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40章 大勝之勢

第140章 大勝之勢

【四月二十四日,寅時七刻(4:45)、桂領兵襲殺,燒傷燒死巴約部衆數千人,虜酋與建虜碩託領兵出城,雙方交戰三合,虜酋領兵退走,向東逃百餘里?!?

【辰時三刻(7:45)、與土蠻鍾嫩商談, 鍾嫩退走。】

【巳時六刻(10:30)、鍾嫩返回,土蠻諸部皆認同,願以巴約部土城以北,交換遼河中下游草場?!?

【宰賽請朝廷賞糧三萬石、再賞鹽萬石,甲冑兩千,桂不敢應允,特此請示殿下?!?

【此戰,我軍斬首八百九十六級, 其中建虜一百九十七級, 北虜六百九十九級。】

【可交移六科者一百三十七級,請御馬監視察者七百五十九級】

【另俘獲軍馬九千六百餘匹,駑馬一萬六千餘匹,牛三千六百頭,羊四萬三千只……】

洋洋灑灑千餘字的戰報,當他被朱由檢所看到時,已經是四月二十六日了。

望著手中的軍報,對於沒能抓到恩格德爾、也沒能抓到碩託, 朱由檢有些遺憾, 但就從戰果來說, 朱由檢還是比較高興的。

羽林衛犧牲一百五十七人,重傷殘疾一百二十一人,輕傷三百七十二人, 軍馬戰死四百三十七匹, 殘疾退役一千二百三十五匹。

不過對此、朱由校卻沒有同以往一樣生氣,而是對李汝華安慰道:

“軍餉一事吾已經明瞭,但請放心,等遼瀋事宜結束,吾會從內帑之中調銀髮放山西三鎮和遼東的軍餉?!?

但如果在小冰河期即將降臨的眼下,一旦遼中地區無法屯墾,那就代表朱由檢計劃中向外開拓華夏文明基本盤的計劃破產了。

“四月十八日,原勇士營參將領滿桂領兵從榆林口出塞,繞過長城,六日奔襲九百里,奇襲巴約部土城,燒傷燒死巴約部衆數千人,巴約部虜酋與建虜碩託領兵近萬出城,雙方交戰三合,虜酋領兵退走,向東逃百餘里。”

所以、他早早就在白馬關事情發生後,就告訴了李若漣,一旦巴約部戰事有了結果,率先說出白馬關事情。

“加上遼河中下游的草場,若是再遷移數萬百姓,估計能有個二三百萬畝,這些地方倒是可以用來放牧?!?

但只有知道皇帝心思的葉向高,和知道朱由檢心思的楊漣兩人知道事情的真相。

在歷史上遼澤河網沼澤衆多,人煙稀少,車馬難行,直到闖關東時人口大量涌入,自然環境被迅速開發,遼澤才最終消失了。

“六天前,齊王殿下領兵天策衛,於白馬關對峙喀喇沁首領伯暈歹三萬餘騎,隨後定下白馬關開御馬監官市的條件?!?

“另、戶部調銀三十萬兩,糧六十萬石前往關外,交付滿桂,著其好生防備建虜、監察土蠻?!?

他著重看了一眼輕傷和重傷,以及戰報過程,無一都提到了戰馬馬力不足,結果衝刺時被絆倒,導致將士被甩出,還有後金那兩門鐵炮的炮彈致死。

不然不會將大寧三衛劃到兵部麾下,也不會讓戶部出銀子。

想到山西三鎮的規模,朱由校就忍不住的生氣。

至於李若漣的話語話術,這也是朱由校指點的,因此在這樣的指點下,大臣們對白馬關開啓互市都選擇了沉默。

“嗯?”聽到這話,所有朝臣都是不可思議的看向了朱由校。

責怪朱由檢不是一件好事,誰都知道如今皇帝有多麼寵信這位齊王,並且齊王都已經領兵一衛喝止北虜三萬騎,他們也不好說什麼。

“終究是馬匹不足……不過現在好了,繳獲這麼多戰馬,開闢了兩處官營的互市,馬匹自然會多起來?!?

自己要怎麼做?劉一燝問心自問,一時間拿不定主意。

因此、他立馬叫王體幹去通知內閣和六部、六科以及北鎮撫司大臣。

內帑有七百萬兩的收入嗎?或許有,畢竟皇帝整頓了順天和永平的衛所,還有御馬監南北場的支持,但同時御馬監的軍餉也是一大問題。

能超過他們的,只有漢唐兩代和前元罷了。

但葉向高和楊漣兩人的家境本來就不是殷實之家,比起還能算作清流黨的楊漣,葉向高更是一個無黨人員。

東北平原由三江平原、鬆嫩平原、遼河平原組成,眼下滿桂所打下的這裡,就屬於遼河平原中游。

“這人吃馬嚼的,每年最少需要七八萬兩和六七十萬石的糧食?!?

放下戰報,坐在燕山大營御馬監院子內的朱由檢鬆了一口氣。

“另俘獲軍馬九千六百餘匹,駑馬一萬六千餘匹,?!?

因此、他們都沒有站出來彈劾,而朱由校見狀,也開口道:

“萬歲、眼下九邊軍餉未發,朝廷尚拖欠一千一百餘萬兩軍餉,戶部眼下還缺額九百餘萬,實在拿不出……”

遼響取消,百姓一畝地能少交三四斤糧,這比其他什麼政策都實惠。

因此、他把目光看向了李汝華,而李汝華反應過來後,也作揖道:

“著吏部,兵部在遼河故地設置大寧前衛、大寧中衛、大寧後衛等三衛軍?!?

因此花二十幾萬兩,在關外弄一個牽制後金的地方十分劃算。

“再著永平、順天兩府知府,在築城之後,按滿桂所需,將順天、永平等地養濟院的百姓調往大寧?!?

說到這裡、朱由檢嘆氣道:

“要在這裡依託長城守住遼河中下游的草場、遼澤,那麼最少要築城一座、堡六座,維持兩衛軍,或者三個營的兵力。”

沒想到、這只是過去了三個月,他們的戰力已經達到了出塞,並且六天奔襲九百里的程度。

李若漣見狀,便作揖回禮,隨後開口道:

“這是自然,記得向皇兄邀功!”朱由檢笑著迴應。

這句話一開口,四十幾位大臣的注意力就放到了皇帝的身上,而端坐大寶的朱由校也抖了抖手中的信道:

“另外、由內閣和兵部牽頭,調太原兵一萬二,大同兵一萬、宣府兵一萬五援遼?!?

如果連遼河平原的北部都無法屯墾,那麼三江和鬆嫩兩地就更別想了。

也因此、他們更希望皇帝能帶來新的局面,讓大明中興。

皇帝不經過兵部和兵科、內閣,直接下旨出兵。

剛開完早朝,上完早課的他,對於一回幹清宮就能拿到自己弟弟的信十分高興,不過當信被拆開後,他臉上的表情就僵住了。

這三萬七的兵馬一旦調走,那麼留在山西三鎮的可戰之兵就不足三萬,甚至不足兩萬了。

遼中這塊地區十分複雜,它大部分區域都屬於遼澤範圍。

或許在李汝華看來,戶部的壓力小了,在兵部看來、調這三萬七千的兵馬援遼,可以緩解遼事,不管從哪方面來說都是好事。

可以預料的是,皇帝這樣擅自調兵,並且齊王敢於執行的行爲,極大挑戰了文臣的神經。

“另外所有打掃的巴約部、建虜甲冑都可以送給宰賽?!?

“最後,讓滿桂在遼河中下游選一些適合建城和建堡,可以開墾的地方。”

正因爲如此、他們閉口不談,而其他人見葉向高不開口,劉一燝也閉口不談,頓時皺眉。

“三千六百多耕牛,加上互市的話,應該能湊夠五千。”

而且朱由檢也想知道、眼下的遼中的遼河下游,遼澤北部這塊地方到底能不能屯墾。

從戰局來看,老奴是絕對不會放任這裡築城,除非他願意冒著每次出征都被明軍襲擊開原和鐵嶺的風險。

十六衛軍十二拱衛營,雖然目前空額三衛軍,但也有近十一萬人,支出近三百萬兩銀子。

“萬歲……”聽到朱由檢的話,工部尚書王佐還沒有說什麼,倒是戶部尚書李汝華上前開口道:

“記得和皇兄再討要三衛編制,在此地設立三衛軍駐守,最好是滿桂留守?!?

不過、沒給他們太多想事情的時間,朱由校便開口了:

遼澤又指遼河平原地區的沼澤地帶,主要分佈遼河以西,大約在後世新民、遼中、檯安、盤山、北鎮之間。

不過他們好奇的是,只是因爲一個互市就叫這麼多重臣前來?

諸臣聞言後,諸如楊漣者,大部分激動的攥緊了拳頭,畢竟這是收復三百里失地啊。

劉一燝現在擔心的,就是他們清流之間的問題。

儘管拓土三百里,斬獲頗多,但這更說明了皇權和兵權的聯繫更緊密了。

“李若漣、你的人應該已經知道關外發生的事情了吧?”

所以,如果能在遼澤北部屯墾,那麼努爾哈赤和黃臺吉都不可能再繞道襲擾薊鎮北部。

“可交移六科者一百三十七級,請御馬監視察者七百五十九級”

在眼下,遼東遼西都在大明的控制之下,遼澤成了隔絕北面蒙古人的天然屏障,被放在了長城之外。

對於這其中的內容,朱由校毫不懷疑,只因爲他知道、如果是羽林衛,那一定有那樣的實力。

半個時辰過去,所有人陸陸續續的到來,抵達了幹清宮正廳,但朱由校一直沒有露面。

如果廣寧在明朝手中,相當於守住了遼澤南部通道的西出口,後金想進入遼西除非繞道蒙古,但是廣寧失陷,遼澤已經不再成爲阻礙,關外的局勢一下就不利於明朝了。

所以說、眼下的巴約部設衛屯墾,便是關乎大明能不能在小冰河前,將兩京十三省人口密度稀釋的重點。

“隨後、滿桂用巴約部土城以北的草場,交換遼河中下游草場,拓土三百餘里,收復失地。”

“可是殿下、若是有了這二三百萬畝草場,那麼我們也就能放養更多軍馬了,並且廣寧和遼東在關外也有了依託的地方?!?

比起他,劉一燝則是回想起了七衛一營的大操演,回想起了那支四萬多人的兵馬。

他在後世被劃入東林黨,是因爲他得罪了魏忠賢,而不是他本人是東林黨的一員。

他沒有忘記自家弟弟的話,眼前必須先解決遼東的問題,只要努爾哈赤退兵,到時候就能對山西三鎮進行變革了。

“秋收之後,我會根據可開墾的地方,遷移足夠的百姓前往巴約部等地築城。”

“此戰,我軍斬首八百九十六級,其中建虜一百九十七級,北虜六百九十九級。”

“奴婢領口諭……”魏忠賢不明白髮生了什麼值得皇帝這麼高興的事情,但他知道討皇帝歡心就是辦事利索。

他擡頭看去、卻見皇帝笑著站了起來,左右渡步,拿著手裡的信,笑的十分高興。

朱由檢沒忘記幫滿桂提升官職,並且他還將滿桂留在了遼中地區。

這就給大臣們形成了一種只能錯覺,那就是伯暈歹領三萬騎叩關,隨後被朱由檢領一衛五千六百人喝止,並定下了開白馬關官市這一事情。

“萬歲聖明……”聽到朱由檢的話,兵部尚書崔景榮和戶部尚書李汝華便紛紛作揖高唱聖明。

“既然可以、那就先發甘肅、寧夏、固原、榆林四鎮的欠響和今歲的軍餉。”朱由校沉著氣開口,又道:

砰!

“好!”

“這麼一來、倒是可以遷移百姓前往巴約部土城了?!?

好皇兄激動的一拳砸在了桌案上,把魏忠賢嚇得抖了一機靈。

眼下東北三大平原中,最容易開墾的也就是遼河平原,除去下游難以開墾的遼澤外,北部還有不少可以開墾的地方。

另外……

“對了!還有他呢。”

“一旦老奴回援,立馬就回防巴約部。”

等好皇兄收到信的時候,已經是四月二十八日午時了。

果然、不出他們的意料,李若漣當即又補充道:

不得不說、如果在眼下巴約部的地方築城,安置一到三衛軍的兵力,那麼完全就可以威脅到開原和鐵嶺,甚至支援瀋陽。

“告訴他,在熊廷弼派出的人馬抵達巴約部後,帶領他們聯合宰賽,佯攻開原的清河關。”

不過這也變相說明了、皇帝的內帑確實是供應不了十六衛軍和十二拱衛營了。

“果然又是代筆……”

山西三鎮外加遼東,今年軍餉近六百萬兩,如果再加上欠響,那麼就是八百餘萬兩。

儘管他們知道、皇帝和前幾代皇帝比,比較大方,經常撥發內帑,但沒想到皇帝這麼大方。

“這麼一來、只要遷移四五千百姓就足夠了, 每年按照七三分, 御馬監交稅, 也能產出一萬四五千石糧,能養活一千兵馬。”

李若漣的情報、和朱由校通過信件所知的沒有太大出處,他十分滿意,甚至得意洋洋的掃視著諸臣。

朱由校他很想發作,但還是忍住了。

在這句話上,李若漣買了個乖,他只說了朱由檢領天策衛對峙喀喇沁三萬餘騎,卻不說原因是朱由檢叫伯暈歹前來。

“如果是如此、那麼這筆銀子,戶部可以掏出來。”

“那你就和諸位說說吧?!敝煊尚⑹謺旁诹艘慌?,得意的靠著龍椅。

這樣的傷殘致死率,對於這一戰的斬首率和繳獲來說, 是可以被原諒的。

山西三鎮只要被裁撤,那大明所能得到的就是上千萬畝軍屯田所上交的上百萬石軍屯籽糧,以及節省每年的三百三十萬兩軍餉。

也不知道這近二十多萬兵馬,去了空額之後,到底還能剩下多少!

三十六衛三十八所,便是二十三萬九千六百軍戶,近一千兩百萬畝軍屯田,每年三百三十多萬兩的支出……

“臣領旨……”李汝華得了便宜,自然不會忤逆皇帝,他應下了,而這樣的局面更是讓朱由校高興。

“回萬歲、臣知道,正欲上奏?!崩钊魸i作揖回禮,而所有人也看向了他。

“去叫內閣和六部、六科諸位大臣前來養心殿議事,另外叫北鎮撫司同知李若漣也前來?!?

李若漣的話一說出,所有人紛紛皺眉。

李汝華在哭窮,不過並不奇怪,因爲明朝複雜的財政制度,導致了六部和很多部門都有自己的內庫,戶部能收到的銀子並不多,反倒是支出最多,自然也就沒有銀子了。

王承恩回來說了事情後,朱由檢便對他道:

只不過錦衣衛對於一個守備的動向自然不會掌握的太緊密,因此他們只能飛鴿傳書詢問京城的北鎮撫司。

他們畢竟和齊楚浙宣昆等黨派不一樣,沒有那麼緊密的利益關係,所以皇帝不經過內閣、六科、六部調兵這件事情,恐怕會引起無數朝臣羣起而攻。

“更俘獲老奴養女,虜酋大妃,以及巴約部數千婦孺,可稱大捷!”

破天荒了……

算上今年,他還有六年的時間,必須在六年的時間將最重點的陝西、河南、北直隸和山西、山東四地的人口吃飯問題給解決。

朱由檢有些頭疼了,他手下沒那麼多經驗豐富的將領,如果留守滿桂,那自己手下……

“所有兵馬,抵達昌平後,由內帑撥銀,齊王發餉,將積欠和今歲的餉銀,開拔銀一同發放!”

只是留守此地的人……

他本以爲、七衛一營變成十六衛軍,十三拱衛營後,會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練成。

可是、對於專研政治的劉一燝、葉向高等人來說,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是……”王承恩走出了書房,隨後去詢問了錦衣衛。

這些東西如果消失,那麼遼餉加派,似乎也就可以應時局而取消了,從而真正做到惠民。

事情的經過、朱由校是最清楚的,朱由檢毫無保留的把事情經過告訴了朱由校,因此他知道、這件事不能說出真相。

“你幫我寫下手書,讓滿桂用繳獲的物資和土蠻諸部互市,留下夠大軍吃一個月的糧食,再把我們和喀喇沁的互市價格發給他?!?

朱由檢這麼說、但王承恩卻笑道:

“戶部只需要負責甘肅、寧夏、固原、榆林等四鎮和京營軍餉便可?!?

他一目十行看完了整封信,上面將戰事的過程、經過、結果,還有未來治理的各種都寫了個清楚。

“嗯、這倒是一個好處,不過最好還是看看能不能開墾遼河的河曲爲耕地?!敝煊蓹z微微頜首,起身看向了自己身後的遼東地圖。

他必須想辦法調節齊王和諸臣的黨爭,因爲保齊王便是?;实邸?

已經擔任多日的內閣首輔葉向高,敏銳的察覺到了皇帝的高興,因此作揖道:

“不知萬歲叫臣等前來所謂何事?”

“這還不夠。”朱由檢捏了捏眉心道:

只要建虜敗退回長白山脈之中,那麼不等山西三鎮和大部分文臣反應過來,十六衛軍就會出兵山西,將三鎮取締!

他們兩人是文官、按理來說都應該爲了文官的勢力抗衡皇帝。

想著、他擡頭便對魏忠賢道:

直到最後的兵科楊漣抵達,朱由校才讓人推開了養心殿的門,大步走到了幹清宮主位坐下。

雖然累、但相比較收復遼中,這點痛苦不算什麼。

每年的三百三十多萬兩軍餉,也不知道養肥了哪些人……

“不過現在看來、根據滿桂的軍報,那巴約部城外有兩萬多畝耕地,可開墾的還有四五萬畝?!?

“原本我的意思是放棄巴約部,在遼河中下游弄一個御馬監的草場?!?

誰成想真正的威脅出現在東北,努爾哈赤在佔領遼陽後,又率軍攻陷了廣寧。

文臣之中不少人得知這個消息,紛紛鬆了口氣,他們最怕皇帝的銀子多,然後瘋狂招募兵馬,最後讓手中的兵權遠遠超過文臣可控制的邊軍和內軍。

“另外、此次滿桂出塞是齊王指揮,齊王還喝退了伯暈歹南下,因此由內帑賞齊王賜錢三百枚,戶部撥銀一萬兩,犒賞天策衛將士?!?

旁邊斟茶的王承恩看了一眼軍報,在繳獲那一欄留意了一下後,對朱由檢笑著恭喜道:

“恭喜殿下,有了這九千多軍馬,加上下等馬培育,應該能讓四騎衛中的天策和羽林衛一人四馬了。”

這樣的功績、不要點嘉獎著實說不過去。

只是他們不知道、朱由校其實還有銀子,他之所以敢說自己負責山西三鎮和遼東的軍餉,是因爲他接下來就要對山西三鎮動手了。

葉向高沉默是因爲他知道,在接下來一段時間,恐怕那位領兵的齊王殿下,要遭受到不少彈劾了。

“滿桂有功,升爲大寧總兵,統領大寧三衛,在當地築城、堡六座,由工部節慎庫撥銀六萬兩。”

哪怕開墾之後,一畝畝產不足一石,甚至不足百斤,但只要發放足夠的耕牛,給予足夠多的田地,加上蜂窩煤和地炕的設計,朱由檢就不信大明渡不過小冰河。

朱由檢的話被王承恩聽去後,他連忙研磨書寫手書,寫完之後吹了吹墨跡,纔對朱由檢道:

‘殿下、是不是也要寫一份給萬歲?’

斬殺真虜近千,還俘虜了數千婦孺,最後收回了部分朵顏三衛的故地,擴土數百里。

這麼一來、北直隸的十六衛軍就只能讓朱由檢一手操辦了。

這時,他回想起了一個人,於是轉頭對王承恩問道:

“去問問錦衣衛,之前我讓兵部調動的那個叫做曹文詔的守備,眼下在幹嘛?”

相比較他和葉向高,其餘齊楚浙宣昆等五黨和其他黨派的官員就皺眉了,甚至已經想著回去後,要在下一次常朝組織彈劾了。

朱由檢深吸了一口氣,隨後便招呼王承恩派人將信送往京城。

看著這熟悉的王承恩字跡,好皇兄心中無語,隨後才關注起了信中的內容。

但時局在這裡擺著,犒賞是正常的,關外設立大寧三衛這點,他們也執拗不過皇帝本人。

所以、他們將目光都放到了李若漣身上,想知道還沒有沒有更重要的情報。

他心中對於自家弟弟所說、用戰爭所獲得的軍功鞏固皇權的這句話,又有了新的認同。

看吧、這羣平日忤逆他的傢伙,在知道自己的人取得了大捷後,還不是隻能低頭答應自己的話?

想到這裡、朱由校對於自家弟弟口中所說,收復河套的事情更熱心了……

骨折還沒好,然後又熱感冒了,所以今天只有一更。

另外感謝“小飛毯,仿徨前路,愛跑路的小瑞文,韶華不負,罪骨終究爲王”等諸多大佬的打賞。

(本章完)

第522章 朝氣蓬勃的齊國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509章 興亡又如何第593章 未雨綢繆第295章 京城風雲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186章 明金佈局第57章 解決兵員第482章 小民營生第517章 走山訪水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291章 重開西廠 黨爭不斷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608章 相互試探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556章 惶恐灘頭第85章 孫傳庭等人的動向第112章 落幕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577章 五國會談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52章 兄友弟恭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23章 兵部又來要銀子了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690章 後記(十)紹慶新風第246章 《明荷南洋條約》簽訂第73章 秦氏兄弟第552章 浙江實況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329章 風雨欲來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418章 稱孤道寡第164章 事畢第522章 朝氣蓬勃的齊國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620章 國債第242章 攻心爲上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634章 河中收復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468章 京師震動第32章 百般無奈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285章 生擒朱由檢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12章 伸手錦衣衛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48章 狂攬人才第654章 番外篇(二)倉中鼠第338章 家國和睦第285章 生擒朱由檢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86章 上架感言第664章 番外篇(十二) 三王歸齊第567章 獸窮則齧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420章 上直與海軍的貓膩第451章 蠢蠢欲動第68章 海納百川第564章 西征第71章 遼鎮敗壞第167章 齊王監國第22章 富得流油的御馬監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673章 番外(二十一) 動盪第57章 解決兵員第650章 螻蟻舉臂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25章 古代社會福利機構第268章 鹽茶官營第92章 點醒楊漣第343章 東宮講師第639章 齊國新春第276章 舊港的工業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166章 黃臺吉的計劃第391章 謀國先謀身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230章 謀求開疆拓土第270章 吹響革新的號角
第522章 朝氣蓬勃的齊國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509章 興亡又如何第593章 未雨綢繆第295章 京城風雲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186章 明金佈局第57章 解決兵員第482章 小民營生第517章 走山訪水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291章 重開西廠 黨爭不斷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608章 相互試探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556章 惶恐灘頭第85章 孫傳庭等人的動向第112章 落幕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577章 五國會談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52章 兄友弟恭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23章 兵部又來要銀子了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690章 後記(十)紹慶新風第246章 《明荷南洋條約》簽訂第73章 秦氏兄弟第552章 浙江實況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329章 風雨欲來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418章 稱孤道寡第164章 事畢第522章 朝氣蓬勃的齊國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620章 國債第242章 攻心爲上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634章 河中收復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468章 京師震動第32章 百般無奈第610章 海外態度第285章 生擒朱由檢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12章 伸手錦衣衛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48章 狂攬人才第654章 番外篇(二)倉中鼠第338章 家國和睦第285章 生擒朱由檢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86章 上架感言第664章 番外篇(十二) 三王歸齊第567章 獸窮則齧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420章 上直與海軍的貓膩第451章 蠢蠢欲動第68章 海納百川第564章 西征第71章 遼鎮敗壞第167章 齊王監國第22章 富得流油的御馬監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673章 番外(二十一) 動盪第57章 解決兵員第650章 螻蟻舉臂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25章 古代社會福利機構第268章 鹽茶官營第92章 點醒楊漣第343章 東宮講師第639章 齊國新春第276章 舊港的工業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166章 黃臺吉的計劃第391章 謀國先謀身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683章 後記(三)永昌新政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230章 謀求開疆拓土第270章 吹響革新的號角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阳市| 微山县| 合川市| 汝城县| 金华市| 宜良县| 岢岚县| 八宿县| 松原市| 天柱县| 克山县| 永善县| 马鞍山市| 黔西| 巫山县| 镇安县| 专栏| 安溪县| 汉川市| 琼海市| 曲松县| 霞浦县| 平度市| 红原县| 石柱| 噶尔县| 临高县| 龙南县| 微山县| 嫩江县| 曲周县| 阿瓦提县| 景泰县| 新源县| 巧家县| 广丰县| 师宗县| 淄博市| 江城| 文昌市| 托克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