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97章 警戒圈

必須承認,人類是幸運的,而且非常幸運。

如果走正常的科技發(fā)展線路,人類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量子理論的壁壘,而且很有可能在這上面花費數(shù)百年、甚至數(shù)千年時間。在探究到微觀世界的奧秘,也就是基本粒子的能量狀態(tài)之後,纔有可能發(fā)展出重力場理論、或者說是空間能量理論,從而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文明階段。

當時已經(jīng)證明,這就是火星文明的科技發(fā)展線路。

也正是如此,有一些學者認爲,火星文明不是自然毀滅、也沒有集體遷徙,而是被一個更加高級的文明毀滅掉了。

當時,一些科學家甚至提出了更加大膽的想法,即火星並非火星文明的發(fā)源地,其真正的發(fā)源地,應該是另外一個行星,即火星的伴星。這顆行星在二十億年前毀滅,演變成了現(xiàn)在的小行星帶。火星只是火星文明的殖民地,而曾經(jīng)生活在火星上的文明,也被那個更加高級的文明毀滅了。

支持這個學說的最要證據(jù),來自二十二世紀末與二十三世紀初的一些重大發(fā)現(xiàn)。

這個重大發(fā)現(xiàn)就是:出現(xiàn)在太陽系裡、以及太陽系邊緣地帶的重力場波動現(xiàn)象越來越明顯,也越來越頻繁。

在二十二世紀下半葉,隨著量子通信技術成熟,中美等國開始動用國家資源,在太陽系外圍部署重力場波動探測器。

此時的重力場波動探測器比一百年前大爲改進,探測距離達到了五百個天文單位,也就是大約百分之一光年。更重要的是,所有探測器都配備了量子通信器,能夠實時把探測到的信息發(fā)回地球。

也就是說,探測器的部署範圍,不再受與地球的距離限制。

從理論上講,即便把探測器部署到宇宙的邊緣,也就是一百三十億光年之外,探測到的信息也能在瞬間傳回地球。

既然如此,就可以儘量擴大探測器的部署範圍。

最初,中國政府打算把探測器部署到奧爾特雲(yún)外圍。這樣一來,在發(fā)現(xiàn)了外星文明入侵之後,能夠提供大約一年預警時間(奧爾特雲(yún)與太陽的距離在五萬到十萬天文單位之間,大約在一光年左右),而這段時期內,足夠人類文明採取一些必要的防範措施,比如讓少數(shù)人搭乘光速飛船逃離太陽系,保留下人類文明的種子,或者是採取別的措施,避免被外星文明毀滅。

只是,這個指標的實現(xiàn)難度太大了。

要知道,如果把飛船的速度限制在十分之一光速以內,那麼部署週期在十年以上,耗費的資源將是個天文數(shù)字。

比如,按照每五百個天文單位部署一具探測器,需要三千億到九千億個探測器。

這是個什麼概念,就算這些探測器的價格非常便宜,維持以往的水平,也需要大約十萬億億的經(jīng)費投入。

顯然,這還是粗略估算,實際花費肯定是其好幾倍。

更重要的是,在短期內能夠製造出來的量子通信設備,也就以億爲單位,連裝備探測器所需的零頭都不到。

最後,這道警戒圈設在了柯伊伯帶外圍,即以在以太陽爲核心、半徑爲一萬天文單位上的球體表面上,以間隔距離五百個天文單位的方式,部署大約三萬四千具探測器,爲地球提供大約兩個月的預警時間。

從理論上講,這已經(jīng)是最短的預警時間了。

以人類文明的組織程度,如果遭到外星文明入侵,在兩個月裡,最多隻能讓不到十萬人搭乘光速飛船逃離太陽系,保存下人類文明的火種。至於剩下的人,要麼滅亡、要麼成爲外星文明的奴隸。

對人類文明來說,這是非常悲觀的結果。

只是,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答案是明確的,只是要讓數(shù)千億人明白這個道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爲誰都想成爲那十萬人中的一個。

結果就是,在部署外圍警戒圈的同時,中國與美國展開了秘密合作。

合作的結果就是,中美兩國共同出資,在美國西部荒原裡建造十艘超級飛船,每一艘都能容納一萬人,並且有完整的生態(tài)循環(huán)系統(tǒng),儲備的能源能夠使用一萬年,並且具備在宇宙空間中收集氫元素的能力,即在航行途中補充能源。每一艘宇宙飛船都能在一個小時內,加速到光速。

這一情形,與一百多年前的一部災難片非常相似。

與電影不同的是,建造飛船的地點在美國、而不是在中國,建造的是飛船、而不是電影裡的方舟,承擔建造的是軍方、而不是政府,建造經(jīng)費來自兩國的秘密軍費撥款、而不是從國際社會募捐。

最大的不同,還是在“乘客”的選擇上。

因爲是由軍方直接承擔的工程,所以在挑選乘員的時候,不是賣船票,而是從全球基因庫裡挑選十萬人。

挑選原則只有一個:最大限度的保存人類基因。

當時,全球各國都建立起了公民基因庫,而且基因成爲公民的第一身份證明,所以能夠通過基因來甄別每一個人。

也正是如此,才能從全球基因庫裡,挑選出十萬個基因特徵完全不同的人。

當然,在理論上,只要有四百多個基因特徵不同的人,就能使人類文明繁衍下去,並且在某個時候發(fā)展壯大。說得簡單一些,四百多個基因特徵不同的人所繁衍的後代,是確保不會出現(xiàn)近親繁殖的最低標準。

有趣的是,這項工程被命名爲“諾亞方舟”。

“諾亞方舟”在二十二世紀末完成,而且乘員的甄別工作同步結束,十萬名乘客名單交到了中美軍方手裡。只要發(fā)現(xiàn)外星文明入侵,中美軍方能在二十四小時之內,把這些人送上飛船。當然,其中大約一萬人,提前被軍方招募,並且提前開始接受操作飛船、維護飛船上的各種設備的訓練工作。他們將是飛船的船員,也將成爲這批人類倖存兒中的統(tǒng)治者,負責使人類文明延續(xù)下去。

當然,飛船上不但要搭載十萬人,還要搭載人類文明的所有輝煌成果,甚至還得搭載讓地球物種延續(xù)下去的種子。比如,兩艘飛船上的超級計算機裡,儲存了人類文明在一萬多年裡的所有歷史資料。在三艘飛船上,各有一套完整的生物基因庫,囊括了地球上一百多萬個物種的基因,而且每個物種的有一千個完全不同的基因樣本,以便在條件成熟時,讓這些物種得已復原。

這些工作,都是秘密展開的。

其實在此之前,也就是二十二世紀的第八個十年裡,外圍警戒權就已建成,三萬多具探測器時刻不停的監(jiān)視著外圍宇宙空間。

最初二十年,基本上沒有什麼發(fā)現(xiàn)。

當時,甚至有一些人懷疑,是否存在外星文明,或者說那些存在的外星文明是否對渺小的太陽系感興趣。

到了二十二世紀最後一個十年,情況發(fā)生了劇烈轉變。

僅僅在這十年裡,就出現(xiàn)了一百多次重力場波動,而且探明其中八次是由光速物體引起的重力場波動。

所幸的是,這些光速物體都是路過太陽系,而沒有進入太陽系。

到了二十三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探測到的重力場波動超過了一千次,其中至少有一百二十八次是光速物體造成的波動,而且有四個光速物體進入太陽系,其中一個光速物體甚至到達了土星軌道附近,然後才轉向飛出了太陽系。

當然,用其他方法,根本無法探測到這些光速物體。

只是,這些探測結果說明,外星文明確實存在,而且其中至少有一個外星文明對太陽系感興趣。

最直接的證據(jù)就是,那個到達了土星軌道附近的光速物體在幾乎沒有減速的情況下,突然轉向飛出了太陽系,飛往了大約八十光年外的一個星系。雖然科學家已經(jīng)證明,在宇宙空間內,肯定有以光速運動的自然天體,甚至還探測到了運動速度超過了光速的自然天體(探測方式也比較簡單,即較大的天體以光速運動的時候,產(chǎn)生的重力場波動,肯定會對附近的其他天體產(chǎn)生影響,使其他天體的運行軌道發(fā)生非自然改變),但是突然轉向,絕對不是自然物體能夠做到的。

只有文明的宇宙飛船,而且是極爲先進的文明的宇宙飛船,才能做到。

更重要的是,如果那個外星文明對太陽系沒有興趣,就不會向太陽系發(fā)射光速飛船,更不會讓飛船返回。

很明顯,已經(jīng)有外星文明發(fā)現(xiàn)人類飛出了地球。

如果外星文明的科技十分發(fā)達,那麼肯定發(fā)現(xiàn)人類已經(jīng)掌握了重力場理論,而且開始利用重力場理論進行宇航活動。

毫無疑問,結果將是災難性的。

只要這個文明懷有敵意,就會毀滅整個人類文明。

更重要的是,如果這個文明就在八十光年之外,那麼人類文明的發(fā)達程度,實際上已經(jīng)對其構成了威脅。

要知道,在宇宙的尺度上,八十光年是一個非常短的距離。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文明與造訪太陽系的那個外星文明,就是宇宙裡的鄰居。

更重要的是,如果外星文明也只掌握了光速飛行技術,那麼要在八十年之後,才能入侵太陽系,而在這八十年裡,人類文明說不定能夠在科技大爆發(fā)中取得長足進步,在科技水平上超越入侵者。

顯然,這個外星文明不會放過人類,肯定會立即入侵太陽系。

對人類來說,第一場星際戰(zhàn)爭已經(jīng)迫在眉睫了。

可是,人類做好了應戰(zhàn)的準備嗎?

第201章 指揮權限第19章 水深火熱第7章 直覺第187章 再起狂濤第74章 爭取時間第29章 爲下一場戰(zhàn)爭第51章 時間點第35章 聲東擊西第5章 鐵娘子第6章 軍事化第47章 深海快槍手第304章 文明接觸第32章 針鋒相對第33章 超級航母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253章 謀略家第81章 同盟集團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163章 第一站第43章 根源第41章 糧食投資第54章 遠征日本海第20章 別無選擇第52章 大獲全勝第13章 周密計劃第77章 微型超級大國第150章 現(xiàn)實選擇第18章 猛然覺醒第63章 朋友第157章 將星隕落第159章 大部隊渡江第5章 軍事冒險第29章 嚴陣以待第279章 三大定律第3章 大難不死第160章 空中打擊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158章 二虎相爭第45章 深海猛龍第46章 逃命第44章 艦炮怒吼第131章 掃蕩第20章 政治聯(lián)盟第34章 公衆(zhòng)事件第82章 戰(zhàn)火再起第315章 文明義務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102章 破交作戰(zhàn)第76章 自知之明第63章 不可避免第21章 一鍋端第78章 船隊的喪鐘第127章 改進第54章 自亂陣腳第186章 及時醒悟第32章 拼光拼盡第71章 以進爲退第169章 亂戰(zhàn)第75章 真真假假第45章 宣傳戰(zhàn)第29章 相互指責第11章 經(jīng)濟圍剿第43章 格鬥戰(zhàn)鬥機第22章 大決戰(zhàn)第57章 戰(zhàn)爭決議第57章 戰(zhàn)爭決議第68章 歷史時刻第158章 最好的結果第6章 軍事化第79章 海灣第126章 多種手段第96章 瞞天過海第109章 未來第59章 空戰(zhàn)新面貌第193章 主旋律第64章 退與不退第104章 安曼會戰(zhàn)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32章 拼光拼盡第46章 海軍新銳第14章 宣戰(zhàn)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258章 金融戰(zhàn)略第78章 船隊的喪鐘第18章 不對稱戰(zhàn)術第30章 緊急攔截第96章 部署到位第59章 再接再厲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83章 空中遭遇第35章 合理搭配第212章 充分準備第3章 大難不死第51章 整軍備戰(zhàn)第96章 高調第106章 地面決戰(zhàn)第230章 理智決策第184章 強攻第87章 接敵
第201章 指揮權限第19章 水深火熱第7章 直覺第187章 再起狂濤第74章 爭取時間第29章 爲下一場戰(zhàn)爭第51章 時間點第35章 聲東擊西第5章 鐵娘子第6章 軍事化第47章 深海快槍手第304章 文明接觸第32章 針鋒相對第33章 超級航母第78章 一山不容二虎第253章 謀略家第81章 同盟集團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163章 第一站第43章 根源第41章 糧食投資第54章 遠征日本海第20章 別無選擇第52章 大獲全勝第13章 周密計劃第77章 微型超級大國第150章 現(xiàn)實選擇第18章 猛然覺醒第63章 朋友第157章 將星隕落第159章 大部隊渡江第5章 軍事冒險第29章 嚴陣以待第279章 三大定律第3章 大難不死第160章 空中打擊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158章 二虎相爭第45章 深海猛龍第46章 逃命第44章 艦炮怒吼第131章 掃蕩第20章 政治聯(lián)盟第34章 公衆(zhòng)事件第82章 戰(zhàn)火再起第315章 文明義務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102章 破交作戰(zhàn)第76章 自知之明第63章 不可避免第21章 一鍋端第78章 船隊的喪鐘第127章 改進第54章 自亂陣腳第186章 及時醒悟第32章 拼光拼盡第71章 以進爲退第169章 亂戰(zhàn)第75章 真真假假第45章 宣傳戰(zhàn)第29章 相互指責第11章 經(jīng)濟圍剿第43章 格鬥戰(zhàn)鬥機第22章 大決戰(zhàn)第57章 戰(zhàn)爭決議第57章 戰(zhàn)爭決議第68章 歷史時刻第158章 最好的結果第6章 軍事化第79章 海灣第126章 多種手段第96章 瞞天過海第109章 未來第59章 空戰(zhàn)新面貌第193章 主旋律第64章 退與不退第104章 安曼會戰(zhàn)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32章 拼光拼盡第46章 海軍新銳第14章 宣戰(zhàn)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258章 金融戰(zhàn)略第78章 船隊的喪鐘第18章 不對稱戰(zhàn)術第30章 緊急攔截第96章 部署到位第59章 再接再厲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83章 空中遭遇第35章 合理搭配第212章 充分準備第3章 大難不死第51章 整軍備戰(zhàn)第96章 高調第106章 地面決戰(zhàn)第230章 理智決策第184章 強攻第87章 接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东省| 长武县| 曲阳县| 阿城市| 牟定县| 政和县| 涞水县| 临桂县| 抚顺市| 吴川市| 南皮县| 类乌齐县| 诸城市| 普定县| 宣武区| 永嘉县| 龙游县| 平潭县| 册亨县| 准格尔旗| 班戈县| 尼玛县| 延寿县| 武义县| 岢岚县| 佛教| 阿巴嘎旗| 松原市| 保德县| 化德县| 古交市| 镇赉县| 阿勒泰市| 科技| 永善县| 清镇市| 天全县| 汽车| 金沙县| 祁东县| 铁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