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陳子衿的這個請求,九闕剛開始感到有些意外,但很快就反應過來。
這對於現在的陳子衿來說確實是個好辦法。
不過,她並沒有一口答應。
“要待在我身邊很難。你要吃很多苦,走很多路,甚至到最後會發現一無所有。即便如此,你也願意待在我身邊做事?”
“小民願意!”
陳子衿一丁點兒猶豫都沒有,當機立斷的答應。她知道能跟在太女殿下身邊做事是一件多麼光榮的事情,如果自己沒有之前進獻銀礦的功績,根本連提出這個請求的機會都沒有。
正因如此,她纔要好好把握住。她被抓到南羽國宮廷這麼多年,在大景毫無建樹,若是就這麼孑然一身的回去,就算家人願意全心全意的接納,她自己也不願意。
重新回到家鄉和親人身邊,她不是爲了貧苦度日和聽旁人閒言碎語的。
她要過上比以前更好10倍的生活!
只有這樣,那些閒言碎語纔到不了她和家人耳邊。
陳子衿十分清醒。這會兒一點兒隱瞞的意思都沒有,誠懇的剖析自己。
“殿下,我不是心思單純的人,如果真是單純的人,也不會在異國他鄉活到這個時候。我想過的好,至少要比以前好的多。否則我忍辱負重,茍且偷生了這麼多年,意義何在?”
這是一個有野心並且有勇氣將之付諸行動的人。九闕並不討厭這樣的人,因爲她自己也屬於這個行列。
“你現出銀礦位置有功,我會給你這個機會,但能不能留下,就要看你自己的能力了。”
“多謝殿下!”
陳子衿猛然扣頭,眼中淚光閃爍不止。她確實有無盡的野心要實現,但更多的是對這位太女殿下的憧憬與嚮往。
她一直都不是個安分的女子,大難不死,自然要爲自己的將來多做打算。但她確實是發自內心的憧憬這位殿下。若日後能追隨殿下,甚至更進一步,能站在殿下身後。那將是多麼快樂的一件事。畢竟她們家殿下可是古往今來,開天闢地頭一位太女殿下,也將是大景國無人能否認的第一位女皇!
能用自己的這雙眼睛親眼見證歷史的誕生,怎能不激動呢?
陳子衿怎麼想的暫且不說,總之這次攻打南羽取得了想象中的勝利。成功找到了銀礦的位置,並且發現堆的比屋子還高的已經冶煉完成的銀錠之後,九闕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從建立海軍開始,直到現在,花費了這麼多年時間,爲的不就是這個嗎?
聽到身後傳來震天響的歡呼聲,九闕也按捺不住喜悅。出海好幾個月,也是時候該回去了,畢竟父皇的書信那是一封接著一封。往常出遊,回去之後總會給父皇帶禮物。這次自然也不例外,不過這次的禮物有些多了……
一個月後,大景軍隊凱旋而歸,太女殿下自然要帶著海軍首領們回京領賞。此前對於太女殿下親自出徵,朝中自然會有一些反對的聲音。他們當然不是反對九闕這個人,只是反對她貿然出行,面臨危險的舉措。
畢竟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九闕如今的身份又何止是千金之子那麼簡單?
因此大夥兒都卯足了勁兒,準備等太女殿下回來之後參她一本。尤其是在大朝會上看到那些跟著殿下一起出徵這會兒還滿臉傻笑的同僚之後,心中那股酸澀之意更是難以掩蓋!憑什麼你們能跟著太女殿下出徵?!
不僅能出去放風,還打了好大一場勝仗,日後必定要載入史冊,而他們卻要苦逼兮兮的留在朝中,繼續處理各種繁雜事務?
這批人中竟然以景泰帝的表現最爲突出。這些年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景泰帝準備讓太女殿下繼承大統。再加上四個皇子只剩下一個還半死不活的。除了太女殿下也沒別的人可以扶持呀,因此大家也不講究什麼從龍之功了,反而各司其職,將朝廷維持的很好。
或許是因爲日子過得順暢,盛世已然來臨,景泰帝越發小孩兒心性了,這會兒看著九闕滿臉的不高興。
諸位臣子經過這麼多年的磨合,當然不會認爲這是陛下對太女殿下失望。
果不其然,下一刻,大夥兒就聽到景泰帝不滿的聲音。
“太女這一走就是小半年,當真瀟灑至極。不過將家中的老父親置於何地?可憐你的老父親在家每日盼望,太女卻在外面瀟灑快活,說說,你該當何罪?”
諸位臣子只當自己聾了瞎了,什麼也看不到聽不到,十分恪守爲人臣子的本分。
九闕十分熟練的順毛捋。
“父皇請恕罪,都是兒臣的錯。”
景泰帝本來還想發發小脾氣,但是見九闕跪在地上又十分不忍,連忙讓她起來。
這孩子怎麼就這麼實心眼兒呢?
他也就是抱怨幾句罷了,怎會真生她的氣?
這麼多年過去,這孩子還是一如既往的赤子之心啊。
九闕見狀趁機奉上自己的禮物,回來之前她也將在南羽頗多斬獲之事上奏給景泰帝,不過因爲要給父皇一個驚喜,並沒有說具體數額,只是奉上了許多珠寶珍玩。
“……繳獲白銀一百七十萬兩,望父皇能盡歡顏。”
“嗯嗯,你能平安回來就什麼?!多少?你說多少?!”
底下臣子原本想裝聾作啞的,但是聽到這個數字之後不少二品以上的大臣都忍不住嗆咳,險些把自己給嗆死。
多少?
太女殿下剛纔說多少?
難道是他們年紀大了,耳聾眼花?
這個數字是真的嗎?
而且殿下說什麼?
這只是繳獲的現金數量,她還在南羽國發現了一座儲量巨大的銀礦?
景泰帝砸吧砸吧嘴,還沒從巨大的震驚中回過神來,就看到他那平日裡冷酷的彷彿貔貅一般只進不出的戶部尚書,這會兒臉笑的跟朵浪漫的老菊花一般,讚揚稱頌之句從他嘴裡不斷的吐出來,誇的大傢伙一愣一愣的。
這,咳,哎呦,戶部尚書這會兒爲了將這批銀子以及日後源源不斷產出的銀子都收入戶部,可是一點兒臉都不要了。
但是!
朝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哪一部不缺銀子?
大家併肩子上啊,搶到自己碗裡的纔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