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十章 韓時良

大越立朝之初,禁軍皆駐於京畿,按需輪戍地方,兩到三年爲一個週期,三衙當時是真正的管軍衙門。

仁宗朝,爲加強地方治安、鎮(zhèn)壓地方暴動、起義,一部分禁軍開始常駐地方,並準許家屬隨營,三衙對這部分禁軍僅剩下名義上的統(tǒng)制權(quán)。

到此時,三衙實際上已經(jīng)演變爲拱衛(wèi)汴梁及京畿地區(qū)的三支屯駐大軍。

三衙除了正副都指揮使、都虞侯等九名管軍將領(lǐng)外,實際與地方禁軍都指揮使、都虞侯相當?shù)恼睂⒖傆嬘芯攀N人。

這時候這些將領(lǐng)要麼已經(jīng)應(yīng)召趕到侍衛(wèi)步軍司的帥堂大院裡等候接見,要麼正在趕來的路上,徐懷他們坐偏廳裡,不時能看到行色匆匆的將領(lǐng)走進院子。

好些人甚至鎧甲都不整,看得出他們在接到令旨時,其人要麼不在營中,要麼就壓根沒有進入備戰(zhàn)狀態(tài)。

這些將領(lǐng)與徐懷一樣,此時都沒有資格直接進入帥堂打擾王稟與九位管軍的議事,兩邊的偏廳又坐不下這麼多的人,都三五成羣的站在廊下、院中小聲說著話。

看這些將領(lǐng)的神態(tài)、神色,不要說拿徐懷的眼光,朱沆看了也禁不住直搖頭。

與當初在嵐州衙院裡躋躋一堂的天雄軍諸將相比,中央禁軍諸將臉上除了多出些惶惶不安,實在看不出整體上能強到哪裡去,甚至還要差一些。

徐懷他們站在偏廳靠門檻的座椅上,能聽到門外廊下也有人小聲議論議和之事,甚至有人還拿一百多年前與契丹訂立城下之盟後兩國百餘年大體相安無事安慰自己或安慰別人。

徐懷不再看院中,抱手胸前,心想赤扈騎兵第一次越過黃河南下,諸多準備不足,只要沒有人獻城,靠這些人守住汴梁城應(yīng)該沒有太大的問題;他從來都沒有指望這些人能帶著禁軍兵卒,與赤扈人野戰(zhàn)的。

“你們這是什麼話?‘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而火不滅’,如此簡單的道理,你們到這時候竟然還不懂,還想著與虎謀皮,你們對得住身上所穿的這身甲冑嗎?”

徐懷正要努力靜心養(yǎng)神將門外的雜音摒閉掉,陡然聽到有人在廊前厲聲訓斥這些妄想議和的人。

徐懷詫異擰頭朝門外看過去,卻見一名四十歲左右的中年將領(lǐng),站在院中,手按住腰間的佩刀,又氣又恨的盯住廊下的小聲談?wù)摵妥h之人,怒目而視的樣子,似要拔刀將這些議和將領(lǐng)剁碎掉。

徐懷看向朱沆,朱沆搖搖頭,表示這個將領(lǐng)他也不認識。

“時良,你莫動氣,我們也就隨意一說。真論說起來,對赤扈人是和是戰(zhàn),自有官家與相公們決之,哪裡有我們這些武夫置喙的餘地啊!”有人站出來打圓場,勸那中年將領(lǐng)息怒。

“此際國家興亡,匹夫亦有其責,我們又怎麼能以一句‘自有官家與相公決之’而胡亂議論?你們就不怕動搖軍心?”那中年將領(lǐng)猶是怒氣衝衝的訓斥道。

廊下諸將似乎都知道這中年將領(lǐng)是什麼脾氣,雖然有人心裡不服氣,卻也沒有人站出來去懟他,都是訕著臉避開。

朱沆想起這個中年將領(lǐng)是誰來,側(cè)耳跟徐懷介紹道:“我記得這人了——韓時良曾爲鄜延路副總管、延州知州王豫部將,出身貧寒,與黨項人作戰(zhàn)勇猛善鬥,屢立戰(zhàn)功,以承信郎調(diào)入京中,此時在侍衛(wèi)馬軍司任副將……”

徐懷這時候回想起桐柏山匪亂期間,他與徐武坤、韓奇前往磨盤嶺偵察敵情時,腦海裡突然冒出那段記憶:

“建和元年,帝避虜欲往南陽,其時淮上大寇陳子簫興兵聚衆(zhòng),堵塞桐柏山道,大將韓時良滅之……”

徐懷禁不住又探頭朝韓時良打量了兩眼,削瘦略顯帶疲憊的臉龐確是有一股子桀驁不馴的梟勇氣度,不由暗暗忖度起來:

韓時良此時纔是侍衛(wèi)馬軍司的副將,相當於地方禁軍的廂都虞侯。

而照既定的歷史軌跡,陳子簫應(yīng)該是趁赤扈人南侵之際,糾集諸匪佔據(jù)桐柏山,很快就崛起成爲堵塞義州、蔡州與唐、鄧(南陽盆地)之間的大寇。

新帝前往南陽避禍,韓時良能成爲?yīng)殦跻幻娴拇髮ⅲ瑏K率部很快消滅陳子簫部,說明他在汴梁防禦戰(zhàn)期間必然是屢立戰(zhàn)功,纔得到如此快速的升遷。

而徐懷與陳子簫打了幾年的交道,對陳子簫極爲熟悉。

即便陳子簫趁亂世糾集羣寇盤據(jù)桐柏山,根基十分不穩(wěn),寇軍的戰(zhàn)鬥力也相當有限,但至少佔據(jù)絕對的地利。

而韓時良隨新帝南逃,上下必然人心惶惶不安,武備難整。

在那麼惡劣的局勢下,徐懷又敢言他率部能比韓時良更快速殲滅陳子簫所部?

此時徐懷再觀他激越的言辭,也是跟突然浮現(xiàn)在他腦海中的那段記憶是吻合的。

徐懷待要走出偏廳,與韓時良結(jié)識,這一刻史軫從帥堂出來,從廊廡朝他們這邊快速走來。

王稟此時要應(yīng)付各方人馬,還要儘快掌握京畿駐軍的情況,快速調(diào)整京畿地區(qū)的防禦部署,註定他接下來十天半個月都可能晝夜難休——徐懷不敢耽擱王稟的時間,便忍住與韓時良結(jié)識的衝動,朝史軫走過去,問道:“王相有事相召?”

“不忙,我們先說一會兒話——樞密副使汪伯潛趕在你們前一腳過來,王相正跟他商議事情,”史軫將徐懷他們拉到角落裡,說道,“王相說待汪伯潛離開,再著你們過去相見。”

蔡鋌因罪入獄,汪伯潛則成爲樞密院的主官。

徐懷想起王孔趕到朱府找他,說王稟臨危受命兼領(lǐng)京畿都防禦使,執(zhí)掌汴梁防禦諸事,卻沒有兼領(lǐng)兵部尚書或樞密使這樣的職銜,使他的領(lǐng)兵權(quán)看上去更名正言順,看來所謂的“全權(quán)掌握”也是有限度的。

想到這裡,徐懷低聲問道:“汪伯潛是副帥,王相調(diào)兵遣將,需要他的副議才能生效?”

史軫點點頭,又壓低聲音說道:“在宮中王相曾建議急調(diào)桐柏山卒入京,協(xié)同京畿防禦,卻是左相王戚庸、汪伯潛等人極度勸阻,這事才做罷。”

“……”聽史軫如此說,徐懷除了苦笑,還能有什麼表情?

王稟知道他不願意率桐柏山卒入京,所以之前閉口不言這事,也不問他的意見,想著直接奏請?zhí)煨蹜?yīng)允,將生米煮成熟飯,令他無法拒絕。

王稟卻是沒有想到王戚庸、汪伯潛等人會堅決反對這點。

徐懷對此並無半點意外。

他屢立戰(zhàn)功,此時他身爲王孝成之子也是大白於世,景王趙湍見面就說矯詔事——事情都捅破到這地步,最終景王、王稟還是拽著史軫進宮面聖,上上下下不就防範著他還心存怨恨嗎,怎麼可能同意他帶兵進入汴梁城?

大廈將傾,王稟想拋開一切顧忌,挽狂瀾於既倒,卻不想別人心裡算計未停。

“你能如願回桐柏山去,我卻沒法脫身了——我這次就不應(yīng)該回汴梁。”史軫叫苦道。

“你就應(yīng)該留在王相身邊,我已經(jīng)著人護送你家人出城了,你不需要有什麼牽掛。”徐懷說道。

史軫除了對敵我形勢有著遠超世人的卓越見識外,他作爲《武經(jīng)總要》的實際修纂者,對治軍統(tǒng)兵及防禦事的實務(wù)操作,也爛熟於心,只是還沒有多少機會付之實踐。

王番也好、朱沆也好,以及盧雄、鄭壽、呂文虎、王孔等人,在王稟身邊所能發(fā)揮的作用,可能都不及史軫一人。

徐懷不指望能說服王稟離京,原本就打算將史軫留給王稟,所以這時候也不會理會他的賣慘,又問他:“景王殿下他呢?”

“景王殿下還在宮中——官家及諸相對我們所獻的備虜策爭議很大,景王極力支持,王戚庸等人則以爲既無必要,時間上也來不及。目前這事還沒有定論,但依我所見,很可能會進行折中……”

“史先生以爲會是怎樣一個折中法?”徐懷問道。

史軫說道:“官家很可能會調(diào)派得力士臣前往鄭州、宋州、魏州、蔡州坐鎮(zhèn),將勤王兵馬聚於四地,以限制虜兵肆虐。在四鎮(zhèn)節(jié)帥的人選上,王相在宮中則建議朱沆郎君出知蔡州兼領(lǐng)南面勤王軍都總管,任命你爲南面勤王招討軍的前軍統(tǒng)制,受朱沆郎君節(jié)制——然而這件事還沒有定論,王相就不得不急著趕到侍衛(wèi)步軍司來與諸將商議防禦事,我也不可能單獨留在宮裡替你打聽消息。汪伯潛剛從宮裡過來,對你們?nèi)绾伟仓茫蛟S他帶來了什麼消息,你等會兒見王相,王相便會告訴你……”



第一百零七章 馳援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二百六十八章 信任第二百三十二章 制置司第二百三十一章 圍敵阻援第五十八章 風月交椅第一百三十章 初附第一百零一章 渡河第二十八章 洮源第一百八十六章 勸進第一百七十一章 夜語第九十一章 夜遁第一百零九章 噬人真相第一百四十六章 故人第三十五章 不白之冤第二十二章 舊案第六十七章 巧辭善辯第二章 避禍第一百三十章 初附第一百六十六章 靖勝侯府第一百九十四章 繼統(tǒng)第一百七十七章 行營第一百三十一章 以文制武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囚第一百一十六章 劣局第一百七十三章 殺敵第一百四十七章 聖恩雷霆第一百五十七章 統(tǒng)兵第二百四十章 末路第四十四章 鹹魚豈能枉自第二章 他鄉(xiāng)不知身寄客第一百三十六章 譁變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霧第九十三章 潰逃第三十四章 新湖第一百一十二章 伏殺第一百零五章 淮王府之謀第一百八十四章 傳信第一百零四章 宮中第五十七章 密策中出第七十八章 奪馬第四十六章 強攻第一百六十二章 霜雪第一百九十三章 定計第三十二章 援師第二百七十章 出海第一百七十三章 勸親第九十章 猜忌第五章 淮水楚山一軍寨第一百九十四章 晉家子婿第一百零四章 暗夜謀族兵第一百一十七章 敵意難揣第一百一十九章 迎敵第二百零一章 大勢失去第一百九十四章 府州第一百七十三章 襄陽第一百章 當機立斷第二十九章 野溝殺人夜第六十六章 黑鍋你來背第八十八章 秦之惠第二章 屠城第一百一十七章 陷落第一百九十五章 鐵場第八十七章 父子第三十六章 商團第十七章 縣政第一百五十四章 湖寇第一百三十二章 俘卒第二百二十五章 峙城第一百三十三章 西進第一百零八章 狩獵第一百四十一章 傳詔第一百五十八章 馳援第一百九十章 即位第四十章 水輪風箱第五十六章 廟堂遠謀第九十一章 故人第一百三十六章 白袍第二百五十章 西使第一百一十章 戰(zhàn)前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一百八十章 大婚之日第一百一十九章 桐柏山卒第六十四章 馬鞍顛簸第一百四十七章 勸說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一百八十一章 傳話第一百二十五章信使第二十九章 野溝殺人夜第一百八十章 選擇第一百五十四章 湖寇第二百六十五章圍殲第六十三章 戰(zhàn)書第一百八十五章 開端即尾聲第一百八十三日 人選第二十八章 進退第一百二十七章 秘使第十六章 賊心難安第一百五十八章 軍議第五十五章 寨前殺三賊
第一百零七章 馳援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二百六十八章 信任第二百三十二章 制置司第二百三十一章 圍敵阻援第五十八章 風月交椅第一百三十章 初附第一百零一章 渡河第二十八章 洮源第一百八十六章 勸進第一百七十一章 夜語第九十一章 夜遁第一百零九章 噬人真相第一百四十六章 故人第三十五章 不白之冤第二十二章 舊案第六十七章 巧辭善辯第二章 避禍第一百三十章 初附第一百六十六章 靖勝侯府第一百九十四章 繼統(tǒng)第一百七十七章 行營第一百三十一章 以文制武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囚第一百一十六章 劣局第一百七十三章 殺敵第一百四十七章 聖恩雷霆第一百五十七章 統(tǒng)兵第二百四十章 末路第四十四章 鹹魚豈能枉自第二章 他鄉(xiāng)不知身寄客第一百三十六章 譁變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霧第九十三章 潰逃第三十四章 新湖第一百一十二章 伏殺第一百零五章 淮王府之謀第一百八十四章 傳信第一百零四章 宮中第五十七章 密策中出第七十八章 奪馬第四十六章 強攻第一百六十二章 霜雪第一百九十三章 定計第三十二章 援師第二百七十章 出海第一百七十三章 勸親第九十章 猜忌第五章 淮水楚山一軍寨第一百九十四章 晉家子婿第一百零四章 暗夜謀族兵第一百一十七章 敵意難揣第一百一十九章 迎敵第二百零一章 大勢失去第一百九十四章 府州第一百七十三章 襄陽第一百章 當機立斷第二十九章 野溝殺人夜第六十六章 黑鍋你來背第八十八章 秦之惠第二章 屠城第一百一十七章 陷落第一百九十五章 鐵場第八十七章 父子第三十六章 商團第十七章 縣政第一百五十四章 湖寇第一百三十二章 俘卒第二百二十五章 峙城第一百三十三章 西進第一百零八章 狩獵第一百四十一章 傳詔第一百五十八章 馳援第一百九十章 即位第四十章 水輪風箱第五十六章 廟堂遠謀第九十一章 故人第一百三十六章 白袍第二百五十章 西使第一百一十章 戰(zhàn)前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一百八十章 大婚之日第一百一十九章 桐柏山卒第六十四章 馬鞍顛簸第一百四十七章 勸說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一百八十一章 傳話第一百二十五章信使第二十九章 野溝殺人夜第一百八十章 選擇第一百五十四章 湖寇第二百六十五章圍殲第六十三章 戰(zhàn)書第一百八十五章 開端即尾聲第一百八十三日 人選第二十八章 進退第一百二十七章 秘使第十六章 賊心難安第一百五十八章 軍議第五十五章 寨前殺三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温泉县| 东台市| 赣榆县| 建湖县| 莱西市| 建水县| 五大连池市| 安泽县| 双城市| 平远县| 星子县| 晋宁县| 穆棱市| 湘乡市| 眉山市| 萨迦县| 翁牛特旗| 加查县| 抚远县| 乌鲁木齐市| 故城县| 巢湖市| 博客| 玉龙| 志丹县| 漳浦县| 泗水县| 清水县| 利川市| 莫力| 和平县| 宣武区| 顺昌县| 五家渠市| 宁晋县| 安新县| 潜江市| 城口县| 伽师县| 婺源县| 醴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