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

隆萬時期一些重大的事項都在同時推進,除了南北開關(guān)外,帝國的軍事組織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這種變化是戚繼光將他在南方練兵的經(jīng)驗帶到了北方,最終提升了北方軍隊的戰(zhàn)鬥力和鞏固了北部防務(wù),這對於帝國來說意義是重大的,它支撐了萬曆朝的幾場戰(zhàn)爭,並使日後帝國的軍事體系不至於那麼崩壞。

海瑞是文官中的特殊,戚繼光是武官中的特殊,海瑞的成功在於他無黨,戚繼光的成功在於有人賞識,譚綸就是戚繼光的賞識者。譚綸是一位很有特點的官僚,他是文官出身,但是卻喜歡軍事,當海盜侵入南直隸和浙江的時候,他曾親自組織隊伍前去作戰(zhàn),一度親自在戰(zhàn)場上與倭寇搏殺,此後一直到福建巡撫位置上的他始終跟御倭聯(lián)繫在一起。他的身上不具備一般文官的酸腐之氣,卻有著武將的豪爽。整場御倭戰(zhàn)爭,譚綸跟俞大猷、戚繼光都是同等性質(zhì)的人物,但由於他的文官身份,歷史對此並無過多註解。

當譚綸巡撫福建的時候,他將戚繼光從浙江召來任福建總兵,兩人一起收復了興化、仙遊,結(jié)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御倭戰(zhàn)爭。之後譚倫又相繼總督陝西、四川、兩廣等地,隆慶元年,譚綸成爲薊遼總督,開始負責薊州至山海關(guān)一線的防務(wù),來到這樣一個軍事重地已經(jīng)不是南方可以比擬,尤其是隆慶和議之後,宣大、陝西之地再也無戰(zhàn)事,這個時候薊鎮(zhèn)的位置卻又突兀出來,因爲這裡偶爾還會發(fā)生不受約束的朵顏部和圖們汗騷擾事件,這個時候,譚綸將戚繼光調(diào)到薊鎮(zhèn)來擔任總理薊遼、保定、昌平軍務(wù)官。

譚倫給戚繼光安排了這樣一個職位,這屬於之前沒有的慣例,之所以要這樣做,是想讓戚繼光管轄範圍寬一些,能夠多做些事情。戚繼光來到後,當?shù)貙㈩I(lǐng)們多不聽他的指揮,不久,薊州總兵被調(diào)走,戚繼光還是獨掌本地防務(wù)。這後面的一切都是張居正在操作。

譚綸和戚繼光無疑是幸運的,他們在薊鎮(zhèn)這個地方可以爲所欲爲,可以充分將他們的想法付諸實施,因爲他們背後有張居正在打點一切,而張居正背後就是皇上,這使得譚綸和戚繼光不用操心政治,只負責軍事,在這方面,兩人無疑是幸運的,而嘉靖朝的那些文臣武將們則沒有那麼好的運氣。

張居正用譚綸、戚繼光正是想對帝國的軍事組織進行改組,具體實施的方略就是參照戚繼光南方練兵的經(jīng)驗,建立攻防一體的作戰(zhàn)體系,但這跟南方不同,北方的士兵對他這個從南方來的人並不買賬,況且薊鎮(zhèn)這個地方的士兵向來跋扈不服管束,戚繼光慢慢的感覺到若想調(diào)教好這些士兵是不可能的,他的心中產(chǎn)生了一個大膽的設(shè)想,那就是將浙江的原班人馬帶到薊鎮(zhèn)來。

這種想法是非常危險的,本來戚繼光在南方靠帶私兵作戰(zhàn)就受到非議,現(xiàn)在竟然要將這些私兵帶到薊鎮(zhèn)來,往大的方面說此舉等同於謀逆,但時代不同了,隆慶皇帝和張居正充分信任戚繼光,加上那位令所有人懼怕的高拱,他們都是改革派,他們都是爲了帝國著想。

戚繼光的想法很快得到批準,他將這些北方的將士完全拋棄,另起爐竈。開始調(diào)過來的是三千浙兵,不久增加到兩萬人,他以這些浙兵爲統(tǒng)率,再輔以北兵,這樣戚繼光的練兵方略纔可以順利推進下去。

戚繼光本來的想法是練成強大的戰(zhàn)兵,以騎兵爲主,以徹底打垮蒙古人的戰(zhàn)鬥力爲目標,但這個時候已經(jīng)不是永樂時代,戚繼光對付倭寇的那一套用來對付蒙古人並無效果,況且朝廷和蒙古已經(jīng)達成和議,再進行戰(zhàn)爭已經(jīng)不合時宜,所以最終決定的練兵方略是以防禦爲主。

戚繼光依靠的主力還是他從南方帶來的那個混成旅,一個以步兵爲主力的混成旅,這個混成旅包括戰(zhàn)車、步兵和騎兵,作戰(zhàn)的時候先將戰(zhàn)車排一行,戰(zhàn)士先用戰(zhàn)車上的佛朗機炮開火,然後再將鳥銃放光,接著步兵出擊,這些步兵包括藤牌手和長槍手,步兵攻擊完畢後,騎兵再出擊。戚繼光一共建立了七個這樣的混成旅,每旅馬步兵加一起有七千人,重輕戰(zhàn)車有三百餘輛,戚繼光將這七個混成旅放在京畿周圍拱衛(wèi)。

戚繼光的練兵方略究竟有無效果我們不得而知,因爲不久朝廷便跟蒙古實現(xiàn)了和議,我個人認爲戚的這一方略對付蒙古騎兵效果並不大,因爲他們不是南方的步兵倭寇。

在戚繼光鎮(zhèn)守北部邊防的15年,雖然有張居正的支持,但是他面臨的壓力也很大。北兵看不起南兵,北兵經(jīng)常將南兵的功勞居爲己有,那些世襲的軍戶看不起這些從南方來的募兵,對於這些問題張居正總是讓戚繼光以忍讓的方式解決。

張居正對於譚綸和戚繼光的支持的確是無私的,張居正給戚繼光提供大量的資金用於購買軍火、馬匹、兵器,而其他軍鎮(zhèn)則沒有這種待遇,張居正還要求戚繼光屬地的文官不要干預戚繼光的軍務(wù),對於當?shù)胤磳ζ堇^光的將領(lǐng)張居正總是不動聲色的將其調(diào)走,對於朝中反對譚綸和戚繼光的官員張居正也都將他們統(tǒng)統(tǒng)調(diào)到地方。張居正和譚綸、戚繼光的私人信件來往十分頻繁,張居正經(jīng)常讓譚倫和戚繼光按照他的意思上奏摺,然後再由自己票擬,報馮保批紅。

當譚綸死後,戚繼光對張居正的依賴更加強烈,在張居正返回家鄉(xiāng)葬父期間,戚繼光竟然惴惴不安,他自己心裡明白自己完全是靠著張的庇護,一旦張這個靠山倒了,自己也就什麼也不是了。他去信給張居正表達了他的擔憂,張居正對戚繼光進行了安撫,在信中張居正說道接替譚綸的是樑夢龍,樑是自己人。看見首輔對自己如此信任,戚繼光竟然在衆(zhòng)目睽睽之下派了一隊鳥銃手保護張居正南下,而張居正竟然也坦然接受。

張居正對戚繼光的過分關(guān)懷的確是不恰當?shù)模@會令其他邊鎮(zhèn)的將士們寒心,也會加劇他們跟戚繼光的矛盾,而張居正寫給戚繼光的信件也會作爲日後羣臣倒張的重要證據(jù),因爲在本朝中樞結(jié)交邊將乃是大忌,宦官汪直和首輔夏言都曾犯了這樣的大忌。

在邊關(guān)並無戰(zhàn)事的情況下,戚繼光逐漸將心思放在修建長城上,在張居正和戚繼光的推動下,薊鎮(zhèn)到山海關(guān)一帶的長城在徐達修建的基礎(chǔ)上又加固了。

對於一個喜歡真刀實槍的將軍,戚繼光在薊鎮(zhèn)的15年過的並不愉快,他只好將自己的過剩精力發(fā)揮在不斷的練兵上。當張居正死後,戚繼光很快被改任廣東總兵,雖然這個位置依然顯赫,但對於戚繼光來說無疑是貶黜,他很快成爲一個被帝國遺忘的人,也許只有在東南滅倭的那段時間纔是他一生真正的輝煌。沒有戰(zhàn)爭的生活對於一名武將來說的確是悲劇。

戚繼光雖然在寂寞中死去,但是他留下的薊鎮(zhèn)班底卻在萬曆朝幾場大的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光和熱,這些南兵老實、低調(diào)、吃苦,從不爭功,很多硬骨頭都是他們?nèi)タ小?

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68章 嚴嵩之死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21章 宣德皇帝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13章 內(nèi)戰(zhàn)爆發(fā)第14章 正統(tǒng)論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3章 領(lǐng)袖劉福通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72章 嘉靖時代第72章 嘉靖時代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23章 宦官崛起第51章 正德南巡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25章 帝國駛?cè)朕D(zhuǎn)折年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32章 曹石兵變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diào)整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25章 帝國駛?cè)朕D(zhuǎn)折年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14章 正統(tǒng)論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72章 嘉靖時代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49章 大規(guī)模的政治請願活動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15章 永樂之治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64章 財政危機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zhuǎn)折點第23章 宦官崛起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15章 永樂之治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43章 歷史進入正德年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25章 帝國駛?cè)朕D(zhuǎn)折年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diào)音符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64章 財政危機第23章 宦官崛起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
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68章 嚴嵩之死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21章 宣德皇帝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13章 內(nèi)戰(zhàn)爆發(fā)第14章 正統(tǒng)論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3章 領(lǐng)袖劉福通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72章 嘉靖時代第72章 嘉靖時代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23章 宦官崛起第51章 正德南巡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25章 帝國駛?cè)朕D(zhuǎn)折年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32章 曹石兵變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diào)整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25章 帝國駛?cè)朕D(zhuǎn)折年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14章 正統(tǒng)論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72章 嘉靖時代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49章 大規(guī)模的政治請願活動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15章 永樂之治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64章 財政危機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zhuǎn)折點第23章 宦官崛起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15章 永樂之治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43章 歷史進入正德年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25章 帝國駛?cè)朕D(zhuǎn)折年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diào)音符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64章 財政危機第23章 宦官崛起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惠市| 鄂伦春自治旗| 芦山县| 霸州市| 泗洪县| 托克托县| 宁海县| 罗山县| 大姚县| 安义县| 微博| 江源县| 饶平县| 烟台市| 凤台县| 崇文区| 兴城市| 崇义县| 普安县| 盖州市| 灵丘县| 商都县| 双辽市| 康平县| 海安县| 神池县| 阿瓦提县| 绥化市| 醴陵市| 巴林右旗| 旬邑县| 兖州市| 稻城县| 清苑县| 庆阳市| 武平县| 恩平市| 从化市| 汉川市| 东乌珠穆沁旗| 安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