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黨的黨魁,聽起來很少高大上的樣子。從明面上來看,錢謙益就是東林黨的總扛把子。
但其實他的實權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重要,錢謙益所擁有的清名,讓他被視爲東林黨的第一人。而這東林黨也不是後世的政黨。一定政黨的雛形都沒有。說到底也只是一個廣泛而又寬鬆的地域性的政治鬆散大聯盟。
東林黨的開山總瓢把子就是顧憲成,這人因爲得罪了最頂層的老大,就是皇帝他老人家,被罷官回家。
別的官員被罷官革職之後,都會在家低調幾年,等過幾年皇帝他老人家的氣消了之後,在走走同年,同鄉的門路。在力求再向組織靠攏。
但顧憲成他這人比較的聰明。回家之後,跟弟弟一起商量辦了個學校,也就是書院。講學也是一件好事,還能普及普及識字率什麼的。
但是這顧憲成講學就愛夾帶點私貨。沒事的時候,就說朝廷的壞話,這也可能是他被朝廷給罷官了。他的思想就變成了一個反朝廷主義。
這一講學就不得了了啊。兼職就像易中天講三國。一炮而紅啊。而且還是紅的發紫。
之後許許多多的不得志的啊。不得朝廷重用的。沒當上官的。朝廷不採用他們的政治觀點的人。就如同找到組織一樣,紛紛向他靠攏。團結在他的周圍。
在報紙出現以前,朝廷也沒有什麼控制全國輿論的這種概念。一切也只是按部就班的,照著以前的王朝那麼幹,地方性的輿論相當一部分掌握在士紳的手裡。
這顧憲成講學講的不得了。他這個書院還能抒發自己的政治理想。說朝廷這個不好,說朝廷那個不好。強烈要求朝廷鞏固關外的國防。降低商稅。提升士子的待遇等等等。
張居正新政被廢之後。明朝的國力。就慢慢的下降。對朝廷的各種施政設施不滿的大有人在。
這時候顧憲成在這形成一股朝廷你不行的政治浪潮。慢慢的也形成了一股政治力量。
他們天天在學院裡面。罵完這個罵那個。說他們的施政各種渣渣,然後說自己的政策各種好。
這種浪潮也很容易的就符合人們罵朝廷的思想。只要跟皇帝對著幹。他們就能出名。然後仕途就一路高升。說不定還能留名青史什麼的。所以大家也都願意在顧憲成的周圍。一起罵朝廷。反正他們也都是不受朝廷重視的人。降低商稅。反對礦監也都符合商人的利益。
這樣一種符合在野的官員的政治訴求,青年士子的改革朝政的決心。商人和地方士紳的利益的潮流,就形成了從萬曆一直到南明滅亡的東林黨。
簡單的來說,東林黨就是一幫成天空想應該怎麼改革制度。然後批判當政者。從而達到買名的效果。讓人們以爲他們才認同他們的觀點。他們才形成一種控制全國的整體輿論的力量。才能用控制的整體輿論來操縱朝廷的政治走向。
因爲東林黨自詡正人君子嘛。在整體的輿論裡面只有好和壞兩種情況。不會去細分其中的具體內容。那正人君子就是好的。就是正義的。
那當東林黨的正人君子一起指責朝廷的的某位大臣的不適的時候。那這位大臣就在整體的輿論裡面變成了一個壞人。那他不是壞人也成了壞人了。
這就是東林黨用輿論操控朝政的手段。後來朝廷的一部分大臣看他們這麼厲害,也加入了東林黨,這樣東林黨就是如虎添翼。朝野一結合。自然就是看誰滅誰。
只要是非東林黨的人。就被打人奸人小人的行列。這才逼的非東林黨的。地域性政治勢力。宣黨,浙黨,楚黨,齊黨。紛紛聯手。在後來就跟內廷形成了閹黨。跟東林黨形成兩大陣營?;ハ鄬χ鴰?。你死我活的政治狀態。
從萬曆年間的你消我漲。到崇禎皇帝字煤山上自縊殉國之後。南京的一幫東林黨可是更歡樂的奪取朝廷的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