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十四章 請戰

開元年間,大唐還未經過安史之亂的荼毒內耗,國力尤昌,兵鋒尤盛,上至皇帝宰相,下至販夫走卒,最不怕的就是異族的入侵。

朝中上下,不管是保守的,還是激進的;不管是希望戰爭的,還是希望和平的,眼下的策略都是一樣的——先打了再說。

開元年間大唐外戰勝多負少,無論主戰還是主和都得等到擊退了吐蕃的進攻再爭,大唐絕不在別國的威脅下談判。

“誠如諸卿所言,吐蕃賊人狼子野心,貪得無厭,對我大唐劍南、隴右早有覬覦,朕早欲遣兵而擊之。只是三軍既出,不可無帥,衆卿以爲何人可以掛帥?”待到衆臣爭論了片刻,李隆基終於壓了壓手,提出了他最關心的問題。

唐人尚武,皇帝李隆基又極重邊功,銳意進取,所以朝堂之中宿將無數,能夠掛帥之人自然不在少數。

不過可以掛帥之人雖多,但朝中也是黨派林立,涇渭分明,想要找出一個叫各方都滿意的人選卻是難上加難。

兵部主掌兵事,對朝堂內外的將帥也最爲熟悉,兵部侍郎盧煥當先建言道:“啓稟陛下,臣以爲劍南節度副使章仇兼瓊嘗爲劍南防禦使,熟悉劍南軍務,性情沉穩,頗有軍略,可以爲帥?!?

章仇兼瓊本是京官,曾爲尚書省主客員外郎,與盧煥相交莫逆,開元年間外調劍南爲官,說起舉薦主帥,盧煥自然就想起了舊識好友。

更何況章仇兼瓊乃武臣出身,自幼習讀軍略,熟知攻戰之策,掛帥出征卻是是個不錯的選擇。

不過章仇兼瓊在朝中根基淺薄,又無靠山依靠,掛帥立功這等好事又怎麼會落到他的身上。

慶王黨羽,太常少卿張芳手持芴板,出列道:“劍南節度副使章仇兼瓊雖有軍略,但卻無統兵爲帥的經驗,貿然委任恐怕不妥,臣舉薦河西節度使夫蒙靈察爲帥。夫蒙將軍乃軍中宿將,精通軍事,若是夫蒙將軍掛帥一定可以一戰而平?!?

夫蒙靈察是慶王黨中唯一的一個節度使,也是最能拿得出手的大將,若是夫蒙靈察能在此戰中立功,那他便極有機會進京擔任一部首官,這對李琮的幫助可不是一星半點。

不過其他人又豈會看著這個機會落入慶王黨的手中,右相李林甫朝著相黨心腹,御史中丞楊慎矜悄悄打了一個眼色。

楊慎矜立刻心領神會,當即出言諫道:“臣以爲不可,夫蒙將軍身兼河西節度使重任,需防備吐蕃、突厥入侵,實在不宜輕易調動,臣以爲安西副都護程千里爲人勇烈,履建軍功,可以爲帥?!?

李林甫除了右相,還身兼吏部尚書,遙領安西節度使,安西副都護程千里是誰的門人自然不言自明。

方纔衆人所言都是朝野內外識懂軍事的武臣,乍一看去都合適,細細想來卻又卻又都不合適。

章仇兼瓊苦無根基,衆人信之不過;夫蒙靈察遠在河西,不能輕易調動;程千里雖有才幹,但位份不足,實在難以服衆,衆人商討再三,卻也沒有一個能讓李隆基滿意,又能讓衆人認可的人選。

此戰主帥之位事關李瑁未來幾年的規劃,李瑁志在必得。李瑁將眼前的局勢看在眼裡,在心中默默地盤算著。

就在他準備親子請纓的時候,太子少保崔琳忽然出列道:“啓稟陛下,衆人同僚所薦人選各有千秋,均有優劣,老臣有一人選或爲最佳?!?

“哦?說來聽聽?!贝蘖盏脑捯幌伦犹羝鹆税ɡ盥』?、李瑁在內所有人興趣。

崔琳官拜太子少保,。乃正兒八經,根正苗紅的太子門人,他的嘴裡難道還能說出別的花樣?李瑁心中打定主意,無論崔琳說出誰的名字,自己都要爭上一爭。

崔琳手持芴板,正了正衣冠,緩緩道:“諸位同僚豈不聞在其位,謀其政之言?劍南節度使、益州大都督壽王殿下在此,難道還有比壽王更合適的人選嗎?更何況壽王在春宴上有詩言:‘西南永作金天柱,不羨當年冠軍侯。’壽王既有從軍報國之心,陛下何不從之。”

崔琳之言一出,紫宸殿中一片安靜,照眼下看來,李瑁的確是最合適的人選。

首先皇子掛帥,本朝早有先例,李瑁貴爲親王,又身兼劍南節度使一職,無論是位份還是名望都足夠;其次李瑁獨立與朝中幾大黨派之外,李林甫、李亨、李琮三方相互制衡下,李瑁反而能夠爲衆人所接受;最後,李隆基有意扶持李瑁,李瑁若是能建立軍功李隆基自然樂見其成。

至於統兵能力方面,不是還有劍南節度副使章仇兼瓊嘛。

李隆基微微點了點頭,向李瑁問道:“瑁兒意下如何?可願前往?”

對於這個機會李瑁早已期盼了許久,李瑁當即拜道:“兒臣既爲劍南節度使,統兵出征,守衛劍南便是兒臣分內之事,兒臣願爲父皇分憂?!?

“好!”

李隆基撫掌輕讚了一聲,接著問道:“既然如此,那朕便冊封壽王爲出征主帥,至於副帥及其他人衆崔卿可有人選?”

崔琳回道:“啓稟陛下,監察御史房渭乃是蜀人,熟知劍南民情,可謂隨軍書記。左金吾中郎將馬璘乃將門之後,武藝高強,爲人忠勇,可爲隨軍親衛統領,護衛壽王安全,至於副帥人選,還是以章仇兼瓊爲宜。”

房煥之此人名聲不大,李瑁也不曾聽聞,也不關注。但馬璘的名字,李瑁卻是知道的。

馬璘字仁杰,中唐名將,乃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人,官至北庭節度使、尚書左僕射,爵封扶風郡王。

馬璘在在安史之亂中出力甚多,善用精騎,能以少擊多,曾以百騎破敵五千,就連李光弼也曾感嘆:“吾用兵三十年,未見以少擊衆,有雄捷如馬將軍者。”

能得馬璘輔佐,他的劍南之行有多了一份勝算。

李隆基聽了崔琳的話,也點頭同意道:“便依崔卿所奏?!?

備註:

1:開元十八年李亨曾以忠王,河北道元帥之職統兵討伐契丹。

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十一章 盤算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二章 緣起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四章 結盟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三十章 請封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十六章 大捷第十五章 紛爭第十一章 責罰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十五章 入宮第八章 起兵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四章 密信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十四章 危局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十四章 贈禮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七章 試探第五章 再遇第九章 寧王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六章 名將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章 逐鹿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二章 稱帝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十章 阻撓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八章 回府第九章 高仙芝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十八章 襲城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八章 回府第十四章 贈禮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十四章 贈禮第四章 交易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十章 胡兒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
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十一章 盤算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二章 緣起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四章 結盟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三十章 請封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十六章 大捷第十五章 紛爭第十一章 責罰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十五章 入宮第八章 起兵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四章 密信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十四章 危局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十四章 贈禮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七章 試探第五章 再遇第九章 寧王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六章 名將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章 逐鹿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二章 稱帝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十章 阻撓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八章 回府第九章 高仙芝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十八章 襲城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八章 回府第十四章 贈禮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十四章 贈禮第四章 交易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十章 胡兒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安市| 青龙| 淄博市| 和平区| 碌曲县| 铜鼓县| 沧州市| 申扎县| 蒙城县| 彭州市| 彭泽县| 陇川县| 太保市| 启东市| 郁南县| 芦溪县| 洛南县| 湖州市| 长葛市| 巧家县| 永年县| 辽阳县| 曲阜市| 赣榆县| 丹阳市| 颍上县| 定陶县| 辉县市| 西华县| 巴彦县| 阿城市| 颍上县| 文化| 耿马| 易门县| 甘谷县| 巫溪县| 华蓥市| 新安县| 江阴市| 荔波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