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漢艦隊不斷向海岸線靠近,原本在海邊附近打漁的東瀛漁民紛紛向海岸靠近,然後跑到陸地之上。
撕心裂肺地吶喊從他們的最終喊出,就好像是遭遇了什麼巨大的劫難一樣。
漸漸的,隨著嘶吼聲不斷傳遞增多,幾十個東瀛人聚集在海邊不遠處,他們手中每人都拿著一把長刀,等待艦隊靠近。
漢軍停靠岸邊,劉安並沒有讓所有人都從船上走下去,而是派了一個代表,帶著一百多個士兵下去進行談判。
行軍打仗最需要先了解的一件事就是地理位置。
他第一次來到東瀛羣島,對這裡的地形和各國位置都不瞭解,征伐也就沒有辦法展開。
所以,他需要得到一張他們的地圖。
帶著一百多個人登陸的是一個校尉,名字叫做常刻。
東瀛人警惕地看著從龐然大物上走下來的一百多個人,一看他們的人數竟然比自己多,他們頓時再次向後撤退一些。
“我們是來自遠海的商人,我想要跟你們交易一份你們這裡的地圖,越詳細越好。”
常刻說完,拿出來一個兩個巴掌大的小盒子,盒子裡面放著的,是閃爍耀眼光芒的金子。
東瀛人哪裡見到過這麼多金子,一看這些金子立刻就兩眼放光。
他們現在文字全部都是從大漢這邊學過去的,雖然在口音上稍微有些不同,但是大抵上並沒有什麼區別。
所以他們互相之間完全可以交談。
金子拿出來後,東瀛人竟然紛紛收起自己的長刀,向自己身後的房屋之中衝過去,不一會兒,幾乎每一個人都捧著一張張地圖跑了出來,獻給常刻。
常刻從他們手中接過地圖,仔細看過之後,選擇了其中的三張,然後把放著黃金的盒子丟在地上,轉身離去。
在常刻將盒子丟在地上的時候,被拿走地圖的三個東瀛人立刻趴在地上爭搶起地上的黃金,甚至爲此大打出手。
在常刻遠離之後,其他的東瀛人也是加入進來,開始搶奪那些黃金。
而這,是劉安故意讓常刻這麼做的。
他要看的,就是東瀛人的這些醜態。
“陛下,地圖拿來了。”
“這三份地圖中,這一份地圖作爲詳細。”
常刻一邊說著,一邊拿出一張繪製在牛皮上面的地圖。
這份地圖上繪製出了整個東瀛羣島大概的模樣,並且非常詳細地標註了各個國家所在的地方,還有城鎮的名稱。
最重要的是,這兩份地圖上面進行了河流的標註,還有山勢的標註。
這就非常有利於漢軍艦隊的航行。
“我們從這裡就能夠繞到京都,京都應該是東瀛最重要的地方了吧?拿下這裡,然後輻射全國。”
劉安在地圖上畫出一條線路,這條水路沿著東瀛羣島的涇川河直接到達京都。
而在京都下面不遠處,就是織田信長所在的尾張國。
“豐臣秀吉應該就在這裡吧?”劉安臉上出現一抹冷笑。
豐臣秀吉就是織田信長的手下,想必他也同樣在尾張國。
“陛下,我們從這裡今日京都的話,就是四面受敵了,這不是自投羅網嗎?”
對於劉安劃出的線路,鄭和和戚繼光都表示極度不理解。
孤軍深入一直都是兵家大忌,這樣的道理劉安不可能不清楚,可是爲什麼劉安明明知道卻還有指出這樣一條線路呢?
“這裡是東瀛羣島,不是我們天罡大陸。我說了,我們此次前來這裡不是打仗,而是虐殺的!”
劉安有著絕對的自信,憑藉自己的這支艦隊,橫掃東瀛羣島。
漢皇劉安都這麼說了,戚繼光和鄭和也沒有再說什麼。
於是漢軍沿著這條水路迅速向京都靠近。
······
“武田康!你開城投降吧!我三千大軍已經將武田包圍,你已經無處可逃了!”
武田城外,德川家康得到織田信長的命令,帶著三千大軍進攻武田,準備進行最後一統東瀛的壯舉。
“大人,我們大勢已去,此次怕是再難熬過去了。”
武田康的家臣非常悲觀。
武田康回頭看了看自己身後的幾十個全身都沾滿鮮血的幕僚,最後長嘆一聲。
“既然大勢已去,那麼也不必在負隅頑抗了。你們還可以繼續活下去,歸順織田信長謀生路去吧。”
“至於我,已經無愧生活在人間了!”
說完,武田康舉起自己的長刀切腹自盡。
武田康一死,武田也就徹底宣佈失守,最後當德川家康攻入武田的時候,城中的守軍有一半已經切腹自盡,跟隨武田康遠去。
剩下還活著的人,德川家康下令把他們全部抓起來。
然後以非常殘忍地手段殺害。
德川家康對待自己的同胞都如此殘忍,實在是狠辣。
在武田這邊取得節節勝利的時候,武田那邊在豐臣秀吉的帶領下,同樣也是勢如破竹。
豐臣秀吉看著眼前不遠處的一條河流,道:“那就是涇川河吧!拿下武田我們就能喝涇川河的水了。”
豐臣秀吉說完,拔出腰間的長刀,對武田最後一座城池發動攻擊。
自從東海戰敗之後,豐臣秀吉回到東瀛就開始了三年沉澱的過程。
這三年裡面他一直練習自己的武藝,並且研讀兵書,無論是領兵作戰能力還是衝鋒陷陣能力都得到了非常高地提升。
可以說,他就是織田信長手下當之無愧的第一大將。
他的眼神中除了寒光以外再沒有任何其他的感情色彩。
感情只會影響他拔刀的速度,他是要在殺戮中證明自己的人。
直到殺戮到,能夠回到那個地方復仇!
武田的守將和豐臣秀吉率領的大軍比起來還是差了很遠,所以在豐臣秀吉的猛烈進攻下,不過短短一個時辰的時間,武田全線崩潰,豐臣秀吉攻入城中,並且在城中開始了慘絕人寰的殺戮。
當尾張國的旗幟掛在武田之上時,也就宣告這京被豐臣秀吉征服。
距離東瀛一統的日子又近了一些。
豐臣秀吉站在城牆之上,向遠處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