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十三章 無情天家

公元一九八年,中平六年、五月初三,當陽光照入崇德殿時分,懵懂的劉辯似乎還沒有習慣著龍椅上的身份。

當看著丹鼎之下,並排而奏之大將軍何進、車騎將軍何苗、三公等,一時有些手足無措之感。

還好其身旁有一垂簾之婦人,當即便聽何後,言語道:“大將軍言,著太皇太后指使中常侍夏惲、永樂太僕封諝等與州、郡官府勾結,搜刮地方錢財,全部送進永樂宮。可有證據??”

“啓稟太后,臣自然有,早在先帝在位是,著太皇太后就一直貪財,朝中早有議論,先帝之賣官鬻爵,就是著董太后建議的。”早商量好對策,何進假模假樣的回稟道。

“嗯!此事哀家也有耳聞,然此事關係著先帝之譽,如今先帝屍骨未寒,我等不宜再提此事,此事容後再議吧!”做戲做全套,顧及名聲,何後還是裝模作樣的的說道。

“不過除此之外,陛下、太后,臣還有一事啓奏。近日宗正府提及太皇太后舊事,太皇太后原系藩妃,因先帝登基方纔入宮就住,然如今先帝晏駕,再滯留皇宮便於禮不和了。按照過去的慣例,藩國之王侯需就國。著藩妃是否也該回封地居住哪!”扯了些閒篇,何進當即進入主題。

何進此言圖窮匕見,當即就惹得朝堂之臣側目不已,明眼人都明白,著何家是要動手了。

果然,當即便見何後頜首道:“大將軍所言有理,太皇太后,原系藩妃,不宜久居宮中,況先帝晏駕之後,更無再滯留之理,既然著宗正府都提及了,那就不得不慎重了,既然於理不合,那就著其仍遷往原封地河間安置吧。不過太皇太后乃先帝之生母,雖不能按禮留在宮中,然卻不可輕待。大將軍!當令河間郡修建寢宮,參照宮中之禮!”

何後所言雖然有些牽強,然如今她是下棋之人,隨便一句話就可作皇帝的金口玉言,當即董太后的命運就決定了。

隨著何後言語,何進當即冷眼環視有些異動之人,最後見無人敢出聲,當即笑言道:“太后仁慈,太皇太后有功於社稷,此番就國,可以修身養性、頤養千年,乃大好事也!太皇太后定感大德!”

當朝下詔,天子蓋印,一切塵埃落定。哪怕有人質疑,卻任然改變不了,已在後宮威風二十餘載的董後,晚年淒涼。

不過此事就此完結嗎?不盡然,當一夜白髮的董後,孤零零的在風雨中前往河間後。樹倒猢猻散,作爲董後侄兒董重,還沒有享受夠權利帶來的好處,便迎來了滅頂之災。

對付董重這樣的小人物,何家可沒有什麼好顧及的,根本掩飾都難得掩飾。詔書下達方三日,何進便派兵包圍董重的府第,逮捕董重,免除他的一切職務。

董重反抗中被亂刀砍殺,不過官方之言,乃董重自知有罪,自殺身亡。

著董重一死,董家再無依仗,隨即土崩瓦解。

可就是此,何進還未打算放過董家,自古天家之爭,定是血流成河,哪怕董家再無翻身之日,然恨透了董後的何後,哪裡肯就此了事。她不會給董後再留下任何機會,斬草除根便是自然。

一月之後,當朝廷以忘記大漢還有個太皇太后的時候,一杯毒酒出現在了河間郡中,以成老媼模樣的董後面前。

面對鴆酒,從天堂掉入地獄的董太后,倒是沒有懼怕,慘笑中一飲而盡。

自此,何家再無顧及,不過還是爲了天家臉面,何後以皇帝之令,下詔追封董太后之諡號孝仁皇后,與先夫劉萇合葬慎陵。不久又加諡號爲孝仁穆成皇后,成爲歷史上第一位六字諡號的皇后。

只是著何進行的機密,又道董後是憂懼成疾而死,然卻沒有不透風的牆,很快在有心人的傳播中,董後是被鴆殺之事路人皆知,可如今何家一家獨大,無人敢言。

隨著董後之死隨風遠去,宮中勢單力孤的十常侍,進入了惶恐不安的時刻,既然著何進都敢冒天下大不韙殺太后了,還在乎他們。

六月,驕陽似火,然十常侍如今所聚之地,卻是陰冷異常。面對死亡威脅,他們異常團結。

當即便聽有人道:“何家這個殺豬的,竟敢謀害**,真的是賊膽包天!”

“誰說不是哪,著何進當年不過一屠夫,要不是我們擡舉他,焉能有今日!”

“哎!真是靠山山倒,靠人人亡了,如今該如何,著董後一死,你我便成了何進最後的敵人了!”

“如今依我看,還是隻有見風使舵吧?著朝中哪裡還有勢力,敢與何進對抗!”

“那這麼說我們是要投靠何進了??當日我們都已經向他表示過效忠了!或許可行……”

“嗯嗯!如今恐怕就只有著一條出路了……”

“糊塗!!”聽著衆人議論紛紛,一直穩坐的張讓沒有制止,可當聽到有決策之時,他卻是厲聲罵:“你們如何這般蠢笨,著何進雖然少謀無斷,可他手下大臣,那個不恨我們,要是沒有他們煽動,當日何進怎敢在先帝靈前搶先立儲,如今又鴆殺太皇太后,我們還敢有此僥倖之想,可危在旦夕!”

“那以張常侍之言,不能投靠!那如今可就只有相殺著一條路了?或許著何進一死,就如當初竇武一般,方可抑制衆逆!”聽明白張讓的話,段珪小聲道。

“嗯,讓思量許久,或許也只有如此了。既然投是死,不如拼一條路出來。不過如今何進勢大,恐怕你我之事還是在內廷!如今無兵,我們就必須掌握太后、皇帝,然後纔可隨心所欲!”一說到除何進,就如同當日蹇碩事敗一般,張讓再次提醒道。

“那如此,太后哪裡我們還要小心伺候著!只要籠絡住著二人,除掉何進也並非不可能!”明白其意,擅長宮中陰謀的趙忠同意著附和道。

而也正如十常侍所擔心的,雖然何進少謀無斷,然問及其手下大臣,問十個,十個回答肯定都是一樣的,當除十常侍!

而其中最甚者莫過於,剛剛升爲司軼校尉的袁紹、袁本初了。

如今新君初立,雖然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說法,然作爲當朝第一世家袁家,君恩任然無減,不但袁紹、袁術,先後封爲司隸校尉、虎賁中郎將,太傅袁隗更是一步登天。

當劉辯即帝位,何後臨朝稱制,太傅袁隗當即爲世家代表與大將軍何進輔政,同錄尚書事。

雖然按照大漢慣例,新君初立,皆設領尚書事,輔佐幼主,然如今著錄與領只差一字,其分量卻不同,錄爲總領之意,全權統領尚書檯。

就此可說,如今大漢朝堂大事朝堂,著袁隗雖爲太傅,權利卻超過了三公,乃何進之下第二人也。

當然著何進重用袁家,跟當日擁立儲君之時,袁紹帶兵攻入皇宮,立下汗馬功勞有關。

也因此,爲了保住如今地位,在大將軍府中所有屬下,袁紹乃最賣力,也是最受寵之人。何府每每宴會,袁紹定是座上賓。

而如今後宮穩固,著袁紹還想再進一步,他清楚,唯誅殺十常侍也。著十常侍臭名昭著,與秦時趙高一般,註定遺臭萬年。要是他能幫著斬殺,不但名留青史,以後也是官運亨通。

故每次宴會,只要談及朝中大事,袁紹定提誅殺十常侍。

可惜每每提及,何進皆搖首嘆息,如今日酒過三巡,衆人離席,獨處間,袁紹又提此事。

“大將軍如今董太后勢力以除,可宮中禁省卻任然被閹黨把持,如若不盡早剷除,恐怕有變呀!”

“老夫何成不想盡除閹黨,可怎奈太后她……太后言:宦官統領禁省是先帝定下的規矩,不可隨意廢除,又說先帝晏駕不久,便要誅殺舊臣,乃是不尊重宗廟之舉,叫老夫奈何……”今日多飲了幾杯,略添醉意的何進一副掏心窩子般的解釋道。

“可大將軍,當斷不斷,必爲大禍,紹賬下衆位將軍,皆英武之士,唯大將軍用之。張讓、趙忠之流,如今藉著董太后之死,四處散播流言蜚語,何不以此爲機會,將之消滅!時機不可失啊!”來時早有準備,見何進又推過,袁紹款款而談道。

“可太后不需,如之奈何……”哪怕著袁紹說的有理,可何進卻依然不爲所動,早先他也和自家妹子談過多次,可一直沒同意。無奈他也只好再以此爲藉口。

“如若大將軍是怕太后不同意,紹有一法,可助大將軍破之!”何進的藉口,袁紹早就聽煩了,已在家思考過許久的他,不想今日又無功而返,趕緊神秘的道。

“計將安出??”其實從心裡出發,何進也知道十常侍對自己有威脅,哪怕不想搏自己妹妹面子,然如若真的能消除著隱患,他並不介意。

“大將軍要除閹宦,手中當有一支可用之兵。當年竇武也如將軍般準備誅殺內寵,可後反受其害,皆因是事機不密,言語漏泄。那時五營兵士都聽命於宦官,竇武卻信用他們,結果自取滅亡。”

“如今將軍居帝舅大位,兄弟並領天下強兵,軍隊將吏都是英俊名士,樂於爲將軍盡力效命。如若將軍怕太后不同意,還可下詔招募四方英雄之士,帶兵入京,共除閹宦。到時大軍勤王,一切將在大將軍掌握之中,太后哪怕不同意,也無可奈何。將軍一舉爲天下除掉禍害,當可名垂後世也!”深怕何進不同意,袁紹上下分析道。

“妙策、妙策!大軍入京,一切都將在老夫掌握之中,看哪敢有宵小犯上!”無疑,袁紹的話說到了何進心坎裡,早先的猶豫不定,何進多少是顧及竇武之事,再發生。如今要是調四方忠義之人帶兵相助,他還怕什麼。

隨後聯想著擁兵百萬,意氣風發中,一個囂張的身影更是出現在了何進腦中。當即他暗暗發誓,待除去十常侍,下一個便輪到他了。

‘阿嚏’‘阿嚏’…

不想,洛陽城外一戒備森嚴的烏堡中,眼下正小心攙扶著大病初癒妻子散步的姜麒,莫名其妙的噴嚏連連……

第一百三十一章 天翻地覆第四十九章 兄弟下山第六十八章 匈奴乞降(三)第一章 邯鄲王家(求收藏!)第一百二十四章 賤人之喜第五十九章 河北庭柱(三)第二十九章 長社鍾繇第三十八章 節節勝利第十章 太史情事(二)第五十三章 太史辭母(求收藏)第十二章 初嘗血腥第一章 軍營立威(求鮮花!)第二十二章 一怒學藝第一百二十七章 姜麒之哀第九十六章 酒後失德(求鮮花!)第三十九章 不慎被圍第十六章 老道出手第五十三章 決戰匈奴(十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全面反擊(五)第一百一十一章 準備上任第七十一章 子龍還鄉(四)第二章 整治軍營第四十章 誰是梟雄(二十)第六十三章 最後決戰(四)第六章 姜家小子第十九章 董卓入京第七十四章 敲詐、敲詐?(求鮮花!)第三十九章 不慎被圍第九十三章 張讓侄兒第九十七章 樂極生悲(求鮮花)第九十七章 樂極生悲(求鮮花)第五章 百日小宴第一百三十四章 解甲歸田第二十三章 烽煙又起(求收藏)第四十四章 急行廣宗第五十三章 太史辭母(求收藏)第九十四章 傾國之貌第六十章 最後決戰(一)第一百零五章 劍聖王越(求鮮花)第三十五章 突發狀況第七十九章 武力征服第九十七章 兵強馬壯?第八十五章 檢驗成果(求鮮花!)第五章 百日小宴第三十八章 誰是梟雄(十八)第三十三章 首戰顯威第八章 陰差陽錯第一百一十六章 全面反擊(三)第一百一十章 明主姜麒?第一百三十一章 天翻地覆第七十三章 太史離去(求鮮花!)第五十章 血戰廣宗(三)第九十章 雲臺宴會(四)第一百零七章 越騎司馬第十六章 兵圍晉陽(求收藏)第一百三十四章 解甲歸田第三十五章 準備啓程第九十章 精兵初成(求鮮花!)第四十章 血還未冷第三十九章 擦肩而過第一百零七章 越騎司馬第一百三十四章 解甲歸田第七十八章 回京諸事(二)第四十四章 決戰匈奴(五)第二十二章 誰是梟雄(二)第四十一章 天使荀攸第二十七章 捷報傳京第六十一章 最後決戰(二)第四十六章 新兵呂羊第八十四章 新年大朝(求收藏)第五十六章 老張劫道第一百零九章 話說天下第十九章 誓師出征第九十九章 易陽侯府第一章 軍營立威(求鮮花!)第二十四章 父子離心第二十九章 殺胡令(求收藏)第一百二十八章 龍顏大怒第六章 宮廷鉅變(三)第一百四十五章 兄弟兄弟第二十三章 山中歲月(一)第四十六章 決戰匈奴(七)第一百三十六章 命運堪憂第四十九章 兄弟下山第八十九章 姜麒失蹤第一百一十章 明主姜麒?第九十七章 兵強馬壯?第六十三章 最後決戰(四)第四十章 血還未冷第九十二章 城門遇險(求鮮花)第三十三章 誰是梟雄(十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原來是他第七十二章 計定乾坤第三十八章 節節勝利第六十五章 最後決戰(六)第八十五章 檢驗成果(求鮮花!)第三十九章 再回王家第四章 逃過一劫第六十五章 初識黃巾第六十四章 最後決戰(五)
第一百三十一章 天翻地覆第四十九章 兄弟下山第六十八章 匈奴乞降(三)第一章 邯鄲王家(求收藏!)第一百二十四章 賤人之喜第五十九章 河北庭柱(三)第二十九章 長社鍾繇第三十八章 節節勝利第十章 太史情事(二)第五十三章 太史辭母(求收藏)第十二章 初嘗血腥第一章 軍營立威(求鮮花!)第二十二章 一怒學藝第一百二十七章 姜麒之哀第九十六章 酒後失德(求鮮花!)第三十九章 不慎被圍第十六章 老道出手第五十三章 決戰匈奴(十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全面反擊(五)第一百一十一章 準備上任第七十一章 子龍還鄉(四)第二章 整治軍營第四十章 誰是梟雄(二十)第六十三章 最後決戰(四)第六章 姜家小子第十九章 董卓入京第七十四章 敲詐、敲詐?(求鮮花!)第三十九章 不慎被圍第九十三章 張讓侄兒第九十七章 樂極生悲(求鮮花)第九十七章 樂極生悲(求鮮花)第五章 百日小宴第一百三十四章 解甲歸田第二十三章 烽煙又起(求收藏)第四十四章 急行廣宗第五十三章 太史辭母(求收藏)第九十四章 傾國之貌第六十章 最後決戰(一)第一百零五章 劍聖王越(求鮮花)第三十五章 突發狀況第七十九章 武力征服第九十七章 兵強馬壯?第八十五章 檢驗成果(求鮮花!)第五章 百日小宴第三十八章 誰是梟雄(十八)第三十三章 首戰顯威第八章 陰差陽錯第一百一十六章 全面反擊(三)第一百一十章 明主姜麒?第一百三十一章 天翻地覆第七十三章 太史離去(求鮮花!)第五十章 血戰廣宗(三)第九十章 雲臺宴會(四)第一百零七章 越騎司馬第十六章 兵圍晉陽(求收藏)第一百三十四章 解甲歸田第三十五章 準備啓程第九十章 精兵初成(求鮮花!)第四十章 血還未冷第三十九章 擦肩而過第一百零七章 越騎司馬第一百三十四章 解甲歸田第七十八章 回京諸事(二)第四十四章 決戰匈奴(五)第二十二章 誰是梟雄(二)第四十一章 天使荀攸第二十七章 捷報傳京第六十一章 最後決戰(二)第四十六章 新兵呂羊第八十四章 新年大朝(求收藏)第五十六章 老張劫道第一百零九章 話說天下第十九章 誓師出征第九十九章 易陽侯府第一章 軍營立威(求鮮花!)第二十四章 父子離心第二十九章 殺胡令(求收藏)第一百二十八章 龍顏大怒第六章 宮廷鉅變(三)第一百四十五章 兄弟兄弟第二十三章 山中歲月(一)第四十六章 決戰匈奴(七)第一百三十六章 命運堪憂第四十九章 兄弟下山第八十九章 姜麒失蹤第一百一十章 明主姜麒?第九十七章 兵強馬壯?第六十三章 最後決戰(四)第四十章 血還未冷第九十二章 城門遇險(求鮮花)第三十三章 誰是梟雄(十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原來是他第七十二章 計定乾坤第三十八章 節節勝利第六十五章 最後決戰(六)第八十五章 檢驗成果(求鮮花!)第三十九章 再回王家第四章 逃過一劫第六十五章 初識黃巾第六十四章 最後決戰(五)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巴嘎旗| 崇文区| 乌兰县| 长岛县| 宣化县| 西盟| 壤塘县| 张掖市| 安义县| 鄂托克旗| 楚雄市| 临邑县| 平顶山市| 屏东市| 阳泉市| 宜君县| 南漳县| 方山县| 紫云| 宜宾县| 鄄城县| 汉寿县| 贵溪市| 越西县| 东丽区| 牙克石市| 深州市| 通江县| 峨眉山市| 石狮市| 贵港市| 玉溪市| 拜泉县| 长汀县| 泽州县| 长兴县| 天门市| 安顺市| 图木舒克市| 太湖县| 万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