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 。皇宮一處偏僻的院落。
崔瑾辰白衣,束髮,立在庭前,手持一卷書,默默背誦。
一小太監(jiān)探頭探腦的在‘門’口看了半晌,見四下無人,忙上前在崔瑾辰耳邊低語幾句。
崔瑾辰眼神一亮,從懷裡掏出一張銀票,扔到小太監(jiān)手中道:“人在何處?”
小太監(jiān)滿意地瞅了一眼銀票的面額,笑道:“巳時(shí)一刻,在宮‘門’口。趙公子快想想辦法吧。”
崔瑾辰沉‘吟’道:“這會皇上上朝可還結(jié)束了?”
小太監(jiān)朝長‘門’宮方向看了看,笑道:“今兒個(gè)十五,太后臨朝,估‘摸’著不會這麼快。”
先帝過世,留下口諭。因太子年幼,凡軍國大事,權(quán)取皇太后及高相處分。且太子未成年時(shí),皇太后可逢初一,十五或有國家大事時(shí),臨朝聽政。
新帝登位後,太后極少出現(xiàn)在皇室宗親,文武百官面前。但每逢這兩日,必盛妝與新帝同行。
崔瑾辰待小太監(jiān)走後,暗暗思慮開來。
……
太和殿位於皇宮中路,殿宇雄偉壯麗,莊嚴(yán)肅穆。
三尺見方的大青石磚,拼貼無縫,中間光潔如鏡,四周琢磨出四喜如意雲(yún)紋。百官分列而站。
大殿之上,趙靖琪一身黃袍,氣宇軒昂的端坐於龍椅之上。
龍椅之後,置六十四扇寬大屏風(fēng),上繡騰龍展鳳。屏風(fēng)後,李太后身著朝服,頭戴珠翠,面無表情的看著階下諸人。
“回皇上。今‘春’西北一帶大旱,久未有雨,農(nóng)民今秋收成,恐降三成。臣以爲(wèi),西北賦稅需得下降兩成。百姓方可度過難關(guān)。”
上奏的是中書‘侍’郎胡武。此人年方三十有六,文弱書生一個(gè),偏取了個(gè)威武孔有的名字。景德十四年探‘花’,師從崔家。
“這……高相有何見解?”趙靖琪只覺頭疼,把難題拋給了相爺。
高則誠緩緩而出:“臣以爲(wèi)降稅一事,非同小可。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如何降,降多少,需得三思而後行!”
胡‘侍’郎垂頭看了腳下一眼,高聲道:“皇上,高相所言雖有幾分道理。然災(zāi)情迫在眉睫,倘若三思而後行,只怕百姓日子難熬。臣以爲(wèi),當(dāng)機(jī)立斷方是上策。”
高相頓了頓,淡淡一笑道:“先帝在時(shí),因西北常年有災(zāi),賦稅一降再降。若再降……只怕引得莘國其他地方有異,胡‘侍’郎憂國愛民是好事。但政令並非兒戲,法典條文擺在那兒,便是要降。得講究方式方法,而不是盲目行事。”
胡‘侍’郎冷哼一聲:“敢問相爺,有何良策?”
“一時(shí)半刻,何來良策?”
高則誠在朝中一向呼風(fēng)喚雨,似今日這般令他當(dāng)堂難看之事,還從未有過。更何況這人還是崔氏‘門’生。高則誠心下微有不快。
“沒有良策,還談什麼方式方法。談來談去。白耽誤時(shí)間!”胡‘侍’郎也不知哪來的膽量,嘟嘟囔囊說了一嗓子。
高則誠似被人打了一悶棍。昏暗片刻,臉‘色’漸有‘陰’沉之勢。
衆(zhòng)百官見狀,向看胡‘侍’郎的目光帶著幾分探究之‘色’,有那嗅覺敏銳之人,已觸覺到高,崔二大世家之間,似有什麼發(fā)生了變動。
“母后?”
趙靖琪蹙眉瞧著階下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吵得他腦仁疼,不由身子微微後仰,低聲求助。
李太后微微頷首,以示他稍安勿躁。
趙靖琪心頭一鬆,長舒一口氣。心道這初一,十五兩日上朝,有母后在,就是好啊。
李太后輕咳一聲。
大殿之上頓時(shí)鴉雀無聲,幾十雙眼睛都注視在屏風(fēng)之上。
“錢御史,此事,你有何看法?”李太后柔和不失威嚴(yán)的聲音緩緩響起。
錢寅上前一步,忖度太后此舉用意,小心謹(jǐn)慎道:“臣以爲(wèi),此稅不應(yīng)降。”
“噢,如何不應(yīng)降?”李太后似饒有興趣,悠悠的追問了一句。
錢寅一聽太后如此說話,心下十分得意。
“如高相剛剛所說,先帝在時(shí),對西北的賦稅已格外開恩,比南方已低三成。若再降,南方百姓勢必不情願。今‘春’旱災(zāi),不過一季,豈有從‘春’旱到冬的道理?臣以爲(wèi),減稅,不過是那些個(gè)刁民無賴懶惰的藉口。故不應(yīng)該降。”
此言一出,高相,胡‘侍’郎臉‘色’微變。
李太后長出一口氣。
“錢御史這話,深得哀家之心。先帝在時(shí),勤政愛民,對百姓多有體恤。西北賦稅之低,是莘國百年來前所未有。災(zāi)害年年有之,南方有水災(zāi),北方有雪災(zāi),無一年斷過,爲(wèi)何這兩處百姓便能安居樂業(yè)呢?可見降稅並非良策。”
胡‘侍’郎心有不甘,寸步不讓道:“回太后,西北之地,原本就貧瘠,山多水少,與南方不同……”
“胡‘侍’郎,再貧瘠又怎比得過北邊的魏國,西邊的岐國。我可聽說這兩國的賦稅,可比咱們莘國要多啊!”錢御史打斷道。
“錢御史,國情不同,如何同日而語?”胡‘侍’郎反‘脣’相譏。
“依下官看,不是貧瘠少水的原因,而是民刁人懶的原因。”
錢寅咄咄‘逼’人道:“我聽說胡‘侍’郎的祖籍便在那裡,胡‘侍’郎不會是想因公徇‘私’吧!”
“你!”
胡武怒目相斥:“簡單不知所謂!”
不等錢寅開再口,胡武轉(zhuǎn)臉向皇帝、太后大叫冤屈:“皇上,太后!臣祖籍在西北不假,然爲(wèi)臣之德,應(yīng)以江山社稷爲(wèi)重。錢御史在朝堂之下,放此惡言,辱臣品‘性’,還請皇上、太后睿斷!”
堂上爭執(zhí)已如此‘激’烈,李太后卻沉‘吟’著並未出聲。
趙靖琪到底年輕,沉不住氣,一張俊臉漲得通紅。想開口,卻不知如何安撫,想呵斥,又不知該呵斥誰。
高則誠見狀雙眸微睞,上前一步冷笑道:“錢御史。就事論事,何必以已度人?”
錢寅對上高相,自然不敢放肆,恭敬道:“高相所言極是!”
李太后見火候差不多了,面‘色’如常道:“好了,都是爲(wèi)了江山社稷。爲(wèi)了朝庭百姓。此事不必再議了。高相爺!”
“臣在!”高則誠深揖行禮。
“下令西北各城官員,積極抗災(zāi),幫百姓渡過難關(guān)。”
“臣遵旨!”
高則誠微微低頭蹙眉,退回原位。如此輕飄飄的一句話,只怕是……目光向胡武看去。未曾想胡武正向他看來,兩人一對視,胡武鼻子冒出一股冷氣,扭過了頭。
高則誠目‘色’一黯,心中微有‘波’瀾。
趙靖琪見事情終於議完,忙朝小松子打了個(gè)眼神。
“退朝!”鬆公公尖銳的聲音響徹大殿。
……
“胡‘侍’郎留步!”
就在胡‘侍’郎腳邁出朝堂的一瞬,高則誠低聲喚道。
胡武身形一頓,回首冷笑道:“相爺有何吩咐?”
“久未與胡‘侍’郎飲酒。不知今日可有暇?”
自打崔氏去逝後,高則誠隱約覺得,朝堂上崔氏‘門’生並不像從前那般。對他響應(yīng)從風(fēng),甚至有漸漸孤立的趨勢。
今日朝堂之上,高則誠駁了胡武的奏章,雖出於朝政的考慮,並無半分‘私’心,他思忖半晌。仍有心修復(fù)緩和一下局面。
胡武靜看高則誠半晌,笑道:“謝相爺擡愛。在下還有要事在身,先走一步。”
“胡武!”
高則誠負(fù)手道:“你可是怪我早朝之上……”
“豈敢。豈敢。相爺言重了。政見相佐,如同吃飯飲酒,不過是平常事罷了。我們官輕言弱,比不得相爺臨終受命,一言九鼎。道不同不相爲(wèi)謀,胡武告辭!”胡武說罷,甩袖而去。
“如此囂張跋扈之人,相爺豈可與之爲(wèi)伍。今日下官作東,請相爺過府一飲?”錢寅不知何時(shí),悄無聲息的站在高相身後,一臉的諂媚相。
高則誠高深莫測一笑,笑容辨不出情緒。
“錢御史請!”
“相爺您先請!”錢寅心下一喜,恭身道。
兩人相視一笑,並肩前行。身後有眼‘色’的百官,紛紛跟隨其後。也有那不屑一顧的,繞過高相身側(cè),與胡‘侍’郎走在一處,一左一右端的是渭涇分明。
……
李太后站在太和殿正‘門’,望著階下明顯分面兩派人馬的百官,想著這些時(shí)日朝堂上的暗流涌動,笑得意味深長。
百官同心,則君危;御人之道,只須讓其此消彼長,一擡一壓,一切盡在君王之手
趙靖琪見母后目光幽遠(yuǎn)而深長,隨著那目光瞧去,未看出有何特別之處,笑問道:“母后在瞧什麼?”
李太后偏過臉,看著這個(gè)一無所知的兒子,柔聲道:“沒看什麼。”
“母后,以後若得空,常替兒臣坐鎮(zhèn)朝堂,何必只拘泥於初一,十五?兒子得母后坐鎮(zhèn),萬事心定。”
“傻孩子,母親是一介‘婦’人,如此這般出入朝堂已是壞了祖宗規(guī)矩,豈可日日如君王般上朝。”李太后撫著兒子的手道。
“母后才幹,不輸兒臣,夕日父皇在時(shí),母后也常幫父皇批閱奏章,怎的到了兒子這裡,便是壞了祖宗規(guī)矩。”
李太后慈愛道:“你是你,先帝是先帝。你父皇身子不好,母后幫他,是心疼他的身子。”
趙靖琪一想到那些堆積如山的奏章,和滿朝難纏的文武百官,太陽‘穴’突突的疼,撒嬌著扯著李太后的袖子道:“母后,朕最近也常常感到倦怠,四肢無力。”
李太后伸出纖纖‘玉’手,點(diǎn)上皇帝的額頭,嗔罵道:“皇帝啊……誰在哪裡?”
眼角的餘光瞥見一個(gè)身影立於階下,李太后厲聲喝道。()
ps:三更奉上,包子的腦子已一片‘混’‘亂’。
朝政之謀,最是難寫,卡文卡得實(shí)在是**。
推薦朋友的一本書:
書號:3425037
簡介:重活一世的蘇青黛本想做個(gè)‘混’吃等死的七小姐,順帶的報(bào)報(bào)仇,救救人,哪知自家爹爹嫌她吃太多,竟要把她嫁給一個(gè)懶王爺,這可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