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那就誅九族吧(1)
剿滅大量倭寇無論怎樣都是大功一件,身爲鬆州刺史房海自然也想要在這筆功勞中分一杯羹。
房海很清楚房家雖然是世家大族卻缺少實打?qū)嵉墓彀恚逵窈庖残枰考业闹С郑梢哉f一拍即合。
或許,真讓房海領(lǐng)兵打仗那多半會輸?shù)膼K,但朝堂上的事情,便是洛玉衡和宋言加起來都比不上。
奏章怎麼寫,也是有講究的。
首先,不能寫無人傷亡。
大批倭寇進入寧平縣,你說一個人沒死,傻子纔信。所有人都會懷疑,你口中的大批是不是摻雜了水分,會不會只有零星幾個倭寇,即便是有京觀爲證,也會有人懷疑殺良冒功。
所以必須要死掉一批人。
但這個數(shù)字又不能太高,死的人太多,功勞都被抹平,說不得還要遭受懲罰。
其次,倭寇的數(shù)量要適當,這麼多人等著分功勞,幾千個倭寇哪兒夠?虛報戰(zhàn)功大夥兒都是這麼幹的,心照不宣。
當然斬首數(shù)翻個一兩倍就行,也不能太多,你要寫十萬倭寇白癡都不會信。
還要突出一下洛玉衡的功勞,哪怕寧皇和洛玉衡關(guān)係不睦那也是皇室成員,自家親妹妹率領(lǐng)護院斬殺倭寇,護佑一縣安寧,便是寧和帝也會覺得臉上有光,更有助於寧和帝收攏民心。
最後,稍稍描繪一下自己傷勢,這方面不用太多,過猶不及。
當然,還要誇一下寧和帝,若非寧和帝治理有方,怎會有官民一心共抗倭寇的壯舉?
這些可都是極珍貴的經(jīng)驗。
偌大的太和殿如同冰晶一樣安靜,能登上朝堂的都是老狐貍,若是往常有這樣一封戰(zhàn)報送上來,百官怕不是一大堆的馬屁便拍了上去,但現(xiàn)在事情牽連到了楊家,那就有點微妙了。
“諸位,這是鬆州刺史房海送來的奏章,你們怎麼看?”龍椅上,寧和帝輕輕咳了兩聲,似是牽動到了肺腔,眉頭便皺了起來。
一名官員站了出來:“回稟陛下,這戰(zhàn)報不可信。”
卻是工部侍郎郭彥昌。
寧和帝有些艱難的擡起眼皮:“哦,郭愛卿是懷疑倭寇的事情是房海虛構(gòu)的?”
“並非如此,倭寇應是真實,但不可能有一萬三千之衆(zhòng),區(qū)區(qū)一縣之地怎可能抵擋如此多的倭寇,還是在倭寇已經(jīng)入城的情況下,臣懷疑房海爲了戰(zhàn)功虛報數(shù)字,還請陛下嚴查。”
武將那邊不少人便皺起眉頭,看向郭彥昌的視線有些不善,這老東西,指桑罵槐是吧?
“那以郭愛卿的意思,要如何做?”
“可安排欽差,前往寧平進行調(diào)查,若是虛構(gòu),則奏表內(nèi)容便不足爲信。”
郭彥昌是想通過否定房海奏章上的數(shù)字,進而否定楊家三人的罪行。
眼看兒子被人質(zhì)疑,身爲尚書令的房德眼睛微閉,一言不發(fā),彷彿什麼都未曾聽到。
“咳咳……”
寧和帝又咳嗽了一聲,身旁的公公忙上前一步,輕輕拍著寧和帝的後背。過了一會兒,寧和帝的氣息這才順暢,擺了擺手那公公便退了下去。
“這奏章是半月之前收到的,我已經(jīng)安排內(nèi)侍前往寧平,帶回來的結(jié)果同奏章之上一般無二,甚至猶有過之。”寧和帝緩緩開口。聲音雖然不大,卻自有一股威嚴:
“寧平縣外,有京觀三座。”
“老林之內(nèi),白骨成山。”
“海邊附近尚能找到海船和倭寇屍體的殘骸。”
“寧平縣內(nèi),無人不怒罵楊嗣頁三人豬狗不如,直至今日楊嗣頁三戶人家一百多具屍體,還被曝屍城外,日日以屎尿溺之……”
“郭愛卿,這些調(diào)查,可夠?”
郭彥昌沒想到寧和帝的準備居然如此充分,一時不知該作何言語。就在這時,另一名官員站了出來,卻是隸屬於門下省的給事中李守善:“陛下,平民百姓大多愚昧無知,說的話做不得真。”
“若是楊嗣頁幾人當真和倭寇勾連,勢必做的極爲隱秘,又怎會讓百姓知道?”
這位更是連演都不演了,明擺著要爲楊家站臺。雖說楊嗣頁幾人已經(jīng)死了,但若是真要揪著這件事情不放,那問題可就大了。
四周便響起一陣給事中說得對,有道理之類的聲音。
寧和帝擡眸瞥了一眼李守善,臉上的表情逐漸變的憤怒,幾息之後忽然暴怒起來:“平民百姓愚昧無知?莫非這普天之下就你李守善一個聰明人,是不是?”
聲音嘶啞,已經(jīng)近乎咆哮。
很明顯,現(xiàn)在的寧和帝極爲憤怒。
雖說現(xiàn)在皇權(quán)式微,但寧和帝震怒的時候還是頗爲恐怖。
雄虎即便蒼老,那也是猛虎。
李守善面色唰的一下變了,噗通一聲便跪在地上,連呼不敢。
就在這時寧和帝又拿起御案之上的幾個信封用力一甩,直接甩在李守善的臉上:“這是內(nèi)侍在楊嗣頁家中搜到的他和倭寇聯(lián)絡的密信。” 明明是楊妙清聯(lián)絡的倭寇,爲何會出現(xiàn)楊嗣頁和倭寇的密信,大抵是因爲楊妙清是楊家嫡女,這種誅九族的罪過牽連太大,現(xiàn)在還不到徹底翻臉的時候。
“我這裡還有楊嗣頁的奏疏,李給事中,你要不要對比一下筆跡?”
話音到最後,已經(jīng)是森冷陰寒。
李守善身子跪在地上,瑟瑟發(fā)抖,不敢再言。
一時間,整個太和殿一片死寂,唯有寧和帝在咆哮:
“一縣縣令,縣丞,縣尉,三個父母官,三個!”
“居然全部同倭寇勾連,來戕害我大寧百姓,好得很,好得很啊。”
“這就是我大寧的官吏,面對楚國入侵,只知割地求和,只知歲幣歲布,只知讓朕認那楚皇爲叔……”
“面對我寧國百姓,卻可以勾連異族肆意屠戮。”
“這就是朕的肱骨之臣!”
“這就是大寧的朝堂棟樑!”
彷彿在發(fā)泄一樣的怒吼在太和殿中迴盪,羣臣噤若寒蟬,盡皆低頭不語。
唯有幾個老頭,眼觀鼻鼻觀心,面色一如既往的平靜。
寧和帝的情況有些不對,一番怒吼之後便氣喘吁吁,身子甚至都在微微搖晃。
太和殿中,喘息聲一直持續(xù)了很久才逐漸平息。
下方依舊是半點聲音都沒有。
寧和帝咧了咧嘴巴:“好,都不說是吧,那我說。”
“按照大寧律法,勾結(jié)外族戕害大寧百姓,致使近兩千人死亡,該當何罪?”寧和帝眼簾垂落,冷聲問道。
“當滿門抄斬。”一刑部侍郎顫顫巍巍的站了出來,小聲回答道:“只是,楊嗣頁,楊忠寧,楊成恩三人皆已經(jīng)被滅門,是以……”
寧和帝已經(jīng)懶得聽他的聲音,望向前方的一位老者:“趙公,你來說。”
一老者站了出來,眉頭緊蹙:“當誅九族!”
寧和帝重新坐回龍椅,貌似隨意的擺了擺手:“既然如此,那就誅九族吧。”
“啊,還是算了,朕向來寬仁,誅九族太過殘忍,不如……夷三族吧。”
嘶。
隱隱約約似是能聽到詭異的聲音。
把誅九族換成夷三族,你說叫寬仁?
你是不是對寬仁兩個字有什麼誤解?
單單從字面上來看,誅九族自是更加殘酷,然從實際執(zhí)行方面來看,夷三族纔是真正殘忍。
理論上,誅九族涵蓋高祖至玄孫九代親屬,但實際執(zhí)行的時候,往往因爲牽涉人員過多,最終會侷限於父系血親,母族妻族往往會被刻意忽略。
從歷史來看,名義上被誅九族的人有不少,但真正被執(zhí)行的幾乎沒有。
但夷三族不同,夷三族主要針對父族,母族,妻族三大核心,說三族就三族,不打任何折扣,便是出嫁的女兒,外祖父,外祖母也難逃一死。甚至連姓氏傳承也會被徹底抹除,便是朋友遠親也不得立碑祭祀。
楊嗣頁三人乃楊家旁支,同嫡支已有七八代的距離,便是夷三族也牽涉不到嫡支,但受此牽連會被誅殺的人也將會是一個非常誇張的數(shù)字。
數(shù)十甚至是上百個底層官吏將會被清理。
這些人職位不高,權(quán)力不大,卻也是楊家勢力網(wǎng)絡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若是少了這些人,楊家對地方上的掌控將會出現(xiàn)巨大的漏洞,那是楊家也會感覺頭疼的損失。
一個家族,若想真正的長盛不衰,所需要的不僅僅只是對朝堂的把控,地方上的影響也必不可少。
眼見寧和帝震怒,四周衆(zhòng)人無人敢言語,位於百官最前方的位置,一名六十多歲的老人終於站了出來。
這人,正是當朝中書令,楊和同。
雖已年老,然聲音依舊中氣十足,不急不緩,彷彿完全沒有受到之前緊張壓抑氣氛的影響:
“陛下,楊嗣頁已死,對他的處罰暫且不急,此次長公主……嗯,是寧平縣主同鬆州刺史抵禦倭寇襲擊有功,爲免有功之人心寒,朝廷應先進行封賞。”
寧和帝臉色也緩了下來:“楊太傅,不知該如何封賞?”
寧和帝還是太子時,楊和同便有太子太傅的頭銜。
“寧平縣主英勇無畏,赤膽忠心,守境安邦,當爲皇室楷模,或可恢復長公主尊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