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這就是天朝!
京城劇院當中,臺上正在上演著最新推出的劇目《西域遊記》選段,上面的演員不僅有漢人,甚至還能看到草原人種以及西域白色人種的演員,之所以會如此那是因爲本劇目是以漢時張騫出使西域的典故爲藍本創作出來的劇目,爲了更加貼近於原來典故,劇院大膽找到了一些外族人一同進行演出,這也算是一次創新的嘗試了。
京城劇院修建的十分雅緻,觀衆席分爲上下兩層,都是由低向高往後排列,這極大提高了觀衆觀看戲劇的視野。
並且由於劇院的特殊構造,整個觀衆席都處於較爲陰暗的環境,但是舞臺卻光線充足,這更讓觀衆在觀看的時候沉浸其中。
正在演出的選段,正是張騫經歷了各種驚心動魄的事情,最終成功從匈奴的囚禁下逃出去,最終踏上了去往西域的路途。
由於劇本進行了藝術化的加工,讓這個原本就具備強烈傳奇色彩的典故更加精彩紛呈,下面觀衆們的情緒也跟著劇目的演繹上下起伏,每到驚險處他們都會忍不住驚呼出聲,而當張騫真的逃出魔爪時他們也跟著大聲叫好,從他們的反應來看,很明顯這個新推出的劇目相當成功。
隨著戲劇謝幕,觀衆們都以熱情的聲音對戲劇給予了肯定,而這個時候二樓的雅間裡,也出現了對戲劇的評價聲音。
“不愧是湖海散人編寫的戲劇,當初李某看其《三國演義》就覺得心潮澎湃,今日再見閒散新書卻也毫不遜色之前的名作,博望侯走通西域的典故在羅先生筆下栩栩如生,李某竟真如親眼看到那段歷史一般?!?
“是啊,博望侯乃我華夏一時之人傑,其走通西域對我華夏意義非凡,可謂是第一次開眼看世界。”
“今日之後李某實在感慨頗多,想起往日讀史時總能看到華夏英雄人傑輩出,博望侯在這些人當中其實也是光芒不顯,但即便如此他的故事如今回看依然讓人感覺波瀾壯闊,這就是華夏文明之底蘊,任何一個史上留名的人都足以讓人銘記,我等小國之民看在眼裡也只能心存敬畏了。”
“李兄何出此言,經過諸國學者修史之後正本溯源之後,現在大家都認可了大華夏理論之說,就連當今聖上都在報紙上登上中原諸國俱爲華夏的金口玉言,你又何必把自己當做小國之民,大明人也好李朝人也好,那都是我華夏文明的一部分,華夏史既是我的史也是你的史啊。”
說話的兩人,一個是李朝派遣的留學生李元,另一個則是李元就學之後結交的好友張鎮。
經過一年左右的學習,李元已經慢慢適應大明的學習生活,而越是學習久他就越是喜愛京城的一切,這裡的商業、文化、娛樂、學術繁榮都是他在李朝從來都看不到的東西,他對天朝上國的認知也越來越深刻,相比較之下李朝怎麼看都像是一個窮鄉僻壤。
來到這裡之後他一次都沒有回去過李朝,哪怕是大學放長假的時候他也不走,大學生涯只有短短的三年,他不想浪費任何在這裡的時間,而他家裡人也同樣讓他不要回來,因爲這時候的李朝局勢不太穩定,還是待在大明比較安定。
李元雖然有些擔心家人會不會被牽扯進入李朝的權力鬥爭,但他遠在大明也做不了什麼,只能不去多想。
而張鎮這個好友似乎看出來李元最近心情不佳,正好聽聞劇院有新劇推出了,他便帶著李元一起來看戲散心,而這次的新劇也確實沒有讓他們失望,羅貫中不僅是頂尖的話本家,同樣也是一流的戲曲家,把張騫的典故寫的精彩紛呈,讓他們兩人都看得大呼過癮。
此時兩人談論起來,李元對張鎮的“大華夏理論”也是笑著點點頭,在官方的有意推行之下,這個理論已經慢慢往主流觀念去演變了,雖然還沒有完全取得社會統一的認識,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這個說法。
李元自然也是其中之一,當初看到聽到這個理論的第一時間,他就感覺這直接說進了他的心裡,可以說他就是這個理論最堅定的擁躉者,只是潛意識的觀念改變還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
“走吧,光看個選段可不太過癮,咱們去書店看看,應該有《西域遊記》的話本同時發行,買回來直接看個痛快就是了?!?
戲劇結束張鎮自然也就打算離開,笑著說了這麼一句話之後就站起來了。
但他正要推門而出的時候卻發現李元坐在原地一動不動,這讓他愣了一下,正待要問的時候,李元卻先擡起頭,若有所思的說起話來。
“李某總覺得這個《西域遊記》的話本劇目不是隨隨便便推出來的,看完之後我不由自主就想起來這段時間報紙報道過的大事,那就是出海的秦國晉國使臣入京朝聖?!?
張鎮思索了一下,搖頭道:“李兄何出此言,這二者看起來也沒什麼聯繫???”
李元道:“張兄沒有看到相關報道嗎,近來各地都開展了整頓治安的行動,那些抓起來的潑皮閒散人力到時候都要和大量的在押犯人一起流放至海外,這明面上是維護治安處理犯人,但實際上都是爲了填補海外封國的人口而已,朝廷對開海之政策異常用力?!? 張鎮聞言點了點頭:“是有這麼回事兒,但這和戲劇有什麼關係。”
李元又道:“我還聽說最近有一些流言傳出來,說是海外之地發現了一些的金礦,有人回來直接就發了大財,現在民間到處都說只要出海就能淘金髮財。”
張鎮乾脆再坐下來,聽到這個他覺得有些好笑:“這種空穴來風的風聞沒有明確的出處和事件信息十成十是假的,拿來無知百姓還行,難道李兄會信?”
李元搖了搖頭,沉聲道:“確實是空穴來風的東西,但這風是從哪裡傳出來的呢,再結合張騫出西域劇目這般大火,難道張兄沒有什麼想法嗎?”
張鎮沉吟片刻,慢慢的還真的想出來一些眉目,他有些愣愣的看向了李元:“難道李兄的意思是說,這淘金的謠言是朝廷放出來的,還有這劇目的推出其實都是朝廷爲了吸引百姓主動出海?”
李元沒有說話,但表情已經默認了。
張鎮再細細琢磨一下,越想越覺得這個猜想有點道理,但就算如此他也覺得沒有什麼:“朝廷遲早都是要移民的,不好強行遷徙百姓的,那也只能用這些方法慢慢吸引百姓出海,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倒也不用大驚小怪。”
李元聞言嘆了口氣,也不知道是想起了什麼。
端起旁邊的茶杯喝了一口之後,他才慢慢的站了起來,只是這個時候他的神色有些複雜,表情裡摻雜著遺憾、慚愧、不甘和悲傷的情緒。
“我只是有所感嘆,大明開海之戰略有鯨吞天下之氣魄,有開萬事太平之雄心,爲此宏偉事業,大明君臣上下無不爲之努力奮鬥,一切政策和事務都爲著一個目標而前進,李元此時身處其中感受著時代洪流,每每想起都不禁覺得熱血沸騰。
可是一想到大明如今都已經奔向星辰大海了,而我李朝卻還在爲著那一點權力相互爭鬥蠅營狗茍,小國之志氣思之難免令人發笑,李某隻是哀其不足,怒其不爭?!?
張鎮聽完這些話忍不住眨了眨眼睛,他很想說些什麼,但一時間之間不知道說什麼才合適。
老實說李元有這種想法他是感覺高興的,但反之來看的話這話也反映出李元對於李朝的感情其實不像表面上那麼淡薄,如果不是內心深處期望著李朝支棱起來的話,他現在又怎麼會如此失望呢。
“李某認同大華夏理論,並不是簡單的心嚮往之,而是這一年來學習生涯讓我漸漸明白,只有華夏纔是真正的未來”
留下這麼一句話之後,李元笑了笑,便率先走了出去,張鎮回過神來,也是跟了出去。
走在街上,張鎮並沒有再多說什麼,他很明顯感受到李元其實還是爲家鄉的變故而擔憂,如今的李朝國王不像國王,幾個王子之間明爭暗鬥,下面的臣子們也各個提心吊膽,站隊的站隊,辭官的辭官,誰也不知道局勢會往哪邊發展。
李元會擔心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他很害怕自己的父親李詹站錯了隊到時候反被清洗,這時候看著大明一片欣欣向榮,他自然而然就產生了心理落差。
大明以後會走到哪一步呢
對這個問題李元很難想象,波瀾壯闊的開海壯舉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大明就這麼轟轟烈烈的開始了。
更加讓他覺得驚心的東西,其實正是他現在正在大學學的東西,那裡面思想飛揚包容,所有人都在研究這個世界的一切,這種由許良許校長帶來的全新思想學派,給了他一種超越儒學的真理之感,再這麼下去大明會變成什麼樣子,他不敢去想。
或許有一天大明真的能夠主宰整個世界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