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臉一沉,曹操定定地注視諸葛亮,儘量地心平氣和道:“哦?——你有何良策?”
聲音十分低沉,彷彿一言不合,曹操就會喊人把諸葛亮押走。
諸葛亮神情不變,淡定地吐出兩個字,說道:“轍軍!”
曹操:“……”
微瞇雙眼,曹操幾乎被諸葛亮的良策給氣笑了。
忍了一忍怒氣,曹操反問道:“嗯~?轍軍就能得到整個徐州?”
諸葛亮昂首道:“正是。”
曹操徹底地沉下臉來,怒道:“無知小兒,誰教你這話的——?”
諸葛亮絲毫不懼,反把眼一瞪,竟比曹操還要憤怒,高聲道:“此乃亮之策也,實是亮自己想的!敢問將軍,將軍是否意在削徐?——否則,爲何會傳出曹軍要屠徐州的消息?……將軍可知,此等傳言無論真假,皆會令徐州平民們驚慌失措,四散逃亡?”
“那又如何?”曹操漠然地說,“戰場常見之事,誰能避免得了?”
諸葛亮道:“將軍好心急,入主兗州纔多久,這便想著覬覦徐州了?——將軍可還記得昔日兗州亂於黃巾否?也不曉得兗州黃巾剿清了沒!亮也知將軍所在的兗州被虎狼環伺:北有霸主袁紹,其勢最強;南有袁術、劉表,身家亦雄厚!東連青州和徐州,西邊雖連司隸,奈何司隸蕭條,反而不可取……由此觀之,將軍想要突破目前的局勢,首選青州或徐州,實爲智也,然卻不該採取這種激進的方式!要取徐州,應當緩緩圖之!將軍敢不敢告之亮,是誰欲對將軍不利,而向將軍獻出此策的呢?”
“看不出來你這小兒,倒是瞭解不少。”曹操輕微地動容,不答反問,“這條策略不好?”
“哼!”諸葛亮輕輕地哼了一聲,繼續地分析道,“將軍之所以先取徐州,而非青州,是因爲青州不如徐州富饒,且徐州地廣人多,何也?——自是兗州、青州黃巾此起彼伏,而徐州相對地太平無事!然而,徐州若是經歷幾場戰火的洗禮,焉能富足下去?……到時,恐怕徐州大氣元傷,而徐州士族們大約會仇恨將軍你罷?”
諸葛亮提到「士族」時,敏感地發覺曹操對其嗤之以鼻。
也對,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天生與士族格格不入——
不過,估計士族也極不待見曹操!
面不改色地,曹操追問:“那又如何?——那麼,依你之見……?”
諸葛亮道:“亮再勸將軍轍軍!”
曹操:“……”
粗粗地喘氣,曹操斷然道:“這不可能!”
“爲何不可能?”諸葛亮言之鑿鑿,“將軍已然收回任城等地,而這些地方皆屬兗州。如今將軍入主兗州,而徐州牧自不敢再派軍去佔領,將軍又何苦與徐州牧結下仇怨?即便將軍拿下徐州,想必徐州也會生靈塗炭罷?……畢竟,不是所有的士族們都歡迎將軍的到來呢?徐州牧治理徐地多年,亦頗受百姓愛戴呢?到時將軍強行攻之,便是坐擁兗、徐這兩個新晉破落之州,又如何與衆抗衡呢?——徐州牧身爲一方名士,倘若不死,必會向四方痛告將軍的罪行,到時將軍名聲受損是小,被四周諸侯羣起而攻之,纔是關鍵!更何況,將軍若有一步行錯,怕是連兗州也難保呢?”
一番危言聳聽的勸語,直令曹操皺緊了眉頭。
曹操再道:“除了轍軍,你還有其他主意罷?”
諸葛亮眼裡劃過一絲讚賞,應道:“自是有的!爲何不結好徐州呢?——徐州牧陶謙將軍年事已高,假如……”
揚了揚眉,諸葛亮戛然而止。
曹操心下一動,若有所思。
帳內一片寂靜。
曹操心道:假如陶謙這老匹夫真的壽終,那麼徐州豈不成了無主之地?——就憑陶謙的兩個兒子,年少無知,哪裡擔當得起一州之牧呢?更別提他們或許誰也不服誰……嗯~這的確是一條更好的捷徑!
諸葛亮閉目地心想:假如以此退兵而結好於徐州牧陶謙,至少會贏得徐州士族們的好感,能讓徐州士族們認爲兗州牧曹操是一位好說話的恩主……這樣,待到徐州牧撒手人寰,徐州士族們自會優先地考慮曹操入主——只要他們敢露出一丁點的邀請傾向,想來曹操定然不會錯過這樣的大好機會!
到時,徐州只是表面換了一位州牧,而不會凋零殘敗。
周瑜飛快地思考:轍軍真能贏得徐州牧的好感麼?——假設徐州牧心懷感激,會不會待他臨終之前,也來個「三讓徐州給曹操」?……唔~依據徐州牧的性子,他更可能會選擇「任人唯親」罷?
內心快速地閃過徐州牧的兩個兒子囂張的臉龐,周瑜抿了抿嘴,無聲地嘆息:假如陶謙真把徐州牧這一位置讓給他的長子或次子,恐怕他們陶家將要絕後了……依照周瑜他來評價:陶謙的兩個兒子資質平庸,不適州牧一職。
忍不住地瞟了一瞟諸葛亮,周瑜轉眼又想:如果曹操不攻徐州了,劉備還會來支援徐州麼?……
想到這裡,周瑜心中唏噓不已:諸葛亮啊諸葛亮,你究竟怎麼想的?——莫不是想要輔佐曹操?
難道這一回勸說,是他諸葛亮對曹操的考驗?
……主帳之內,曹操、諸葛亮和周瑜默不作聲,各自地想了很多。
良久,曹操率先地出聲,打破了沉寂——
“敢問小先生家住何方?”就見曹操拱了拱手,改了稱呼,竟向諸葛亮鞠躬,“小先生年紀雖小,卻極有見識,令曹某受教——曹某可否拜見小先生,多聽一聽小先生的指導呢?……取徐一事,還請小先生多多賜教!”
諸葛亮靜靜地看著曹操朝自己認認真真地鞠了個躬。
緩緩地行了行禮,諸葛亮道:“亮家住瑯琊,正是徐州人士。”
曹操:“……”
回過味來,曹操自嘲道:“難怪,難怪……難怪小先生要來勸說曹某,敢情徐州是小先生的家鄉麼?”
諸葛亮道:“將軍莫要生疑……徐州地處南北方交界,爲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向來是兵家必爭之戰略要地,自古能者而爭之!徐州牧壽限快到,亮自知徐州將會旁落,只是不想看到徐州被人爭得血流成河!亮此番前來,一來是想勸將軍勿要心急,二來亦想看一看將軍的氣度,還請將軍莫怪!取徐一事,應當緩緩圖之,還請將軍思之慎之!”
曹操聽罷,只覺兩眼一亮,再次地打量諸葛亮——
眼前的少年當真年少過了頭兒:論歲數,倒和他長子差不多;再論相貌,雖未長開,卻是龍鳳之姿!更別提自身的才華——當真極其罕見……尤其是以他這般年齡,可謂神童!
心頭一熱,曹操鬼使神差道:“小先生,且觀曹某的氣度,可容得入眼?”
諸葛亮:“……”
諸葛亮很想笑。
但他必須忍住。
繃著一張臉,諸葛亮道:“將軍氣度非凡,令亮心生敬佩,然亮尚在年幼,可否緩上幾年?”
曹操眼裡劃過一絲失望。
不過,鑑於諸葛亮當真年少過了頭兒,曹操很快地拋開失意,恢復了常態。
“多虧小先生特意地前來相勸,否則曹某現今豈不是犯了大錯?”板起臉來,曹操禮貌而不失生疏地道,“小先生受驚否?——軍中簡陋,曹某先替小先生暫安一處,還請小先生歇息去罷!轍軍這事過於重大,曹某還得細想一番,回頭再給你答覆,可好?”
“多謝將軍。”諸葛亮感激地說,“敢不從命。”
之後,曹操叫來兩名親兵,安排諸葛亮和周瑜前去一座軍帳歇息。
諸葛亮和周瑜一前一後,相繼地退下。
接著,諸葛亮和周瑜在一座軍帳裡與大元、二元重逢。
四個人暫時地安頓帳內,靜候佳音。
第一天,諸葛亮一行人不敢四處地打探,乖乖地留在帳中。
第二天,待到一名送飯的曹兵前來,大元提出想要出帳瞧上一瞧,頓被那名曹兵給拒絕——諸葛亮一行人毫不意外地發現自己被變相地困住了!
第三天,又到那名送飯的曹兵前來,大元藉機地道歉,二元則順勢地探了一探那名曹兵的口風——那名曹兵明裡和大元、二元稱兄道弟,暗地則警惕他們,生怕他們會帶人逃跑!
第四天,大元和二元略顯焦躁,而諸葛亮和周瑜卻氣定神閒——甚至,周瑜還會溫聲地安撫大元和二元!
第五天,諸葛亮和周瑜本本分分地,安靜地吃吃喝喝睡睡,而大元和二元,則悄悄地偷溜了出去。
就這樣,又過了三天。
等到第九天,曹軍終於有所變動——
耳聽那名送飯的曹兵說,他們即將轍離了!
轍離了。
曹兵轍離了。
……曹操不屠徐州了!
曹操……
曹操他竟然不屠徐州了。
曹操他竟然真的不屠徐州了!
這天,從帳內的縫隙親眼地見到曹兵們收拾行裝的忙碌情景,諸葛亮怔了半晌,各種滋味涌上心頭,最後化成一抹複雜的表情,一言不發——隨後,他找來筆墨與布帛,龍飛鳳舞地寫上幾行大字。
周瑜亦沉默,不知在想些甚麼。
見罷,大元和二元交換了彼此的目光,默默地點了點頭。
大元上前,不失時機地道:“小先生,可否啓程了呢?”
“嗯?”諸葛亮回過神來,眨了眨眼。
大元道:“小先生,他們都不進攻徐州了,咱們也該北上了罷?”
諸葛亮遲疑了片刻,問道:“咱們能離開?”
大元自負道:“只要小先生願意,何愁不能離開?”
諸葛亮一愣,饒有興趣地看了一看大元。
大元臉色微紅,卻堅持地重複道:“小先生,是否該離開了?”
諸葛亮起身,嗯了一聲,回道:“只要你們能帶小子離開,小子便去北上。”
大元大喜,應道:“沒問題,沒問題。”
說罷,大元從帳內一角取出兩套曹兵服飾,遞給諸葛亮和周瑜,並示意他們穿上。
然後,大元和二元也拿出相應的曹兵服,麻利地穿好。
諸葛亮:“……”
周瑜:“……”
盯著大元和二元毫不生疏的動作,諸葛亮不由地抽了抽嘴:看來他們應該經常做這種事啊?
一如大元所想,當他們僞裝成曹兵之後,沒人及時地留意他們的動向。
就這樣,在曹兵們忙不迭地整軍轍退時,諸葛亮一行人輕裝上陣地離開曹營,直奔北方。
而曹操得知諸葛亮一行人離開時,已是隔天以後了。
當曹操聽到一名曹兵滿臉羞愧地說諸葛小先生不在營中,頓時一愣,沒來由地生出一股失落和憤怒。
好個諸葛小兒,竟敢……竟敢……
重重地吸氣,曹操也說不上來他到底在氣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