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孩子們是在說謊話吧?可偏偏那些食物啊酒的,就整整齊齊地擺在裡面,如果裡面沒人,要通過一個胳膊都塞不過的瞭望孔把這些東西從下到上碼放的如此整齊,如何也解釋不通。
可部隊領導不信這個邪,當即下令,就算掘地三尺,也要把這個人給找出來。
於是就派了幾個戰(zhàn)士,拿了工兵鏟在碉堡內(nèi)向下挖去。
剛挖了一米不到,還就真挖到東西了,一截人的大腿骨。
再接著挖,慢慢地一整具骨架被起了出來。
骨架下面還有一個小木箱子,裡面是滿滿一箱子的漢陽造子彈,也就是孩子們手裡拿的那種。
最後經(jīng)過專業(yè)人員的鑑定,從孩子們手中收上來的子彈,和挖出來的這箱子彈,是同一批生產(chǎn)的。
原該是裝滿1500發(fā)的子彈箱內(nèi)並不夠數(shù),只有1446發(fā),差54發(fā),而孩子們手中所有的子彈,包括走火的那一顆,剛好是54發(fā)。
故事到這裡就結(jié)束了,部隊當晚來當晚就撤走了,臨走時又把碉堡填平,把石門重新堵上。
至於那具屍骨是誰,孩子們手中的54發(fā),究竟是不是這個箱子裡缺少的那些,恐怕要問那具屍骨才能知道了。
那個碉堡至今還杵在碧沙崗公園西北角的小山坡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但如果裡面有人招呼你,千萬不要答應啊。
第三個故事也是最離奇的一個,剛好和公園內(nèi)的防空洞有關。
這件事我記得比較清,因爲當時很轟動,而且上了報紙。
那是94年,子彈的事兒剛過去沒兩年,有一夥就住在碧沙崗這一片的年輕人,聽老一輩說鄭州西邊和南邊的地下工事非常多,就突發(fā)奇想,要進公園的防空洞裡面去冒險。
於是就準備了繩子、電筒、指南針、食物、水和一些防身用品,找了個週日。一羣人小心避過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的巡視,撬開了公園管理處院後的一扇防空洞大門,就鑽了進去。
當時進去的一共是七個人,走了沒一會,有兩個人不走了,其中一個是隊裡唯一的女生,另一個是他男朋友。
女孩害怕,哭著吵著要回去,不玩了。衆(zhòng)人沒辦法,就讓她男朋友陪著她先出去,其餘的人繼續(xù)向前推進。
又走了沒多久,防空洞出現(xiàn)了第一個岔路口,他們估計此時已經(jīng)走出了碧沙崗公園的範圍,都是興奮莫名,想要看看面前的防空洞究竟通到何處。
做了記號之後,他們剩下的五個人就兵分兩路,分別踏入了兩條岔路。其中那三個人的一路運氣倒是挺好,走了沒多久,就找到了另一個出口。
他們商量了一下,決定這次就先到這裡,下次再從這裡開始往前探險,於是就撬開了這個出口的門爬了出來。
可另一組兩人的那個小隊,就沒那麼幸運了。
直到晚上,在離碧沙崗公園已經(jīng)往南好幾公里外的汝河路一個家屬院裡,晚上出來散步的人們聽見院內(nèi)的防空洞大門後有呼救的聲音,趕忙叫來派出所的警察和居委會,打開門才發(fā)現(xiàn)那兩個男生。
當時他們已經(jīng)神智不清了。被送到醫(yī)院後經(jīng)鑑定,應該是大腦受到某些刺激,才造成這種情況。回家調(diào)養(yǎng)了好久,纔算好轉(zhuǎn)。
但家人問起那天的事,他們卻壓根不記得,彷彿他們的生命中這天被偷走了,一片空白。
其實這件事並沒有算完,誰都想不到,最開始離開的那一男一女,第二天他們的家長分別找上了頭天一起下防空洞的那幾個年輕人家裡,說他們已經(jīng)一天一夜沒有回來了。
這下大家慌了神,連忙報警,組織下防空洞找人。
當時好像出動了幾百人,花了幾天時間,把鄭州西邊和南邊的防空洞搜了個底兒掉。也沒能找到這一男一女,最後沒辦法只能按失蹤人口處理。
當時我爸爸聽說了這件事,還曬道:“幾百人幾天就想把鄭州的防空洞搜個底朝天?那是他們沒進去見識過!鄭州的防空洞不停地挖了快30年。出動的人力何止十萬?他們充其量也只不過是搜了外圍的那五分之一而已。”
我從此對防空洞非常神往,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身臨其境的去體驗一把,但終究自己膽子太小,想了一次也就罷了。
那時候的孩子沒有不喜歡《地道戰(zhàn)》的,在我們心中,《地雷戰(zhàn)》和《地道戰(zhàn)》就不是一個檔次的電影。
畢竟地雷不是誰都能見到的,但地道就在我們身邊。
那時候每次看完《地道戰(zhàn)》,我就有一種想找個地道鑽鑽的慾望。
無奈我家在鄭州北邊,不屬於原來老城的範圍,附近自然也就沒有防空洞和地道。
話又說回來,直到四個月後,九一八事變的紀念日,爲了不忘國恥,全城拉警報並檢查防空工事,所有防空洞大門均要打開並更換新的鎖和鑰匙。
就在一個國棉廠的家屬院裡,當居委會的人打開防空洞大門後,兩具已經(jīng)脫水了的屍體就靠在門後,當時把開門的人算是嚇壞了,馬上飛奔報往派出所。
派出所來了人後,經(jīng)過對死者揹包、口袋裡的東西和身上衣服的鑑別,確定這兩人就是幾個月前失蹤的那一男一女。
但據(jù)另五個人交代,他們當時走了沒有三分鐘就掉頭回去了,而且那一路都是筆直的通往碧沙崗公園的防空洞口,沒有一條岔路,實在想不通他們倆是如何又走到幾公里外的國棉廠的。
派出所對此也專門派人進入當初那個防空洞口,以驗證其餘人所說證據(jù)的準確性。
下去的人回來後報告,的確要走十幾分鍾,纔到第一個岔路口,別說走三分鐘,就是走十分鐘,扭頭回去,也絕無走錯的道理。
但男孩和女孩家裡的人卻根本不接受這種說法,他們認爲自己孩子定是被人害了,才導致慘死地道口,強烈要求解剖驗屍。
其實剛發(fā)現(xiàn)屍體時,細心的女孩家人就發(fā)現(xiàn)女孩的右手小指少了一截,找遍附近的區(qū)域,也沒能發(fā)現(xiàn),只得放棄。
這一開胸驗屍,卻發(fā)現(xiàn)女孩缺少的那一截手指,居然是在男孩的胃裡。
而且兩人均系長時間沒有進水進食,最終導致缺水和餓死。
但當初發(fā)現(xiàn)他們倆的屍體時,男孩的揹包裡卻裝滿了食物和水,原封未動。
最後,這件事也就算不了了之了。女孩和男孩的家人也沒有繼續(xù)上訪,不要問我爲什麼,有些事情,普通老百姓還是不要知道的好。
至於出現(xiàn)在電視和報紙上的新聞,則說青年探險,誤入防空洞導致迷路,望廣大青少年珍惜生命,合理利用課餘和業(yè)餘時間,不要在專業(yè)知識和設備不到位的情況下,無視他人勸告,自發(fā)性的搞一些探險類活動。
其實如今看來,這也不能怪有關部門不實話實說,而是有些事情不好解釋,也解釋不清。人家部門內(nèi)部都還沒搞清楚,就往外說自然也不合適。
解釋多了反而適得其反,人民羣衆(zhòng)的確有盲聽盲從的習慣。
思緒又轉(zhuǎn)了回來,我和張山看四下無人,從大門旁邊的鐵柵欄翻了進來。
多虧鄭州這幾年拆牆透綠工程搞得不錯,要是前幾年,碧沙崗的紅磚牆有四五米高,我倆還真沒辦法。
進了公園我倆又繞到大門處,這裡有一石碑,上面鐫刻著公園的來歷。
只見第一句話赫然寫道:碧沙崗原名白沙崗,系梅山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尾端。這裡常年風沙彌漫,形成高低起伏的沙丘……”
“就是這裡了!還算錢老頭有良心!”張山興奮地搓著手道。“防空洞入口在哪兒?”
第一時間看正版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