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陽公主只準(zhǔn)備去柳河邊看看。
畢竟整個事聽起來就像是賣詩冊和賣花燈的鋪?zhàn)勇?lián)手做的噱頭。
府裡的從官們卻一個個摩拳擦掌的,將猜出來的名字拿了一張紙條寫下來。
傍晚時分,公主府的車馬到了柳河邊,望江樓的掌櫃早早地候在那裡。
元陽公主要來,天字一號房自然空著。
只是和過去完全不同,這次竟然有如此多鮮衣仙顏的男子同行。
天還未黑,柳河邊支起了不少的攤販,都是賣花燈的,長長地沿著柳河擺著,爲(wèi)了方便寫名字,賣花燈的人還特地備了筆墨。
河邊已聚集了不少人。
元陽不禁好奇,怎會有這麼多人上當(dāng)。
望江樓的掌櫃笑吟吟地道:“殿下,這可是真事。就連小人也得了銀子呢。”
一聽這話,從官們來了精神,圍在掌櫃身邊細(xì)細(xì)問著。
原來好幾日前就有不少人來買花燈。不拘哪家的花燈,也不拘花燈什麼樣式,只要寫出一個對的人名,留下住址,第二日就能收到一兩銀子。
“殿下,您請看那裡。”掌櫃的走至窗邊,倚欄指向河邊臨時立起來的一個告示牌子,那牌子上貼著一張紙。告示前圍滿了人。
前兩日,大家都躲躲藏藏,生怕別人發(fā)現(xiàn)了自己猜出來的名字。
可後來發(fā)現(xiàn),寫了一樣的名字,也能得到銀子,於是就有人乾脆立了這塊牌子,將每日猜到的新名字寫上去。
沒猜出來的,就來抄答案,新名字得了銀子的人,又補(bǔ)充上去。
崔禮禮看著那塊牌子,脣畔勾起一抹淺笑:“竟如此團(tuán)結(jié)。”
掌櫃的笑道:“姑娘可養(yǎng)過雞?”
崔禮禮杏眼忽閃忽閃地:“我養(yǎng)著鴨子。”
話音一落,元陽投來意味深長的一笑。
掌櫃的撫掌笑著:“既然養(yǎng)著,就知道,若那吃食堆成山,鴨子就不爭不搶。只有不夠的時候,才搶呢。”
如今只要答對就有銀子,大家用不著爭搶,也學(xué)會了集民智以驅(qū)萬利,互幫互助,一起掙上幾兩銀子花。
也是,飢窮惡慘出刁民。
白來的銀子,讓每個人的臉上都堆滿了善意的笑容。
人人富足,自然講道德、忠孝、仁義、互助。
“殿下,你若不信,自然可以也試試。小民手中也謄抄了一份名單。”
掌櫃的從袖子裡取出一份名單,雙手呈上。
玉霞接過名單,送到元陽手中。
名單上寫著二十餘人的名字,這些名字有男有女,卻也只是尋常姓名,並未甚稀奇之處。
崔禮禮看看屋裡的從官們,思索著:“要是全京城的人都寫了,豈不是要幾千萬兩銀子?崔家都未必能拿出這麼多錢來。你們真要領(lǐng)銀子,恐怕得快一些。”
畢竟,此事沒有人知道是從何時開始的,也沒人知道到何時結(jié)束。
從官們一聽,覺得甚是有理。拿著這份名單就去河邊買花燈了。
如柏也跟著下了樓。
夜色如墨,柳河之上,花燈如織。
搖曳的燈火散出淡淡的幽光,映照在河面,宛如天上的星辰落入凡間。
元陽站在窗邊,記起多少年前相看施學(xué)偃的情形,心中不免大慟。
崔禮禮想勸,卻沒有開口,反倒指向人羣中逆流而行的如柏:“殿下你看,如柏在做什麼?”
元陽收了哀傷之色,俯視看向人羣。
如柏並沒有去買蓮花燈,手裡不知捧著什麼東西,逆著人流往回走。
待他進(jìn)了屋子,崔禮禮纔看清他手中拿著一個荷葉包。 “殿下,奴去買了一份釀櫻桃,您快嚐嚐。”如柏雙手捧著那荷葉,殷切地送到元陽面前。
元陽不由動容。
崔禮禮很懂規(guī)矩地跟掌櫃的悄悄退出了屋子。
春華迎了上來,主僕倆避開人羣順著柳河隨意走了幾步,還未走多遠(yuǎn),就被一人擋住了去路。
春華一看就來氣。
要說姑娘身邊的男子,個個都容貌不錯,連帶著身邊的小廝都是有禮有節(jié)的。唯獨(dú)何景槐身邊的培安,讓人看著就不舒服。
“崔姑娘,我們何大人請您移步說幾句話。”培安個子壯實(shí),又粗眉粗眼的,往她跟前一立,語氣和動作都是不容拒絕。
春華要跟著過去,卻又被培安攔住:“春華姑娘,我們做下人的,就在這邊等吧。”
何景槐一身藏青的長衫,眉眼之中帶著玩味,左手託著一盞花燈。
崔禮禮心知花燈這一計,很有可能逃不過他的法眼。但是偃建寺舊案,何家的態(tài)度並不明確,這事非同小可,她決不能承認(rèn)。
思定此事,她擡起頭迎面走過去,堪堪行禮:“何大人。”
“崔姑娘也是來掙銀子的?”何景槐晃晃手中的花燈。
“何大人也是嗎?”
何景槐不置可否。柳河邊的垂柳太長,他挑開柳枝,示意崔禮禮走近一些,才低聲道:“你最近一直住在公主府?”
“是。”
何景槐突然不說話,只意味深長地望著她。
盯得太久了,崔禮禮有些不自在:“怎麼?”
何景槐想說:“當(dāng)真是男人女人都喜歡你。”卻又覺得這話實(shí)在太過孟浪。
一個立下“獨(dú)善其身”之志的女子,早已絕了所有後路,對她說這些未免有些失禮。
他搖搖頭,將蓮花燈放在她手中:“你不去掙幾兩銀子花花?”
“我不缺銀子。”
“崔姑娘以爲(wèi)這些名字是什麼來歷?”
崔禮禮垂下頭,指尖捏著花燈的花瓣:“何大人以爲(wèi)呢?”
“我尚未來得及查證這些名字的來歷,但我總覺得此事與崔姑娘有關(guān)呢。”
崔禮禮閉閉眼,嘆了一口氣:“何大人當(dāng)真是捕風(fēng)捉影的好手,什麼都覺得與我有關(guān)。”
“京城這麼多百姓,人人二十多兩銀子,隨便一算,都是上萬兩白銀,除了崔家,還有誰有這個能力調(diào)度這些銀錢。”
原不過是一句調(diào)侃,可見崔禮禮一直垂首,何景槐這才意識到,興許花燈之事,真的就是崔家所爲(wèi)。那她背後所圖究竟是什麼呢。
他下意識地握住腕間的那一粒金珠:“你”
崔禮禮擡起頭:“何大人,聖人可問過我與你的事了?”
“不曾。”
何景槐目光落在她手中未曾點(diǎn)亮的花燈。
他一向自詡聰明,事無鉅細(xì)都能推出一個緣由來。可在她身上,什麼事都沒有通順過。
他探究的心,總想要將所有未知之事,難解之謎一一點(diǎn)亮,卻也始終未果。
柳河上燈若繁星,崔禮禮蹲下來,將手中這一盞,隨手放在河面上,掬了些水,將黯淡無光的花燈推遠(yuǎn)了些。
他忍不住開了口:“你要知道,順著河流往下走,總能查到究竟是誰在下游將花燈撈起。”
崔禮禮轉(zhuǎn)過頭笑道:“何大人可要去探查一番?”
這樣一說,何景槐愣住了,難道自己又推測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