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

爲了安定人心,皇太后宣佈由朱祁鈺監國(代理皇帝的職權),召集大臣,商討對策。大臣們意見不同,侍講徐珵(chéng)說:“天命就是這樣,只有逃到南方去才能免禍。”兵部侍郎于謙厲聲說:“主張南遷的,就應該殺頭。京都是國家的根本,怎麼能隨意遷移呢?大家難道忘了南宋的教訓嗎?現在的辦法就是趕快調集軍隊,安定民心,準備戰守。”于謙的主張得到許多大臣的支持,皇太后決定讓于謙負責守衛北京。爲安定人心,于謙等主戰派請太后正式宣佈朱祁鈺做皇帝,英宗改稱太上皇。之後,朱祁鈺稱帝,即明代宗,又稱景泰帝。

于謙在危難之中接受了守城的重任。他一邊命令各邊關鎮守將領加強防備,調兵遣將,加強京城及附近的兵力,一邊從速修繕(shàn)器具,整頓內部,逮捕了一批瓦剌軍的奸細。

各地入京護衛的軍隊陸續到達,但土木堡的慘敗,使將土們十分畏懼瓦剌軍。于謙認爲瓦剌軍氣焰囂張,只有打敗他們才能保證國家的安定。針對將士們的怯懦,于謙下了一道嚴令:臨陣打仗時,將軍不顧士兵先退縮的,斬;士兵不顧將軍先退縮的,斬。將士們被于謙果敢堅決的精神感動了,土氣奮發昂揚,都下定決心誓死保衛北京。

于謙宣佈將領們分別帶兵出城,在京城九門之外列陣,他親自率石亨等人駐守在德勝門外,面對著敵人到來的方向。

也先的大本營設在北郊土城。爲了探知明軍的兵力部署,他派出了探馬。于謙將計就計,用少量遊騎迷惑敵人,也先上當,以爲明軍兵力有限,命令一萬多人馬發起進攻。當瓦剌軍進入埋伏圈後,明軍一躍而起,大力衝殺,也先軍潰不成軍,忙撤回土城。明軍緊追不捨,城外的百姓也配合明軍,爬上屋頂,向敵人投擲磚瓦,瓦刺軍死傷慘重。

也先攻北京損失慘重,知道明軍已有準備,如果不速戰速決,退路可能被明軍截斷,就有自身難保的危險。也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只能帶著明英宗和殘兵敗將撤退。于謙探知也先撤退,連夜命令石亨用大炮轟擊敵人營壘,殺死敵人數萬。也先逃走,北京的威脅也就解除了。

爲了進一步加強北京的防守,于謙採取了有力的措施。他除了鞏固北邊防務外,還在西面和南面設鎮屯兵。他又改革軍制,設立團營,自己兼任總督,命令將土們每天操練,大大地提高了軍隊的作戰能力。

于謙立了大功,保住了北京城,受到北京軍民的擁護和愛戴,明代宗也十分敬重他。于謙兩袖清風,十分廉潔,住的房子非常簡陋,明代宗要爲他建一座府第,于謙推辭說:“國家現在正是危難的時候,我怎麼能貪圖享受呢?”

于謙臨危不懼,運籌帷幄,指揮若定,挽救了明朝廷的危難,他力挽狂瀾,起到了中流砥(中)柱的作用。此後,也先又進攻過大同,包圍過代州,但再也未能**。北京城在以後的七八十年內再也沒有受到敵人的踐踏。

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4章 三皇世紀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4章 國人暴動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6章 精衛填海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93章 焚書坑儒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9章 大禹治水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45章 管子的貢獻
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4章 三皇世紀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4章 國人暴動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6章 精衛填海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93章 焚書坑儒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9章 大禹治水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45章 管子的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泌阳县| 海盐县| 博罗县| 弋阳县| 方正县| 开鲁县| 卢龙县| 墨玉县| 原平市| 涟水县| 乳源| 汶川县| 津市市| 九江县| 新沂市| 焦作市| 阜南县| 若羌县| 中宁县| 新化县| 扶余县| 水城县| 龙江县| 荔浦县| 左权县| 庆元县| 蓬安县| 丰原市| 兴义市| 友谊县| 秦皇岛市| 前郭尔| 资讯 | 龙泉市| 克拉玛依市| 醴陵市| 竹溪县| 钦州市| 平顶山市| 民权县| 阳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