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2章 水煮田雞

“流民是雙刃劍,一刃割別人,一刃割自己。安置好了,是生產(chǎn)力,是戰(zhàn)鬥力;安置不好,就是流禍,就是動盪的根子,”站在山陽城的北城門樓子上,林縛望著遠處的淮水,流水在酷寒季節(jié)裡冷得發(fā)白,“淮東本就有十數(shù)萬流戶,鶴城以及捍海堤沿線的荒地,都用起來,也只能安置這麼多人,還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來消化,要安置更多的流戶,除了米糧、鹽鐵、牲口畜力外,還要土地才行!”

宋佳看著林縛的側(cè)臉,冷峻有如暴露在清寒空氣裡的巖石,棱角分明,他的眼神正凝望著淮河對岸、籠罩在淡淡霧靄裡的淮泗大地。

即使是汴水、泗水之間的睢寧、宿豫二縣,名義上都歸徐州所轄——在淮泗戰(zhàn)事後,給林縛來了個鴆佔鵲雀,硬是將孫壯塞到這二縣。無論是劉庭州還是嶽冷秋,顯然是不敢讓懷有異心的孫壯率部駐到淮河南岸的,也只能讓陳韓三忍氣吞聲吃下這個虧——汴水以西,林縛更是鞭長莫及。

劉庭州指責的一點都沒有錯,林縛就是要縱寇東竄——要不是孫壯故意放開口子,四五十萬流民怎麼有可能渡汴水東來?

不放四五十萬饑民渡汴水東來,林縛如何去染指他們?

但是要如何去染指,更是一樁頭疼的事情。

劉妙貞、馬蘭頭等人所領導的紅襖軍,是這股流民的核心,因劉安兒之死,淮東脫不開關係,劉妙貞、馬蘭頭身爲嫡系至親,顯然不會輕易接受淮東的招撫。

要麼剿滅乾淨,要麼逼降,要麼逐走——剿滅乾淨或逼降都非易事,最初秦承祖、曹子昂、林夢得等人都主張放流民東進、將劉妙貞、馬蘭頭等人逐走。

只要將劉妙貞所部逐走,剩下三四十萬饑民,招撫起來就不費吹灰之力。

嚴峻的問題是,淮東也沒有足夠的土地去安置如此龐大的饑民。

將劉妙貞等人逐走,雖說招撫變得容易,但將他們都安置在淮河以北的睢寧、宿豫、淮陽等地,不僅淮東,北面的徐州陳韓三、西面的河南陳芝南,甚至西南的濠泗陶春,都能夠伸手過來染指,情勢將變得異常的複雜。

就轄區(qū)而言,淮陽屬濠州府,睢寧、宿豫屬徐州府——陶春或陶春背後的嶽冷秋以及陳韓三,都不可能看著淮東通過招撫饑民,將這三地徹徹底底的納入淮東轄地的。

“我得不到的,你也別想得到”,“我做不成的,你也別想成”——這纔是世人最普遍、最真實的心態(tài)。所以,將劉妙貞所部從淮泗逐走,並不能使淮泗情勢好轉(zhuǎn),也不能讓淮東有效的控制淮泗形勢。

“我幼時讀過一本雜書,書裡講了一個水煮田雞的故事,我來說給你們聽,”林縛負手身後,身邊就曹子昂、樑文展、宋佳等人,說道,“將一隻田雞丟到一鍋燒得滾燙的沸水裡,田雞很可能會奮力跳出來;要是一鍋冷水,先不要急著燒沸,將田雞丟進去,田雞多半不會掙扎,反而會悠哉遊哉將此當成家。這時候你再慢慢在鍋下添柴加火,等田雞感覺水燙之時,身子已經(jīng)給煮熟了——這個故事太複雜了,換句話說,心急吃不了田雞肉,說的都是同一個道理!”

宋佳看了林縛一眼,心想他哪裡編來這個鬼故事?曹子昂等人卻是哈哈大笑。

樑文展附和道:“大人妙計,以淮泗爲鍋,冷水小火慢燉紅襖女的田雞肉!”

林縛笑了笑,又說道:“李衛(wèi)在睢寧、宿豫兩縣招流墾荒,勤勤勉勉,在鄉(xiāng)野聲望極高,他對淮泗地區(qū)熟悉,招流撫難時又從縣民裡選拔了一批能幹的吏員——劉妙貞要穩(wěn)定好淮泗的形勢,憑他們自身的力量是很難做到這點的。泗陽要派人插手協(xié)助,也必須派人插手,我看李衛(wèi)總攬其事,就很合適。”

張茍、李衛(wèi)兩人還沒有從宿豫回來,昨天派人回來送信說要去淮陽見劉妙貞。

能談成什麼樣,還沒有最終的結果。不過先期進入宿豫、睢寧兩縣的紅襖軍開始有所收斂,暫時停止派人出城強徵糧草,也是表達要談的誠意。

不要說淮東所提的條件不苛刻,即便再苛刻十倍,面對每月四萬石米糧的誘惑,走投無路的流民軍能有什麼選擇?

“不容易啊,”曹子昂微微一嘆,說道,“一是睢寧、宿豫兩縣提供耕作的土地來有限;二是睢寧、宿豫兩縣返鄉(xiāng)安置的當?shù)乜h民也多達四萬多口。大量饑民的涌入,與地方上爭地、爭田的矛盾,今後將會異常的突出……特別是流民軍在這方面最是短缺,既無經(jīng)驗,也無人手。即使大多數(shù)渠帥、流軍將領,願意放棄兵權,釋兵歸農(nóng),但桀傲不遜的性子很難馴服,對地方治安會造成極大的隱患,想緩解矛盾更難!”

“再難的事情,也要努力去做,”林縛說道,“有些條件要跟劉妙貞、馬蘭頭等流帥談。他們可以保留三到四萬的獨立精銳戰(zhàn)力,佔據(jù)淮陽、宿豫、睢寧三城也可以,但是在招撫流民、恢復生產(chǎn)以及維持地方秩序上,要儘可能多的從地方上招攬人手,也必須接受泗陽派人監(jiān)督。每月四萬石米糧,可以讓他們保留四分之一養(yǎng)軍;其他的,最好是能通過各鄉(xiāng)的土圍子發(fā)放救濟。不要讓饑民都聚集在城裡,要分散到鄉(xiāng)野下去……安置流戶,要儘可能多造圍攏屋、多造土圍子!”

多造圍攏屋、多造土圍子,是爲將來限制東虜騎兵向淮泗地區(qū)滲透做準備。

也許堅固城池不會那麼容易失守,但東虜騎兵分散開來,繞過堅城進行滲透打擊,將很難防犯。

數(shù)艘船從對岸泗陽城寨所在的飛霞磯駛來,很快就在山陽縣城北門外的碼頭停泊。林縛前腳剛回行轅,張茍、李衛(wèi)帶著馬蘭頭進城來。

林縛立刻在行轅官廳接見了馬蘭頭。

在淮泗戰(zhàn)事期間,林縛與馬蘭頭遙遙相見過,幾乎沒有留下什麼印象,雙方畢竟離得太遠了。

馬蘭頭能渡淮來,說明流民軍確實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面對淮東的誘惑,無法拒絕。是馬蘭頭過來,而不是劉妙貞親自過來,是他們根本不可能放棄對淮東的戒備。

當前情況下,劉妙貞、馬蘭頭等人要接受淮東的暗中資助,根本沒有提條件的餘地。再說劉妙貞、馬蘭頭等人最重視兵權,只要林縛不要求他們徹底的放棄兵權,他們對其他的條件也不是那麼敏感。

事實上,特別是林縛所提的口糧分配,劉妙貞、馬蘭頭等人更不可能拒絕。

相反的,從十餘萬兵馬,裁減到三萬,又能每月得一萬石米食養(yǎng)軍,差不多每個兵卒每月能有三十多斤的口糧,將能保證充足的戰(zhàn)鬥力。戰(zhàn)鬥力絕對要比只能吃半飽的十餘萬兵力要強。

其他約四十萬人,每人每月能分得七斤口糧,想吃個半飽也很困難,但勉強活下來卻不成什麼問題。

至於如此大量的糧食要如何運輸,會有一些問題,不過泗陽、沭口都是淮東軍的軍管區(qū),即使會有些消息會傳到劉庭州、嶽冷秋的耳朵裡去,只要不給抓住把柄,就沒有什麼大問題。

就是在江寧、在朝廷,主張招撫的官員也是大有人在。

燕北防線的崩潰幾乎是可以預期的事情,即使給人抓住把柄,又如何?

林縛在官廳接見馬蘭頭的當兒,宋佳拿了一封文書進來,是朝廷下放給地方的告函樣式,她走到林縛身邊說道:“朝廷起復周宗憲出任兵部尚書了!”

東虜?shù)谝淮纹脐P寇邊時,周宗憲是當時的兵部尚書,後因這事給削職爲民,之後一直是李卓擔任兵部尚書一職。李卓執(zhí)掌薊鎮(zhèn)期間,朝廷並沒有委任新的兵部尚書,一直都是有左侍郎王吉元主持兵部事務,這時候突然起用周宗憲,實際就是邊軍換將的第一步。

要是能在松山一線拖延到春後,李卓絕對不會吝惜個人聲名,但是他讓高宗庭送血書來淮東,就是料到他沒有辦法拖不下去。朝廷會奪他的兵權,會派他人或直接讓監(jiān)軍使郝宗成來接替他的位置,率薊鎮(zhèn)邊軍去打遼陽——這纔是北線戰(zhàn)事邁不過去的最大的坎。

林縛對這個有所預料,但消息真正傳來,還是令他很難接受,說道:“這才幾天的時間,朝廷連這點耐心都沒有?”

馬蘭頭看張茍一眼,他對周宗憲出任兵部尚書沒有什麼概念。流民軍將領的視野很窄,即使像馬蘭頭這樣在流民軍裡算很有謀略的將領,其視野也只侷限在河淮或江淮地區(qū),對北邊的戰(zhàn)事瞭解很少。

張茍也是到淮東之後,視野才真正打開,周宗憲出任兵部尚書,也許意味著燕北防線崩潰的第一步。

林縛看似平靜的將宋佳拿來給他看的告函丟在桌角上,正著身子對馬蘭頭說道:“事情差不多就在這樣,我也希望兩家兵戈相見、生靈塗炭……你回去,要是覺得這邊的條件能夠接受,三天後就派人到泗陽來領第一批米糧吧!之後,我會派張茍、李公監(jiān)督你們那邊的執(zhí)行情況……”

送走馬蘭頭後,林縛回官廳,立即簽署了從工輜營撿選健勇對長山營進行擴編的命令,派人快騎送回崇州去……

第34章 登王臺山第84章 牽鼻子第55章 易幟立軍第二十五章 紙上談兵(一)第19章 惑敵第十八章 投桃報李第33章 危局第58章 廟堂第十四章 東陽鄉(xiāng)黨第140章 淮西用間第22章 君王天下事第121章 聞信驚雷第59章 原是姐妹第三十六章 夫人之誤(一)第90章 殘敵第12章 蒸汽機(一)第43章 泄水第62章 反擊第50章 血戰(zhàn)第141章 北風第89章 潰敵第21章 國務第106章 頑固不化第6章 救災之利弊第九十七章 又見刺客第49章 追敵第125章 政事無非話家常第77章 孤臣忠烈第143章 樂極生悲第七十一章 江中取銀(三)第87章 兵聚鶴城西第108章 奪島之戰(zhàn)第37章 造湖第38章 死守王府第58章 軍功交易第119章 行軍第79章 算計第8章 私糧之利第56章 淮陽獎功第142章 棋子第69章 不臣第十九章 茶貨行銷第27章 失城第119章 行軍第70章 南陽棄或守第一百二十六章 水寨湖盜第52章 下聘禮第五十章 特權第13章 兵援第106章 頑固不化第148章 春夜苦短第55章 閨房秘語第141章 血濺末途第42章 兵敗如山倒第26章 歸心第45章 水上奇兵第44章 齊頭並進第17章 使臣第一百一十七章 茶盜第58章 廟堂第十三章 楚黨新貴第39章 糧足傷農(nóng)第20章 調(diào)虎離山第28章 東州都督府第14章 東行出海第38章 濟南失守第77章 東海攻略第134章 還朝第49章 東行第25章 後患無窮第83章 圍敵鳳河西第十二章 竹刺槍第七十五章 孰不可忍第34章 請戰(zhàn)第131章 夜下血流第58章 紅襖妙女第76章 淮陽鎮(zhèn)第23章 暨陽磐石第160章 燕京雪第101章 深宮怨怒第43章 欺君第一百三十八章 時局糜爛(二)第二十六章 紙上談兵(二)第34章 殺或不殺第53章 獄島去留第56章 飛熊之死第65章 徐州圍城第十五章 貨棧擇址第一百一十章 冰釋(二)第29章 山間禪院第52章 江寧行第六十五章 人以羣分第41章 海東行營第44章轉(zhuǎn)折第63章 有肥先管自家田第27章 算計深沉第15章 王相第二十四章 烈義家僕第2章 高築城之策
第34章 登王臺山第84章 牽鼻子第55章 易幟立軍第二十五章 紙上談兵(一)第19章 惑敵第十八章 投桃報李第33章 危局第58章 廟堂第十四章 東陽鄉(xiāng)黨第140章 淮西用間第22章 君王天下事第121章 聞信驚雷第59章 原是姐妹第三十六章 夫人之誤(一)第90章 殘敵第12章 蒸汽機(一)第43章 泄水第62章 反擊第50章 血戰(zhàn)第141章 北風第89章 潰敵第21章 國務第106章 頑固不化第6章 救災之利弊第九十七章 又見刺客第49章 追敵第125章 政事無非話家常第77章 孤臣忠烈第143章 樂極生悲第七十一章 江中取銀(三)第87章 兵聚鶴城西第108章 奪島之戰(zhàn)第37章 造湖第38章 死守王府第58章 軍功交易第119章 行軍第79章 算計第8章 私糧之利第56章 淮陽獎功第142章 棋子第69章 不臣第十九章 茶貨行銷第27章 失城第119章 行軍第70章 南陽棄或守第一百二十六章 水寨湖盜第52章 下聘禮第五十章 特權第13章 兵援第106章 頑固不化第148章 春夜苦短第55章 閨房秘語第141章 血濺末途第42章 兵敗如山倒第26章 歸心第45章 水上奇兵第44章 齊頭並進第17章 使臣第一百一十七章 茶盜第58章 廟堂第十三章 楚黨新貴第39章 糧足傷農(nóng)第20章 調(diào)虎離山第28章 東州都督府第14章 東行出海第38章 濟南失守第77章 東海攻略第134章 還朝第49章 東行第25章 後患無窮第83章 圍敵鳳河西第十二章 竹刺槍第七十五章 孰不可忍第34章 請戰(zhàn)第131章 夜下血流第58章 紅襖妙女第76章 淮陽鎮(zhèn)第23章 暨陽磐石第160章 燕京雪第101章 深宮怨怒第43章 欺君第一百三十八章 時局糜爛(二)第二十六章 紙上談兵(二)第34章 殺或不殺第53章 獄島去留第56章 飛熊之死第65章 徐州圍城第十五章 貨棧擇址第一百一十章 冰釋(二)第29章 山間禪院第52章 江寧行第六十五章 人以羣分第41章 海東行營第44章轉(zhuǎn)折第63章 有肥先管自家田第27章 算計深沉第15章 王相第二十四章 烈義家僕第2章 高築城之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涡阳县| 普格县| 桂平市| 旬阳县| 师宗县| 南阳市| 大田县| 汉寿县| 洛阳市| 乌拉特中旗| 修武县| 通化市| 含山县| 南部县| 鄱阳县| 右玉县| 鹿邑县| 南郑县| 平泉县| 卢湾区| 禹城市| 乐至县| 怀柔区| 五峰| 乌兰浩特市| 盐边县| 来宾市| 广水市| 苍南县| 莎车县| 瓮安县| 静安区| 五家渠市| 普兰县| 武夷山市| 和田县| 盐源县| 西宁市| 玉溪市| 罗平县| 普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