漸有失控的跡象,爲了爭權奪利,損傷國家亦在所不惜,留在京中,只會把昌文侯府往渾水裡拖。

族弟陳篤名已經是集英殿修撰,再上就是直學士,可兼某部侍郎,再上便是一部尚書,熬資歷也能高職顯官,不管是等著熬進觀文殿學士,轉任尚書,等著進兩府,還是外放安撫使都有機會。

但陳家審時度勢,毅然令陳篤名請假回福建,預備在福建呆一兩年,看看風色再說。

雖然官場不進則退,但這個決斷族中高層都無人反對,陳篤名自己都欣然就道,很快從京師返回福建。

京師風氣越來越差,內爭幾近白熱化,成爲險地是必然之事,有識之士名利心又不是太重的,當然是避之則吉。

“明達和我們不一樣……”陳篤敬道:“我們戰戰兢兢的事,對他未必是難事。”

“平安是福。”陳篤光搖頭嘆息,說道:“多事之秋,多事之秋。”

……

徐子先一一見禮下來,衆人在各處爲官的,當然不免邀他將來上門做客。徐子先都是答應下來,至閩清知縣李明宇,澎湖知縣陳正賓兩人面前,兩人都是笑著還禮。

徐子先道:“和李兄上次見面時,卻是不曾知道有這麼一層關係。”

李明宇笑道:“當時我可是知道,明達其志如何!”

陳正賓也是笑道:“目光灼灼,盯著三妹看,我就說他不是好人。”

三人中徐子先年齡最小,陳正賓三十左右,李明宇也二十七八,不過年歲相差都不算太多,又成了親戚,說話自是隨意的多。

徐子先對陳正賓道:“澎湖地方如何?”

徐子先是穿越之後才知道大魏在澎湖早就設縣,這和他記憶中的情形不同。

澎湖在福建外島,距離福建沿岸較遠,在二百多年前就是漁民偶然去打漁避風暴的地方,大島八個,小島數十人,有一半以上不宜人居。

到太祖立國之後,決意在澎湖設縣,當時不少人覺得無甚意義,後來太祖獨排衆意,說是澎湖,東藩在手,朝廷經制水師駐防,可防海盜。

在大魏水師盛時也確是如此,經福建,澎湖,東藩,如一條鎖鏈般將海域牢牢控制,水師主力駐於澎湖,少量水師駐東藩南港,後來水師官兵加上家屬,海商,漁民,移居澎湖和東藩的人丁逐漸增多,東藩又設了一個軍寨,至此算是完成了福建海防格局。

到成宗之後,水師廢馳,海上五盜興起,澎湖和東藩常備騷擾,已經成了兵家險地。

陳正賓苦著臉道:“還不是那樣?水師現在只剩下二十來艘戰艦,三千餘官兵,要護著東藩,澎湖,泉州和福州等處,捉襟見肘,根本防不住海盜。澎湖人口,最多時達五萬餘人,有縣城一,鎮三,村三百餘,現在已經只剩下三萬餘人,且很少海商,多半是漁民和種地的黔首百姓,地方窮困,我的縣衙已經快倒塌了,也沒有錢來修。”

“城防如何?”徐子先提醒道:“縣衙是小事,澎湖城防是大事。”

“城防馬馬虎虎。”陳正賓不曉得爲什麼徐子先對澎湖這麼關注,但他還是很有耐心的道:“澎湖原本是設寨,太祖末改縣治,當時開闢四萬餘畝地,供數千百姓耕作,平時百姓捕魚種地爲生,後大軍至,在諸島燒荒墾田,在澎湖島修縣城,週三裡二百一十步,城高三丈三尺三寸,四角樓,兩城門,城中百姓現有三千餘戶,一萬二千餘人。城牆夯土包磚,當時動員大船二百餘艘運送磚石,修的極爲牢固,到現在巍然屹立,島上時多強風,大風至時,村莊百姓得到城裡避風……”

“澎湖特產就是胡麻,綠豆,黃豆,還有山羊?”

澎湖人種豆,種麻,都是百年以上的傳統,奇怪的就是島民喜歡放羊,可能是地曠人稀的原故,有外地人到澎湖,很是爲那些大島上成羣結隊的山羊羣所驚,據福建路在三十年前的統計,澎湖羊羣當在二十萬只以上的規模,算是整個南方羊羣最密集的地方。

這也是和當世的飲食習慣有關,富貴人家還是喜食羊肉,不食豬肉,而百姓黔首,纔開始接受吃豬肉,也是因爲大魏之前,還不知道豬要閹割,不閹割的豬長大了騷氣很大,肉難吃的很,也就是最窮的人才能接受這種騷氣難聞的肉食。到知道閹割以後,吃豬肉的人羣開始逐漸擴大,現在豬肉的地位已經在羊肉之上。

而公認最美味的肉食,當然還是羊肉,價格也是不菲。

“對了!”陳正賓笑道:“當然還有魚!”

“這是了。”徐子先笑道:“我把魚給忘了,魚和羊,湊成一個鮮字……”

澎湖的漁民極多,有不少泉州和漳州還有福州的漁民也會出深海打魚,畢竟近海地方船多人多,漁訊就缺乏,沒有大股的魚羣,打起來事半功倍。

還是在幾百年前,沿海漁民就常到澎湖打魚避風,那邊的魚羣多,一網下去拖不起來都是常有的事,島民把打上來的魚醃製風乾,裝滿整艘船過來販賣,靠海吃海,不過如是。

李明宇這時才道:“我現在知道明達爲什麼成功了,一般的宗室膏粱子弟,哪有閒心問這些軍政民生之事!”

“是的。”陳正賓笑道:“剛剛我還以爲是上官在問我的話,弄的我汗都要出來了。”

也不過三十五六的陳篤中走過來,笑著道:“我都聽到了,還奇怪明達怎麼不問我們東藩的事情?”

徐子先先是一揖,然後笑道:“九叔說笑了,我只是聽說岐山盜偶然會犯澎湖,這纔多問了幾句,東藩那邊怕是岐山盜過不去……”

“我們那邊有什麼?”陳篤中道:“一萬多人,分處各處散居,打魚種田,收些黃豆之類的勉強果腹。只偶然會有海商停泊來補水補食,平時都看不到什麼外人,海盜來做甚?要說起來,東藩也有好東西,沙金開採定然會大賺特賺,只是要好手勘探,動員過萬人力去修路開礦,朝廷現在哪有這心思?偶得一些,也直接貢到京師去,由水師運送,海盜纔不會來搶這麼一點可憐的金子。”

東藩就是後世臺灣,大魏朝野稱爲東藩大島,大部都是未開發的蕃地,生蕃野人不服王化,很難制服,移居東藩的大魏百姓不過萬餘人,兩千戶不到,在南部沿海地方開闢出一些農田村鎮,靠打魚種田爲生,出產菲薄,生計很困難。而外來客商,多半是在這裡補水或買些黃豆魚乾之類的土產,補充一下食水就走。

少量的貨船會收土著生蕃手裡存積的皮貨,沙金,島上由於地廣人稀,原始生態保護的好,有大片的鹿羣,鹿皮特別受大魏北方的歡迎,一張皮子少說要賣十五貫以上,供不應求,只是生蕃野性難馴,這種生意斷斷續續,而且也和大魏百姓或官府無關,最少朝廷是不可能從生蕃們手裡收到稅。

因爲是蠻荒之地,戶數丁口極少,所以朝廷在東藩未設縣,隻立了東藩大寨,有官兵一千餘人,設知寨一人防禦使一人,陳篤中就是任此職,正六品,職位不低,但毫無疑問是個苦差事。

“誰叫我是考的武進士?”陳篤中自己嘲笑自己道:“在我們昌文陳家,我可真是個罕見的異類了。”

“九叔不必如此。”徐子先面色平淡的道:“亂世將至,可能武職比文職要吃香的多,將來大家會有仰仗你的地方。”

“明達也認爲亂世將至?”李明宇道:“現在人心惶惶,難道明達身爲宗室,也是一般的想法?”

“李兄是大才。”徐子先淡淡的道:“從中樞到地方,從朝政到軍務,再到財賦,再談人心,怕是覺得樂觀的人,少之又少了。”

李明宇到底是正牌進士,且在京師做殿中侍御史,經常可見天子,要從感情上來說,讀聖賢書又一直在大魏朝堂的人,對天子和大魏豈能沒有感情?當然不願承認。

但從理智上來說,他又知道徐子先說的是對的,這種矛盾的心理之下,李明宇長嘆一聲,不復多語了。

陳正志這時纔開口道:“明達你腿上的傷如何了?”

“皮外傷,早就不礙事了。”徐子先笑道:“多謝大兄惦記。”

“請進花廳飲酒。”陳正志道:“年後明達要做赴京的準備,來行請期禮時,我們就不要爲難他,今天要無醉不歸。”

這當然是個顯著的暗號,就是要灌徐子先酒,一院子穿著青色或紅色官袍的文武官員,聞言俱是大笑起來。

第九十五章 發餉第四百八十二章 右相至第一百六十二章 狂士第二百七十六章 新篇章第三百七十九章 簡報第一百三十八章 問政澎湖第一百九十七章 老相國第五百一十五章 抱養第三百七十六章 轉移第五百七十九章 冰寒第五百四十二章 填壕第二百零一章 丈夫所爲第四百三十八章 擡箱進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年前第二百二十六章 八牛弩第一百六十七章 說服第三十二章 人才難得第三百五十九章 但請放心第四百零四章 自己的船第二百七十五章 嗚咽第二百零四章 千頭萬緒第一百九十七章 老相國第五百三十五章 推斷第五百七十五章 將來第一百七十五章 白虎旗第八十四章 軍營第五十六章 高山第二百九十二章 新機構第五百零九章 開地第四百四十三章 計劃和變化第三百一十八章 天下的土地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太美妙第七十三章 招兵第一百四十八章 登船第五百五十七章 上島第二百章 南薰門外第四百六十六章 求活第三百四十八章 分銷之法第五百四十四章 決心第一百一十六章 江堤列陣第七十四章 回府城第四百零二章 大勝後第一百九十七章 老相國第八十七章 融入第四百六十九章 譁然第九十章 獻祭第二百三十三章 內核之思第四百四十章 奪人先聲第七十九章 提點第一百九十七章 老相國第二百二十三 變換立場第五百五十五章 不同第九十五章 發餉第二百六十八章 甘與不甘第三百八十四章 對峙第四百四十七章 斷舍離第五十六章 高山第四十八章 湊趣第四百四十六章 取捨兩難第四百三十六章 類比第二百八十七章 初成第二百零四章 千頭萬緒第二百八十六章 篳路藍縷第九十一章 酌金風波第五百七十四章 蝦夷地第四百七十八章 化龍之戰第三百九十九章 無盡殺戮第三百三十一章 三步並兩步第四百五十二章 克敵之資第三百七十七章 中部第三百六十九章 文告第二百二十九章 投入第二百一十五章 全作計劃第四百零九章 歡笑不停第二百一十七章 捧殺第六十四章 歡聲第二百二十九章 投入第二百一十五章 全作計劃第四百零三章 搜捕第五百三十七章 信任第十七章 揚名第二百五十六章 流水不腐第二百八十三章 上島第一百五十九章 瘋狂大參第五百六十九章 敬畏同學一百五十二章 京師佈局第五十七章 訓誡第四百四十二章 禮成第九十七章 同心第二十三章 發動第三百六十一章 長刀加頸第二百三十一章 艱險第二百八十一章 展望第三百零四章 父與子---今天兩章第九十三章 必有所報第二百四十二章 破釜沉舟第五百五十三章 舊識第三百八十八章 燈塔第五百六十六章 脫難第二百一十六章 合作計劃
第九十五章 發餉第四百八十二章 右相至第一百六十二章 狂士第二百七十六章 新篇章第三百七十九章 簡報第一百三十八章 問政澎湖第一百九十七章 老相國第五百一十五章 抱養第三百七十六章 轉移第五百七十九章 冰寒第五百四十二章 填壕第二百零一章 丈夫所爲第四百三十八章 擡箱進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年前第二百二十六章 八牛弩第一百六十七章 說服第三十二章 人才難得第三百五十九章 但請放心第四百零四章 自己的船第二百七十五章 嗚咽第二百零四章 千頭萬緒第一百九十七章 老相國第五百三十五章 推斷第五百七十五章 將來第一百七十五章 白虎旗第八十四章 軍營第五十六章 高山第二百九十二章 新機構第五百零九章 開地第四百四十三章 計劃和變化第三百一十八章 天下的土地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太美妙第七十三章 招兵第一百四十八章 登船第五百五十七章 上島第二百章 南薰門外第四百六十六章 求活第三百四十八章 分銷之法第五百四十四章 決心第一百一十六章 江堤列陣第七十四章 回府城第四百零二章 大勝後第一百九十七章 老相國第八十七章 融入第四百六十九章 譁然第九十章 獻祭第二百三十三章 內核之思第四百四十章 奪人先聲第七十九章 提點第一百九十七章 老相國第二百二十三 變換立場第五百五十五章 不同第九十五章 發餉第二百六十八章 甘與不甘第三百八十四章 對峙第四百四十七章 斷舍離第五十六章 高山第四十八章 湊趣第四百四十六章 取捨兩難第四百三十六章 類比第二百八十七章 初成第二百零四章 千頭萬緒第二百八十六章 篳路藍縷第九十一章 酌金風波第五百七十四章 蝦夷地第四百七十八章 化龍之戰第三百九十九章 無盡殺戮第三百三十一章 三步並兩步第四百五十二章 克敵之資第三百七十七章 中部第三百六十九章 文告第二百二十九章 投入第二百一十五章 全作計劃第四百零九章 歡笑不停第二百一十七章 捧殺第六十四章 歡聲第二百二十九章 投入第二百一十五章 全作計劃第四百零三章 搜捕第五百三十七章 信任第十七章 揚名第二百五十六章 流水不腐第二百八十三章 上島第一百五十九章 瘋狂大參第五百六十九章 敬畏同學一百五十二章 京師佈局第五十七章 訓誡第四百四十二章 禮成第九十七章 同心第二十三章 發動第三百六十一章 長刀加頸第二百三十一章 艱險第二百八十一章 展望第三百零四章 父與子---今天兩章第九十三章 必有所報第二百四十二章 破釜沉舟第五百五十三章 舊識第三百八十八章 燈塔第五百六十六章 脫難第二百一十六章 合作計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国市| 金昌市| 航空| 蒲城县| 罗甸县| 通州区| 阳谷县| 荆门市| 全椒县| 临泉县| 二连浩特市| 永嘉县| 淳化县| 潍坊市| 龙岩市| 金门县| 许昌县| 新和县| 天等县| 勐海县| 康平县| 泾川县| 特克斯县| 营山县| 遵义市| 嫩江县| 汝南县| 枣阳市| 阳西县| 壶关县| 原平市| 布尔津县| 贺州市| 镇赉县| 万宁市| 彝良县| 都江堰市| 威远县| 克拉玛依市| 四川省| 潼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