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

安慶緒一聽到李瑁率軍殺來的消息,跑地極快,丟下了一應物什,帶著幾個親信,騎著快馬便逃出了西門,等李瑁率背嵬軍趕到,早已人去樓空。

“安慶緒人呢?”李瑁指著安慶緒凌亂的牀榻,對在屋外俘獲的婢女問道。

“王爺,不,安慶緒一聽到殿下將至,已經落荒而逃了。”婢女看著李瑁,如實稟告道。

“殿下,末將帶人去追。”同來的背嵬軍兵馬副使李晟見敵帥安慶緒奔逃,於是請纓道。

李瑁想了想,搖了搖頭道:“窮寇莫追,此時安慶緒想必已經逃遠了。”

此戰安慶緒乃是最大的功勞,李晟豈能眼睜睜地看著安慶緒從手邊溜走,於是試圖爭取道:“末將只需率本部三十人馬便可,還望殿下準允。”

李瑁搖了搖頭道:“本王並非擔心有埋伏,而是活著的安慶緒對本王的價值興許更大些。西行之路已經被仁杰封死,安慶緒唯一的選擇就是北上,如今河北軍都在史思明的手中,此時放安慶緒回去正好爭權。”

一個史思明不好對付,一個安慶緒也不好對付,但是史思明和安慶緒放在一起,那便要好對付許多。

李晟年輕,臨陣經驗固然不足,但天賦卻頗高,李瑁只是輕輕一點,他便明白了過來。

“殿下計在攻心,下官佩服。”李晟拱手道。

李瑁拍了拍李晟的肩膀,笑道:“眼下還不是說這些的時候,現在當務之急是配合崔將軍夾擊長夏門,攻入洛陽。”

“諾。”李晟躬身應諾,和李瑁率軍往長夏門趕去。

昨夜城中一場戰亂,洛陽城的百姓都聽在耳中,百姓們雖然聽得屋外喧囂無比,但也沒有幾個人有膽子出去查看的,等到了天明膽子百姓們聽得屋外安靜了,終於敢稍稍地敢出去觀望了。

等到百姓們再去觀望時才發現,整個洛陽城已經在一夜之間變了天。城牆上的燕軍大旗已經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硃紅色的唐旗,還有象徵李瑁身份的靖王旗。而在洛陽各條主道的兩側,來回巡邏的也是身著劍南軍衣甲的大唐士卒,而非燕軍。

這入眼的一切都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昨夜一戰靖王李瑁率唐軍大獲全勝,東都洛陽又重歸大唐了。

百姓們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紛紛奔走相告,鄰里間相互告知,更有甚者甚至吹吹打打慶祝上了街頭。

“殿下光復東都,百姓歡欣雀躍,可謂社稷之福。”李瑁和李泌同立於皇城之上,李泌看著城下奔走慶祝的洛陽百姓,由衷嘆道。

李瑁點頭道:“安祿山殘暴無度,亂行苛政,洛陽百姓久受其害,今日百姓重歸大唐,不必再受叛軍欺壓,自然如此。”

自打安祿山佔領洛陽後,安祿山雖定都在此,也並未大肆屠殺,但畢竟燕軍短糧,許多軍糧均是自百姓家中強行爭得,自然惹得民怨沸騰。如今洛陽重歸大唐,一切照舊,百姓們自然歡喜。

李泌道:“如今洛陽雖定,但安賊仍在腹地,殿下尚有幾件要是要做,耽誤不得。”

李瑁聽李泌這麼說,當即一臉正色道:“還請長源教我,本王洗耳恭聽。”

李泌道:“殿下眼下當速爲者莫過三事:其一,安賊急攻閿鄉,李將軍守城劍南,殿下當速派軍前往馳援。”

李瑁道:“這是自然,待士卒稍加休整,本王便當令馬璘速領軍五萬爲先鋒,急赴陝郡。”

李泌點了點頭,道:“其二,欲守洛陽必守虎牢,殿下當強取虎牢,孟津,以斷安賊叛軍南下北歸之路。”

虎牢關位處洛陽之東,乃河北通往洛陽的必經之地,手握虎牢,河北便無力自陸路東進。而孟津則在洛陽北端,是自水路南下洛陽的要津渡口,同樣至關重要。

李瑁道:“安賊大軍盡在西面的閿鄉,要取虎牢不是難事,至於孟津則是安賊退兵的要道,可能有些棘手,本王會安排李宓走一趟。”

李泌接著道:“其三,江淮乃天下富庶之地,得江淮者半據中原,皇帝爲提防殿下,以延王李玢爲淮南道節度使,據地自守。然淮南兵少,又少經戰事,殿下當遣大將前往,收淮南爲己用。”

李瑁道:“彥平和張巡正在睢陽整募新軍,本王當令彥平率睢陽及本部人馬四萬,南下淮南。延王不善軍事,手中又無大將可用,淮南當可傳檄而定。”

延王李玢此前從無爲將的經歷,如今被冊爲淮南節度使也是李隆基臨時起意,而武彥平卻是軍中宿將,對付區區李玢自然不在話下。

提到武彥平,李瑁自然就想到了張巡,李瑁對李泌問道:“本王欲以張巡爲河南尹,鎮守東都,長源以爲如何?”

李泌回道:“張巡頗有才幹,也精通地方政務,爲河南尹當爲上佳人選,不過張巡畢竟外來,恐怕不通洛陽風土,殿下可命達奚珣相輔。”

李瑁點頭贊同道:“如此最好,本王上表以達奚珣爲從二品河南牧,張巡爲從三品河南尹,洛陽之事以達奚珣爲名,由張巡掌事。”

李瑁與李泌在這洛陽皇城上不過區區幾句話,河南、淮南大勢便以蓋棺定論,而與此同時,閿鄉城外的安祿山卻已經急紅了眼。

區區一個閿鄉城,他十餘萬大軍強攻,攻了整整一天一夜,硬是沒能登城半步,這個時候安祿山終於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爲何李瑁敢把寶盡數壓在李光弼的身上,讓他率軍兩萬在此守城。

當今天下若論善守者,恐怕已無出李光弼之右了。

“傳令孫孝哲,今日傍晚前若是再拿不下閿鄉,讓他提頭來見!”安祿山此事還不知洛陽戰局如何,心中焦急萬分,對孫孝哲下了死命令。

此事的孫孝哲自打昨日正午開始指揮攻城,到現在就沒合過眼,他的眼睛已經熬地通紅,他在陣前得到了安祿山的死令,看著城上同樣一宿沒閤眼的李光弼,咬了咬牙道:“前鋒全部給我壓上去,不計傷亡!”

孫孝哲一邊說著,一邊拔出自己的佩刀,竟是想要自己親自登城了。

感謝書友從前以後的打賞,多謝一直以來的支持,謹言這廂有禮了...

第二章 神箭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九章 高仙芝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十三章 贈劍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七章 試探第七章 試探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十六章 定策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十六章 謀退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十四章 請戰第八章 議政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二章 賜婚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十八章 返程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十三章 威嚇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終章 盛世再起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二十章 叮囑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九章 寧王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十三章 威嚇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四章 贈禮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三十章 籌糧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章 衝突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十四章 平亂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三章 問安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十章 胡兒第十三章 圈套
第二章 神箭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九章 高仙芝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十三章 贈劍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七章 試探第七章 試探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十六章 定策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十六章 謀退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十四章 請戰第八章 議政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二章 賜婚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十八章 返程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十三章 威嚇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終章 盛世再起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二十章 叮囑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九章 寧王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十三章 威嚇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四章 贈禮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三十章 籌糧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章 衝突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十四章 平亂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三章 問安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十章 胡兒第十三章 圈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来县| 达尔| 商洛市| 肃宁县| 汨罗市| 拉萨市| 环江| 塘沽区| 讷河市| 呼和浩特市| 齐齐哈尔市| 凤阳县| 彰化县| 东丽区| 古丈县| 安国市| 五常市| 洪洞县| 章丘市| 静安区| 亚东县| 闽清县| 柞水县| 新干县| 新竹县| 县级市| 长海县| 朝阳区| 古田县| 长汀县| 酒泉市| 长兴县| 潞西市| 隆尧县| 浮梁县| 商河县| 广昌县| 龙山县| 常宁市| 罗甸县| 新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