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有云:『……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爲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爲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爲《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慢慢地睜開雙眼,小少年怔忪片刻,突然長嘆了一口氣,再次地肯定了一個事實:
他縮水了。
他竟然縮水了!
唔~左瞧瞧,右瞅瞅,小少年別說身高八尺了,能有五尺就不錯了。
小少年:“……”
眨了眨眼,小少年託著下巴,深沉地思考:莫名地縮小,重回兒時,能夠重活一世固然是好……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等候劉備,還是勸退曹操,當真是目前最爲棘手的選擇題——
沒錯~小少年赫然是諸葛亮!
卻是重生版諸葛亮。
他重回到了十二歲。
——當然,起初,諸葛亮並不理解他重生了。
畢竟他乃一古人,哪裡知道後世有個詞語叫「重生」呢?
不過,這並不妨礙機靈的他認真地思索將來的人生。
現在是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倒與他記憶裡的畫面基本相同。
彼時,許是盛夏,徐州相比其他州地,更顯太平:沒有太大的戰亂——徐州牧陶謙雖說年事已高,卻頗懂治理,把徐州大大小小的郡縣打理得井井有條,讓人根本料不到兩個月後,兗州牧曹操會出兵徐州,以便東南方向的勢力擴展!
揉了一揉額頭,諸葛亮思緒萬千:記憶裡,兗州牧曹操一伐徐州,會連下十餘城,及至彭城,和徐州牧陶謙展開激戰!
結果曹軍大勝,斬首萬餘級,而陶謙退守郯縣,守城不敢出。
曹操縱兵殺掠徐州百姓,坑殺數萬人於泗水,泗水爲之不流。又進軍取慮、睢陵、夏丘等縣,所過之處,雞犬皆盡,鄉邑無復行人。
不久,曹操會因軍糧不繼退軍。
隔年,曹操之父曹嵩自瑯琊至兗州投奔曹操,途中會被陶謙部將張闓殺死,引發曹操歸怨於陶謙,志在復仇,進而二伐徐州!
曹軍連下五城,卻在大敗郯縣之前,被前來援救陶謙的劉備等軍所阻止,更因兗州發生暴動,不得不火速撤軍,趕回兗州……
由此,徐州混戰才勉強告一段落。
而他,也因徐州這幾年的戰亂,只得南下,去投奔他的叔父。
因此,選擇題來了:昔日的主公劉備遠在北方,而曹操則近在眼前——他是該勸住曹操不要進攻故鄉徐州,先以保全身家財命,還是編條理由,說服兄長他們避難,提前地遷居南方?
又或者徑直地北上,尋找劉備,再依照史載,跟隨劉備重返徐州,再替劉備指點江山?再者直接地暫效徐州牧陶謙,先替陶謙出謀劃策,擊退曹軍?
但若擊退曹軍,劉備等援軍來不來,卻成疑問。
當然,投奔曹操是不大可能——諸葛亮可不願意眼睜睜地看著曹軍肆意地劫殺他的故鄉徐州,除非曹操採取和平的方式……
但這可能麼?
不僅如此……
“咚咚~”照例地,院外傳來一陣敲門聲,打斷了諸葛亮的思緒。
回過神來,諸葛亮抿了抿嘴,快速地穿戴好衣飾,直朝門外奔去。
“亮兒,你想做甚麼?”一道清朗的男聲響起,“天色漸晚,爲兄且去開門,你莫要亂跑,照顧三弟要緊。”
——是諸葛瑾!
諸葛亮的大哥。
快要弱冠的少年粗布粗衣,卻掩不住一身的士族之姿:三分俠氣,七分俊氣,眉眼之間有四分像諸葛亮,相貌端得英偉,直教人好奇他是不是文武雙全。
停下腳步,諸葛亮擡起望去,便見自家大哥目不轉睛地盯著他,心虛地低下頭去,輕聲道:“兄長,你才小心,他們……”
頓了一頓,諸葛亮回想近期發生的事來,不由地欲言又止。
年後,徐州境內莫名地竄出一夥歹人——說是歹人,倒也不完全:那夥人們像是搜刮地毯一般,到處尋找甚麼……最後,他們個個手持一幅畫像,逢人就對照看去,末了還把人抓走,全然不顧此地是徐州境內、陶州牧管轄之地。
數天之前,諸葛亮和幼弟諸葛均出門玩兒,便遇上此事——當時,那夥人們見了他就兩眼發亮,使勁地嚷著「找到了,找到了」……然後,他和幼弟諸葛均就被那夥人們包圍了!
若不是因爲他們離家不遠,且幼弟諸葛均嚇得哇哇大哭,引來諸葛瑾和鄉鄰遊俠們的支援,他和幼弟早被那夥人們捉去了……
後來,在諸葛瑾和鄉鄰遊俠們的圍毆下,那夥人們終於被制服了……聽說他們被送往縣府,由縣令審問,問出他們居然來自冀州,乃是當今冀州牧袁紹的門下!
袁紹!
冀州牧袁紹!
縣令不敢相信他們是受冀州牧袁紹所使。
畢竟冀州牧袁紹已是北方霸主之一,帳下謀士如雲,將士如雨——如果說,誰最有可能統一北方混戰,那一定會是袁紹!
縣令本想押他們入獄,卻因他們是袁紹帳下而有所忌憚……不得已,縣令只好將那夥人們驅逐出境,權當不再追究此事。
哪知,那夥人們不知好歹,三番四次地前來此縣,把縣令折騰得焦頭爛額。
最終,縣令對這夥人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他們不擾亂縣城,就當他們不存在……因而,那夥人們也禮尚往來,不再飛揚跋扈,而以訪客的身份,隔三差五地拜訪諸葛家——
沒錯~他們盯上了諸葛家!
可以說,他們對諸葛亮虎視眈眈——
諸葛瑾怒不可遏!
儘管諸葛瑾並不清楚原因,但因自家弟弟差點被對方綁架了去,他便十分反感對方——加之這一次,那夥人們將是第四次被拒……嘿~真有毅力!
……對了,據說那夥人們的頭領是荀彧。
嗯?
荀彧?——荀彧?!
潁川名士……荀彧?
荀彧,荀彧,那個早年被稱爲「王佐之才」的荀彧?——那個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又棄官歸鄉,率領宗族避難冀州,頓被袁紹奉爲上賓,卻又投奔曹操,最終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朝中事務,被人敬爲「荀令君」的荀彧?
當諸葛瑾與荀彧他們在院外交談的時候,留在屋裡的諸葛亮則風中凌亂:假若他沒記錯,荀彧後來不應是輔佐曹操的麼?——荀彧不該是曹操的「吾之子房」麼?爲甚麼……
爲甚麼他會在冀州?他會效命冀州牧袁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