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2節 再度交鋒(下)

陳良見石越欲言又止,忍不住好奇的問道:“明年,明年會發生什麼事嗎?”

李丁文和司馬夢求的目光同時匯聚到石越身上,顯然他們對此也有好奇心。不過對石越,他們有著相當自覺的主臣觀念,不會主動問這種失禮的問題。

“熙寧七年,自春及夏,淮南路、京東西路、陝西路、河東路、河北路久旱;九月,除以上諸路外,新收復的洮河亦旱……”禍不單行的是,就在熙寧七年,開封府和河北路,還遭遇到了大蝗災!換句話說,河南東部、安徽、山東、河北、山西、陝西,大宋朝的北方六個省的地方,全部受災!

石越在心裡尋思著這些很快就要發生的事情,雖然對這個時代的細節不是太清楚,但是熙寧七年與熙寧九年,造成王安石兩次罷相的重要自然因素,卻是任何一個學歷史的學生都應當耳熟能詳的。實際上從熙寧七年開始,一直到元豐二年,大宋北方的國土之上,就是旱災與蝗災不斷。

而偏偏正是因爲新法的許多法令,讓大宋北方的大部分居民們不堪重負,只能勉強生活下去——於是天災一到,他們根本沒有半分抵禦自救的能力。也許自己的到來,讓這些百姓的情況要稍微好一點,至少青苗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良,而原本幾個月前就應當實施的方田均稅法,現在依然還在都堂懸而未決。石越在心裡計算著時間:如果九月實行,搞得雞飛狗跳,緊接著就是三月備案徵稅,緊緊伴隨著這個過程的,則是整個北方農業被天災的摧殘……

到現在爲止,石越並沒有見過真正的流民!

他生活在十一世紀全球最富庶的城市,每天交往的,不是皇帝高官,就是士子清流,就算桑、唐兩家,也都是富商大賈;而他出生的時代,中國雖然不算富裕,但是流民這種東西,他畢竟也沒有見過。石越對難民的印象,是電視裡面的那些悲慘鏡頭,他見過餓得皮包骨頭的非洲人……那種悲慘,讓任何良知未泯的人都要心中愀然。

我一定要阻止這種情況出現!

石越抿緊了嘴脣,暗暗發誓。

李丁文等人看著石越突然陷入了沉思,都不敢打擾,互相交換著眼神,暗自猜測明年會有什麼事情,但是便是他們再聰明,也不可能提前知道下一年的災情。

突然石越擡起頭來,一字一句的說道:“我擔心明年整個北方,都會面臨旱災與蝗災,現在北方的情況,純父你應當很清楚,如果風調雨順,那麼底層的百姓還能夠支持,一遇上災害,非有朝廷救濟不可。可是朝廷把錢糧大部分都集於京師,一旦北方大面積的受災,那麼便有三頭六臂,只怕也顧及不過來,何況在這個時候,還要加上一個方田均稅法!那是雪上加霜呀……”說到最後,石越忍不住嘆息了一聲。

李丁文和司馬夢求、陳良面面相覷,他們看到石越如此慎重其事的說一件事情,可整件事情卻是建立在假設明年北方全面受災的情況之上——這實在讓他們三人覺得有點思維混亂。

“公子,你說明年北方會全面遭受旱災和蝗災?”李丁文小心的重複了一遍。

“不錯,如果我沒有弄錯的話,從今年冬天就可以看出端詳了,整個冬天都不會下雨,而蝗災先起於契丹境內,然後飛向河北,直達開封府。”石越肯定的說道,他需要把這些資訊告訴他的幕僚。

石越如此言之鑿鑿,更讓李丁文等人感到不可思議。

“公子,你是怎麼知道的?”李丁文問出了三人心中的疑惑,他不是懷疑石越,而是此事未免太不可置信,而任何決斷之前,首先都必須判斷情報是否可信。

石越想了半晌,緩緩看了李丁文、司馬夢求、陳良一眼,悠悠地說道:“你們不必管我怎麼知道的,我有時候會有一些常人沒有的能力。總之,你們相信我,這件事,十之八九會發生,就是了。”

他把話說到這個份上,李丁文等人自然不好再說什麼。

司馬夢求和李丁文迅速的對望了一眼,雖然心中依然懷疑,但是從最差的狀況來設想行動計劃,雖然有可能浪費一些機會,但畢竟不會導致最差的結果,這是二人可以接受的。

“公子想要全力阻止方田均稅法的通過嗎?”司馬夢求問道。

石越點了點頭。

“我反對,這不是上策。”李丁文毫不客氣的提出反對意見。

“這不是上策與下策的問題,這是千萬條人命的問題!”石越異常的冷靜。

李丁文略帶諷刺的說道:“就算公子阻止了方田均稅法,也不能挽救千萬條人命。方田均稅法,不過是雪上加霜罷了。除非公子能說服皇上,從今年開始,免徵整個北方的賦稅錢糧,同時從南方調糧前往北方,發動軍民嚴陣以待,以圖自救。否則的話,做什麼都是徒勞!大宋現在的能力,根本無法很好的應對遍及半個國家的災害全面爆發。”

石越知道李丁文說的是實話,他冷冷的說道:“我會試著說服皇上的。”這句話說出來,連他自己都不相信。皇帝憑什麼要相信他對明年災害的預言,並且做出如此巨大的調整?王安石與中書諸相、樞相、三司、以及整個朝廷,誰又會相信他的預言?

李丁文臉上又露出那種微微諷刺的笑容,他有意無意的看了司馬夢求一眼。

司馬夢求淡淡的說道:“大人,學生也反對您阻止方田均稅法。”

陳良奇道:“爲什麼?就算起的作用有限,但也不能見死不救呀!”

李丁文冷笑道:“救與不救,結果一樣,就應當用這種結果爲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這樣才能避免以後少死人,這纔是真正的仁慈。那種婦人之仁,不要也罷。如果公子所說屬實,那麼到時候新黨肯定和舊黨互相攻訐,王安石會面臨巨大的壓力,而公子正好利用這次機會,收取士林與民間的聲望。我們應當想一個全面的救災措施,在流民到達京師,造成驚駭之後,送給皇上。”

“不錯,雖然全面救災實際上不可能。但是如果大人呈上的措拖能夠成功緩解一兩路的災情,再加上盡力解決開封府的災情與流民,那麼大人的政治聲望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峰。王韶在邊境打多少勝仗,都不會有用。”司馬夢求平靜的補充道。

陳良似乎有點不認識的看著這兩個人,“放任北方百姓於不顧,解決一兩路加上開封府的情況,這就是你們所謂的仁慈?!”

“子柔,事有經權。”司馬夢求看了陳良一眼,解釋道:“救整個北方是不可能的,何必徒勞。但是提出一兩路的解決方案,只要我們儘早準備的話,卻還是有可能的。而開封府不能不救,救了開封府,才能讓皇上和百官看到大人的能力,才能讓開封府的士林與百姓們更加支持大人。何況以我們現在的能力,能夠解決一兩路的問題,已經是極限了。”

司馬夢求的說辭,比起李丁文來,要好聽得多,但是其本質卻一般無二。

心裡極度不以爲然,可是卻無法說過司馬夢求和李丁文的陳良,求助似的把目光投向石越。

石越站起來,冷冷的說道:“我不需要利用災民的生命換取什麼政治聲望。我們可以想一兩個解決一兩路災情的好辦法,同時我也會試著向皇帝提出建議,爭取說服皇上能夠及早做好準備。另外從現在起到秋收,隔兩個月送封信給韓琦,提醒他早做準備。”

李丁文冷笑一聲,“沒有用的,公子。沒有朝廷的命令,韓琦身處嫌疑之地,他如果屯聚糧草,被御史一參,說他想謀反,只怕韓琦也受不了這一本。以韓琦爲人的謹慎,他根本不會那麼做。既然公子這麼肯定明年有災害,那麼均田方稅法就算通過,災情一起,也會暫停。又何必在這個時候和王安石爲敵?等到明年伺機而動,不是要好得多嗎?”

司馬夢求也說道:“王安石對方田均稅法,只怕是志在必得。極力反對的,自有其人,大人也沒有必要把和王安石的矛盾加大。王安石已經放棄了市易法,步步緊逼,又有何益?”

無論是李丁文和司馬夢求,都有一句潛臺詞也沒有說出來:石越的最大利益,並不是把王安石趕下臺。在石越的政治聲望達到可以出任宰相之前,王安石在相位的利益,遠遠大於換上別人在相位的利益——因此對方田均稅法,根本不應當與王安石做魚死網破之搏。

這一點石越並非不明白,但是很多事情,並非你明白就會那麼去做的。

二月春風似剪刀。

石越和侍劍打著傘走在白水潭的一條小路上,聽到雨水從剛剛被春風剪裁過的綠葉尖頭滴下來,清新的泥土味伴著這大自然的生機,撲面而來,真是很讓人愜意的感覺。

想起前幾天還和李丁文等人說起大宋北方將要有的大旱,石越不禁有點懷疑——從現在看來,和旱災這個東西,實在相差太遠了一點。這幾天在中書詳議軍器監改革的條例,蘇轍被任命爲同判工部事,又和蘇轍、唐棣解釋改革的意圖,以及具體執行的方法。可以說石越一直是忙得不可開交,如果王安石這時候提出方田均稅法,石越簡直要懷疑自己有沒有精力去反對了。

今天抽空來白水潭,也不是因爲很閒,而是想和沈括好好談一談關於標準化的問題。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公子,今天我才明白這句詩的妙處。”侍劍心裡沒有石越那麼多心事,這些天他跟著司馬夢求學韓愈的詩,居然也能背得幾首。

石越笑道:“韓文公的詩是不錯的,不過如果說到詠春雨的詩,只怕比不上‘小樓一夜聽春雨’。”

“小樓一夜聽春雨,那是誰的詩?”侍劍奇道。

“那是陸……”石越立即就知道壞了,陸游的爺爺還在《新義報》做主編呢,他一時順口就把陸游的詩給吟了出來,當下連忙含糊道:“一時卻記不得了。”

侍劍年紀尚小,其實對於詩詞的好壞,所知有限,聽石越這麼說,也不疑有他,只是笑道:“前幾天我去桑府,見到桑二小姐寫了一首詠春的詩,桑公子很是誇讚,雖然不說春雨的,但是依我看來,也是極好的。”在石越面前,一般也不許他用“自謙語”。

石越見他誇耀,不由好笑,不過聽說梓兒所寫,這纔想起來實在有一段日子不見了,便笑著問道:“是什麼詩,還記得嗎?”

侍劍其實早知道石越必然要聽,哪能背不得,當下搖頭晃腦的背道:“道邊殘雪護頹牆,城外柔絲弄淺黃。春色雖微已堪惜,輕寒休近柳梢旁……”(注一)

石越倒沒有想到梓兒的詩竟是進步至此,左手擎傘,低著頭正細細品著“輕寒休近柳梢旁”中那種倔強之意,忽聽一人喚自己的名字:“子明。”

石越不用擡頭,聽聲音就知道是桑充國,只是剛剛和侍劍說桑充國和梓兒兄妹,不料立即在此碰上桑充國,可見河南地面真邪。

“長卿,伯淳先生。”歐陽發一直在家守喪,桑充國和程顥卻是經常在一起。

程顥笑道:“子明,開封府地面真的邪,剛剛和長卿在說你,不料就此碰上。”

石越聽他這麼一說,不禁和侍劍對望一眼,莞爾笑道:“伯淳先生,說到在下,可是有什麼事嗎?”

程顥爲人,平易近人,溫爾可親,和石越關係也是極洽的,當下笑道:“當然是有事,不過卻是一樁美事。”

“美事?”石越愕然,不知道自己有何“美事”可言。

卻見桑充國微笑不語,只由程顥溫聲笑道:“子明一直未曾婚娶,長卿是央我做月老,來牽這一樁紅線的。”

石越對於自己的婚事,說真的倒並不著急。現代社會二十八歲以後結婚是平常之事,在石越的年紀,根本還不到談婚論嫁的時候。更何況到了宋代之後,名人倒是見過不少,女子卻是認識得不多,來往於朝堂之上,更是談不上有什麼時間談戀愛。

此時程顥突然給自己提親,石越不由狐疑的看了桑充國一眼,半開玩笑的說道:“不知是哪家小姐,只怕我一個大俗人,有點配不上。長卿你自己不早點結婚,給伯父添個孫子,怎麼操上我的心了。”

程顥笑道:“子明和長卿,便是朝廷許個公主,也配得上。事情一樁一樁的來,子明你比長卿大,自然先給你提親。”

桑充國突然說道:“程先生,在這裡提親,似乎兒戲了點。不如改天到石府再說吧。”

程顥笑道:“子明不是俗人,必定不會在乎這些。不過改日再說也好,子明,你就等著我這個冰人上門吧。”

石越並非愚鈍之輩,見二人這種神態,心中不由一動,幾乎已經猜到這是爲梓兒提親了,否則桑充國何必要請別人代勞?

他此時心裡惴惴,若要答應,未免有幾分猶豫,種種顧慮良多;若要拒絕,只怕還有幾分不捨。見桑充國提議改日,他當真是若釋重負,連忙抱拳笑道:“我還要找沈存中有事相商,不如改天請伯淳先生和長卿一起過來喝一杯,我們好久沒有相聚了。”

“如此一言爲定。”

專門提供給沈括的研究院,在白水潭學院的深處,一條流向金明池的小溪旁。

整個研究院一共有四座院子,數百間房屋,格物院一百多名學生跟著沈括在做研究,他們現在的課題之一,是製造一架精密化程度相當高的座鐘。

當石越懷著一種矛盾的心情走進沈括的研究院時,他真的吃了一驚!大廳之中,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零件,一些學生拿著尺子在仔細的測量,一些學生拿著筆墨記錄著什麼……而在大廳之一角,擺好了三個看樣子已經做好的木質座鐘,中間一座差不多比自己的身高還要高,石越估算著兩米有餘,記時的指針現在已經走過了“巳時”(上午九點)——讓石越大吃一驚的是,從這個座鐘的指時來看,它走一圈是從丑時開始,到子時結束,整整二十四小時!也就是說,它的秒針二分鐘才能走上一圈。

看著這個典型中國特色的時鐘,石越不由得有點哭笑不得。雖然說不出有什麼不好,不過做爲一個現代人,看到一個二十四小時一圈的鐘表,那種彆扭總是讓人不舒服的。

在這座座鐘旁邊,有兩座小一點的座鐘,其中一座爲了方便,在刻度上只標了從一到十二的阿拉伯數字,而把時辰標在了相對應的木製框架上。

石越正在那裡打量這幾座時鐘,感覺著秒針那“答答”的聲音伴隨著自己心臟的跳動。忽然聽人說道:“子明,你怎麼來了?”

石越轉過身去,見沈括站在自己身後,手裡拿著一個青銅式樣的東西,看起來倒象是手槍,正微笑著和自己打招呼。

“存中兄,看來你的進展不錯呀?”石越一邊抱拳笑道,眼睛卻好奇的盯著那個青銅製品。

沈括見他注意自己手中的物件,便把它遞給石越,笑道:“一個鐵匠從長平古戰場那邊撿來的東西,我正在琢磨著是做什麼用的,子明看看識不識得。”

石越接來過了,放在手中,看了一眼,不禁失聲叫道:“青銅弩機!”(注二)

沈括驚訝的望了石越一眼,他想不到石越立即就能認出來,其實他剛纔已猜到這個東西就弩機,因爲上面望山、牙、懸刀、鉤心、鍵一應俱全,保存得相當完整。不過他的確想不到石越能一眼認出,因此不免暗自佩服石越見聞之廣博。

他哪裡知道石越在博物館中曾經見過這種青銅弩機,對於其意義更是瞭解深刻。此時石越強抑住心中的狂喜,故作平靜的問道:“存中兄,能不能把他複製出來?改用鋼鐵製品的也行。”

沈括微微笑道:“易如反掌。”

青銅弩機之妙,在於設計巧妙,並不在於工藝複雜,其失傳的原因已不可知,但其在後世雖然偶有發現,卻未被重視,不過是因爲很少有人能意識到這種東西對於弩的重要意義罷了,當然另一個原因,自然是因爲成本!在弩上裝備青銅弩機,在一切手工業製造的時代,需要的成本也是驚人的——並非每個政府都裝備得起,畢竟對於中原的步兵來說,弩在軍隊的配置甚至超過了人手一張。

石越自然是知道這些道理的:“那麼,如果要求每個工匠製造的弩機,都是一模一樣,這張弩上的弩機可以換裝到另一張弩之上,存中兄覺得有多難?”

沈括沒想到石越會問出這樣的問題,不禁愕然,想了一想,才嘆道:“難如登天!”

石越笑道:“我這次來,就是來請存中兄做這件難如登天的事情!”

當下和沈括走進內室,把改革軍器監的事情詳細說了一遍。

沈括聽到標準化的主張,不由苦笑道:“子明,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呀。比如這弩機,要讓它能互換契合,各個部件需要毫釐不差,如此,首先就要重申度量衡之標準,確定精度,纔有可能。爲了驗收,更需要有精確之量具,否則如果檢驗?這些都是大事,非關軍器監一監之務。”

當時一般能用到的最小長度單位是分,十分爲一寸,十寸爲一尺。沈括在製造鐘錶之時,已經感到很困惑了——當然,最困惑的問題,是沒有精度很小的計量工具。

石越知道沈括所慮,也不是沒有道理,想了一想,笑道:“沒有精確的量具,可以想辦法制造出來,我相信這難不倒你們。至於度量衡推行全國,影響太大,但可以在軍器監和各作坊內部先頒行一部《軍器製造法式》,規定好度量衡之類,這就不成問題了,一切事情存中兄放手去做,這是不世之功,必能留名千古。”

沈括想了一下石越的主張,覺得可行,便點頭答應,一邊笑道:“子明覺得那些座鐘怎麼樣?”

石越笑道:“就是一個缺點。”

“願聞其詳。”

“現在以地支記時,一天是十二個時辰,我覺得粗略了一些,不如在十二時辰之內,再做一細分,分成二十四小時,第一時辰以初、正爲分,以丑時爲例,丑時爲醜初,而醜寅之間,另有醜正之時。而鐘錶一圈可以改爲六個時辰,這樣時辰以下的時刻,可以顯得更加清晰。”石越爲了自己的方便,開始假公濟私。

沈括奇道:“這又有何必要?”對於宋人來說,如此大費周章,那的確有點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石越自然另有高論,他笑道:“我不過是想讓大家珍惜時間而已。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子存兄座鐘發明之後,人們不必臨川,看著時鐘指針移動,就可以感覺到時間的流逝。而時間細分,更讓人們有清晰的時間感,有更緊迫的感覺,會更加愛惜光陰。”

沈括聽了半天,又想了一會,也沒有感覺到細分小時和時刻會能讓人更加惜時。不過分得越細,對人們總是越方便,沈括想到這一節,也就笑道:“那就改一改,反正現在沒有成型,就當給學生們一些機會吧。正好趁此機會,考慮製造一些精密的量具。”

汴京外城西牆正中間的一道門叫做萬勝門。

從白水潭學院,順著“白水潭西街”往北,蜿蜒可到外城西牆的新鄭門外通往鄭州的官道。白水潭西街比不上通往南薰門的白水潭東街繁華,但是它卻穿過官道,一直通往萬勝門官道南頭的皇家園林瓊林苑,而在瓊林苑的對面,隔著一條官道,就是很出名的金明池了。

金明池是一座人工湖,到此時有將近一百年的歷史了。當年宋太宗開鑿此湖,是爲了訓練水軍,大宋的水軍就在此湖中進行對抗演習。但到了宋神宗之時,講習水軍的初意早已蕩然無存,反倒變成皇家水上公園。每年的三月初一到四月初八,便向天下百姓開放,百姓們觀看的,也不是水軍的軍事對抗,而變成了水軍的藝術表演,全是爲了好看,沒有半分實戰的價值可言。

但是對於北方的居民們來說,金明池的開放,也不失爲遊樂的好去處,所以一到三月一日開池,金明池立即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熙寧六年三月一日,爲了軍器監改革等等事情忙得不可開交的石越,竟然出現在金明池的人羣中,說起來肯定讓呂惠卿十分眼紅——他爲了軍器監改革和霹靂投彈院,已被忙得恨不得自己有個分身才好了。不過石越倒也不是無緣無故來金明池的,他身邊,除了李丁文和司馬夢求之外,還跟著唐甘南。

再次來到京師的唐甘南,向石越介紹了他在杭州與泉州的造船廠的情況,李丁文當時就告訴他,金明池正在修建“大奧”和藏船之室——說白了,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船塢,此時正在金明池興建,不過目的是爲了修理一條二十餘丈長的大龍舟(樓船)。這條船是宋初吳越王錢俶所獻,龍頭龍尾,中間有樓臺殿閣數重,很受大宋官民的喜愛。此時到神宗年間已有百年,早就壞了,爲了修好它,一個宦官獻計,導致了世界上第一個船塢的誕生。

石越並不知道這是世界第一個船塢,在他看來,希臘等國號稱海洋立國,不可能蠢得連個船塢還要讓中國人這個農業民族率先發明。不過他對於技術推廣一向頗爲熱心,聽說大宋居然纔開始有船塢,免不了很支持唐甘南把這個技術應用到他的船廠中去。因此竟然忙裡偷閒,陪著唐甘南來看金明池的船塢——雖然這是因爲石越的身份更加方便,但其實也有假公濟私之意,畢竟天天這麼忙,石越實在感到有點累。

船塢在金明池北岸,此時因爲大修水利,同時還有一項導洛通汴工程(把伊、洛清水引入汴河),所以藉此機會,趙頊下令開始一條水渠,從北面引汴水入金明池,爲金明池增加新的水源。而這金明池的北岸,也因此顯得遊客稀少。人們此時都聚集在南岸,看著水軍進行精彩的表演。

看完船塢的整體設計,唐甘南忍不住感嘆道:“真是妙不可言,如此船就可以直接在水中建造,省去多少人力物力。”

石越笑道:“設計這個船塢的宦官叫黃懷信,唐二叔只管向他賄賂,肯定能買來設計圖。”

這也不是什麼國家機密,有人出錢買他的東西,黃懷信不笑死了纔怪,做太監的,沒別的愛好,就是愛錢。

唐甘南瞇著眼睛笑道:“這是自然。還有一件事,想要子明成全。”

石越笑道:“何事?二叔但說無妨。”別說現在唐家對石越全力支持,關係密切得很,單是因爲石越和李丁文、司馬夢求設計的救災計劃需要唐家和桑家的支持,石越此時,只要唐甘南提要求,他十之八九,就會答應。

“聽說沈括大人設計了一個叫座鐘的東西……”唐甘南捏了捏鼻子,一臉的奸笑。

石越還真不知道他的消息如此靈通,而且一眼就看出座鐘的商機。當下裝著糊塗,不著邊際地說道:“是啊,那個玩意還真是巧妙。”

唐甘南因笑道:“子明,自家人不說兩家話。把那個座鐘給我來生產吧?”

石越沒有答應,反笑問道:“二叔打算一個座鐘賣多少錢?”

唐甘南想了想,說道:“一百貫。

李丁文和司馬夢求倒吸一口涼氣,心裡同時罵道:真黑!兩人也見過那個座鐘了,成本最多三十貫。

石越搖了搖頭。

唐甘南以爲他反對,急道:“子明,太便宜了不好。”

石越笑道:“一百貫,的確太便宜了。”

唐甘南一怔,半晌才明白過來,不由心裡一寒,他一向知道石越精明,沒想到居然比自己還黑。當下問道:“那子明的意思?”

石越笑道:“若要生產,那麼就要有許多種類。有鍍金的,鐘錶全是寶石珍珠製造,這種東西賣給遼國的皇帝王爺宰相,正好合適,用來送禮也行。幾萬貫也好,十幾萬貫也好,幾十萬貫也好,二叔一定比我會定價。”

唐甘南笑道:“大食人肯定很喜歡。”

石越點點頭,笑道:“那是自然。次一等的,做工精緻美觀的,幾千貫也好,上萬貫也好,自然價格不能相同。”

唐甘南哈哈大笑,說道:“子明,我明白了。雖然裡面的東西是一樣的,但是外面的架子卻是可以變化的,價格自然隨著外面的架子而變化。”

“不錯。”石越點了點頭,笑道:“反正就算一百貫,一般的百姓也是買不起的,那麼最差的那一種,就賣三百貫好了。大宋的有錢人,實在是多的是。不過以後你還得弄一批人來修理,畢竟這東西是不可能永遠不壞的。”

聽著這二人的對白,司馬夢求姑且不論,李丁文卻是感嘆萬千——以前一向覺得自己很狠,現在終於見識到石越的奸商本質。

唐甘南笑道:“子明所說不錯,那麼我這就去和沈括大人說。”

石越微微笑道:“二叔,這事不忙。這件事,我有一個全新的想法。”

唐甘南眼珠一轉,笑道:“願聞其詳。”

石越親密的和唐甘南走在一起,笑嘻嘻的說道:“二叔可知道這種鐘錶大概有多少人會買?”

唐甘南怔住了,他知道有很多人會買,但是具體的人數他怎麼知道?連李丁文和司馬夢求都想不出來。當下老實回答:“買的人應當不少,但有多少,還很難說。”

石越輕輕笑道:“只要運輸沒有問題,不會少於十萬,換句話說,最差也有兩千七百萬貫的利潤,當然事實上肯定不止此數。”(注三)

這句話把三人都嚇住了。

石越笑道:“大宋的三千萬戶人家,能買得起的是一等戶和官戶中的富豪之家,怎麼說也有五六十萬戶,其中五分之一買,就有十萬之數。而遼國的有錢人絕不算少,加上大理、高麗,南洋諸國,我說十萬之數,是不是少了點呢?而且很多人家,未必只買那種三百貫的。”

這番分析把三人說得連連點頭,唐甘南想起後面的金錢,幾乎忍不住就想笑出來了。

石越因笑道:“雖然有十萬戶想要,但這是手工製造,工藝要求並不簡單。現在就算是加緊培訓學徒,三年之後,每年能夠製造五千座,我估計就是很了不起了。而三年之內,每年能製造一千座,就是極限。是不是?”

唐甘南想了想,點點頭。不過一千座也行,一千座就是三十萬貫的收入,何況他肯定會製造一些奢侈品,賣掉一座十幾萬貫的,利潤就相當驚人了。而這肯定能賣掉,想想那些小國的國王,遼國的王公,還有大宋的王公們……

只聽石越繼續說道:“爲了提高生產能力,我有個想法。”

唐甘南此時哪裡還有什麼想法,恨不得石越一口氣把心裡想的全部說出來,當下靜心聽石越說道:“二叔可否出錢,辦一所技術學校?”

“技術學校?”唐甘南一怔。

“不錯,專門招收學徒,學一點基本的文化基礎,然後就專門學如何做機械,比如紡紗機、印刷機等等,當然也包括鐘錶,我可以讓白水潭派一些學生去講課。這些學生學一兩年,就可以到作坊去做事。在全國多辦一點這樣的學校,不愁沒有學生來讀吧?”石越笑道。

唐甘南想了一下,說道:“這是好主意,還可以讓作坊裡的熟練工去講課,帶他們實做。不過有個壞處,這樣各種技術很容易泄露的。”

石越笑道:“有一利必有一弊,這樣,每個學生招進學校,你管吃管住,他們籤三十年以上的契約,畢業三十年內,專門在你的作坊做事。三十年後,留不留得住,看你會不會做人了。怎麼樣?”

唐甘南笑道:“當然是子明說什麼就是什麼,愚叔還能不相信你的判斷嗎?”

“二叔過謙了。不過三十年後,鐘錶也好,紡紗機也好,都要有改進了吧。聽說二叔杭州的印書坊把活字改成了銅活字,效果怎麼樣?”

“還好,還好。”唐甘南根本不知道這回事,他的生意這麼大,哪裡處處顧得過來,當下打著哈哈。石越對新技術很關心,他一向知道的,倒也不奇怪。

石越因說道:“新的鐘行,包括建學校,都需要白水潭花不少力氣。而白水潭以後搞研究,擴建,都需要花錢。因此我就想到,這個鐘行,就叫做白水潭聯合鐘錶行,白水潭學院佔三成的股份,他們負責提供技術,幫你建學校。二叔你也佔三成的股份。另外沈括大人和一起做研究的學生,一共佔一成的股份。經營上的事情,由二叔你負責,白水潭學院和沈括大人等人只管按利潤收錢,提供技術上的幫助。”

唐甘南對此倒沒什麼不答應的,三成也不算少了,何況還管著經營。便問道:“這是應當的,不過,子明,還有三成呢?”他以爲石越算賬算錯了。

注一:這首詩是元人劉因寫的《探春》,姑且借來給梓兒用上一用,勿怪爲幸。

注二:青銅弩機在宋代早已失傳,但沈括的確曾經見過青銅弩機,在他判軍器監時,對弓弩做過改良,不知是否受此影響。

注三:關於座鐘的價格,我考慮了一下,最後定爲三百貫。北宋的三百貫,相當於王安石一個月的工資(不包括獎金、福利、津貼),相當於一個知縣十個月的工資(不包括他七頃以上職田的收入),這個時代,座鐘主要是一種奢侈品,但是一個普通的座鐘,對於工資收入豐厚的官員來說,並不算是奢侈。著名的沈括所買的夢溪園圃,花了錢三十萬,也就是三百貫。蘇軾和程頤都有以數百貫買田的紀錄,蘇軾大約是十頃左右,若是良田,約四五頃;而程頤是買了二十餘頃無主荒田。雖然數百貫具體是幾百貫不詳,但我們約略可以感覺到當時大宋的物價。另外,當時一匹馬的價格是三十貫左右,一個座鐘相當於十匹馬。所以,三百貫雖然不算高,一般的士大夫都買得起,但是也絕對不算低,窮人一輩子也不會知道三百貫是個什麼樣的概念。

另外,此處這個二千七百萬貫的數據,則是大概的市場估計,當時全國一年歲入歲出,都是三千多萬貫,若謂一年可以有二千多萬貫的奢侈品收入,那在短時間內是絕不可能的。

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八章第12節 再度交鋒(上)第7章 上第七章第九章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十五章第二十章第十五章第11節 天下才俊(上)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六章第十九節第9節 汴京新聞(上)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六節第14節 匪斧不克(上)第十九節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一)第7章 下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三)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六)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19章 兩朝國史?鄴世家一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七章第四章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第7節 拗相公中(02)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一)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五)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六章第16節 十字(三)第十四章第九章第7節 拗相公中(01)第3節 終南捷徑中(01)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10節 呂氏復出(下)第2節 下第1章 上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3節 終南捷徑上(01)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第二十章第5節 上第3章 上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2節 下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二十三章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七)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一)第3節 上第5節 學術與政治(中)第十節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十二節第四章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四)第6節 上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七節第9章 上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五)第9節 上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三)15 汴京杭州2第10章 下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三十章第16節 十字(一)第35章 平昔壯心今在否第4章 上第14節 匪斧不克(中)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13節 婚姻大事(中)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四)第7節 ?拗相公(下)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15 汴京杭州4第十六章第十七節
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八章第12節 再度交鋒(上)第7章 上第七章第九章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十五章第二十章第十五章第11節 天下才俊(上)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六章第十九節第9節 汴京新聞(上)第19章 黃金錯刀白玉裝第六節第14節 匪斧不克(上)第十九節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一)第7章 下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三)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六)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19章 兩朝國史?鄴世家一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七章第四章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第7節 拗相公中(02)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一)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五)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六章第16節 十字(三)第十四章第九章第7節 拗相公中(01)第3節 終南捷徑中(01)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10節 呂氏復出(下)第2節 下第1章 上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3節 終南捷徑上(01)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第二十章第5節 上第3章 上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2節 下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二十三章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七)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一)第3節 上第5節 學術與政治(中)第十節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十二節第四章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四)第6節 上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七節第9章 上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五)第9節 上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三)15 汴京杭州2第10章 下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三十章第16節 十字(一)第35章 平昔壯心今在否第4章 上第14節 匪斧不克(中)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13節 婚姻大事(中)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四)第7節 ?拗相公(下)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15 汴京杭州4第十六章第十七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枝特区| 大化| 繁昌县| 余江县| 兴宁市| 安乡县| 富民县| 萨迦县| 新野县| 正宁县| 泗水县| 木兰县| 海盐县| 舒城县| 汶上县| 满城县| 吉木萨尔县| 介休市| 苗栗县| 宜都市| 包头市| 美姑县| 南丹县| 德江县| 来凤县| 普定县| 海晏县| 蒙城县| 兖州市| 苏尼特左旗| 荣成市| 铜梁县| 克山县| 庆云县| 策勒县| 繁峙县| 县级市| 孟连| 韶关市| 龙州县| 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