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4章 財政危機

正如歷史學家黃仁宇所指出的那樣,中國明代的稅制是一種內斂的稅收政策,洪武年間帝國的稅收達到二千七百萬擔,從此就將此作爲一個定額確定下來,即使是新開墾的田地也不再起科。我們的帝國只想保持一種自耕農經濟的模式,一種簡省的社會管理方式,它並沒有考慮到人口會增加,也並無興趣將這個社會推到更高的模式。

不僅如此,朱元璋還制定了對商業徵收及其低廉的稅收政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僵硬的稅收政策越來越不適合帝國管理的需要,大量的農業人口轉成工商業人口,田地被拋蕪,以及大量的耕地轉種經濟作物,這些都使得農業上獲得的稅收越來越低,而佔經濟比重日益增大的商業稅卻沒有提升,這的確是一種奇怪的現象。

對於這種奇怪的現象黃仁宇和杜車別分別進行了解釋。黃仁宇認爲一是由於後世嚴格執行了朱元璋制定下來的政策,二是傳統儒家社會抵制徵稅;杜車別認爲是由於知識分子通過科舉以柔性的方式獲得了政權,而代表士紳利益的士大夫階層在稅收上採取了抵制的政策。應該說他們的觀點都有一定道理。

朱元璋制定的大部分政策都得到了嚴格的執行,這是因爲洪武的政策自然有先見之明,二是因爲存在於我們社會中的巨大慣性阻礙了變革,但這始終不是明代稅制無力的原因。對於朱元璋的不合理政策在後世得到糾正是正常的,並非不可更改。我們的傳統社會是個重農抑商的社會,因爲地理、氣候、河流決定了我們適合進行農業,不像歐洲以商業爲主,天朝的富饒又使得我們是個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對外界發生不了興趣,這些都決定了我們必須以農業爲主。一旦農業生產不穩定,帝國就會動盪不安,所以爲了限制農業人口轉入非農導致糧食減產,我們的社會對商業壓抑到了極點,帝國從來沒有徵收商業稅的概念,如果商業稅支撐了這個帝國,那麼這是可怕的,因爲它意味著重農抑商的國策開始搖搖欲墜。

儒家思想抵制徵稅也是正確的,因爲儒家的仁政正是反對役使民力,實際上低額的稅額無論對帝國還是對民衆都是消極的,它無法應對大規模的自然災害,也無法應對外敵的入侵,更無法應對曠日持久的兵變與民變,更會導致官員貪污情形,或導致大規模攤派,這點在晚明顯得更加普遍。

杜車別的看法也有其合理性。黃仁宇認爲雖然明代執行了僵硬的政策,但唐宋兩朝的稅收政策都能隨著情形的變化而更改,但明代卻不能如此,黃將其解釋成爲洪武限制其子孫改變其政策,黃的這種解釋有些牽強。實際上正像杜車別認爲的那樣,從明代中期開始,尤其到了晚明官僚集團日益成熟,其抵制變革的慣性益發強大起來,這裡面固然有私利的因素,但根本原因還是強大的慣性。明代官員雖然有士紳出身的,但也有很多貧寒之家,或者小地主出身,完全將其歸納到士紳行列也自有不妥之處。

明代賦稅的無力與僵硬最根本原因還是抵制變革的慣性太過於強大,歷史上的變革無不是以失敗而告終,寥寥成功者最後也是萬劫不復,背上一世罵名。商鞅、秦一世、王莽、桑弘羊、楊炎、王安石、阿哈馬莫不是如此,即使是君王也要背上千古罵名,就是在本朝也比比皆是,王振、劉瑾、張璁、張居正、魏忠賢莫不如此,他們死後都背上了罵名。

我們這個國家幅員遼闊、人口衆多、政事複雜,所能遵循的只能是治大國如烹小鮮,因循守舊、尸位素餐是爲官者應該遵循的準則,否則只能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自上而下的變革從來都是不可行的,我們所要做的只是等它爛掉,然後再讓歷史進行自下而上的方式進行重組,接著再進入下一個循環。商鞅變法成功得因於秦國的荒蠻,唐宋財政政策能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也得因於不是那麼強大的慣性,但到了明代,在強大而成熟的官僚制度面前,一切變革已是不可行,這不是任何君主或強臣能夠解決的問題。

歷史進入嘉靖年,這是個政治已死的年代。

我們這個帝國從它建國開始只能應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局面,一旦發生了幾件突發事件,它就會運轉不靈,甚至跌入崩潰,大約從正德年開始帝國的稅賦就已經開始運轉不靈。從這個時期,皇帝的開支開始增大起來,但每年給皇室的開支是定額,超過了這個定額,皇帝也無法,雖然這只是一個側面,但它反映出整個國家的財政週轉已經開始不靈活。

到了嘉靖朝,這種情況更加顯性起來?;实鄹淖冹氲湟幹疲瑢⒑芏嗪响氲捻椖扛臓懛朱?,這些分祀帶來祀廟的營建,皇帝爲了修道移居西苑,嘉靖一朝宮中連失火災,所有這一切都表明重修工程的浩大,這需要從雲貴運送木材,或者從南洋海面運送木材,更要命的是這些接連不斷的工程聘用了數以萬計的工匠,除了要支付工錢,還要從南方調運糧食來供給。

不僅如此,北方抵禦蒙古,南方剿倭都是連綿不斷的軍費開支,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解決財政危機成了帝國的當務之急。對於解決財務問題,帝國主要採取三項措施:削減宗室、勳貴、官僚、軍隊以及政府的行政開支,乃至皇帝自己的開支;在江南征收附加稅;清理兩淮的鹽政。

削減開支、節約成本本就是杯水車薪,而且導致了嘉靖朝宗室、軍隊的騷亂,以及官員們的欠俸問題,節流從來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它甚至在以後的時間裡會引起更大程度上的反彈;在江南征收附加稅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這個地方長期受倭患,加上不斷的水災、旱災使得這項政策最終也是難以爲繼;而清理兩淮鹽政,徵收餘鹽稅卻成了嘉靖朝應對財政危機的一個亮點。

帝國的食鹽是由全國的竈戶在各大鹽場生產,政府將食鹽收購後再賣給持有鹽引的商人,每年生產多少食鹽是按照人口數覈定的,一旦覈定就不輕易更改,這些覈定的鹽叫定鹽。但竈戶在生產定鹽之外通常也生產餘鹽,這些餘鹽就由商人收購,然後拿到市場上去出售,但商人需要向政府交納一定的稅額,稱爲餘鹽稅。嘉靖朝,兩淮的餘鹽稅是60萬兩白銀,這是一種定額,商人可以在這60萬兩框架內肆意買賣餘鹽,這就給餘鹽的生產、買賣大開方便之門。爲了獲利,竈戶加大了餘鹽的生產,鹽商加大餘鹽的買賣,甚至出現了正鹽銷售不出去,或者正鹽以餘鹽的名義買賣,在這種情況下,正鹽的生產、銷售無疑受到影響,帝國的鹽政有遭到破壞的危險。

鄢懋卿是江西人,嘉靖二十年的進士,由行人司行人擢升御史,後依附嚴嵩獲得提拔。嘉靖朝爲了清理鹽政,對付財政危機,讓鄢懋卿總理兩淮、兩浙、長蘆、河東四大鹽運司鹽政。鄢懋卿南下巡鹽後加大了對餘鹽的清查力度,並將餘鹽稅的定額由60萬兩白銀提高到100萬兩白銀,在這種情況下鹽商迅速跟鄢懋卿交惡,朝中以徐階爲首的一黨乘機加大對鄢懋卿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鄢懋卿很快被免去巡鹽御史的職務,餘鹽稅又重新恢復到60萬兩白銀的定額。

從這裡可以看出,嘉靖朝應對財政危機的辦法都無實際效果,中樞應對財政危機最終仍是採取拆西牆補東牆的措施,這些都使得嘉靖後期的時局是那麼艱難,但這也使得朝野認識到需要有所變革,這種危難的局面正是給後世的“一條鞭法”奠定了基礎。

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21章 宣德皇帝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14章 正統論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23章 宦官崛起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64章 財政危機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39章 成化新風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68章 嚴嵩之死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33章 英宗時代第49章 大規模的政治請願活動第72章 嘉靖時代第51章 正德南巡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51章 正德南巡第21章 宣德皇帝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33章 英宗時代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15章 永樂之治第15章 永樂之治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23章 宦官崛起第6章 李善長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43章 歷史進入正德年第33章 英宗時代第68章 嚴嵩之死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32章 曹石兵變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39章 成化新風第51章 正德南巡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5章 帝國治理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
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21章 宣德皇帝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14章 正統論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23章 宦官崛起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64章 財政危機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39章 成化新風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68章 嚴嵩之死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33章 英宗時代第49章 大規模的政治請願活動第72章 嘉靖時代第51章 正德南巡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51章 正德南巡第21章 宣德皇帝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33章 英宗時代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15章 永樂之治第15章 永樂之治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23章 宦官崛起第6章 李善長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43章 歷史進入正德年第33章 英宗時代第68章 嚴嵩之死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32章 曹石兵變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39章 成化新風第51章 正德南巡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5章 帝國治理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当雄县| 龙海市| 潜江市| 商城县| 福州市| 崇文区| 巴楚县| 伊春市| 呼玛县| 肥西县| 汽车| 丽水市| 崇左市| 泽库县| 岢岚县| 泸定县| 武威市| 怀仁县| 呼和浩特市| 平塘县| 英山县| 克拉玛依市| 鄂伦春自治旗| 彰化县| 达孜县| 文山县| 舟山市| 凉城县| 玉溪市| 确山县| 汾西县| 安西县| 通道| 平顶山市| 嘉定区| 岳阳县| 兰州市| 云和县| 日喀则市| 太康县| 喜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