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 續寫中國奇蹟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願景、新目標,形成了改革理論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爲在新的歷史時期以更大智慧和勇氣深化改革指明瞭方向。
第一章 頂層設計: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佈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部署、總動員,勾畫了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防和軍隊建設以及對外開放等方面的具體改革目標。把這些舉措一件件落到實處,是擺在全黨面前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全局和歷史的高度,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佈局,實現了改革理論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戰略思想。如果說,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改革,用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改革,就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化改革最鮮明的特徵。黨的改革方略步入一個全新高度,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全新境界。
(一)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人繼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中國,社會主義革 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之後,於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啓的一場新的偉大革命。
這場革命是以毛澤東爲代表的共產黨人奠基的。以毛澤東爲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創立毛澤東思想,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團結和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奠定了改革開放的基礎。
這場革命是以鄧小平爲代表的共產黨人開創的。面對十年“**”造成的危難局面,鄧小平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並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科學評價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徹底否定“以階級鬥爭爲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吹響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號角。
這場革命是以江澤民爲代表的共產黨人繼承和發展的。從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到十六大,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俱進,在國內外政治風波、經濟風險等嚴峻考驗面前,依靠黨和人民,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循序漸進,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開創全面開放新局面,引領改革開放的航船奮勇前進。
這場革命是以胡錦濤爲代表的共產黨人推進的。新世紀以來,以胡錦濤爲總書記的黨中央,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穩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國有企業、財稅、金融、價格、科技、教育、社會保障、醫藥衛生、事業單位等各項改革,著力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了改革開放偉大事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爲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持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保民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深化了這場新的革命。
這場革命,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之後,改變著中國,影響著世界,相對於前兩者而言,這是一場新的革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這場革命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1890年,恩格斯在致奧·伯尼克的信中說:“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 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這種改革,在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意義上,是一場革命。但這場革命,與暴力革命相比,是自我革命、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是新的革命。其次,這場革命的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的,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求得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改革的目的,是把生產力從舊體制的束縛下解放出來,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意義上,這仍然是一場革命。第三,這場革命的內容是全面的、深刻的。這場革命涉及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涉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各個方面,既有體制的改革,也有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前提下,對制度的某些完善,如根據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調整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之間的關係,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等。在全面深刻的意義上,這還是一場革命。從內容和難度而言,這又是一場新的革命。
(二)全面深化改革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敗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恩格斯曾經斷言,社會主義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觀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內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動力,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銳意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不斷擴大開放,決心之大、變革之深、影響之廣前所未有,成就舉世矚目。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語出揚雄《太玄》:“夫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故知因而不知革,物失其則;知革而不知因,物失其均。革之匪時,物失其基;因之匪理,物喪其紀。”這是說,新事物是從舊事物生出來的,故“不因不生”;但是如果無所改變,則新的也就不成其新的了,故“不革不成”。知因而不知革,就違反了新舊交替的規律,“物失其則”;然而知革而不知因,進行全面的破壞,就會失去平衡,“物失其均”。改革一定要合乎時宜,否則就會失去原來的基礎,“物失其基”。繼承一定要合乎道理,否則就違反了變化的規律,“物喪其紀”。
如今,我們黨擔負著團結帶領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重任。而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之後,留下來的大都是比較難啃的硬骨頭,甚至是牽動全局的敏感問題和重大問題。思想觀念的障礙、利益固化的藩籬、利益主體的多樣,使得改革的複雜性、艱鉅性前所未有。新問題與老問題相互交織、錯綜複雜,這項改革措施與那項改革措施相互關聯、彼此制約。在新的重要關頭,要破解發展中面臨的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別無他途。
(三)全面深化改革關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黨的十八大確立的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在未來幾年的時間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在原有基礎上實現新的全面提升,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就涉及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調整,涉及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涉及收入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創新,涉及城鄉區域發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的構建,涉及黨的建設制度的改革,而這些必須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習近平同志在2013年1月指出:“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我們還明確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奮鬥目標。”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基本內涵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基本外延是和平發展之夢、合作共贏之夢、奉獻人類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我們都要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決不能有絲毫動搖。
(四)全面深化改革關係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提升
黨的十八大提出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新的要求,包括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等等。這與十六大提出的“六個更加”(即: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和十七大提出的“五個方面的新要求”(即: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是一脈相承的
,都是爲了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應當說,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提升。而全面提升,就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在新條件下系統地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所謂全面提升,概括起來說,一是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從而顯著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二是通過改革加快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積極推進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完善生產力發展的區域佈局。三是通過改革,推動社會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以利於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四是改革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所謂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實質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方面是社會的和諧穩定,另一方面是社會的創新創造活力。而這兩方面問題,都直接關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總之,全面深化改革必將帶來新的重大突破,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提升。
二、“第五個現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頂層設計,簡潔鮮明而又鼓舞人心,內涵深刻而又催人奮進,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目標主要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制度層次,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二是治理層次,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兩個方面是並行不悖、相輔相成的。這是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提出“四個現代化”之後,黨和政府所提出的“第五個現代化”,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第五個現代化”的豐富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一文中明確指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在同篇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適應時代變化,既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又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要更加註重治理能力建設,增強按制度辦事、依法辦事意識,善於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把各方面制度優勢轉化爲管理國家的效能,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內涵作出了科學的界定。正確理解和準確把握其科學內涵,是在實踐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思想認識基礎。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作爲國家治理的兩大基本要素,一方面相互區別:前者指國家治理的制度 體系,後者指國家治理的本領和水平;前者爲國家治理提供保障,後者決定國家治理的成效。另一方面相互聯繫:它們的目的一致,都服務於公共利益最優化;兩者相輔相成,治理體系完善,治理能力就會提高,治理能力提高,治理體系纔有可能更好地發揮效能;兩者統一於國家治理之中,統一於國家治理現代化之中。
通常來說,衡量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是否現代化,至少有五個標準:其一是公共權力運行的制度化和規範化,它要求政府治理、市場治理和社會治理,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規範的公共秩序;其二是民主化,即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須保障主權在民或人民當家作主,所有公共政策要從根本上體現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體地位;其三是法治,即憲法和法律成爲公共治理的最高權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許任何組織和個人有超越法律的權力;其四是效率,即國家治理體系應當有效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和經濟效益;其五是協調,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是一個有機的制度 系統,從中央到地方各個層級,從政府治理到社會治理,各種制度安排作爲一個統一的整體相互協調,密不可分。
(二)“第五個現代化”提出的重要意義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不斷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國家治理之路,積累了寶貴經驗,取得了重大成果,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體系。實踐證明,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體上是適應我國基本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對此我們應有足夠的自信。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相比形勢任務的新變化、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人民羣衆的新期待,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和缺陷,還有許多亟待完善和提高的地方。要確保全面深化改革任務的完成,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國夢,就必須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在制度層面的基本要求。社會主義現代化除了物質文明層面、精神文明層面的現代化,還應包括制度層面、治理層面的現代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 代化,就是要使國家治理體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和科學化,使國家治理者善於運用科學思維、民主思維和法治思維來治理國家,從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轉化爲治理國家的效能。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爲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提出來,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表明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已經成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我們黨站在新的歷史時期和新的起點上,從國際國內形勢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解決和改善民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的所在。民生是科學發展之本、和諧發展 之基,更是社會穩定的根本。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著眼於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模式,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嚴格按照“依法治國”原則,緊緊圍繞全黨全國工作大局,牢記爲人民服務的宗旨,轉變政府職能、發展社會事業,優化公共資源配置,加大惠民力度,切實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從根本上消除社會不穩定因素,從源頭上維護社會穩定。
三、“五位一體”: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
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國家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進行部署的,對黨和人民事業有利的,對最廣大人民有利的,對實現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有利的,該改的就要堅定不移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五位一體”佈局。
(一)在“五位一體”佈局中謀劃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堅持在“五位一體”佈局中謀劃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就是根據社會發展規律和黨的中心任務,以經濟體制改革爲重點,並把經濟體制改革納入整個改革佈局之中,按照整個改革的要求,針對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問題,搞好經濟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正確處理經濟體制改革與其他體制改革的 關係,實現經濟體制改革與其他體制改革的協調配合;注重經濟體制改革內部各個方面改革的相互配合,重點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深化改革,既完成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也爲其他體制改革掃除障礙、奠定物質基礎。
(二)在“五位一體”佈局中謀劃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政治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選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 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堅持在“五位一體”佈局中謀劃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就是把政治體制改革納入整個改革佈局之中,按照整個改革的要求,針對政治體制改革面臨的問題,搞好政治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正確處理政治體制改革與其他體制改革的關係,實現政治體制改革與其他體制改革的協調配合;注重政治體制改革內部各個方面改革的相互配合,重點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
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等問題深化改革,完成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服務於其他體制改革。
(三)在“五位一體”佈局中謀劃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文化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堅持在“五位一體”佈局中謀劃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就是把文化體制改革納入整個改革佈局之中,按照整個改革的要求,針對文化體制改革面臨的問題,搞好文化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正確處理文化體制改革與其他體制改革的關係,實現文化體制改革與其他體制改革的協調配合;注重文化體制改革內部各個方面改革的相互配合,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爲目標,堅持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重點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等問題深化改革,完成文化體制改革的任務,爲其他體制改革提供文化支持。
(四)在“五位一體”佈局中謀劃和推進社會體制改革
社會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方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堅持在“五位一體”佈局中謀劃和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就是把社會體制改革納入整個改革佈局之中,按照整個改革的要求,針對社會體制改革面臨的問題,搞好社會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正確處理社會體制改革與其他體制改革的關係,實現社會體制改革與其他體制改革的協調配合;注重社會體制改革內部各個方面改革的相互配合,重點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收入分配製度,共同富裕,社會領域制度創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治理體制,社會活力與和諧等問題深化改革,完成社會體制改革的任務,爲其他體制改革創造社會條件。
(五)在“五位一體”佈局中謀劃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實現科學發展的迫切需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堅持在“五位一體”佈局中謀劃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就是把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納入整個改革佈局之中,按照整個改革的要求,針對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面臨的問題,搞好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體制與其他體制改革的關係,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與其他體制改革的協調配合;注重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內部各個方面改革的相互配合,重點圍繞建設美麗中國,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等問題深化改革,完成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的任務,促進其他體制改革。
四、處理好“五大關係”: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論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調研全面深化改革問題和當前經濟運行情況時強調,應對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戰,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要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係、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係、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
“五大關係”體現了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構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 論,也揭示了改革開放的五大矛盾和規律,即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矛盾和規律,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矛盾和規律,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矛盾和規律,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矛盾和規律,改革發展穩定的矛盾和規律。遵循這些規律,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在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中全面深化改革
縱觀世界,變革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領導我們這樣前無古人、世所罕見的偉大事業,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我們既不能因爲改革發展取得的成績、得到的讚揚而驕傲自滿,更不能躺在前人的功勞簿上睡大覺。
——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2013年11月12日)
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前提和條件,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根據,二者既相互區別又密切聯繫。在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中全面深化改革,一是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導和精神動力。鄧小平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當前,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解放思想,要重點打破在政府與市場、政府職能、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城鎮化、土地制度等方面的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束縛,根據客觀實際情況,解決這些問題,引領改革不斷走向深入。二是要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基。要堅持羣衆路線,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羣衆進行調查研究,求得全面深化改革的實際情況、成功做法和客觀規律,並立足實際,制定正確的政策、方案和措施,一個個地破解改革難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奮力前進。三是要把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統一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過程。這就是在解放思想的過程中,做到在全面深化改革問題上的實事求是;在實事求是的過程中,以改革實踐的新經驗和對規律的新認識,不斷實現思想的新解放。
(二)在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中全面深化改革
整體推進是指系統推進、全面推進,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兩點論;重點突破,是突出重點、各個擊破,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的重點論。二者的區別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在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中全面深化改革,一是整體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每一種建設又是由一系列因素構成的系統,如經濟建設包括生產力、生產關係,只有整體推進,全面地進行改革,才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面發展和進步。二是重點突 破。全面深化改革面臨的多種問題,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有主次之分,如在當前的全面改革中,經濟體制改革就是主要矛盾,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抓住這個牛 鼻子,以在這個問題上的重點突破求得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推進。三是把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統一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樹立系統概念,以整體推進改革的視野來謀劃和實現重點突破,以一個個改革的重點突破實現改革的整體推進。
(三)在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中全面深化改革
頂層設計是提出改革的系統方案;摸著石頭過河是用先行探索,取得改革的經驗教訓。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基礎,沒有實踐談不上認識,也就提不出科學的系統方案;認識是實踐的前提,沒有認識的指導,實踐就會陷入盲目性。在這個意義上,摸著石頭過河是頂層設計的基礎,頂層設計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指導。二者體現著認識與實踐的辯證法,表現爲上下結合、共同推進的過程。比如,推進改革,往往先摸著石頭過河,選擇若干農村、城市、企業,進行試點,然後及時總結成功經驗,進行頂層設計,從全局的高度,統籌協調,制定規劃,整體推進。
(四)在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中全面深化改革
膽子要大是對改革的勇氣和戰略上的要求,步子要穩是對改革的具體實踐和戰術上的要求,二者密不可分。改革是前所未有的偉大事業,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在戰略上藐視改革問題,敢試、敢闖、敢冒,又要在戰術上重視改革困難,遵循量變質變規律,漸進地、穩步地推進改革。一是要大膽地面對各種困難和問題,迎著困難上而不是繞著問題走,調查問題、分析問題、認識問題,把握解決問題的各個方面和條件,戳穿問題這個紙老虎。二是穩步地解決問題,一點點解決,一步步解決,總結經驗,由慢到快,避免急性病,積少成多,求得改革的全面突破。三是把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結合起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相對簡單的問題、膽小怕事的人,要多強調膽子要大,而對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容易犯急性病的人則要更多地強調步子要穩,堅持從實際出發處理好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係,穩步地全面深化改革。
(五)在改革發展穩定中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是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面臨的最重要的關係。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解決社會矛盾的方法,是社會發展和穩定的動力;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是改革的直接目的,是穩定的基礎;穩定是中國的大局,是硬任務,是改革和發展的條件。堅持在改革發展穩定中全面深化改革,一要扭住深化改革這個主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統籌兼顧,搞好頂層設計,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穩步推進;二要堅持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在調整經濟結構的基礎上,正確處理經濟增長的速度與效益之間的關係,穩定發展,科學發展;三要保持社會穩定。應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正確處理深化改革與人民羣衆承受能力的關係,解決好人民羣衆關心的衣食住行教醫保問題,綜合用好教育、法治等手段,化解各種新舊矛盾,保持社會穩定,爲改革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