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五百四十一章 民族大融合

“內閣發了專刊啊,好像皇上也發了一篇市政新文,說的是民族大融合,這是聯合誰啊?我大唐這麼強大還需要聯合嗎?這幾年天策軍不是一個勝仗接著一個勝仗嗎?”長安西市,一名外地採買的商人手中拿著傳媒集團刊發的《時政要聞》在酒肆之中搖頭晃腦的邊讀邊評論道。

“王兄你這什麼覺悟啊?皇上和內閣說的是咱們大唐內部的大聯合,咱們漢人、黨項、沙陀還有其他歸順的其他部族大聯合,組建中華民族。你不懂就不要亂說,咱們又不是和其他人聯合。”王姓商人的話剛說完,他旁邊的同伴就擺擺手笑道:“這樣一來咱們大唐內部就能夠消弭紛爭,才能騰出手來對外開疆拓土。對了,還有就是開拓市場。你自己看看,皇上都寫得很明白的,你自己望文生義而已。”兩人一邊喝酒一邊看著《時政要聞》討論裡面內閣對於民族大融合的講解,倒也說的是頭頭是道。

這樣的場景在天啓七年十月初一國慶之後就陸續在帝國各地發生。李玄清和內閣對於民族大融合的講解也在各地紛紛傳開。裡面內閣爲此頒佈的一系列政策也初露崢嶸,讓帝國百姓都能夠深切感受到內閣的每一項政策頒佈的出發點和目的,以及對於帝國和百姓都有著怎樣的好處和影響。

“皇上,這是內閣擬定的或者一直實施的關於民族大融合的國策,皇上看看要不要調整。”岑天時將手中厚厚一沓行文遞給李玄清道:“不過總的原則還是先北後南,先東後西,逐步完成各項設施落實各項政策。”

“做的還不錯,北方工業帶已經因爲工業發展比較成熟以及我們政策實施的比較早的緣故,民族隔閡已經非常淡了,昔日的沙陀人、黨項人以及草原南部各部落和漢人已經無異,新生代的青年子弟從小接受的也是完整的唐言漢字的教育和我們制定出來的不分民族不分階層的思想政策,所以不需要多長時間等到我們這一輩老去,新生代子弟登上舞臺之後就再也沒有問題了。”李玄清點點頭,對於北方的民族融合是比較滿意的。而中原地區甚至是江南地區本來就是漢人的大本營,所謂的民族大融合的教育與其說是推行漢化教育,還不如說讓漢人消除民族差別觀念,加速這種對於少數民族的融合過程。而且這一世因爲李玄清率領天策軍犁庭掃穴,統一天下,不論是速度還是時間用的都非常短,中原人口的數量基本上都保存了下來,這也就讓漢人的融合能力比起歷史上的五代時期更加明顯,漢人的主導地位也更加穩固。而不論是經濟政治還是文化等各個方面都領先一代的情況之下,各個少數民族在融合的過程當中也就變得不是那樣的被動和敵視,從而很好的解決了其中的矛盾衝突。真正讓李玄清感到心急的是西南和西北,這兩個少數部族集聚的地區,不僅僅各部族星羅棋佈,數量奇多,而且大部分和昔日大唐的關係都不好。可以說在這兩個地方大唐豎立統治威嚴的辦法是利用了鼎盛到極致的軍事威力壓制了地方反叛部族,從而順利的推行了大唐的國策。如何在這些地方進行民族融合纔是李玄清關注的重點,如果一個操作不好的話,就會爲將來埋下禍根,尤其是李玄清打算推行的參議院制度,到時候全國上下數十個省份的參議員一旦集聚長安,其中必然會極大地牽扯大唐前進的步伐。

“內閣的意思是經濟上扶持拉攏,文化上壟斷和統一,然後樹立典型差別對待,逐步釋放權力是嗎?”李玄清看著內閣這邊的計劃書沉吟半晌點了點頭。岑天時擬定的這個辦法倒確實不錯,溫水煮青蛙,一切都遵循水到渠成的辦法,讓這些部族在不知不覺當中消失在民族大融合的大潮之中。經濟上通過工業發展帶動人口流動速度的加快,然後用工業國家空前絕後的國家力量來將這股人口流動導入民族大融合的範疇之中。這其實和後世的做法差不多,甚至因爲工業化發展沒有後世快,在此過程中可能還留有更多的操作餘地。

“主動加快人口流動的速度?”李玄清點點頭道:“先生的這個辦法倒是比我所想要成熟不少。不過國家控制下的人口調換需要內閣選擇恰當的時機,否則的話會造成民怨的,安土重遷歷來是百姓的習慣,短時間內改不了。”其實這也是後世東方和西方的差別,準確的說還是華人和西方人的差別了。大航海時代西方人的身影在那個時代飛速散佈到世界各地,從此奠定了世界上白種人佔據主導的地位。而實際上中原王朝的航海行爲開展得更早,但是數來數去漢人的足跡在此之前卻只到過南洋一代,不同的民族習慣有時候決定了各自的特性,其本身也說不上好壞,但是在特定的時間內這種特性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效果。

“皇上放心,內部的人口遷徙不一定要用行政命令來執行,那些大商家在追逐利潤的同時也在助推我們民族融合的過程,加上我們內閣打算下一步在中原地區包括北方和江南等地建立密集的高等院校,然後藉此吸引周邊各省各區域的精英人才來中原,與此同時工商部不是已經制定了下一步要在中原推動新一輪工業擴張嗎?需要大量人口才能夠填補,到時候以利開道,這些來到中原的人才大部分都會選擇留下來的。就算是學成之後返回原籍也會將中原所學帶到各處,從而起到穩定地方的作用。”岑天時顯然是早有準備,所以說的是頭頭是道。這一點在教育部普及從小學到蒙學這一整套中低端教育體系之後卻將高等教育機構密集佈置在覈心地區,西南西北兩地基本上都沒有設立高等院校就已經能夠看出來了。而元和的教育部在下一步行動當中也確立了就算是在偏遠地區也只將高等院校等機構全部設置在漢人比較多的地區,從而在教育資源的分佈上配合民族大融合的政策實施。在這個時代實際上控制了這些各族的精英人才也就控制住了各族,從上到下開始漢化教育,不出百年教育本身就能夠起到民族融合的作用。而且在當前工業發展最成熟的地區基本上都集中在在漢人主導的區域,這種教育資源分佈的不均衡根本看不出來,因爲在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而百姓受教育程度也越來越高的時候,對於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越來越迫切的時候,本身經濟越發達工業發展越成熟的區域,這種需求也就越多。所以教育部這一招如果不是政策制定者根本看不出來其中蘊含的意味。而這種佈置其實就是大規模抽調其他周邊尤其是偏遠各省的精英人才進入中原從而提前融合他們,然後再一步一步往外圍擴展。

“這份計劃內閣制定得很好,要儘快啓動,由此一步帝國才能夠真正的消弭內亂從而以一個整體面對外界。”李玄清點點頭放下手中的計劃書。他的首肯等於這份計劃書將成爲帝國在以後施政的時候始終有這樣一個總綱。大唐由此也開始了後世的那種融合之路,甚至因爲條件更爲優越,所以比起後世也有著更加充裕的準備和更多的手段。這個時代甚至不需要講究民族平等和保護各少數民族的習慣,只需要放開胸懷,在資源配置上面有所調整就能夠自然而然的起到這樣的效果。這一點比起前代那種五族叛亂的血腥手段,這種手段更加溫和。

從天啓七年十月份以後,內閣陸續頒佈了一系列的政策,例如中原各省聯合北方各省開始聯手建立了數十所各式各樣的高等院校,並且教育部頒佈明文命令,大唐帝國範圍內所有的高等院校等級考試從天啓八年開始執行統一考試,學生錄取範圍也開始擴散到全國各地,凡是持有帝國國籍的所有合法子民都擁有考試的權力,並且各省教育廳會在統一的時間主持這種考試。

而自教育部政策開始頒佈之後,民政部和工商部也開始了動作,民政部最先取消了各地人口流動的障礙,持有戶籍證明的帝國子民可以自由來往帝國境內的所有地方,各地不允許在這方面有任何的阻礙。而工商部的計劃則更加明顯,甚至可以說直接將工商部來年的工作計劃頒佈了出來,中原發展和草原經濟發展成爲帝國中央下一步發展的重點區域,依靠著北方工業帶的輻射,這種發展速度比起當初工業五年計劃剛剛開始的時候速度更加明顯,而且甚至不需要太多的政策調整,工業擴張本身就有著自己的自發性。中原各省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本身的基礎就已經非常不錯了,在承接北方工業帶的工業轉移的時候甚至比起草原更優越。

爲了配合工商部的計劃,交通部在西南鐵路修建完畢之後將沿途龐大的鐵道公司的人員全部抽調到中原待命,甚至協調了西南各省,將十幾萬南線抓過來的戰俘也都抽調回來,就等著鐵道司一聲令下先期將從洛陽的鐵路往東延伸道海州,完成中原地區第一條貫穿全境的鐵路修建任務。而從北部深州往南的鐵路也同樣如此,這條討論了許久幾乎和北方運河平行的鐵路在此時終於被定了下來,成爲中原兩大鐵路的起點。

中原大規模的經濟發展和各項政策的雲集也讓中原各省欣喜若狂,多年的等待終於等到了帝國政策的來臨,所以各省布政使幾乎是不約而同的在傳媒集團各式報刊上面發表言論,表示布政使府將竭盡一切努力保證內閣各項政策在中原落地生根,並且各省布政使府也將拿出大部分省級財政來支持這項龐大的計劃。

中原興起讓其他各省興奮羨慕之餘也一邊思考這其中的奧妙一邊開始想方設法從中分得一杯羹,藉著這股春風來發展自身。這其中遠在西北的拓跋思諫表現的最爲明顯。在得知從洛陽的鐵路重新往東修建的時候,他敏銳的感覺到其中對於西北發展的契機,不僅僅從西北抽調了部分戰俘來中原支援鐵路建設,而且表示西北各省將聯手在未來三年內從中原定額採購大量的工商品。這種跨區域大宗物資的採購也進一步加強了中原的重要性讓方興未艾的中原發展再次添加了一把火。

西北有所行動西南以廣州和南詔爲首的嶺南各省也不例外,因爲如今的廣東和南詔已經依靠著海洋貿易發展出來一隻完整的遠洋商隊,而且規模每年都在擴大增加,龐大的物資採購讓兩省爲首的嶺南各省成功超越江南成爲帝國第一大海洋貿易集中區域。這個採購量等於宣告了中原各省在未來幾年內完全不用理會市場需求,可以全速發展。而這種局面的產生也催生了對於勞動力人口龐大的需求,而中原地區本來就是農業大省,本身就需要大量的人口來從事農業發展,所以迫不得已之下這些省份開始將目光瞄準江南地區,北方他們是搶不過人家了,畢竟北方工業帶從來都是缺人的大省,不過這樣一來倒是讓江南成爲帝國內部第一個靠勞動力輸出發展起來的區域,龐大的人口在不斷流動之後也帶動了西南地區人口開始朝著中原流動。雖然這些人口流動在隨後也會陸續迴流,但是隻要有流動帝國關於民族融合的政策也就已經施展開來。

這種一系列的措施讓李玄清逐漸看到了希望,在此情況之下距離李玄清希望看到的局面是越來越近了。在如今帝國人口基數之上,只有依靠內部打造成一個整體纔有足夠的能力對外擴張,而在如今這個時代,走進工業化之後的大唐帝國纔是真正的天朝上國,舉世將再無敵手。

第一百五十九章 李克用落幕第二百八十一章 光復廣州第五百五十七章 西極城第四百七十五章 勃達嶺大捷(下)第十九章 突擊強化(一)第二百五十八章 斷其退路第二百三十九章 長洛鐵路第五百五十七章 西極城第四百七十四章 勃達嶺大捷(上)第十七章 靈州軍營(中)第五百零九章 狂飆突進(上)第四百三十六章 一戰定高昌(下)第五百八十三章 大唐工商銀行第二百四十五章 蘇州戰役第一百五十五章 滄州之戰(五)第一百二十五章 連環佈局(下)第一百七十七章 南線佈局第二百四十一章 帝國會議第六百零九章 中央突破第五百五十一章 黠戛斯建國(中)第十七章 靈州軍營(中)第三百二十三章 海外殖民地第四十九章 一戰歸心第五百二十一章 西洋艦隊起航第三百三十四章 漢化政策第四百四十一章 瀚海難幹(一)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唐錢莊(下)第一百七十八章 京杭大運河(一)第四百七十四章 勃達嶺大捷(上)第三百七十八章 棋差一招第五百零一章 歡迎你們回家第二百五十二章 力壓東南(上)第二百一十一章 真假薛洋第三百六十三章 清水河之戰(六)第九章 兄弟團隊第四百四十四章 瀚海難幹(四)第三百三十五章 甘州回鶻第五百零五章 崩開的多米諾骨牌第一百六十一章 南北對峙的雛形第三百二十二章 增設衛生部第六百一十二章 埃及大戰(上)第五百八十一章 坐觀成敗第一百八十八章 刺殺敬翔第二百五十章 千年家族第二百五十九章 靺鞨參戰第十三章 三年學藝(中)第六百三十章 大秦分裂第二百六十七章 渤海灣開發第一百六十六章 鐵路動脈(上)第五百八十三章 大唐工商銀行第二百六十三章 錢鏐渡海(下)第三百二十八章 唐民唐寇第四百四十四章 瀚海難幹(四)第三十八章 篝火舞會第六十八章 分裂夏州第一百一十章 大唐錢莊(上)第三百九十三章 唐幣結算圈第五百二十六章 大食朝貢第三百九十七章 于闐國滅(四)第三百九十九章 于闐國滅(六)第六百零四章 海上游擊戰(上)第一百六十章 平定幽州第五百八十八章 虎口奪食(下)第二百六十三章 錢鏐渡海(下)第三百五十五章 高昌回鶻第二百七十章 決戰嶺南第七十三章 一年賭約第六百一十四章 埃及大戰(下)第二百一十章 釣餌戰術(下)第四百九十六章 換得胡酋慰國人第一章 一夢千古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戰定高昌(上)第一百二十七章 西北戰起(中)第一百四十五章 釜底抽薪(下)第五百三十三章 威壓大食第三百四十章 血染黃沙第二百九十八章 逼降曲承美(上)第三百二十一章 北部建省第五百七十六章 鐵血手腕第六百二十四章 異域戰爭第四百三十八章 來自絲路的饋贈第八十三章 疲敵之計第三百零三章 長金線開工第二百零八章 首發之戰第三百六十章 清水河之戰(三)第四百一十七章 海軍東征(上)第七十五章 關中開始第三十七章 打出來的交情第三十六章 雙雄決鬥第四百八十六章 碎葉之殤第二百四十四章 渡江作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唐錢莊(下)第三百一十二章 海外貿易協定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漠黃沙浪滔滔第一百九十章 組建海軍(下)第三百七十章 諸教隱沒(上)第三百一十一章 海洋財富第三百七十二章 諸教隱沒(下)第一百零七章 變生疑雲第五百五十章 黠戛斯建國(上)
第一百五十九章 李克用落幕第二百八十一章 光復廣州第五百五十七章 西極城第四百七十五章 勃達嶺大捷(下)第十九章 突擊強化(一)第二百五十八章 斷其退路第二百三十九章 長洛鐵路第五百五十七章 西極城第四百七十四章 勃達嶺大捷(上)第十七章 靈州軍營(中)第五百零九章 狂飆突進(上)第四百三十六章 一戰定高昌(下)第五百八十三章 大唐工商銀行第二百四十五章 蘇州戰役第一百五十五章 滄州之戰(五)第一百二十五章 連環佈局(下)第一百七十七章 南線佈局第二百四十一章 帝國會議第六百零九章 中央突破第五百五十一章 黠戛斯建國(中)第十七章 靈州軍營(中)第三百二十三章 海外殖民地第四十九章 一戰歸心第五百二十一章 西洋艦隊起航第三百三十四章 漢化政策第四百四十一章 瀚海難幹(一)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唐錢莊(下)第一百七十八章 京杭大運河(一)第四百七十四章 勃達嶺大捷(上)第三百七十八章 棋差一招第五百零一章 歡迎你們回家第二百五十二章 力壓東南(上)第二百一十一章 真假薛洋第三百六十三章 清水河之戰(六)第九章 兄弟團隊第四百四十四章 瀚海難幹(四)第三百三十五章 甘州回鶻第五百零五章 崩開的多米諾骨牌第一百六十一章 南北對峙的雛形第三百二十二章 增設衛生部第六百一十二章 埃及大戰(上)第五百八十一章 坐觀成敗第一百八十八章 刺殺敬翔第二百五十章 千年家族第二百五十九章 靺鞨參戰第十三章 三年學藝(中)第六百三十章 大秦分裂第二百六十七章 渤海灣開發第一百六十六章 鐵路動脈(上)第五百八十三章 大唐工商銀行第二百六十三章 錢鏐渡海(下)第三百二十八章 唐民唐寇第四百四十四章 瀚海難幹(四)第三十八章 篝火舞會第六十八章 分裂夏州第一百一十章 大唐錢莊(上)第三百九十三章 唐幣結算圈第五百二十六章 大食朝貢第三百九十七章 于闐國滅(四)第三百九十九章 于闐國滅(六)第六百零四章 海上游擊戰(上)第一百六十章 平定幽州第五百八十八章 虎口奪食(下)第二百六十三章 錢鏐渡海(下)第三百五十五章 高昌回鶻第二百七十章 決戰嶺南第七十三章 一年賭約第六百一十四章 埃及大戰(下)第二百一十章 釣餌戰術(下)第四百九十六章 換得胡酋慰國人第一章 一夢千古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戰定高昌(上)第一百二十七章 西北戰起(中)第一百四十五章 釜底抽薪(下)第五百三十三章 威壓大食第三百四十章 血染黃沙第二百九十八章 逼降曲承美(上)第三百二十一章 北部建省第五百七十六章 鐵血手腕第六百二十四章 異域戰爭第四百三十八章 來自絲路的饋贈第八十三章 疲敵之計第三百零三章 長金線開工第二百零八章 首發之戰第三百六十章 清水河之戰(三)第四百一十七章 海軍東征(上)第七十五章 關中開始第三十七章 打出來的交情第三十六章 雙雄決鬥第四百八十六章 碎葉之殤第二百四十四章 渡江作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唐錢莊(下)第三百一十二章 海外貿易協定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漠黃沙浪滔滔第一百九十章 組建海軍(下)第三百七十章 諸教隱沒(上)第三百一十一章 海洋財富第三百七十二章 諸教隱沒(下)第一百零七章 變生疑雲第五百五十章 黠戛斯建國(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陟县| 达孜县| 武清区| 麟游县| 奉节县| 隆德县| 福建省| 昭觉县| 奉贤区| 宜城市| 岳普湖县| 灵宝市| 临沧市| 兴安盟| 沾化县| 彭州市| 东源县| 贞丰县| 容城县| 兴隆县| 祁阳县| 政和县| 固安县| 扶绥县| 施甸县| 高州市| 弥勒县| 汝州市| 怀安县| 青岛市| 红安县| 杭州市| 西吉县| 天台县| 霍林郭勒市| 和平县| 克拉玛依市| 彭山县| 兴化市| 临湘市| 盐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