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在遠古時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xiàn)臺灣島。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另有寶島、鯤島、福爾摩沙等別稱。
隋代旅行家汪大淵的《島夷志略》中說臺灣:“地勢盤穹,林木合抱,土潤田沃,宜稼穡。氣候漸暖,地產沙金,黍子、硫磺、黃臘、鹿豹……海外諸國,蓋始於此。”
臺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稻米、砂糖、茶葉、樟腦、煮鹽等,臺灣的自產能源主要有煤、石油、硫磺、金、銀、銅、鐵等礦藏。
後世的金屬冶煉廠主要有高雄鋁業(yè)工廠(鋁)、東邦金屬精煉(含鎳銑鐵)、高雄制鐵(銑鐵);礦廠主要有金瓜石礦山(金礦)、大豐炭礦(煤);油田主要是竹東油田、凍仔腳油田(石油)。
1684年4月,臺灣(時爲臺灣府)正式納入中國版圖,隸屬福建省,下設臺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三個縣;後來應漢人拓墾範圍擴張又於雍正年間(18世紀初)增設彰化縣、淡水廳,並將原隸屬臺灣府之澎湖改設爲澎湖廳;到嘉慶年間,宜蘭地區(qū)開墾之和人已達數萬之多,應居民要求故又增設噶瑪蘭廳。
清政府設置分巡臺廈兵備道及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臺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臺灣成爲一個新興的農業(yè)區(qū)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臺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fā)展。這個時期,臺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臺灣。
臺灣的統(tǒng)治機關爲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設置於1791年,前身爲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是臺灣道的主官正式官職,即臺灣的實際統(tǒng)治者。此官職名稱又稱爲臺道或亦可稱爲臺灣道、分巡臺灣道。
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徐宗幹,字伯楨,號樹人,江蘇通州(今南通市)人。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考中庚辰科進士。歷任山東曲阜、武城、泰安知縣,遷高唐、濟寧知州,擢四川保寧知府,兼署川北道,改福建汀漳龍道。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擔任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其治理臺灣期間,廣建書院,興辦義學,整頓綠營班兵,變通船政,頗有治績。咸豐三年(1853年)平鳳山林恭起事。同治元年(1862年)升任福建巡撫,同年彰化戴潮春民變起事,命前署臺灣鎮(zhèn)曾玉明渡臺,又奏簡丁曰健爲臺灣道,將民變平定。同治五年(1866年)卒。諡“清惠”,入祀福建名宦祠。
臺灣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又稱臺灣南路理番同知或臺灣理番同知或臺防同知,前身爲臺灣府海防捕盜同知。該官職隸屬於臺灣道臺灣府,爲臺灣清治時期的重要地方官員,始設置於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官職品等則爲正五品。臺防同知主管船政治安業(yè)務及南臺灣臺灣原住民事務。1874年臺灣籌建建省,南路理番同知移駐卑南,並加“撫民”二字,業(yè)務縮減爲治理臺灣東部,稱臺灣府南路撫民理番同知。
臺灣府知府洪毓琛,字琢崖,號潤堂,山東臨清州人。爲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恩科二甲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知縣。咸豐年間擔任福建臺灣府知府。
未時時分,臺灣兵備道衙上空,一架武直10直升機正在高空懸停,長長的纜繩從艙門垂下,僅離屋頂十米左右。
鬧市的喧囂讓高空中直升機的轟鳴聲幾不可聞,四周的守衛(wèi)正是昏昏欲睡之時,對於即將到來的危險渾然不覺。
此時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徐宗幹正召集下屬在大廳議事。臺灣的洪門天地會“五年一小反,十年一大反”讓徐宗幹十分頭疼。清代臺灣俗稱羅漢腳的遊民充斥,常有遊民以反清抗官名義起事。
1851年12月遊民之一洪紀自稱總統(tǒng)帥,聚遊民數千人準備攻擊嘉義臺南交界的官佃(今官田)。該集團另以吳仰一爲元帥,李兆基,胡枝梅等人爲先鋒軍師等,以紅布爲號,並集結當地遊民數千人,並分成四大股首,攻擊官田。該動亂約十五天,經臺灣鎮(zhèn)總兵葉紹春平定,紀等悉遭擒斬。
“諸位,看看有何良策?但說無妨!”徐宗幹喝了一口茶,向下屬問道。
“遊民抗官,首因抗稅。臺灣民間賦稅,較之內地毫不輕減。而詢其底蘊,全系紳士包攬。若某處有田可墾,先由墾首遞稟,承攬包墾,然後分給墾戶。墾首不費一錢,僅遞一稟,墾熟之後,每年抽租一成,名曰大租,又有屯租、隘租各項名目,而糧課正供毫無續(xù)報升科。如臺北淡水田園三百餘里,僅徵糧一萬三千餘石,私升隱匿,不可勝計,卑職認爲當上奏福建巡撫,清理田賦爲宜。”臺灣府知府洪毓琛首先發(fā)言。
“依卑職看來,治下官吏中有極少之人粗口劣行,加之官民間語言隔閡溝通不順亦是主因。”臺灣鎮(zhèn)總兵葉紹春也說道。
衆(zhòng)人正待再說,十幾名一臉油彩、一身迷彩的海狼突擊隊隊員迅捷的衝了進來,大廳門口值勤的守衛(wèi)早已被守在廳外的幾名隊員放倒拖進了花木叢。
“爾等何人?意欲何爲?”徐宗幹一臉威嚴,沉聲喝道。
但是,還沒等大廳衆(zhòng)人有所反應,突擊隊員們眼花繚亂的動作起來,十幾秒的時間,所有人束手就擒,包括一衆(zhòng)武將,沒人能在現(xiàn)代特種兵的面前躲過一招。
“我等乃是大清朝廷命官,爾等將爲今日之所爲後悔的!”臺灣鎮(zhèn)掛印總兵官明保叫道。隨著突擊隊員的一記手刀,明保很快垂下了頭。
“汝欲何爲?”徐宗幹無奈的問道。
“你就是兵備道徐宗幹吧?”海狼突擊隊大隊長龍彪施施然走過來問道。
“不錯,正是老夫!你是何人?”
“歷史記載,你還算一個好官。”龍彪語氣一正,嚴肅的說道,“我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從現(xiàn)在開始,臺灣已經被我們接管了。至於在座的各位,將交由臺灣民衆(zhòng)來決定是生是死。命令你們的人放下武器,趕快投降吧!”
“要殺便殺,老夫寧死不降!”徐宗幹一臉正氣說道。
“愚忠!”龍彪無奈的揮了下手,擒住徐宗乾的突擊隊員馬上一記手刀,徐宗乾的腦袋也低垂下去。
“休要傷害徐大人,我等投降便是。”臺灣府知府洪毓琛立刻焦急的說道。
“那麼,馬上下令吧!”龍彪拉把椅子坐下說道。
兩名突擊隊員押解洪毓琛登上指揮臺,洪毓琛清了清喉嚨,拿起鐵皮喇叭向附近的駐防官兵開始喊話:“所有人聽著,我乃知府洪毓琛,命令你們放下武器,接受投降!再重複一遍,我乃知府洪毓琛,命令你們放下武器,接受投降!”
在將一衆(zhòng)滿清官員綁好後,突擊隊員們紛紛手持衝鋒槍,走向駐防兵營。
駐防兵營的官兵在聽到喊話後反應不一,有的感覺莫名其妙,有的拒絕執(zhí)行,但大部分的清兵都是膽小怕死,在見識了衝鋒槍強大火力擊斃了多人後,廣大官兵紛紛繳械投降。
突擊隊員們利用當地的大牢,將投降的清軍統(tǒng)統(tǒng)關了進去,又將一衆(zhòng)官員單獨關在了一起,留下幾名隊員輪流看守。
接著,剩下的十多名突擊隊員又押著洪毓琛來到了安平港。同樣的一幕發(fā)生了,清軍海防官兵在見識了衝鋒槍強大火力擊斃了多人後,廣大官兵紛紛繳械投降。
龍彪通過耳麥發(fā)出成功信號後十多分鐘,兩艘兩棲攻擊艦高速向安平港駛來,幾分鐘後,順利完成了登陸掩護。
大約半小時後,太平洋艦隊全部駛進了港灣。
艦隊司令劉凱峰上岸後,在龍彪等人的陪同下,進入了兵備道衙。而政委林斌則組織福建籍政工人員向臺灣的民衆(zhòng)不厭其煩的做著政策宣傳安撫民心。
漸漸的,看到神秘的軍隊對大家秋毫無犯,原住民們才慢慢放下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