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夜,李煜等人睡的很晚。
佔了勉縣城,這民政賦稅都還簡單,因爲這是羅隱本行,人頭又數,現下時間倉促,顧不上調整,只要羅隱看著,依舊運轉就是了。難題在軍事上。
這勉縣一戰,雖然是有了一個小城池做立腳點,但這裡既是咽喉要地,自然也是四外受敵之所,一旦消息泄露,定然有敵來攻,如今這西有鳳州,暫時是兩方對峙,數日之內當無大礙,可南邊三泉,有符積領兵一千去攻董賢,東面興元府,那是漢中根本,兩萬多大軍,可是閒著玩的,當今之計,只有儘快擴軍,增大勢力,也好有力量攻滅鄭鼎和符積,並趁機收服董賢和韓家諸人。
但眼下自己的力量,也只有千人左右,其中半數還要儘快返回天策谷,如要快速擴編,就要把收降的八百多人,還有定軍山的降卒,儘快收編成軍。
這編制入軍是好辦,一個上午就可以,關鍵這些人,都是降卒,到了戰場,萬一來個臨陣倒戈,那可是麻煩大了。
當然,如果好好整訓,如果能有兩月以上的時間,以天策谷操練的嚴格,那將這些人練出來沒絲毫的問題,但關鍵是,沒有多少時間,最多兩三天,就要和董賢那邊配合,滅了符積?;仡^還要收拾鄭鼎。
時間緊,任務重呀!
李煜上午,說是基幹營只補充二百多人,就是想維持一個帶一個的狀態,讓基幹營能保持較高的戰鬥力,教導營補充的多一些,則充當輔助部隊,打打順風仗,把士氣提起來,逐步把戰鬥力磨起來。
可不管怎樣,也要想個辦法,如何讓這些人儘快融合在一塊,怎麼辦呢?
李煜猛然想起,當初解放戰爭,解放軍在戰場上,可是一邊收俘虜,一邊補充隊伍的,好像戰鬥力也是提高的很快,沒受啥影響呀,一仗下來,歷經戰場傷亡後,隊伍的人數反而增加,戰鬥力反而更強了,那是怎麼做到的?
李煜一邊回憶,一邊記錄。
對了,挖苦根,倒苦水。說明白該爲誰打仗。是爲地主老財還是爲自己。還有呢?拉老鄉,套感情。有了感情,那就會互相幫助,共同對敵。還有呢?還有就是制度好,官兵平等,,長官不打人,不罵人。就是吃的差點,大家都一樣,心裡舒坦。
這三條,官兵平等,我也做不到,況且我還要樹立名分大義,上下有序呢,不過同甘共苦可以,對,就是這個,我團勇只有軍法,絕無私刑。軍法面前一律平等,官兵同甘共苦。
拉老鄉,套感情,這個也沒問題。蜀軍中也有不少收編的漢中軍卒,這招也能用。
那最靈的挖苦根,倒苦水呢?這個怎麼變變型呢?
有了,如今的藩鎮軍卒,都是強徵來的農民,或者是世代爲兵的悍卒,西蜀並不是傳統的藩鎮,不過是王建逐步攻佔才慢慢形成的,這些軍卒,大部分都是強徵的農民,或者是收編的鄉兵。打仗不過是討口飯吃,我這裡,只要是軍卒,無論是退役,還是在軍,都可以分發田土,通過征戰,不僅可以升官,成爲武將,就是普通軍卒,也可以分田地,賞爵位。這士卒不就高興了嘛!
對,就這樣,來個對比,你爲王建打仗可以得到什麼,爲天策府打仗是爲什麼!
還有,建功立業之心,人皆有之,可以把海濤豎立起來,成爲一個典型,那就是,降兵沒關係,只要忠心效力,可以大大的重用。
李煜又看了一遍,心裡得意,有了這幾條,估計有個幾天,當可在隊伍中,形成一個相對大些的凝聚力。只要勝了這兩仗,時間越長,凝聚力也就越強。至於戰陣紀律,廝殺技巧,紀律從訓練中來,廝殺技巧,倒是不缺,關鍵是儘快聚合成型。
當然還要爭取瞞過興元府和成都那邊一段時間,越長越好。給自己一個好好成長的機會。
次日上午,黃海和海濤興沖沖的回來,交接了俘虜,一齊來見李煜。
看兩人的樣子,大家都知道二人定是得勝而歸!紛紛開口祝賀。兩人謙遜一陣,海濤正要退出,李煜叫住他,令他坐下參會。
李煜告訴羅隱和各位長史,指揮使,爲了能瞞住興元府,好讓自己騰出手來先處理三泉和鳳州,今日開城,任居民出入,只在城東10裡設置警戒埋伏,防範興元府的探子。
鳳州、三泉前線的公文,該轉的轉,能拖的拖,當然,偷看是一定的,起碼可以獲得情報。如果有妨礙,不妨在重寫一封就是,這邊和張師爺那邊打好招呼,應該問題不大。勉縣還要按照規矩上傳公文等事,至於糧草,則必須留在本地,不可外運。此事有羅隱和周燦辦理。
周寶和黃石兩個營,要開展三講整軍運動,爲期一個半月。除了前線對陣,每天都要有,第一講理想,當兵,爲天策府當兵,光榮,實惠,作爲軍卒一員,當兵打仗,可以掙田地,掙地位,傳給子孫爵位田土,自己還光宗耀祖,這麼好的事還能不好好幹第二講感情,新老兵之間,一定要通過各種小手段,形成老鄉、朋友等關係,不要落下任何一個人。只要有了關係和共同點,那就很容易拉近關係,成爲一體。
第三講軍法,軍法是爲建立非凡的紀律而準備,紀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許大罵士兵。
在講軍法的時候,要讓大家去講講原來的將佐待人如何,爲人如何,在這些降卒裡面評價如何,如今將佐都壓著呢,評價高的,願意降的馬上釋放納入團用隊伍,不願意的,也可以暫時在觀察觀察。只有民憤答的,乾脆拉出來,一刀兩斷,讓他解脫人世間的煩惱。
同時,李煜宣佈,所有頭像的精壯中,給基幹營增配一百五十人,合計增配三百五十人,共計海濤初到,就連立兩功,升海濤爲基幹營副指揮使。
教導營增補一千人,分爲兩個營,張江爲教導二營指揮使,黃海爲教導一營副指揮使。
其餘將佐調配,樞密長史和參軍長史拿出意見報李煜覈準後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