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章 洛水河
奈何橋的另一頭是一片漆黑,可以說伸手不見五指。
當我走下奈何橋之後,發現腳下出現一條約有九尺來寬的柏油小路,路上光線昏暗清冷,在就像被夜晚不怎麼明亮的幽色月光照射在上面一樣,使人勉強能夠辨明路徑。
柏油路的兩側,是無窮無盡的黑暗,左右看過去,黑漆漆的陰森又恐怖,我不知道這些阻礙視線的黑暗裡都隱藏著什麼,只是感覺如果走在這條路上會讓人覺得後脊樑骨發涼。
一過奈何橋便不能再回頭,這是陽間老人們常說的一句話。這時的我,更是不能再回頭,無論前方還有多少艱險險阻,這條路,必須要一步步走下去。就像本書的墊底作者一樣,整天也在忍辱負重,肚子裡流淚地向前艱難地走著、走著、走著……
想想這一路過來,我已經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卻從沒動搖過我找父親的決心,沒有人能夠知道從小在單親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心裡有多苦,心裡有多麼渴望自己能夠父母雙全,那種從小就被其他小夥伴指著鼻子說,你沒有爸爸……那種滋味兒,那種痛苦,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體會,不說了,說出來全是眼淚……我不是沒有爸爸,我有爸爸,我這就把我爸爸帶回家給你們看,給你們看!
面對眼前的空蕩蕩而又漆黑深邃的柏油路,我輕輕吁了口氣,在心裡對自己說,開始走吧,路的盡頭應該就是鬼門關了,等進了鬼門關,就是真正的陰間,希望到了陰間之後接下來的路,能夠平平坦坦順順利利的,別再出現那麼多讓我難以接受的怪事情了。
心裡祈禱著,我邁開步子踏上了腳下這條柏油路。
一路無話,在我沿著柏油路大約走了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後,我猛然間發現路的四周亮了許多,和黎明時分的那種光亮很相似,給人一種很低沉很迷朧的感覺。
我藉著光亮向四周看了看。原來柏油路兩側的不遠處,全是低巒起伏的山樑,在朦朧的光線下,看似好像兩條伏地的長龍把守在路的兩側。山樑起伏錯落高低有致,卻是光禿禿的不見任何生機,看上去很單調,讓人覺得了然無趣,久了還就會心生厭煩。
我並沒有停下腳步看那些毫無意義的山樑,又向前走了大約半個小時之後,整個天地徹底明亮了起來,那兩條拱衛著柏油路的山樑不知什麼時候沒了蹤跡,取而代之的是一馬平川,與先前的山樑相比,這時的平川給人一種一望無垠天高地闊的感覺,讓人胸懷大暢,呼吸都透亮許多。這時的天空更是呈現**白色,白的都有些晃眼,就像一條牛奶河倒懸在了天上一樣。
我這時打眼向前方一瞅,就見前方幾百米遠的地方,出現一堵黑色的高大城牆輪廓,烏黑高大,就像橫躺在平川上的巨人。城牆縱伸極長,兩側都是一眼望不到頭,我腳下這條柏油路筆直地連向城牆一處很突兀的地方,由於距離太遠,看不大清楚,我感覺城牆上那帶突兀出來的去處,應該就是個城門樓,也就是進入陰間的入口——鬼門關。
終於要到了!看著遠處的鬼門關,我心裡涌出一股說不出的滋味,腳下不自主地加快了速度。
十幾分鍾後,我走到了柏油路的盡頭,也就是來到了那座高大的城牆之下,讓我沒想到的是,這堵城牆的高度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單就上面的一塊石頭都有陽間一座普通民房那麼大,整個城牆的高度難以目測,只讓人覺得雄壯巍峨,磅礴浩翰,好似一條遮天擎地的巨山突兀地聳立在地面上,放眼望去,竟能延綿數千裡,手筆之大,氣勢之宏,陽間罕見。
城牆上突兀出來的那座城門樓,也就是人們嘴裡常說的“鬼門關”,也是很不得了,雖然看上去和古代那些城門樓沒太大區別,但是它卻突出了一個“大”字,大的都能超出普通人的想象範疇,給人一種氣勢滂沱,大有鯨吞天下,捨我其誰的絕倫風範。咱們陽間素有“天下第一關”美稱的秦皇島山海關與之相媲,簡直就如同嬰兒與大人、螢蟲與皓月。
城門門洞也大的出奇,兩扇和城牆一樣顏色的巨石大門,最大程度向裡敞開著,城門裡黑漆漆的,像一處碩大無比的拱頂形山洞入口,從門洞裡面不時會有陰風帶嗚咽的呼嘯吹出,唔呼唔呼,一聲聲像鬼哭狼嚎似的,讓人不寒而慄。
我站在鬼門關前,看著不可思議的高大城門和那烏黑色巨石砌壘而成的城牆,忍不住一陣感慨,太壯觀了,此間只應陰間有,陽間哪得幾回聞呢。
感慨一陣之後,又忍不住嘆氣,真沒想到,自己還沒死,卻提前把陰間這麼多著名“景點”給預先領略了,這算是提前給自己的將來探路嗎,這多少讓自己覺得有點諷刺。
宏巨的鬼門關城門兩側,還有鬼卒在把守著,一邊八個,對臉站立著十六名守門鬼卒,他們個個身材高大,豹頭犬齒,面目十分可怖,腰裡懸鐵鏈,手裡持長矛,一副副兇神惡煞的樣子,十六雙紅燈似的眼睛珠子泛著猩紅的亮光,不時會左右擺動幾下,冷冷掃視著踏進鬼門關裡的每一個鬼魂。
早就聽人說,鬼門關前許進不許出,我在關前停留了片刻之後,發現真的只有從關口進入的鬼魂,卻沒見一個從裡面出來的,而且那些鬼魂都是一撥一撥分批進入的。
我長呼了口氣,開弓再沒那回頭箭,已經來到了鬼門關前,哪怕裡面是龍潭虎穴刀山火海,也要到裡面走上一遭。
上面說了,鬼門關前的鬼,都是一撥一撥進入的,我見又有一撥鬼魂向城門走去,便緊趕幾步,混在他們當中,隨他們一起走進了鬼門關,守門的那些鬼卒只是像看普通鬼魂似的,掃視了我幾眼,並沒有察覺出什麼。
又是一路無話,跟隨著那羣鬼走過昏暗拱頂狀的鬼門關之後,眼前豁然開朗,整個天地呈橘紅色,一片嫣然,看上去就像落日餘暉中的傍晚時分。在我們正前方,出現一條水天相接,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大河,河水清澈,波瀾微起,遠處河面上,不時還有輕舟忽隱忽現隨波逐流。
跟著衆鬼來到河岸邊停下之後,就見鬼羣裡的一名老鬼一指河面,開口說道,這條河名叫“洛水河”,是陽間黃河支流洛水河的源頭,也就是說,這條河的盡頭,通著陽間,就在陽間的十三朝古都洛陽。“河出圖,洛出書”,說的也是這條洛水河,你們知道啥叫個“河出圖,洛出書”不?
我在鬼羣最後位置聽到老鬼這麼說,嘴角微微一笑,或許在這羣死鬼裡,很多人都不明白什麼叫“河出圖,洛出書”,他們一定覺得老鬼學識淵博,不過,關於“河出圖,洛出書”一說,我老早就聽爺爺講過。爺爺說,在遠古伏羲時,有隻龍馬躍出洛河水面,揹負一張“演天圖”,伏羲根據“演天圖”上所繪,推演出了先天八卦。大禹治水時,也是在洛水河裡,浮出一隻巨龜,在龜背上駝著一本治水的洛書,大禹參照洛書內容,得以治除水患。這兩件事雖然時間不同,但地點相同,都出自洛水河,所以世上纔有了“河出圖,洛出書”一說。
“河出圖,洛出書”在後世的古人看來,代表吉祥昌盛的意思,是一種吉兆的象徵。
此時看到洛水河,我隱約覺得,當年的“河出圖,洛出書”和陰間有著莫大的聯繫,那隻負圖的龍馬和那隻馱書的老龜,說不定之前都是陰間的什麼異獸,它們或許出於某種原因,才被迫離開陰間跑到了陽間,然後它們背上的那些圖形文字,被陽間的世人所發現,並從書圖中得到啓發,參悟出自然界中不爲人知玄宗奧秘,得到了企窺神機的能力。這也是後來世上爲什麼會有玄學星術,奇門遁甲,爲什麼會有那麼多通曉陰陽的奇人異士出現的原因,陽間的陰陽先生茅山道士之流,糾其宗緣,都與“河出圖,洛出書”息息相關。
這時,就聽那老鬼說道,商周時期的周文王,便由伏羲八卦中演算出了先天六十四卦。這文王先天六十四卦,比起伏羲八卦更加詳細精進,能夠直接通曉陰陽仰望天機。如果當代人能夠悟得六十四卦中的五層,便可以偷窺天機,只可惜,這些古物太過深澀晦暗,尋常人連半層都參悟不透,又更何況是五層呢?如今世間那些所謂的易經大師陰陽先生,最多也不過達到一二層的水準,充其量也就只能在路邊擺個算命小攤兒,或者,寫本連他自己都一知半解的玄學著作,連蒙帶騙糊弄一些無知的市民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