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22章 吳越事

乾德五年(967年),當下宋國使臣的福船靠岸,吳越國的官員出來相迎,趙德昭一行人便去了鳳凰山下西府城。

西府的一切都讓趙德昭非常感興趣,從街道上的商市就可以看出這裡的繁華了。前世他就是一個杭州人,如今再臨此地,心潮澎湃,今夜他暫時與宋國使臣一起待在驛館中。

趙德昭與商浩斌一直都在驛館的房間內談論著,二人一直在計較一件事情,也不知圓寂寺方丈到了靈隱寺沒,見過高僧延壽了沒?不過雖這麼想,但趙德昭還是相信在歷史上錢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親.宋黨。

“今夜要聯繫葉十七他們。”當夜,趙德昭便以飛鴿傳書傳遞消息。

次日一大早,夏日的陽光早就移到了此處,趙德昭也早早起來了,一大清早就有蟬鳴唱響聲將他吵醒了,他趕緊起來,手執寶劍在院子裡練起劍來。

練完劍後,趙德昭打算去錢塘湖(西湖)邊逛一圈,隨行的有商浩斌與小貴子。

五代十國時期,錢塘湖的景色就已經被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雖然沒有後世那麼多的景點,可勝在原始。這一日趙德昭他們便是要去樓外樓那裡(長春堂在西府的一個據點)。

到了錢塘湖邊,遠處湖邊一幢三層《,..建築拔地而起,此地就是樓外樓,只見樓外樓門口的一個幫閒見到趙德昭,便點頭示意,隨即往街道上跑開了。

趙德昭、商浩斌與小貴子三人已經在樓外樓內選了一個臨窗的位置坐了下來,這裡壞境清幽,一面八屏的沃雪梅花屏風環繞四周,雅間裡面又點了一爐檀香,香氣異常撲鼻,三人閉目冥想。

隔了一會兒,街上忽然間來了一個穿著交領素色長衫的少年人,他手裡並沒有拿著東西,一到了樓外樓裡面,他便東張西望,見到了要見的人之後,他便起身上了三樓。

此人正是葉十七,見到趙德昭三人,他便走了過來,坐在趙德昭的對面。

四人邊吃邊喝,葉十七此刻便開口道:“少主,城內的消息都打探清楚了,請少主放心,這次已經剷除了對少主不利之人,而且上次少主要找的高僧延壽就在靈隱寺內,與圓寂寺方丈已經見過面了。”

趙德昭一聽,心裡有絲期盼,他反問道:“十七,方丈那邊怎麼說?”

葉十七探過頭來,低聲道:“少主,方丈也在靈隱寺內,不過方丈交待這次要請少主親自去一趟了,他打算親自給少主一個解釋。”

“擇日不如撞日,今日晌午過後我就親自就走一遭,想那延壽法師乃是一代高僧,佛法悟能,在整個天下間也大有名氣。”趙德昭對坐著的三人道。

估摸半個時辰,葉十七說完,便轉身從座位上離席,之後出了樓外樓就消失在了人羣中。

晌午過後,天氣有些酷熱,沒有一絲風。三人從街市上買了三把油傘,便頂著日頭前去靈隱寺。

此去靈隱寺的路有些遠,三人又僱了當地人的驢車,一路上又東張西望地注視著四周。

到了靈隱寺,三人將驢車停靠在遠處的山門口,便徑直入內了。

靈隱寺果然是一間大寺,香客衆多,擠都擠不進去。

恰在此刻,一個青布衣衫的小沙彌從靈隱寺山門內走了出來,他見到來的趙德昭三人,便對著三人道:“哪位是趙施主?”

“小師父,我就是。”隨後趙德昭三人便在小沙彌的領路下,去見方丈和高僧延壽。

方丈早知道趙德昭他們昨日就已經到了西府,便一直在後山竹林涼亭內等候。果然不久之後,就見到遠處有趙德昭三人在小沙彌的帶領下往涼亭處而來。

四人相見,便拱手相迎,方丈也知趙德昭來意,便讓將趙德昭一直想知道的告訴給了他,趙德昭一聽,也知道高僧延壽的意思。

佛家講究的是普度衆生,天下安寧,最不喜便是殺戮,若能以自身之力,成就天下太平,那就是自己的無量功德了,趙德昭心內思忖著高僧延壽自然也期望這麼做。

待得片刻後,竹林深處一陣風傳來,在炎熱夏季一陣清爽,此刻一年老僧人從遠處竹林中走了過來,他外面罩了一件紅色的袈裟,右手手中握一串佛珠,施施然地從遠處而來,一見此人,趙德昭便猜到他就是一代高僧延壽了。

老僧延壽,一副寶相莊嚴,給人一股寧靜、智慧的感覺,他見到面前一個英武不凡的少年之時,就隱隱猜到他就是魏王趙德昭了,延壽淡淡一笑,雙手合十道:“老僧延壽見過趙施主,想必趙施主就是大宋的魏王千歲罷。”

看見高僧延壽,趙德昭鬆了口氣,他拱手道:“弟子德昭見過延壽法師,佛門淨地並沒有魏王趙德昭,只有弟子與大師。”

延壽一聽,觀其言行,他心道魏王如此親近,隨即他便微微笑道:“如今天下百姓思歸,老僧雖是方外之人,可知當今之世,世道人心,陷溺已極,只期自私自利,置道德仁義於不顧,幾於無可救藥。然天下不治,匹夫有責,倘人各興起,負此責任,各各守分安命,知因識果,孝親敬兄,敦篤宗族,嚴教子女,俾成善良。十數年間,世皆賢人,賢賢互益,必召天和,尚何天災人禍之有?是知闡明因果、善教兒女,爲天下太平之根本。”

趙德昭聽高僧延壽一派正義警醒之語,業已明白了延壽的意思,他拱手再作了一揖,“天下分裂久矣,如今百姓思歸,一派清明,此事多謝方丈了。”

此刻高僧延壽卻道:“不過此事還需緩緩來,老僧會在適當時機與之一言。”

趙德昭心領神會,他拱手道:“弟子明白,勞煩你了。”

過了幾刻後,三人起身告辭。

……

當日晚宴,吳越王錢俶便在王宮內接見了宋國來使。

錢俶一身交領淡黃色長袍,正襟危坐,高坐在龍椅上,笑容可掬,見到宋國使臣,他顯然已經忘記了一絲不愉快,但大宋畢竟是中原大國,也是吳越國上貢的宗主國,是以一應接待、禮儀做得十分周到,並無一絲疏忽,怠慢與漏洞。

趙德昭等宋國使臣說給錢俶的條件也是十分豐厚,雖然其中並沒有涉及一絲領土,可是錢俶也道這次是宋使親自出使來吳越國,上國親授,錢俶卻也能勉強接受。

大殿內,宋國與吳越國兩方的使臣正襟危坐,在這個時候,雙方已經坐定,都在期特著。

至於宋國使臣對吳越國君臣提出在西府、明州、溫州設置市舶司,錢俶這一點便問了三司的官員,三司主管財賦,這個市舶司他們也在泉州、興王府聽見過,是以也將原先的告知給了錢俶。

錢俶一聽,他微微皺著眉頭,當初宋國使臣出使(南)漢,(南)漢都城興王府【廣州】也設置了市舶司,他問先後問趙德昭以及三司官員市舶司的作用。

市舶司在唐朝的時侯就已經設置了,在那個時侯就已經發揮出了作用,只是唐亡之後,市舶司便已廢弛,是以錢俶並不是不知道市舶司的作用,但他卻故意問宋使,因爲他心中有一些擔憂,他不知道設立了市舶司對吳越國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聽以錢俶有些猶豫不決。

見錢俶一副狐疑的表情,坐在下面的趙德昭就已經按耐不住,他立即將設置市舶司的好處全部跟錢俶君臣說了一遍。

聽趙德昭這麼一解釋,他倒是沒有多說什麼,這麼看來,設置市舶司倒對吳越國而言,利大於弊,而且錢俶手下的三司大臣倒也沒對市舶司提出異議。

算盤每個人都會打,只要對自己有利就行了,吳越國本身就坐擁東南沿海,華商以及蕃商都有,各種商品貨物全部聚於此,是以商業發達,若設置市舶司,規範商人,抽取一定的商稅,朝廷也會增加商議,只會讓吳越國的經濟更加發達。

趙德昭認爲大宋只抽取其中一成稅收,這樣對大宋來說也有利,畢竟市舶司關稅的利潤是豐厚巨大的,並且吳越國作爲大宋的附屬國,也要年年上貢,對於大宋而言這樣也算賺到了。

所謂市舶司,也就是以貿易的船舶徵收關稅,代表宮廷採購一定數量的舶來品,管理商人向皇帝進貢的物品,對市舶貿易進行監督和管理。

既然吳越君臣都沒有異議,那麼趙德昭便思量著從袖囗之中拿出早已準備好的聖旨。

趙德昭手執聖旨,吳越君臣便開始接受旨意。

趙德昭宣佈了此番宋皇對吳越王以及吳越軍的封賞,趙匡胤封吳越王錢俶爲天下兵馬大元帥以及其餘一些給吳越國將士的賞賜。

至於市舶司這一方面,趙德昭要先上奏給趙匡胤之後再定奪。錢俶那裡也同意了趙德昭的請求,雙方人馬已經談成了協議。

一切就緒後,這個時侯趙德昭思忖:現在這些差不多了,只差火侯,到時侯就讓高僧延壽出馬了。

第44章 良禽擇木而棲第40章 半島局勢、長遠利益(下)第84章 藩邸與冠禮第124章 老子要你道歉第17章 三個道士、入見蜀帝第61章 分進合擊第23章 別具一格的面試第22章 分批轉運、月餅誕生第52章 雁門關一戰第49章 無聲無息第53章 歷史宿命、李璟崩卒第93章 出使(二)第21章 秘議立儲、晉封樑王第206章 下一步第108章 子是故人來第33章 匡胤奉軍前巡戰第21章 王李之爭、雙方較量第56章 大宋皇家軍事學院第28章 春聯引起的轟動第76章 流言與收服第11章 孔明誇諸葛亮第19章 東京城中之美食第160章 這就是真相第9章 匪夷所思歸途夢第13章 唐國遷都、伺機而待第63章 鐵軌研究、五坊叛遼第1章 校讎與活字印刷第147章 何必執著只求放下第17章 醜媳婦見公婆第46章 演戲騙祖父回京第146章 三十年的噩夢第45章 攻下泰州第67章 亙古不變的真理第39章 攜蜂窩煤談合作第128章 山雨欲來第44章 船塢設計、金明池成第14章 趙匡美被“綁架”了第94章 出使(三)第64章 建上海港、衡州來客第53章 駕崩第39章 親征淮河、渦口之戰 並章第66章 行逢託孤、文表叛亂第85章 探病第6章 不爲人知的地方(3)第129章 密謀第16章 遇女神和女漢子(1)第25章 多方反應、矛盾凸顯第41章 皇帝計策、考驗人心第9章 解決百姓之生活第45章 攻下泰州第66章 大理第47章 兩國棋盤、對弈江北、天子歸京第147章 何必執著只求放下第53章 駕崩第91章 變第45章 攻下泰州第4章 假道伐虢、襲佔荊南(4)第20章 產業謀劃之大計第193章 金陵爆炸聲第146章 三十年的噩夢第19章 趙府後院的禁區第22章 分批轉運、月餅誕生第150章 林仁肇的震撼第38章 郭榮親征、壽州之戰第56章 暗流洶涌、各方反應第55章 分進合擊第18章 城南小樹林會面第40章 半島局勢、長遠利益(下)第123章 狗,你欠打第39章 半島局勢、長遠利益(上)第187章 鐘山之戰第1章 百轉千回的夢境第4章 大周國宴封羣臣第31章 商議第176章 趙匡胤共邀出兵第82章 殺戮第10章 一不小心崴了腳第29章 機關算盡、剷除異己第126章 殺戮第9章 假道伐虢、襲佔荊南(9)第56章 開設軍校第63章 漢國的序幕第63章 楊帆起航、尋新大陸第168章 各自的任務第147章 何必執著只求放下第167章 乞丐的往事第160章 這就是真相第52章 開啓殿試、科舉改革第26章 相國寺題壁相見第132章 金陵城暗涌風動(一)第20章 產業謀劃之大計第98章 真假第202章 頑石豈可動吾心(下)第39章 親征淮河、渦口之戰 並章第8章 解瘟疫規劃土地第73章 柴河之戰、各取所需第6章 明察暗訪、策反重進第173章 潤州水戰(一)第18章 完璧歸趙、飛雀歸順第19章 東京城中的美食
第44章 良禽擇木而棲第40章 半島局勢、長遠利益(下)第84章 藩邸與冠禮第124章 老子要你道歉第17章 三個道士、入見蜀帝第61章 分進合擊第23章 別具一格的面試第22章 分批轉運、月餅誕生第52章 雁門關一戰第49章 無聲無息第53章 歷史宿命、李璟崩卒第93章 出使(二)第21章 秘議立儲、晉封樑王第206章 下一步第108章 子是故人來第33章 匡胤奉軍前巡戰第21章 王李之爭、雙方較量第56章 大宋皇家軍事學院第28章 春聯引起的轟動第76章 流言與收服第11章 孔明誇諸葛亮第19章 東京城中之美食第160章 這就是真相第9章 匪夷所思歸途夢第13章 唐國遷都、伺機而待第63章 鐵軌研究、五坊叛遼第1章 校讎與活字印刷第147章 何必執著只求放下第17章 醜媳婦見公婆第46章 演戲騙祖父回京第146章 三十年的噩夢第45章 攻下泰州第67章 亙古不變的真理第39章 攜蜂窩煤談合作第128章 山雨欲來第44章 船塢設計、金明池成第14章 趙匡美被“綁架”了第94章 出使(三)第64章 建上海港、衡州來客第53章 駕崩第39章 親征淮河、渦口之戰 並章第66章 行逢託孤、文表叛亂第85章 探病第6章 不爲人知的地方(3)第129章 密謀第16章 遇女神和女漢子(1)第25章 多方反應、矛盾凸顯第41章 皇帝計策、考驗人心第9章 解決百姓之生活第45章 攻下泰州第66章 大理第47章 兩國棋盤、對弈江北、天子歸京第147章 何必執著只求放下第53章 駕崩第91章 變第45章 攻下泰州第4章 假道伐虢、襲佔荊南(4)第20章 產業謀劃之大計第193章 金陵爆炸聲第146章 三十年的噩夢第19章 趙府後院的禁區第22章 分批轉運、月餅誕生第150章 林仁肇的震撼第38章 郭榮親征、壽州之戰第56章 暗流洶涌、各方反應第55章 分進合擊第18章 城南小樹林會面第40章 半島局勢、長遠利益(下)第123章 狗,你欠打第39章 半島局勢、長遠利益(上)第187章 鐘山之戰第1章 百轉千回的夢境第4章 大周國宴封羣臣第31章 商議第176章 趙匡胤共邀出兵第82章 殺戮第10章 一不小心崴了腳第29章 機關算盡、剷除異己第126章 殺戮第9章 假道伐虢、襲佔荊南(9)第56章 開設軍校第63章 漢國的序幕第63章 楊帆起航、尋新大陸第168章 各自的任務第147章 何必執著只求放下第167章 乞丐的往事第160章 這就是真相第52章 開啓殿試、科舉改革第26章 相國寺題壁相見第132章 金陵城暗涌風動(一)第20章 產業謀劃之大計第98章 真假第202章 頑石豈可動吾心(下)第39章 親征淮河、渦口之戰 並章第8章 解瘟疫規劃土地第73章 柴河之戰、各取所需第6章 明察暗訪、策反重進第173章 潤州水戰(一)第18章 完璧歸趙、飛雀歸順第19章 東京城中的美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山市| 新乡市| 彝良县| 吉林省| 绵阳市| 大丰市| 莱阳市| 巩义市| 安顺市| 科尔| 肃南| 镇宁| 铜川市| 石林| 筠连县| 伊川县| 涿州市| 香港| 武穴市| 嘉祥县| 长葛市| 昌乐县| 和林格尔县| 吉林省| 惠水县| 塔河县| 定南县| 汉阴县| 拉萨市| 沿河| 襄樊市| 施甸县| 宁晋县| 太原市| 铜山县| 神木县| 凉山| 安福县| 左贡县| 肥东县| 武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