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趙雲看起來很閒。每天要麼是在院子裡慢悠悠的“跳那種畫圓圈的舞蹈”。要麼就是和趙廣趙闊微服出去逛街。
這在下人們眼中再尋常不過了。一個小孩子,你還指望他勵精圖治麼?
第三天,趙雲命人傳來了吳二先生。以郡王府的身份一口氣頒佈了N條政令。
首先第一條,正式任命吳懷仁(吳二先生)爲文安縣令,全權負責縣內政務。
然後,提高了文安縣境內所有公職人員的福利,設立了鄉長衙門。也就是給鄉長蓋了辦公室。原本鄉長只是有所在鄉內大家推舉出來的德高望重的人來擔任的,責任就是負責縣衙和鄉民之間的溝通,並不屬於正式的官吏,平時有事都是縣衙派人到鄉長的府上通知,再由鄉長跑腿,十分的不方便。這一設立了鄉長衙門,鄉長就顯得權威了許多,有了辦公場所,處理事情更爲方便,也滿足了這些小吏的虛榮心,使之生出歸屬感。
建立土地所有權制度。以前,誰開荒,大家就默認是誰的地。但沒有官面上的文書,
所有權並不清晰,地鄰之間常有摩擦也是無可奈何。甚至,土地被人強佔的也不在少數。試問,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辛辛苦苦勞動一年的成果該由誰來收穫的時候,那他還會有動力嗎?現在頒佈了法令,所有的土地都是文安郡王的私產,但是可以交給大家種植。這樣一來,收土地稅師出有名,就不會讓人感覺是在受剝削。經過土地所有權的登記,弱勢羣體也不用擔心自己的土地被強佔,也就更有積極性了。
建立了戶籍制度。所有在縣內常駐的居民,必須進行登記造冊,並且按人口分發土地。這樣一來,“落戶口”成了文安縣內的所有鄉鎮村落的頭等大事。畢竟落戶口有土地可以分,所有鄉民積極配合。
建立兵役制度。此條法令規定,縣內所有的居民都有保衛家園的義務。所有十五歲以上的三十歲以下的男子都要服兵役,服役期是一年。服役期間家中所有稅項全免。在趙雲看來,從這個年齡段開始培養,可塑性很高。文安縣的未來就都靠他們了。
郡王在封地內可以擁有軍隊,但是軍隊數量是有限制的,皇帝不可能讓你無上限的養兵,那樣皇帝會睡不好覺滴。更何況,區區一個縣,就不限制你的軍隊數量,你又能養得起多少人?那麼多人的吃喝拉撒,糧草補給,不用打架自己就垮了。
所以,藏兵於民纔是王道。民兵與預備役制度,是這個時代獨一無二的。
這個冷兵器時代,人們只需要經過短期訓練,掌握一定的軍事常識,就算是個合格的兵了,像戰亂時期甚至直接拉出來就打仗了。一年的兵役時間,已經比大多數縣的軍隊好上太多太多了。時間長了,一是趙雲養不起,二來需要他們回去從事生產,不能因小失大,耽誤基礎生產。還有就是,這些人要回去娶妻生子啊。只有他們回去了,纔會把趙雲所傳承的軍事精神和軍人作風帶給身邊的人,傳給子孫後代。
最重頭的,就是鼓勵農耕,獎勵開荒的政策。政策規定,誰開的荒,土地就由誰優先種。而且縣衙會出錢購買大量的農具免費提供給農戶使用。政策甚至規定了嚴禁屠殺耕牛,每頭牛死亡都要向縣衙報告。
吳二先生看著這一條條政策法規,驚訝的差點掉了下巴。這是一個八歲小孩想出來的?他跟隨太子多年,眼界還是有的。他很清楚這一條條的政令會給文安縣帶來多大的變化。自己這個主子,真……真乃妖孽也。
趙雲將基本政策交待給吳二先生,自己便撒手不管了。至於訓練軍隊的事情,趙雲全權交給了趙闊負責。而自己也親自教了趙闊一整天軍姿、隊列,並且親自修改了軍紀。
趙闊心中也有疑惑,就這麼一天站著,走走步,疊疊被子,這算是什麼訓練?不過一些單兵動作訓練,比如臥倒匍匐前進(低姿,側低姿,高姿,側高姿),躍進,還有趙雲所傳授的一些體能訓練方式,趙闊還是很信服的。
趙雲的解釋很簡單,服從命令是軍人的第一天職。這些訓練,主要就是爲了鍛鍊你服從指揮。千萬人,一條心,團結就是力量。其中表現好的,趙雲將他們抽調出來巡邏治安,成了趙雲手下的第一批衙差。
除了趙雲規定的科目,每天還要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勞動。用趙雲的話來說就是要鍛鍊士兵吃苦耐勞的精神。不過趙闊看來卻不然,現在縣內百廢待興,有這些免費勞工,自然要讓他們開荒拓土。
凡是有了章程,運作起來就有了規律。趙雲也就放手讓屬下們去折騰,自己只要把握好大方向就行了。
趙雲早就意識到,文安縣地廣人稀,人口少是硬傷。勞動力不足,導致大面積荒地無人開墾,兵源不足,就不足以震懾宵小。現生孩子是來不及了,所以,趙雲決定大規模的引進人口。
要是直接霸佔別的縣,那皇帝是肯定不會答應的。可是,挖挖牆角兒還是可以的吧?國家的法律並不禁止民衆遷徙,自己只要把別的縣的人口吸引過來,那文安縣的人口不就一下子多起來了嗎?人口基數大,自然繁衍的就快。到時候,還有哪個不開眼的縣主敢來觸自己的黴頭。
趙雲將目標定在了無主的三河縣。
這個縣接壤北蠻。經常受到北蠻的掠奪,所以沒有人願意要這裡作爲封地。所有來到這裡上任的縣令,也是得過且過,明哲保身。這樣一來,可苦了縣裡的百姓。每當遭到掠奪,便要東躲西藏,躲不過去的,只能乖乖交出財物,好在那些蠻人只是求財,搶了糧食和錢財就跑,並不傷人。可三河縣的百姓本來就過的不富裕,被搶完就只能餓肚子了,有些人爲了不被餓死,只能再去搶別人。所以連帶著,三河縣的治安也不是太好了。
百姓經常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對這個縣也沒有多少歸屬感。應該是最容易引誘的。
趙雲帶趙廣剛準備啓程前往三河縣,突然手下來報,本縣與高陽縣交界處發生了衝突,起因是地界糾紛。
原來,兩縣交界處都是農田,趙雲未來文安縣的時候,縣令不敢招惹趙高,所以趙高一直佔著文安縣的土地。
現在,趙雲成了文安之主,趙高欺他根基不穩,便使人繼續向文安縣這邊擴張。此時正值趙雲土地改革,所有的熟地都已經有主了,高陽縣這一擴張,地主立刻不幹了,所以兩邊爭吵了起來。
趙雲暗歎一聲,趙高也就這點出息了。不過自己現在確實立足未穩,而且人手不足,眼下的重點不在餘人爭鬥上。而且,這種無意義的相互掐架趙雲也不喜歡。便讓下人給地主帶話,趙雲對傳話的差役說:“讓那家農戶另選一處地方墾荒吧,至於這塊地,只當他高陽縣的人是那耕田的牛馬就是了。”
趙廣看趙雲只是利用那些高陽縣的人,絲毫沒有將土地讓出去的想法,心中也鬆了口氣。對趙雲說道:“少主此舉有些不妥,若是此時把土地讓給他們,到時再收回恐怕會引起更大的糾紛。”
趙雲絲毫不以爲意:“縣界乃是早年就定好的,只要是咱們文安的地界,他們幹活也是活該,誰請他們來了?既然他們先踩過界,到時候就別怪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