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時期,大將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士兵,使得諸侯爲之震動,天下皆驚,再也無力對抗呈現(xiàn)蒸蒸日上之勢的秦國。
秦國曆經(jīng)商鞅變法,開始富強起來,漸漸的從一邊陲小國,成爲一強大無匹的大國,在加上趙國一役,更使得秦國威名傳遍天下,是以其餘諸侯國卻是惶惶不安。
且說那武安君白起自長平戰(zhàn)場,被那釋迦摩尼所封印,一時間卻是傳遍四大部洲,漫天仙佛爲之驚動,將其目光望向凡界。
“哼,沒想到昔日的多寶道人,如今竟然成長若此,不僅修爲大漲,還成爲一教之祖。莫非以爲修爲大漲,便可以如此無視我巫族?”
幽冥地府,后土娘娘望向釋迦摩尼,眼眸之中冷意連連,殺氣化作游龍,在娘娘雙目之中游走不斷。
擡手便是一掌,打向釋迦摩尼。
“恩?”
釋迦摩尼卻是感應(yīng)到危機,法眼一掃,便發(fā)現(xiàn)了原來這危機乃是來自於幽冥地府。
“這戊土之氣濃郁若此,周天之內(nèi)唯有當年身化六道輪迴的后土娘娘,方有此等神通,能夠凝聚這般戊土之氣。”
釋迦摩尼讚歎一聲,打起十二分精神,右手也迅速的拍出去一掌。
二者穿越虛空,剎那間對轟一記。
但見虛空不顯氣象,不顯恢弘氣勢,不見爆破,不見虛空坍塌,無聲無息間,二者攻擊相互抵消。
“哼。”
見釋迦摩尼竟然接下自己的攻擊,后土娘娘微見驚訝,不過下一刻,但見地仙界無邊戊土之力凝聚而起,化作一約莫有億萬斤重的大山,全部是由無邊戊土精華凝聚,每一點土粒都有千斤重,帶著無邊的重力,砸向釋迦摩尼。
釋迦摩尼見此,神『色』一凜,但見周身上下佛光大漲,梵音嘹亮,丈六金身褶褶放光,無量寶光照耀,一頂華蓋浮現(xiàn),頂在頭上,雙手合十,唸誦經(jīng)文,無邊信仰加持之力涌現(xiàn),加諸在華蓋上,頂住這戊土凝聚的大山。
轟隆隆……虛空震『蕩』不停,漣漪泛起,嫋嫋不絕,釋迦摩尼麪皮一變,心中一緊,頭頂華蓋頓時間光華大作,漣漪不斷,光暈灑落,卻是難敵後土神通。
“哼,不給你個教訓(xùn),豈不是說我巫族無人?”
后土娘娘想到這裡,眼眸之中殺氣一閃,擡手打出一掌,一團土黃『色』光暈所化的巨掌向著釋迦摩尼拍去,所到之處,空間坍塌不斷,由此可知其中的威力。
眼見即將攻擊到釋迦摩尼,這時卻是從天際之中飛來一根七彩樹丫,其上閃爍七『色』寶光,對著巨掌一刷,剎那間煙霞四散而去,煙嵐?jié)L滾,巨掌消弭一空。
后土面『色』一變,雙目之中迸『射』出兩道神光,跨越虛空,向著七彩樹丫掃去。
那七彩樹丫,卻是橫掃釋迦摩尼頂上的大山,頓時間將其還原成戊土精華,緊接著七彩樹丫幻化出一彌天巨掌,向著那兩道土黃『色』神光拍去。
啪的一聲,有如氣泡破碎一般,兩道神光被其拍散。
“哼,準提道人,貧道記下了,他日定要與你一決高下!”
后土娘娘冷冽的聲音自虛空傳來。
“呵呵,屆時隨時恭候娘娘大駕!”
準提教主的聲音也從虛空傳來。
“哼!”
后土娘娘怒哼一聲,神念迴轉(zhuǎn)地府,卻是不敵聖人神通,但娘娘有無量輪迴功德在身,即便是聖人也不敢得罪后土娘娘。畢竟其功德,只在開天功德之下。
準提見后土娘娘已敗走,控七彩樹丫,也不與釋迦摩尼說話,卻是迴轉(zhuǎn)西方佛國世界。
暫且不提,后土娘娘與準提聖人一番爭鬥。
且說,那秦國氣運經(jīng)過長平一戰(zhàn),自身氣運卻是濃厚無比,隱隱之間形成霸主之勢,對其餘諸侯國虎視眈眈,又因秦國有後土娘娘以偷天換日之術(shù),將一衆(zhòng)巫族轉(zhuǎn)生秦國,大漲秦國國運。
而且還有那天庭昊天玉帝日夜將紫薇帝星照耀秦國,使得其國運大漲,人皇之氣日漸漲大,天下共主之位已成,人間皇權(quán)再次統(tǒng)一之日不遠。
火雲(yún)洞中,三皇相對而坐,三皇面前卻是有一八卦臺,其上顯示秦國國運。
“嘖嘖,真是怪哉,這秦國氣運爲何會如此兇厲?”
神農(nóng)氏輕搖牛首,口中嘖嘖稱奇,看著秦國氣運。
“吾雖說是以兵家殺伐之道成就人皇之道,但氣運也不曾向這秦國那般兇厲,真是奇怪。”
軒轅黃帝也是如此說道。
當中儒雅溫和的伏羲聖皇見狀,溫和一笑:“二位皇弟莫急,待爲兄演算一番,自然知曉。”
言罷,伏羲聖皇卻是取出那金錢,推算起來,但見面前那八卦臺變化多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自那冥冥天道之中,搜尋海量信息,良久過後,但見伏羲聖皇皺起眉頭,望著這秦國氣運,良久不語。
“皇兄如何?可曾知曉答案?”
軒轅黃帝問道。
“原來這秦國氣運如此兇厲,竟然蘊含多方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乃是這人皇之位乃是巫族轉(zhuǎn)生之人,巫族好戰(zhàn),天『性』兇厲,在加上下界大巫白起一舉坑殺四十萬仙佛,導(dǎo)致這秦國氣運大大增強,不過卻沾染上兇厲之氣,與帝王龍氣背道而馳,只怕其人皇日後行的是霸者之路,而非王道之路,與人皇之道卻是背道而馳,日後難免要起禍端。卻是對天下萬民不美。”
伏羲聖皇侃侃而談,道盡了日後秦國的大致路向。
“我等三皇五帝治理人族,歷經(jīng)數(shù)代,方有今日人族之勢,若人族遇到不愛惜臣民的人主,屆時我人族億萬子民,豈不是要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神農(nóng)氏憂愁道。
“哎,要怪就怪那周朝,享八百年國運,如今竟然又使得天下大『亂』,孰爲可恨。這幫不肖子孫,不思體恤黎明百姓,整日勾心鬥角,以至於血流成河,真是可恨!”
能說這番話的自然是那軒轅黃帝。
伏羲,神農(nóng)氏二位聖人相視苦笑,伏羲聖皇道:“如今人間有道德天尊的人教把持,我等卻是不該擅自出手,免得有越俎代庖的嫌疑,招來道德天尊不滿,不過如今下界人間皇權(quán)更迭,乃是三弟的家事,三弟出手管管,想必那道德天尊也不會說些什麼。”
黃帝乃是三皇之中唯一一個以武力成就霸業(yè)的人皇之主,殺伐果決,心中對秦國不滿,聽聞伏羲聖皇此言,也就接了下來。
只是,如何抑制和警告一番,還需細細思量。
軒轅慧光橫掃人間,最後眉目一凝,言道:“也罷,既然周朝氣運已失,也就最後利用一下,物盡其用”
隨即,身旁一柄金燦燦的寶劍一震,一道流光飛出火雲(yún)洞,飛到東周王室上空,落入西周公腦門,使得西周公開始暴躁不安、蠢蠢欲動。
秦昭王五十一年,周赧王五十九年,攻伐趙國邯鄲的秦軍,繼續(xù)向韓、趙動攻勢。
值此之際,東方各國又動聯(lián)合抗秦。
在韓、趙等國的影響與脅迫下,西周公心智被蒙,也捲入這次活動。聯(lián)軍打著周王的旗號,合縱抗秦。
昭王聽聞之後勃然大怒。
秦國早就想在地圖上抹去西周,儘快掃除統(tǒng)一天下的一個障礙。西周參與反秦,正好給秦國出兵以口實。
赧王59年,秦昭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聽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萬戶降秦,秦王將周赧王貶爵爲君,西周公爲家臣,封於樑城(今陝西省韓城縣南)。
赧王至樑城一月而死,國除,置九鼎於咸陽。
自次年起(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紀年。
九鼎遷秦,意味著秦王將爲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各諸侯國。
九鼎爲夏禹所鑄,象徵九州,一直受許多國家保護,由九州上貢的銅所制。
夏、商、周時奉爲國寶,擁有九鼎者就爲天子。
然而,在九鼎移往秦國之時,九天之上落下一陣狂風(fēng),使得其中一鼎落入泗水,不見蹤影。
火雲(yún)洞中,軒轅面前放著一青銅大鼎,赫然是代表兗州的黑『色』大鼎。
禹鑄九鼎,五者以應(yīng)陽法,四者以象陰數(shù)。使工師以雌金爲陰鼎,以雄金爲陽鼎。
鼎中常滿,以佔氣象之休否。
當夏桀之世,鼎水忽沸。及周將末,九鼎鹹震。皆應(yīng)滅亡之兆。
後世聖人,因禹之跡,代代鑄鼎焉。
九州乃是冀州、兗州(yǎn)、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正所謂:“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
其所劃分的九州範圍,依次是:一、冀州,起自黃河壺口,涉及後世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區(qū),地爲白壤。
二、兗州,起自黃河下游、濟水,涉及河後世北、河南、山東,地爲黑壤。
三、青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東半島,地爲肥沃白壤。
四、徐州,起自黃海、泰山、淮河,涉及山東、江蘇、安徽,地爲紅『色』粘土。
五、揚州,起自淮河、黃海,涉及江蘇、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地爲『潮』溼泥土。
六、荊州,起自荊山、衡山,涉及、湖北、湖南,地爲『潮』溼泥土。
七、豫州,起自中原、黃河下游,涉及河南、山東,地爲柔軟的土,下層爲肥沃而硬的黑『色』。
八、梁州,起自華山、黑水,涉及陝西、四川、甘肅、青海,地爲黑『色』鬆散的土。
九、雍州,起自黑水、西河,涉及陝西、內(nèi)蒙古、寧夏、甘肅、新疆,地爲最上等的黃壤。
天下有九鼎乃穩(wěn),如今在魯國泗水丟失兗州黑鼎,秦國即便稱霸天下,也會因爲氣運不足而受制,隨時有坍塌的危險。
不得不說,黃帝軒轅深謀遠慮,唯恐秦國國君不恤黎民、窮奢極欲、天下受苦,所以提前將九鼎之一奪取,乃是制衡之道。
果然,秦國昭王得鼎而卻一,天下輿論譁然,紛紛斥責(zé)秦國國君乃是“無道昏君”,妄圖竊據(jù)國之神器,天下蠢蠢欲動。
奈何,自從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威勢已成,根基厚實如山,巋然不動,無可撼動,天下諸侯雖然恨不得秦國分崩離析,可也只能望洋興嘆、無可奈何。
但是,依舊出現(xiàn)了種種不祥之事。
秦國在長平之地坑殺趙國精銳四十萬,屠刀果決,卻是讓天下諸侯頓感“兔死狐悲、脣亡齒寒”。
最爲弱小的韓國立馬派出說客遊說秦國國相范雎。
以“趙亡則秦王王矣,武安君爲三公。武安君所爲秦戰(zhàn)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
而武安君白起被封印,未避免白起不見之事讓天下諸侯起疑,秦昭王卻是順水推舟,對天下散佈消息,稱‘武安君白起功高震主,已經(jīng)被昭王賜死。’秦昭襄王四十年,因悼太子死在了魏國,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安國君繼立爲太子,號安國君。
秦昭襄王死,孝文王即位,當時孝文王已經(jīng)五十三歲,垂垂老矣,結(jié)果登基三天,就猝然而亡。
太子子楚(異人)即位,是爲莊襄王。
當時,安國君有子二十多個,子楚只是默默無聞的一個。
呂不韋覺得奇貨可居,親赴秦國,獻上珍寶,取悅於安國君寵妃華陽夫人,爲子楚取得了王位繼承權(quán),隨後返回邯鄲,終日與子楚飲酒作樂,廣泛結(jié)交天下豪傑,專等秦國王位輪到子楚來坐,好一展宏圖。
此時,他還將自己相好的一位能歌善舞的美貌姑娘讓與子楚同居,史稱”趙姬“。
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趙姬生下一子,就是趙政。
因於正月出生,故起名爲正,一作政。趙姬生子以後,子楚把她立爲夫人。
秦昭王五十六年,昭王死,太子安國君繼位,是爲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爲王后,子楚爲太子。
趙國把趙姬母子送歸秦國。9歲的趙政在生地邯鄲度過了童年,來到秦國。
呂不韋因爲輔佐之功,位居丞相,執(zhí)掌秦國國政。
秦莊襄王碌碌無爲,登基三年而卒,趙正登基,成爲秦國新任國君。
但是,年紀幼小,國政由太后把持,委政於丞相呂不韋。
趙正乃是嬴姓,趙氏,因此也叫嬴政。
十三歲登基,二十二歲舉行了成人禮加冕儀式,開始了”親政“。
除掉權(quán)臣呂不韋、太后寵臣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大業(yè),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爲主體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的強大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至此,東周以來天下的諸侯割據(jù)的時局終於結(jié)束,天下再度大一統(tǒng),秦國之威即便是蠻夷也略有所聞,忌憚不已。
春秋戰(zhàn)國,各國諸侯都被稱爲”君“或”王“。
戰(zhàn)國後期,秦國與齊國曾一度稱”帝“,不過這一稱號在當時並不同行。
已經(jīng)一統(tǒng)天下的秦王政,以爲過去的這些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
他下令左右大臣們議稱號。
經(jīng)過一番商議,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爲,秦王政”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
他們援引傳統(tǒng)的尊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建議秦王政採用”泰皇“頭銜。
然而,秦始皇對此並不滿意。他只採用一個”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創(chuàng)造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
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爲中國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謂。
”皇“有”大“的意思,人們對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時就稱”皇“。
”帝“是上古人們想象中的主宰萬物的最高天神。
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個字結(jié)合起來,第一,說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quán)威,是上天給予的,即”君權(quán)神授“。
第二,反映了他覺得僅僅是做人間的統(tǒng)治者還不滿足,還要當神。
此舉大大激怒了諸天聖人,這是在赤挑戰(zhàn)諸天聖人。
率先發(fā)難的就是火雲(yún)洞三皇。
”豎子膽敢“身披明黃帝袍的軒轅看著人間界秦朝國君嬴政接受朝臣恭賀爲”始皇帝“,勃然大怒,面龐發(fā)紅,髯須抖動,握著軒轅寶劍的手指都發(fā)白了。
這三皇五帝乃是上古聖賢,功德廣大,即便是諸天仙佛也不敢放肆輕辱,如今嬴政堂而皇之要功蓋三皇五帝,這是在赤藐視三皇,如何不讓軒轅惱怒。
”哼,凡人壽短,不過百載之數(shù),本座倒要看看他如何與天地同壽,能夠家業(yè)百代相傳!“即便是一向溫和敦厚的伏羲聖皇此時也動了怒火,只是人間人皇已出,天機大定,即便一三皇之能耐也不能輕易更改。
”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牛首人身的神農(nóng)聖皇咬牙切齒道。
不提火雲(yún)洞三皇咬牙切齒,痛恨秦始皇。
且說幽冥地府,一位端莊女子秀髮高挽,身披鵝黃衣裙,從容端坐在一座玉像前面,細細一看,那玉像與其面容一般無二,都是恬淡溫婉,傾國傾城。
望著秦國氣運,面上帶笑:”甚好,如此大事可成。“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jù)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並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xué)誹謗朝政。
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燬;有敢談?wù)摗对姟贰ⅰ稌返奶幩溃怨欧墙竦臏缱澹唤顾綄W(xué),想學(xué)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爲師。
此即爲”焚書“。
此令一出,天下書生紛紛反對,奈何”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無數(shù)典籍被查抄,紛紛被燒燬。
這些典籍經(jīng)過歷代名人大家著書、闡釋,蘊含無量智慧、無量功德、無量祥瑞,於是典籍被焚,典籍之中的無數(shù)功德、信仰、瑞氣再無所依,紛紛氣化。
秦國龍脈見此,龍口大張,吐納起來,無數(shù)書香之氣入其口,聖賢箴言入其腹,詩書光華透體而出,惶惶奪目。
這下子,即便是道德天尊自己也坐不住了。
天下書籍,乃是歷代人傑之著書立說留筆而出,積累的是智慧,是氣運,是功德,是人生哲理,是天地至理,是人倫綱常,是萬民信仰。
如今秦始皇一把火將無數(shù)聖賢之說焚燬,天下仙佛爲之驚怒,即便是已經(jīng)化爲塵土的先賢也在冥府之中感知,日夜嚎哭,震動地府。
秦始皇嬴政的舉動,卻是大大激動了無數(shù)仙佛以及諸天聖人。
與此同時,暗中密謀的昊天玉帝,見到秦始皇如此舉動,也不禁被其嚇個半死,當即下令讓值日星官搖動星辰旗,讓紫薇帝星遠離地面,光華漸漸黯淡下去。
於是,凡是人間有德之士或者善於望氣觀星相者紛紛察覺,知道帝星暗淡無光,此乃兇兆。
就在這時,有兩個術(shù)士(修煉功法煉丹的人)侯生和盧生暗地裡誹謗秦始皇,並亡命而去。
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調(diào)查,審理下來,得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全部坑殺。此即爲”坑儒“。
”焚書坑儒“這一舉動,卻是損毀典籍無數(shù),以至於後來無數(shù)典籍徹底斷絕,讓中華文明的歷史瑰寶出現(xiàn)斷層,無數(shù)典籍沒能留存下來,不得不說是一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