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4章 後記:阿蒙森,斯哥特

這本書寫到這裡,很遺憾,因爲出版的原因,還有別的一些因素,先寫到這裡

對不起大家

非常抱歉

乃把網上關於阿蒙森和斯哥特的一些資料附錄在後面給那些喜歡

阿蒙森和斯哥特的朋友

附錄在南極探險史上,英國海軍上校斯科特是最著名的英雄之一,同時也是頭號倒黴蛋。他本來最有希望成爲第一個到達極點的人,完全沒有料到結果會被挪威的阿蒙森搶先一個月。更不幸的是,阿蒙森來去一帆風順,他卻在歷盡艱險之後死在了返途上。我一直想了解這幕悲劇的詳情,新近翻譯出版的《世界上最糟糕的旅行》一書使我如願以嘗。這本書被美國地理協會列爲十本最佳探險書之首,對此我絲毫不感到奇怪。只須想一想,本書的作者徹裡就是斯科特探險隊的成員,當年剛從牛津大學畢業,受的是文學和史學訓練,在兩年半的旅途上認真寫日記,可資利用的還有包括斯科特在內的其他成員的日記,在此基礎上寫出這部旅行記,其內容之翔實、細緻、生動自不待言了。我曾經在南極洲生活過兩個月,因而在讀這本書時更有了異乎尋常的親切感,幾乎覺得它是在講“我們自己的故事”。當然這話過分地誇大,我只是一個坐享其成者,所經歷的艱險不足千萬分之一,但畢竟親見過極地特有的奇麗景物,也領教過南極可怕的地況和氣候,所以書中所述的情景常常會歷歷在目地呈現在眼前。

1910年6月,當“陸地之星”號輪船離開英國港口駛向南極時,已經有先行者包括斯科特本人曾經到達南極的一些地區,人們對南極並非一無所知了。但是,就危險而言,南極永遠是一片未知的大陸。人們可以描繪出南極的地圖和氣象圖,卻永遠無法測量出積雪和薄冰掩蓋下的無數條巨大冰縫,茫茫冰原上來去無常的暴風雪,以及會吞噬人的生命的其他各種突發險情。在徹裡的敘述中,我們看到,從接近南極大陸的那一刻起,危險便已無處不在。在登陸時,隨後在補給站之旅中,隊伍在海冰區行進,隊員們必須帶著馬、狗、裝備在漂流的浮冰上跳躍,從一塊跳向另一塊,用這個辦法向陸地和目的地靠近。腳下的浮冰隨時可能因不勝重負而碎裂,不僅如此,請看這個驚心動魄的場面:“十二條巨大的鯨魚排著完美的隊形,頭全衝著我們所在的那塊浮冰。”海冰區有無數這種被稱做殺人鯨的可怕動物,它們會潛到站有人畜的浮冰下拱動,企圖把冰塊擊碎,美餐一頓。有時真把冰塊擊碎了,只是靠了僥倖,上面的人馬纔沒有落水。

對於徹裡來說,在全部歷險中,冬季之旅是最可怕的經歷,其可怕沒有語言能表達。南極的冬季是極夜,繼續四個月的黑夜加上零下五十度的嚴寒,使得任何野外活動都變得近乎不可能。然而,在這樣的季節,包括徹裡在內的三人組離開駐紮在哈特岬的大本營,向遙遠的克羅澤角出發了,那裡是皇企鵝的聚集地,他們要去解開皇企鵝冬季繁殖之謎。旅途果然苦不堪言:黑暗中盲目的摸索;嚴寒把汗凍成冰,衣服和頭套被凝固在身體上;狂風中帳篷的門簾剎那間迸裂成千百塊小碎片,發出震耳的巨響,接著整個帳篷被吹走……以至於在絕望的時候,徹裡只求一死了之,渴望掉下冰縫,想不再保暖快快凍死,想使用藥箱裡的嗎啡。他當時的感受是:人並不怕死,通往地獄的路未必坎坷。但是,他們終於活著回來了,收穫是三隻企鵝蛋。

如果以爲在南極探險只有苦難,沒有歡樂,那就大錯了。事實上,探險者們會品嚐到許多不尋常的快樂,並且不只是與苦難作鬥爭的意義上的快樂,更多的是完全正面性質的輕鬆的快樂。快樂的一個重要源泉是別的地方所看不到的景物。徹裡常常情不自禁地描繪他所看見的美景:在陽光普照的日子,由於光影作用和大海、天空、雲彩、積雪、冰峰之間的互相映射,萬物都染上了奇妙的色彩。他說得對:南極絕非一片純白,到處呈現的是亮藍、翠綠和紫紅。到過南極的人也一定會熟悉他的這一感受:面對眼前的奇麗景色,人們很難回想起也許昨天還支配著自己的沮喪心情了。他對企鵝的生活習性觀察得特別細緻,在書中有極爲有趣的描述,很值得一讀。在南極生活還有另一種特殊的快樂,便是擺脫了對現代社會中所謂必需品的需要,不爲物所累,真正做到無憂無慮。由於這個原因,徹裡把在哈特岬度過的日子視爲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之一。

不過,有時候代價未免過於慘重。斯科特的極點之旅無疑是全書中最悲慘的一章,這次探險活動就是因此聞名於世的。極點是整個探險活動的真正目的地,但全隊二十四名隊員中,只有五人蔘加了這最後的遠征,其餘人對此的貢獻是後勤,在沿途建立補給站,使極點組在返回時能夠得到必要的食品、燃油等物資。徹裡不是極點組成員,他參加了搜尋之旅,在極點組遇難六個月後找到了遇難的地點。根據斯科特等人留下的日記,不難判斷當時的情形和遇難的原因。最致命的是南極夏秋季節罕見的壞天氣,導致了行進緩慢,進而導致了食品和燃油短缺。體格最棒的埃文斯最先垮掉,死於營養不良。接著,嚴重凍傷的奧茨爲了不拖累別人,自己離開帳篷,消失在暴風雪裡了。在最後宿營地的帳篷裡,躺著斯科特、威爾遜、鮑爾斯的屍體。他們的死亡和一個微小的細節直接相關:油箱凍裂,燃油告罄。這個地點離最近的補給站只有十一里,可是,因爲連續九天的暴風雪,也因爲體況極差,他們已經無力到那裡去取燃油了。他們是活活凍餒而死的。

最感人的是這些遇難者在臨終時日的表現。斯科特大約是最後一個死去的,他的日記堅持寫到1913年3月29日。3月17日,在奧茨走進暴風雪之後,他寫道:“我們都希望自己能以相似的大無畏精神去迎接末日的到來,並且我們確信,終了之日已經不遠了。”寫完最後一日的日記,他加上一條補充:“看在上帝的面上,照顧好我們的家人。”他還分別給兩位難友的夫人寫了熱情的慰問信,給英國公衆寫了沉痛的告別信。在後一封信中,他表示:“我並不後悔進行這次遠征,它展示出英國人能夠承受苦難,互相幫助,即便在面臨死亡時也可以一如既往地保持堅忍和剛毅。”搜尋組看到的情景是:帳篷內十分整潔,三具屍體的表情和姿勢都顯得平靜,各人的日記本以及氣象日誌、地質標本、攝影底片等物件安放得井井有條。一切跡象表明,他們是安詳從容地離去的。

比起斯科特來,阿蒙森的運氣實在太好。他找到了一條新路線,既近又好走,沒有犧牲一個人,幾乎是輕鬆地到達了極點。據說他在出發時玩了一個聲東擊西的小花招,宣佈去北極而實際上駛向了南極。他的搶先使得斯科特既憤怒又沮喪,以至於在到達極點後,斯科特也興奮不起來,在日記上寫下了一句評價:“上帝啊,這真是一個可怕的地方。”單從競爭的角度看,斯科特探險隊未免輸得太慘了。很自然地,一個疑問折磨著徹裡:這次探險到底值得嗎?他的結論基本上是肯定的。他想明白了一點:他們的主要目的不是競賽,而是對南極進行科學研究,以填補空白。這的確是事實,他們這個探險隊有一半成員是科學家,沿途都在兢兢業業地工作。更重要的理由是,驅使人們去南極的真正動力是精神上的需要,包括對新知識的渴望,也包括戰勝自身弱點的願望。世上並無天生的勇士,恐懼之心人皆有之,而正是在各種形式的探險活動中,人們以向恐懼挑戰的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勇敢。徹裡在全書的結束語中說:“探險是精神動力在身體上的體現。”我想把這句話稍做改變,來表達我對探險的理解:探險是一項用身體實現的精神事業。

爲什麼阿蒙森和斯科特進行南極探險時要選擇冬季?南北極有極晝極夜現象,冬至的時候,南極是極晝多,陽光照射時間都在12小時以上,利於考察。而且,夏季往往會有風暴,所以只有在冬天去的時候,才正好可以在持續的夏季風暴之前趕回來。

1911年12月14日,挪威人羅爾德-阿蒙森征服了南極。

這是一個事實,毋庸置疑。但是一個細節令我費解,爲什麼阿蒙森要留下一封信給他的對手——下一個到達的探險家羅伯特·斯科特呢?爲了炫耀嗎?還是說這僅僅只是一個探險家們的慣用做法?一個傳統習俗?

我已經找了很多資料,也請教了一些人,可惜我還是沒有得到一個令我信服的答案。所以,請各位高人指點迷津,給我一個準確而有根據的答案。

阿蒙森

挪威極地探險家,第一個到達南極的人。1872年7月16日生於奧斯陸附近的博爾格。曾在挪威海軍服役。1901年到格陵蘭東北進行海洋學研究。1903~1906年乘單桅帆船第一次通過西北航道(從大西洋西北經北冰洋到太平洋),並發現北磁極。在獲悉.彼利成功到達北極後,積極準備探測南極。1910年6月乘“前進”號(Fram)從挪威出發,1911年1月3日到南極大陸的鯨灣,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與4個同伴乘狗拉雪橇向南極進發,12月14日到達。阿蒙森在南極進行了觀測研究,於12月17日離開。1926年5月11日至13日,阿蒙森和美國探險家L.埃爾斯沃思、意大利航空工程師U.諾比萊從挪威乘飛艇到阿拉斯加,第一次飛越了北極上空。1928年6月18日,阿蒙森在一次前往北極的飛行中失事亡故。主要著作有《南極》(1912)、《我作爲探險家的一生》(1927)等。

1911年1月,挪威人阿蒙森乘著“弗拉姆”號船,經過半年多的航行,來到了南極洲的鯨灣。阿蒙森在那裡建立了基地,準備度過6個月漫長的冬季。同時,阿蒙森也著手南極探險的準備工作,他率領3名隊員,帶著充足的食物,分乘3輛雪橇。從南緯80度起,每隔100千米建立一個食品倉庫,裡面放置了海豹肉、黃油、煤油和火柴等必需品,倉庫用冰雪堆成一座小山,小山上再插一面挪威國旗。這樣,在茫茫雪地上,很遠就能發現倉庫的位置。阿蒙森一共建立了3座食品倉庫。

當阿蒙森回到鯨灣的時候,英國人斯科特率領的探險隊也到了,兩個競爭對手進行了友好的互訪。阿蒙森看到斯科特帶的西伯利亞小馬和摩托雪橇。而他自己率領100多條愛斯基摩狗組成的雪撬隊探險,阿蒙森堅信,愛斯基摩大狗有著比西伯利亞小馬更驚人的耐寒能力,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10月20日,阿蒙森帶領4名隊員,分乘4輛由愛斯基摩狗拉的雪橇,正式向南極進發了。斯科特在11月1日,也踏上了南極探險之旅。兩支探險隊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洲,展開了一場爭奪光榮與夢想的競爭。

阿蒙森前進的速度很快,他用了4天時間就趕到一號倉庫。在到達南緯85度時,出現在他面前的是連綿起伏的南極高原。阿蒙森下令,把較爲瘦弱的24條狗殺掉,用18條強壯的狗牽拉3輛雪橇,帶足60天的糧食,輕裝上路。這時,南極地區天氣異常惡劣。暴風雪連續颳了5天5夜,爲了搶先趕到南極,阿蒙森他們頂風冒雪,艱難的前進。12月15日,阿蒙森終於率先到達了南極。

與此同時,惡劣的天氣好給斯科特他們帶去了災難的探險隊帶來了,他們西伯利亞小馬部在探險途中全部凍死。雖然斯科特在1月18日也到達了南極,但由於他們的體力衰竭,斯科特和他的探險隊員在歸途中相繼倒下了。8個月後,營救人員發現了他們的遺體,和斯科特留下的一本日記。

挪威的兩位偉大極地探險家弗裡德約夫?南森和羅阿爾?阿蒙森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是歷史的巧合之一。阿蒙森1872年出生於挪威南部的薩普斯堡,比南森年輕11歲。他放棄了原來計劃的醫生職業,決定獻身於極地研究。作爲一名合格的海員,他曾經在一艘航行於北極海域的商船上工作過。後來,他以大副的身份參加了1897至1899年“貝爾吉克號”在南極首次越冬的探險。

在以往航行中獲得的經驗,爲阿蒙森提供了充足的信心。他決定挑戰困擾航海家達300年之久的“西北航線”。探險家們長久以來一直意識到北美大陸以北有一條連接歐亞的航道,但是從未有任何一條船能夠完成全部航程。阿蒙森購買了排水量45噸造型堅固的“格約亞號”。船上裝備有風帆和一個13匹馬力的引擎。“格約亞號”於1903年夏季從奧斯陸峽灣緩緩駛出,六名船員準備在佈滿堅冰的“西北航線”水域完成航行。

“格約亞號”於1906年8月突破最後一段航線成功地完成了航行。水手們在航行過程中還收集到了寶貴的科學數據,其中最重要的是有關地磁和北磁極準確位置的觀測。此外,他們還積累了有關“西北航線”沿途愛斯基摩人的人種學資料。

在初戰告捷的鼓舞下,阿蒙森將注意力轉向北極。他計劃在白令海峽北部讓自己的船凍結在浮冰上。然而,他無法得到必要的經濟資助。1909年9月傳來了美國人羅伯特?皮爾裡和弗雷德里科?庫克抵達北極的消息。阿蒙森遂決定推遲探索北極,並同時爭取在羅伯特?法爾康?斯科特之前抵達南極,而這時斯科特已經率領一個大型遠征隊出發了。

阿蒙森於8月份駕駛由南森提供的“前進號”向南出發。當時,船隻爲了通過白令海峽必須繞道合恩角。因此,當“前進號”駛向南方時,沒人猜測他已經改變了計劃。

當船隻在馬德拉島停泊時,阿蒙森通知探險隊員他們將繼續向南,而不是向北航行。斯科特收到一份電報,得知挪威探險隊正在向南極進發的消息。那之後的戲劇性競賽至今仍然吸引著讀者。

阿蒙森在鯨灣安營紮寨。這裡與斯科特的出發地點麥克默多海峽相比距離南極更近。不過,鯨灣與南極之間的地形尚無人知曉,而斯科特卻可以沿著他的英國同胞沙克爾頓1908年標明的路線前進。阿蒙森與四名夥伴、四部雪橇和五十二條極地犬於1911年10月19日離開營地。阿蒙森的目標只有一個:儘快到達南極。這項任務在兩個月之後完成,比斯科特和他精疲力竭的隊員們提前5個星期。斯科特抵達南極時發現了阿蒙森的旗幟和帳篷。

挪威國旗於1911年12月14日在南極上空冉冉升起。爲了抵達一個冰川交錯的高大山脈的腳下,挪威探險隊曾穿越遍佈危險的羅斯屏障。在當時看來,繼續前進的征程上充滿了風險。然而,由於他們技術嫺熟和運氣較好,探險隊員們奮力登上了海伯格冰川,翻越了山脈,並最終抵達了通往南極的高原。

對於像阿蒙森這樣的探險天才已經不存在挑戰了。然而他還想做一件事情:在空中探索北冰洋。他和探險隊於1925年乘坐“N25號”和“N26號”水上飛機冒險遠征。飛機在北緯88度被迫在冰上著陸。但探險隊成功地使其中一架飛機重新起飛,於三星期後返回斯瓦爾巴德羣島。

美國人林肯?埃爾斯沃思資助並和阿蒙森共同參加了這次飛機探險。翌年,阿蒙森、埃爾斯沃思和意大利人安貝託?諾比爾共同領導了從斯瓦爾巴德羣島乘“挪威號”飛艇飛越北極前往阿拉斯加的探險飛行。這些探險家飛越了此前人所未知的地域,填補了世界地圖上最後一個空白點,白色的荒原。

阿蒙森爲極地探險而生,併爲極地探險而死。當諾比爾兩年後乘坐“挪威號”的姊妹飛艇“意大利號”進行第二次北極飛行時,探險隊失蹤。阿蒙森參加了前往尋找飛艇的搜救隊。另外一隻搜救隊發現了飛艇和仍然活著的諾比爾。但是,阿蒙森與他的夥伴卻再也沒有回來

參考資料:世界五千年

| |

第7章 乳白天空第6章 海怪第5章 雪縫第49章 軍事基地第4章 絕望的探險者第31章 獵殺第3章 殺手第1章 極點第24章 魔影第18章 風慕容第7章 死亡的邀約第7章 乳白天空第6章 海怪第1章 出發第9章 捨生第5章 雪縫第56章 附錄3第24章 魔影第3章 殺手第2章 石地第31章 獵殺第46章 離奇失蹤第8章 別無選擇第5章 輸得起的人第54章 後記:阿蒙森,斯哥特第7章 乳白天空第3章 驕傲的人第4章 絕望的探險者第37章 夜眼第55章 附錄2第3章 驕傲的人第8章 別無選擇第10章 追殺第13章 中國人第25章 冰屍第10章 奇怪的腳印第3章 烈火第55章 附錄2第2章 深坑第46章 離奇失蹤第13章 中國人第54章 後記:阿蒙森,斯哥特第46章 離奇失蹤第54章 後記:阿蒙森,斯哥特第2章 石地第8章 雅利安城第3章 殺人的地衣第30章 暗河洶涌第8章 雅利安城第18章 風慕容第30章 暗河洶涌第3章 巨人骸骨第6章 海怪第2章 光榮與夢想第9章 捨生第34章 生吞活剝第9章 奇變第2章 光榮與夢想第8章 雅利安城第56章 附錄3第10章 灘塗第24章 魔影第8章 別無選擇第1章 黑色怪物第12章 怪人第8章 蚊蛛第9章 奇變第10章 奇怪的腳印第9章 瘋狂的羅斯海豹第9章 捨生第37章 夜眼第5章 輸得起的人第10章 灘塗第12章 怪人第7章 險死還生第47章 神秘的湖泊第30章 暗河洶涌第10章 追殺第15章 死亡之谷第31章 獵殺第44章 步步殺機第34章 生吞活剝第24章 魔影第1章 死裡逃生第7章 乳白天空第7章 乳白天空第3章 殺手第7章 死亡的邀約第49章 軍事基地第8章 雅利安城第14章 維多利亞地第25章 冰屍第1章 死裡逃生第3章 巨人骸骨第54章 後記:阿蒙森,斯哥特第56章 附錄3第2章 飛機失事第45章 高空降落第54章 後記:阿蒙森,斯哥特第47章 神秘的湖泊
第7章 乳白天空第6章 海怪第5章 雪縫第49章 軍事基地第4章 絕望的探險者第31章 獵殺第3章 殺手第1章 極點第24章 魔影第18章 風慕容第7章 死亡的邀約第7章 乳白天空第6章 海怪第1章 出發第9章 捨生第5章 雪縫第56章 附錄3第24章 魔影第3章 殺手第2章 石地第31章 獵殺第46章 離奇失蹤第8章 別無選擇第5章 輸得起的人第54章 後記:阿蒙森,斯哥特第7章 乳白天空第3章 驕傲的人第4章 絕望的探險者第37章 夜眼第55章 附錄2第3章 驕傲的人第8章 別無選擇第10章 追殺第13章 中國人第25章 冰屍第10章 奇怪的腳印第3章 烈火第55章 附錄2第2章 深坑第46章 離奇失蹤第13章 中國人第54章 後記:阿蒙森,斯哥特第46章 離奇失蹤第54章 後記:阿蒙森,斯哥特第2章 石地第8章 雅利安城第3章 殺人的地衣第30章 暗河洶涌第8章 雅利安城第18章 風慕容第30章 暗河洶涌第3章 巨人骸骨第6章 海怪第2章 光榮與夢想第9章 捨生第34章 生吞活剝第9章 奇變第2章 光榮與夢想第8章 雅利安城第56章 附錄3第10章 灘塗第24章 魔影第8章 別無選擇第1章 黑色怪物第12章 怪人第8章 蚊蛛第9章 奇變第10章 奇怪的腳印第9章 瘋狂的羅斯海豹第9章 捨生第37章 夜眼第5章 輸得起的人第10章 灘塗第12章 怪人第7章 險死還生第47章 神秘的湖泊第30章 暗河洶涌第10章 追殺第15章 死亡之谷第31章 獵殺第44章 步步殺機第34章 生吞活剝第24章 魔影第1章 死裡逃生第7章 乳白天空第7章 乳白天空第3章 殺手第7章 死亡的邀約第49章 軍事基地第8章 雅利安城第14章 維多利亞地第25章 冰屍第1章 死裡逃生第3章 巨人骸骨第54章 後記:阿蒙森,斯哥特第56章 附錄3第2章 飛機失事第45章 高空降落第54章 後記:阿蒙森,斯哥特第47章 神秘的湖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和县| 黔南| 南华县| 静乐县| 黎平县| 玛纳斯县| 冕宁县| 宁都县| 旅游| 浦县| 乌兰县| 伊川县| 察隅县| 潜山县| 合肥市| 罗甸县| 石景山区| 阳谷县| 澄江县| 城步| 宁远县| 永仁县| 金塔县| 宣城市| 宝兴县| 朝阳市| 师宗县| 黔西| 澄城县| 岱山县| 汤原县| 茌平县| 东宁县| 武夷山市| 天门市| 喜德县| 安岳县| 汕头市| 大荔县| 巫山县| 高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