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609.第605章 皇上,請您爲民做主!

朱翊鈞一行就在附近的洪家橋驛站住下,數千扈從軍在周圍安營紮寨。他們都是邊軍選出來的,就地安營紮寨是家常便飯。

一聲令下,上千個帳篷在野地紮好,木柵欄以及廂車圍成一個個圓形營地,把洪家橋驛站當成中軍大帳,重重圍住。

下午,朱翊鈞在驛站行在裡,分別召見了十幾位鄉老里長和鄉民代表,十幾位廠長管事和工人代表,火速飛奔而來的灤州知府,以及守備和同知,豐潤縣知縣、縣尉和縣丞主簿,可謂是促膝長談。

跟鄉民就談收成,談賦稅,談水利,同時談家長裡短。

跟工人就談生產,談待遇,談設備,同時也談家長裡短。

跟官員就談他們理政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行政、財政、交通、教育、治安、兵備.

幾位官員談完出來,後背都溼透了,暗地裡互相咋舌驚歎,皇上對下面的情況真是一清二楚,問的問題,全在要害上。

反倒旁邊作陪的內閣總理張相,就成了皇上的師爺,說少聽多。

黃昏時分,朱翊鈞用軍中餐食招待諸位。

開始時大家還覺得皇上這是在做樣子,可是看到皇上端著自己的碗,就著分餐的兩個菜,吃得賊拉香,又覺得不可思議。

皇上吃飯不是用金碗嗎?不應該一百零八道菜嗎?

怎麼除了內侍試吃跟自己想象的一樣,其餘的完全不同。

反倒是旁邊的張相,對這軍中餐食吃得眉頭微皺,勉強才吃完。

席間朱翊鈞出聲,一會跟鄉民說話,一會跟工人說話,時不時拋出一個話題,讓兩邊議論。

大家都看得出,皇上有給雙方講和的意思。

可是雙方只是在皇上說話時,保持著笑容和恭維,等到互相面對面時,馬上冷了臉,一副老死不相往來的樣子。

張居正心裡暗笑,皇上,這兩夥草民,是一點面子都不給你啊。

不過他心裡有些唏噓。

與民同樂,這纔是與民同樂。

在鄉野之間,隨機邀請沒有經過禮部再三培訓的百姓,一同吃飯,遍閱歷代皇帝實錄,似乎只有太祖皇帝做到了。

對於鄉民和工人不給面子,朱翊鈞一點都不放在心上,把他們送到“行在”大門時,再三交代,朕喜歡搞突然襲擊,明天專去你們意想不到的地方,所以不用費心思做準備。

張居正心裡暗想,現在都晚上了,大家想準備也來不及啊。

第二天一早,朱翊鈞身穿便服,如同一位行旅,跟同樣身穿便裝,變成一位賬房先生的張居正,在二十幾位便裝侍衛的護衛下,先去了“被搶了水”的田地實地勘查。

劉義帶著三百精銳,分成三隊,遠遠地跟著。

宋公亮帶著一行人,打著天子滷薄,裝模作樣地先去鴉鴻橋鎮,吸引衆人注意力。

道路塵土飛揚,疏落地種著幾棵只能算幼苗的樹木。

田地平坦,被道路和田間小路分成一塊塊整齊的方字格,金黃色的麥穗,蒙上了一層塵土,灰撲撲的一片,把最引人注目的金色給掩住,只剩下土黃色。

藍天白雲下,寂寥、灰暗,一點都不美好。

此時的華北平原,已經開始初現小冰河期的危害跡象。

少雨多旱。

經過數百上千年的開發,華北平原光禿禿的一片,缺乏樹木。

鄉村裡柴火是個大問題,居住地附近的樹木被砍伐殆盡,百姓們只能去更遠的山裡砍柴,或者燒麥稈棉花桿。

這幾年,在朱翊鈞的力主下,朝廷大力推行植樹造林,內閣甚至頒佈了多項優惠政策,比如種一棵樹,達到成活標準,可免除若干徭役,或便宜幾折購買若干食鹽.

但是今天一看,田野上那幾棵寥寥可數的小樹,彷彿在嘲笑朱翊鈞的植樹政策。

朱翊鈞和張居正對視一眼。

百姓們對減免深惡痛絕的徭役,或者對死貴的食鹽無動於衷嗎?

肯定不是的。

好政策成了這個鳥樣子,都是因爲地方官吏。

種活一棵樹,達到成活標準,誰來驗收?

當然是地方官吏。

只是他們的口碑一向不好,百姓們都會在心裡盤算,種樹要耗費時間精力,到時候驗收時,不給這些官吏塞些錢,能驗收通過嗎?

繳納田賦時,胥吏們的淋尖踢斛可把百姓坑害苦了,現在又來一樁來好處的事,他們肯輕易放過?

百姓們盤算來盤算去,覺得這好處最後還是落在胥吏的手裡,自己白白搭時間精力,何必呢?

“皇上,吏治不正,再好的國策,也落實不下來。皇上殫精竭慮籌劃的好處,傳不到百姓手裡。

這纔是最大的苦惱。”

“張師傅,所以考成法在中樞實行後,地方也要儘快跟上。大明考成法中央指導委員會,不能只盯著六部諸寺,還要盯著下面。

他們是親民官,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百姓的福祉,對朝廷的信任。”

“皇上,臣記住了。”

朱翊鈞和張居正在田間轉了一圈,發現種種弊端。

水渠溝道,年久積塞。

所有田地都在耕種,沒有農科所建議的輪耕制。

沒有化肥,只靠地裡的天然肥力,一味貪得無厭地向田地索取,用不了幾年就會讓莊稼歉收。

所以從漢唐就總結出輪種制。

北魏《齊民要術》中有記載:“谷田必須歲易。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凡谷田,綠豆、小豆底爲上,麻、黍、故麻次之,蕪菁、大豆爲下。”

大明京師農科所總結歷朝歷代經驗,提出了四圃輪種制,就是把農田分成四塊,分別耕種不同作物,比如大豆、大麥/小麥、蔓菁/甜菜、披鹼草/鴨茅,每年依次輪換。

大豆榨油或食用,大麥小麥是糧食,蔓菁/甜菜是經濟作物,披鹼草/鴨茅是牧草,豬牛羊等家畜喜歡吃。

如此輪作,可以避免土地結塊硬化,恢復田地肥力,好處多多。

看著處處種滿小麥的田地,張居正感嘆道:“四圃輪種制,臣在地壇農科所,還有南苑農科所的試驗田裡,見識過。

跟沒有實行輪種制的田地一比,天壤之別。如此好法子,司農寺郭正卿,嘔心瀝血,四下推廣,結果到了地方卻成了一紙空文。

皇上,這還是直隸,離京師不遠,卻是如此結果,其它地方,可想而知。

吏治,地方吏治。每每想到此,臣是日夜難安啊。”

朱翊鈞搖了搖頭:“不僅僅是吏治問題,還是田賦太重。普通百姓們要繳納賦稅,還要養活一家人,只能行這竭澤而漁之事。”

張居正點點頭,“皇上英明,一語道破其中原委。我朝重農,不僅重視,還有重壓。

國朝賦稅自太祖皇帝始,就以田賦糧食爲主。

田賦極重,商稅卻輕得嚇死人。

嘉靖二十一年,四川茶葉出產五百萬斤,只收得茶稅兩萬兩銀子。另一產茶大省浙江,茶葉產量是個迷,反正都被商人賣到各地和海外,無人知曉具體數量,最後朝廷收得茶稅六兩銀子。”

張居正連聲苦笑,“大明萬鈞重擔,全壓在了耕地百姓身上。他們還要忍受天災人禍,忍受田地兼併,忍受飛灑詭寄,忍受各種徭役攤派。

百姓們連飯都要吃不上,那顧得上什麼輪種。”

朱翊鈞站在一處乾澀的水渠邊,雙手籠在袖子裡,看著遠近的滿地豐收卻顯得有些死氣沉沉的田地,目光深邃。

“張師傅,北方百姓,尤其是山西、河南、山東、直隸、陝西這山河五省,他們的苦在於徭役攤派,在於肥沃險要,在於離九邊太近。”

張居正轉頭看著朱翊鈞。

“北方少文采,就算有北榜,出的進士舉人也比江南少許多,能夠投獻的主子也少了許多。

那些攤派徭役,他們無法像江南百姓一般,靠投獻來避除,只能咬著牙承受。

山河五省,因爲土地肥沃、地勢險要,故而太祖皇帝廣封宗室諸藩,山河五省是最多的。光是河南一省,多少藩王宗室?

他們世代相傳的鐵飯碗,糧食、徭役、雜役.都是百姓們頭上一座座大山。

山河五省離九邊近,一旦事變,就地加徵糧餉,修城牆徭役,擔子全落到他們頭上。直隸、山西、陝西不僅要加徵,還要忍受北虜破邊抄掠,毀家人亡的惡果。

到了嘉靖年間,皇爺爺意識到問題,相比南方,北方肥沃田地畝產都要少三分之一,加上年年天旱少雨,產量更是少得可憐。

於是北方田賦減少,徭役雜役卻增加。北方田賦減少,自然就增加到南方。

甘肅布政使徐貞明,曾經在上疏裡言及,‘東南多漏役之民,西北罹重徭之苦,以南賦繁而役減,北賦省而徭重也,故有世謂南人困於糧,北人困於役之說。’”

“南人困於糧,北人困於役?徐孺東這份上疏,臣也看了,真知灼見啊!國朝自開國以來,重農耕興水利,種種良策,莫良過於徐孺東所獻諸策。

只是”

張居正看著朱翊鈞,有些無可奈何。

“皇上鼎力支持臣改革,這良策有,這能臣也有,可是治理一年,臣覺得像是在泥濘裡掙扎邁步。”

朱翊鈞勉勵他道:“張師傅,你只看到國朝種種弊政,是兩百年積累。朕卻看到的,卻是千年積弊。”

張居正目光一閃,“千年積弊?皇上說聖人之言,完全過時了?”

朱翊鈞沒有正面回答,“太祖皇帝早年間制定的種種律法國策,自詡完美,還嚴旨後代子孫不得更改一字,永爲祖制。

可是稍明國事之人就知道,那些祖制到了永樂年間就看到弊端,到了宣德年間,可以說是不得不改。可是祖制在那裡,只能遮遮掩掩的改。

到了嘉靖年間,朝中有志之士都知道,祖制已經不足以治天下,到了必須大改的時候。太祖皇帝的祖制百年之後,都要改,要與時俱進,兩千年前的聖人之言,卻要遵行至今?

‘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凡益之道,與時皆行。’

張師傅,這世上沒有最好的國策,只有最適合的國策。與時俱進,才能讓大明真正的國強民富。抱殘守缺,只有死路一條!”

張居正默然無語,看著眼前已經豐收卻無法給人帶來喜悅的田地,目光閃爍,不知在想些什麼。

遠處,匆匆奔來一羣人,爲首者正是灤州知府、豐潤知縣和幾位鄉老。

劉義和宋公亮帶著上千護衛圍了上來,把他們隔在外面。

“讓他們進來。”朱翊鈞揮揮手。

劉義指揮侍衛把衆人仔細搜身一遍,這才放他們到御前。

“這片田地是誰的?”朱翊鈞指著眼前一望無際的田地,在眼前畫了一個圈,把近處的百餘畝田地畫了進去,然後問道。

衆人面面相覷,不敢回答。

幾位鄉老知道內情,卻不敢直言。

豐潤知縣猜到一二,臉色一變,欲言又止。

灤州知府先是有些著急。

皇上問話,你們還吞吞吐吐的!可是轉念一想,明白了什麼,目光在豐潤知縣身上打著轉。

朱翊鈞追問道:“到底是誰家的田地?”

灤州知府眼睛一瞇,語氣森然道:“皇上問話,爾等快些回答。豐潤縣!”

豐潤縣知縣心一橫,乾脆答道:“回稟皇上,臣記不得這細末之事,臣馬上叫人去戶房翻查檔案。”

朱翊鈞不置可否,轉頭看著幾位鄉老問道:“知縣在縣城裡,可能不知道這些細末之事。你們鄉里鄉親的,難道也不知道這些田地是誰家的嗎?”

鄉老們紛紛推脫,“回皇上的話,草民老糊塗了,記不住的。”

“回皇上的話,臣多年前中舉,一直在外忙著功名,後來又分揀山西山東,做了幾年雜官。上半年纔回來,臣實在不知。”

“蹊蹺啊,”朱翊鈞笑道,“張師傅,看來內閣的田地清丈是白搞了。高先生在直隸搞的清丈纔過去一兩年,就成了一筆糊塗賬,好好的田地,成了無主之地。”

張居正嚴肅拱手長揖,“皇上恕罪,這確實是內閣失職。臣回去就上請罪奏本。”

聽著這對君臣對答,大家心裡都知道,皇上和張相,對這田地的貓膩,心裡跟明鏡似的。

朱翊鈞也沒有再追問田主之事,在衆人的陪同下,巡視起其它田地,又到引浭河之水的地方。

幾位鄉老們指著乾涸的水渠,各個義憤填膺、捶胸頓足,怒罵河對面的四家工廠,誤農時毀國本,然後齊刷刷地跪下,請皇上一定要爲他們做主。

聞訊趕來的上千鄉親百姓們,不知所措地跟著跪下來,跟著裡面的有心人,一起懇請皇上爲民做主。

朱翊鈞好言安撫了一番,然後帶著衆人走鴉鴻橋去浭河東岸,剛走到橋中間,眼前的景象驟然一變。

339.第339章 李贄的算盤315.第315章 狗日的賊老天!224.第224章 我們要養忠犬,不能養羊第748章 會飛的船506.第503章 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第79章 世子的羽林衛426.第425章 升龍城第84章 你愛銀子嗎?第673章 有我在,誰也跑不掉!第907章 就憑這個!第768章 查理五世是丐幫幫主啊!524.第521章 皇上,萬萬不可啊!522.第519章 臣懇請皇上明斷513.第510章 我們一時接受不了啊!第364章 召集四王開會618.第614章 皇上,臣明白了304.第304章 圖們汗玩什麼花樣?第699章 你們阿不都哈林汗叫捎的禮物200.第200章 清剿建州左衛舊地第737章 慈悲不度自絕人第780章 刑部尚書和御史中丞424.第423章 防火防盜防海瑞194.第194章 是殿下在給你機會641.第637章 這是最後通牒嗎?141.第141章 諸位,本撫該怎麼辦?第884章 中西友好協會第886章 走哪死那,有點玄乎!第956章 鳳磐公救我一家滿門第76章 驚天大案311.第311章 我們在遼陽過冬!第802章 我最愛看你們沒見過世面的樣子第85章 銀子是好東西!544.第541章 爲了大明,只好先苦一苦天竺第63章 京營戎政督辦處第4章 倒嚴第二刀第861章 河州樂浪郡昭明城259.第259章 黨爭,大家的老傳統459.第457章 朱紫少年300.第300章 會編曲目的大才607.第603章 張師傅,我們好好聊聊440.第439章 老爺,你可真是枯木逢春啊!第753章 朕的子女不能是豬538.第535章 與民同樂284.第284章 兄弟們,我們會報仇的!第737章 慈悲不度自絕人第357章 這次我要彈劾太祖皇帝!453.第451章 馮保和張居正之間的啞謎145.第145章 辛愛黃臺吉,真漢子!第706章 打響的第一炮第793章 人類文明的希望第693章 大明朝的冠軍盃賽230.第230章 小樣的,有的是辦法收拾你!166.第166章 做太子的一天,早上309.第309章 被嚇到的申時行和餘有丁542.第539章 有的人兵法沒學精534.第531章 皇后也要立威160.第160章 太僕寺是個好地方第778章 我們很多官員聰明的很!第761章 海青天賣得什麼藥?144.第144章 笨蛋,因爲讀程朱理學能當官啊!第740章 肚皮舞有什麼好看的!第919章 朕今天好好批評你563.第560章 難道我們看錯了?517.第514章 燕北都司513.第510章 我們一時接受不了啊!213.第213章 這回又輪到張居正25.第25章 給皇爺爺上價值176.第176章 太子的殺雞駭猴好生猛第366章 他終於走了582.第578章 搶抱大明粑粑粗腿第837章 都不簡單!第785章 這纔是人類的文明之光啊!第784章 自己選的,含著淚也要繼續295.第295章 海公,錢夠花嗎?第62章 腦補的海瑞和衆人第805章 大明,我們真是來和談的第64章 東南之事要穩第23章 大敗倭寇第954章 曉之以情339.第339章 李贄的算盤598.第594章 那我們就將計就計!第18章 東南剿倭部署第54章 先練新軍吧176.第176章 太子的殺雞駭猴好生猛271.第271章 這是什麼大會?321.第321章 引鱉入甕第83章 會做生意的楊金水第779章 海瑞和王一鶚的新官職301.第301章 禍起蕭牆,竟制其國第101章 柳河大捷582.第578章 搶抱大明粑粑粗腿504.第501章 這些都是佛祖的安排450.第448章 差點釀成大錯的胡宗憲第745章 樸實的歐洲人162.第162章 暗潮洶涌第687章 你能活下來了!第841章 清澈的暘谷島第718章 怎麼可能啊!第876章 要不還是從了吧。第368章 整飭宗室就這樣辦!
339.第339章 李贄的算盤315.第315章 狗日的賊老天!224.第224章 我們要養忠犬,不能養羊第748章 會飛的船506.第503章 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第79章 世子的羽林衛426.第425章 升龍城第84章 你愛銀子嗎?第673章 有我在,誰也跑不掉!第907章 就憑這個!第768章 查理五世是丐幫幫主啊!524.第521章 皇上,萬萬不可啊!522.第519章 臣懇請皇上明斷513.第510章 我們一時接受不了啊!第364章 召集四王開會618.第614章 皇上,臣明白了304.第304章 圖們汗玩什麼花樣?第699章 你們阿不都哈林汗叫捎的禮物200.第200章 清剿建州左衛舊地第737章 慈悲不度自絕人第780章 刑部尚書和御史中丞424.第423章 防火防盜防海瑞194.第194章 是殿下在給你機會641.第637章 這是最後通牒嗎?141.第141章 諸位,本撫該怎麼辦?第884章 中西友好協會第886章 走哪死那,有點玄乎!第956章 鳳磐公救我一家滿門第76章 驚天大案311.第311章 我們在遼陽過冬!第802章 我最愛看你們沒見過世面的樣子第85章 銀子是好東西!544.第541章 爲了大明,只好先苦一苦天竺第63章 京營戎政督辦處第4章 倒嚴第二刀第861章 河州樂浪郡昭明城259.第259章 黨爭,大家的老傳統459.第457章 朱紫少年300.第300章 會編曲目的大才607.第603章 張師傅,我們好好聊聊440.第439章 老爺,你可真是枯木逢春啊!第753章 朕的子女不能是豬538.第535章 與民同樂284.第284章 兄弟們,我們會報仇的!第737章 慈悲不度自絕人第357章 這次我要彈劾太祖皇帝!453.第451章 馮保和張居正之間的啞謎145.第145章 辛愛黃臺吉,真漢子!第706章 打響的第一炮第793章 人類文明的希望第693章 大明朝的冠軍盃賽230.第230章 小樣的,有的是辦法收拾你!166.第166章 做太子的一天,早上309.第309章 被嚇到的申時行和餘有丁542.第539章 有的人兵法沒學精534.第531章 皇后也要立威160.第160章 太僕寺是個好地方第778章 我們很多官員聰明的很!第761章 海青天賣得什麼藥?144.第144章 笨蛋,因爲讀程朱理學能當官啊!第740章 肚皮舞有什麼好看的!第919章 朕今天好好批評你563.第560章 難道我們看錯了?517.第514章 燕北都司513.第510章 我們一時接受不了啊!213.第213章 這回又輪到張居正25.第25章 給皇爺爺上價值176.第176章 太子的殺雞駭猴好生猛第366章 他終於走了582.第578章 搶抱大明粑粑粗腿第837章 都不簡單!第785章 這纔是人類的文明之光啊!第784章 自己選的,含著淚也要繼續295.第295章 海公,錢夠花嗎?第62章 腦補的海瑞和衆人第805章 大明,我們真是來和談的第64章 東南之事要穩第23章 大敗倭寇第954章 曉之以情339.第339章 李贄的算盤598.第594章 那我們就將計就計!第18章 東南剿倭部署第54章 先練新軍吧176.第176章 太子的殺雞駭猴好生猛271.第271章 這是什麼大會?321.第321章 引鱉入甕第83章 會做生意的楊金水第779章 海瑞和王一鶚的新官職301.第301章 禍起蕭牆,竟制其國第101章 柳河大捷582.第578章 搶抱大明粑粑粗腿504.第501章 這些都是佛祖的安排450.第448章 差點釀成大錯的胡宗憲第745章 樸實的歐洲人162.第162章 暗潮洶涌第687章 你能活下來了!第841章 清澈的暘谷島第718章 怎麼可能啊!第876章 要不還是從了吧。第368章 整飭宗室就這樣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吉市| 肥乡县| 弋阳县| 额尔古纳市| 桃江县| 芜湖县| 青冈县| 定南县| 沙湾县| 二连浩特市| 东丰县| 平和县| 桦甸市| 大兴区| 喀喇沁旗| 深泽县| 泉州市| 乐陵市| 财经| 安阳市| 庄河市| 肥西县| 肇东市| 肇州县| 金湖县| 都安| 灌云县| 当涂县| 苍溪县| 剑川县| 江门市| 巴东县| 海林市| 紫云| 黄山市| 左贡县| 宁强县| 牟定县| 台东县| 阳信县| 广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