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後,父皇自前方送來消息,戰事基本結束,不日班師回朝。
因爲近幾個月,有父皇親自戰前指揮,故而將士氣勢高漲,極其勇猛。雖然並未能將失地全部收回,但也有近大半重新爲我方掌控。邊境線,向前推進了數十公里,收回了部分被燕脂國佔領的山河。以我方目前的國勢和兵力,能取得這樣的成果,已經非常不易,幾乎耗盡了所有的國力、財力和人力。對方能在此刻提出歇戰,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
坐鎮京師數月,深切體會到了作爲君王之疲累和艱難,對父皇過往諸多舉動,有了重新的認識和理解。曾經埋藏心底的點點責怨,漸漸全然消逝。隨之而來的,是對父皇的體諒和尊重,是以父皇作爲一個明君的自豪。
半個月後,父皇率領大軍,將抵達京師。
一大早,我便率領京中文武百官,等候於京城外,恭候父皇御駕凱旋。
春日和暖,微風細細,澹盪天空,白雲朵朵。曠野無際,遠山淡影。
京城外筆直、寬闊的官道,蜿蜒延伸,直至天際。
“得、得、得”、沉緩的馬蹄聲,和著車輪滾動的“軲轆”聲,飄渺而至,似天外傳來般。
翹首遙望,只見地平線處一隊人馬浩浩蕩蕩、迤邐而至。那隨風飄搖的明黃色旌旗上,書寫著大大的“御”。
“父皇到了!”我欣喜地衝身後恭立的上官旭輕喚一聲後,便大步向前走去。
“臣女慧靈。參見父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俯身施禮,朗聲喚道。
“免禮!”端嚴地聲音,威懾內含,但細細辯來似乎有點滴的氣虛內匱。
擡眸一望,卻見馬車簾幕低垂。
春光和暖,父皇爲何卻緊閉車簾?難不成……
“上車說話。”父皇隔簾高宣,讓我身後隨行而至、伏跪於地的文武百官,猜測不已。
點點議論之聲,低低的交頭接耳。在我身後悄然而起。
遲疑一晌,決定上車探明父皇情形後再說。
踏凳而上,車簾已從內高高打起。探身而入,不由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
父皇背靠棉墊,半躺半臥於馬車之中。他本緊實的面龐,如今瘦得皮包骨。其面色泛青,雙脣灰白,沒有一絲血色。那雙曾經精亮、鋒銳的眼眸,變得黯淡無光。
“父……”揪心不已,聲不自禁。
父皇見狀。忙搖了搖頭,示意我莫要出聲。
“如何會這樣?”我貓著腰,緊走幾步,來到父皇身旁。父皇急喘一陣。似欲竭力啓口答我,卻終是無力。
福全趕緊輕輕撫一撫父皇的胸,爲其倒杯熱茶,待其氣息稍平,方回首。面凝悲色地說道,“回稟公主,在最後一場決定性的對戰中,陛下中了流矢。”
“當時兩軍相距多遠?場面可是混亂?”我緊盯著福全,迫切期望知道地更多一些,因爲僅是中箭,父皇情形怎會這般糟糕。
福全一面爲父皇挪挪靠枕,使其能更舒適一些,一面沉重地說道。“當時兩軍相距數百步,陛下坐於車中,觀看兩軍交戰。就在這時,一根箭矢自斜前方飛來,極其精準地射向了陛下。若非凌將軍出劍相擋,怕是要射中陛下的心臟!原本。我們以爲只是皮肉傷。應無大礙。故而,陛下要堅持戰役結束方喚御醫。孰知。未待交戰結束,陛下已面色大變,傷口發紫。至此,我們方知那燕脂人在箭上淬了毒。”
既是淬了毒,那絕不是流矢,而是有意爲之。而福全口中地凌將軍,必定就是凌傑了。
“那父皇所中何毒?隨行御醫可查明?”我探手於父皇腕間,爲其把脈。
福全搖了搖頭,“御醫說此毒從未見過,陛下不忍爲難他們,就此作罷。一路上,全靠公主臨行前的丹藥,方支撐到現在。”
我微微頷首,心下悽傷而哀痛。
號完脈,細細察看一下父皇的眼白、手足和口舌後,基本能斷定父皇所中之毒,乃燕脂國特有的“紫香”。其無色無味,淬於兵刃之上,根本看不出。而其一旦進入人體,只需一盞茶功夫,便能蔓延至五肺六髒,致人死地。父皇能活至今日,已是奇蹟。若是中毒當時,爲其解毒,尚能挽回其命,如今就算扁鵲在世,華佗顯靈,也回天乏術了。
當然,此事還不能就此斷定必是燕脂人所爲。因爲那般遠的距離,衆人又正在廝殺,如何便會這麼精準得射中?不過,這確是後話了。
“那淩姓將軍可叫凌傑?”我一面自懷中掏出隨身攜帶的小瓷瓶,一面問福全。
“正是。”福全爲我倒杯熱茶,繼續道,“原本陛下準備讓其調任京師,但他執意要留在邊塞,抵禦燕脂人。”
微微一怔,絲絲憾然頓現心頭。然,轉瞬,我忙斂了思緒,低首拔出瓶塞,倒了一枚紫紅色的藥丸,遞與父皇,“父皇,先把這服下。待會兒,讓上官旭爲您修飾一下,先下車見一見羣臣,否則人心浮動,怕局勢不穩。”
父皇接過紫色藥丸,有氣無力地點了點頭。“福公公,立刻叫上官旭來!”我一面掏出銀針,準備爲父皇鍼灸,一面吩咐福全。
“是。”福全打簾,踏凳而下。
轉眼功夫,福全便帶著上官旭來到了車上。
上官旭乍見此景,如我方纔一般,也是一愣。稍適。他俯身施禮,“臣婿上官旭,參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父皇輕輕揚手,示意他起身。
我一面爲父皇鍼灸,一面對上官旭道,“你精於易容,爲父皇略微修飾一下,使其看來紅光滿面即可。”
上官旭遲疑地點點頭,面露難色地說道。“未攜工具,只怕……”
我搖了搖頭,“不管用什麼辦法,必得辦到,否則朝野上下,人心動盪。”
“是”上官旭若有所思地一口答應。旋即,他便請福全將車內一切物什都取了出來。
上官旭瞅著車中那一大堆各色盤碟,略想片刻,便有了主意。轉眼,他便開始動手。
不過一盞茶的功夫。他便憑著靈巧的技藝,就著這些非常有限地東西,讓父皇
與方纔看來判若兩人,陡然變得精神奕奕、神采飛揚。
看著一切準備妥當。在徵詢了父皇地意思後,便吩咐福全準備下車。
父皇在我和上官旭的攙扶下,緩緩挪到了車邊。當福全打起車簾後,我和上官旭便一左一右地伴隨父皇,踏凳下車。
此刻。外面已經似炸開的一鍋粥般,“唧唧嗡嗡”的議論聲,不絕於耳。朝臣們有些側首交談,有些緊盯著馬車。有些附耳低語。
他們乍見父皇一如往昔地出現,皆驚愣不已。轉瞬,他們稽首於地,恭敬地說道,“臣(參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衆卿家平身!”父皇環望一下衆人。莊重而威嚴地說道,“此次,朕御駕親征,凱旋而歸,衆愛卿功不可沒。特別是衆將士,臨危不懼。拼力殺敵。勇猛至極,當論功行賞。”說著。他微微回身,瞅一瞅身後的兵士,又道,“明日,太極殿大餐羣臣!”
短短幾句話,似已耗費了父皇所有的氣力般。雖然面上依舊如常,但那緊緊扣住我的手,已全然繃緊,在拼力支撐他的身體。
“謝主龍恩!”
心下憂慮,不由暗暗以目色示意上官旭。上官旭會知我意,待父皇衝羣臣微微頷首後,便與我一起隨著父皇,慢慢回到了車邊。
待父皇緩緩踏凳上車,簾幕落下後,他已沒有一絲力氣,虛弱地癱倒在了車中。
我一下撲將過去,抱住父皇,強忍住滿心地悲痛,竭力壓低聲音地喚道,“父皇、父皇!”用力地搖著父皇,淚已盈滿眼眶,無聲地滑落。
上官旭悄然來到我的身後,用他的大掌,輕輕地拍著我的脊背,無言地安慰我。
福全見此情景,不由也眸含溼潤。他扯過衣袖,拭了拭眼角,鎮定一晌,方大聲地喊道,“啓程!”
尖銳而高亢的聲音,劃破天際,也震顫了我的心。它讓我從無比的哀傷中,清醒了點滴,現在絕不能僅停留在悲痛之中,而應當想想該如何穩定局勢和安定人心了。
到得皇宮外,車馬本應停下。但因爲父皇已無力起身,故而只好吩咐繼續前行。然,這一舉動讓恭候於宮門處,欲接駕的皇后甚爲驚異。來不及解釋,只好讓上官旭先行下車,與其詳盡解釋後,再一同去紫寰殿。
到得太極宮,立刻命人封鎖城門和宮門,未有我的同意,任何人不得通行。同時,吩咐左右衛、左右千牛衛,沒有我地手諭,誰也不能調動一兵一卒。若有膽敢違抗者,格殺勿論。
旋即,吩咐福全安排人手,將已自昏迷地父皇,擡回兩儀殿。看著父皇被安全地移下馬車,我方一面急步跟隨,走向兩儀殿,一面讓人找來方訊,讓其立刻去通知上官意、師傅和外公,到紫寰殿等候。
心知父皇也就這一兩日了,但我還是竭盡全力救治他。除了鍼灸暫時控制心脈外,又取出所餘的三粒“雪蓮丹”讓其服下。大約半個時辰後,父皇終於悠悠醒轉。
他眷戀不捨地望著我,眸子中滿是關切和期待。
“父皇。”我含淚望著一臉灰白的父皇,柔聲寬慰道,“你會沒事的。會沒事地。”說話間,心頭一酸,一滴溫熱地溼潤,溢出了眼眶,順著面頰,緩緩滑落。
父皇搖了搖頭。稍適,他緩緩擡手,顫巍巍地指著案幾上地筆墨。
料知其必是要立下遺詔,可我卻不肯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只是撲在父皇身上。涕泣不止,“父皇,你會沒事地,你不會離開我地。不會!”
若從未體會過親情,從未感受過爹爹給我的愛,我或許不會這般難過,可如今得而將失,讓我直似剜了心般疼痛不已。
父皇輕輕地撫了撫我的頭,虛弱無力地說道,“慧……慧靈。父……,父皇,不……不能……再……再陪……,陪你……了。”
我擡起頭。淚眼朦朧地望著父皇,只是搖頭否認著,“不會。不會的。慧靈回到父皇身邊不過一載多,父皇怎麼能就這樣匆匆離開慧靈呢?”說著,我牽著父皇的手。繼續道,“慧靈從小最大地願望,便是能與爹孃在一起。娘早已離慧靈而去,如今父皇怎麼能狠心撇下慧靈?”說話間,淚似斷了線的珠子般,不停滾落。
父皇輕嘆一息,也是淚水盈眸。轉瞬,他眸色一沉,又指了指案幾。“快……,快起……起草……詔……詔書,傳……傳……位於慧……慧靈……公……公主!”
“是。”福全扶起父皇,讓其靠著軟墊,半坐牀頭後,方急步走到案幾旁。書寫遺詔。
“慧……。慧……靈,朕便……便將……將這……這天……天下……交……交給……給你……你了。”父皇微微用力地握了握我的手。
我點點頭。抽噎著答道,“父皇放心,慧靈一定不負你望。”
父皇輕扯嘴角,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轉瞬,他對我說道,“宣……,宣……,他……他們,進……,進來!”
我拭去面頰上地淚水,朗聲應道,“是。”
一轉眼,皇后、上官旭、上官意、師傅、外公,便一起來到了兩儀殿。衆臣伏跪於父皇身前,皇后半坐牀頭,淚流滿面。
父皇環望一下衆人,急喘一陣,方道,“衆卿家,朕殯天之後,要……,要……好好……輔佐……輔佐慧靈。”
“是”
“雲……,雲夢,慧……慧靈,年……年幼,你要多……多指……指點……她。”
皇后垂著頭,一面抹著淚水,一面略帶哭音地應道,“皇上吉人天相,會沒事的。”
父皇搖了搖頭,輕嘆一息,又擡起眼眸,望了望上官旭,“旭……旭兒,慧……慧靈,任……任性,你……你要……寬……寬容……於她。”說著,他異常吃力地擡起手,示意上官旭到其身邊。
“是。”說罷,上官旭立即膝行數步,來到父皇牀榻前。
“旭……兒,朕……朕便……便……將慧……慧靈,交……交給……給……你……你……了。你……你……一定……定……要……要……好……好……愛……愛護……她。”
“是。”上官旭望著父皇,堅定不移地說道,“臣上官旭對天發誓,日後若背棄慧靈公主,天打雷劈,死無葬身之地。”
父皇滿意地點點頭,“你……你們,都先……先出去……出去吧。朕……,朕……要單……單……獨和……慧靈……說幾句。”
“是。”衆臣稽首於地,恭謹地應道。
皇后徐徐起身,遲疑地望了望父皇,方緩緩挪步,行向殿外。
上官旭輕輕地拍了拍我的背,也默然趨退了。
“福……福全,去……去把……把那……那雪……雪琴,取……取來。”父皇瞇著眼,對福全說道。
“是。”福全應聲放下手中的筆,急步走向牀後。
稍適,他方捧著一把雪白無暇的琴出來。那琴,通體由纖薄若紙般的白玉做成,其弦是沉水絲。
“慧……慧靈,這……這是一……一把……,古……古琴。它……非……非用深……深厚地內……內功,無……無法……彈……彈奏。”說至此。父皇輕輕撫了撫那晶瑩剔透地琴絃,“它……,它關……關係……著一……一個傳……傳說……中地寶……寶藏。”說著,他滿目遺憾地輕嘆一息,“可……可惜朕……朕……那……那麼……多……多年,都……都……無……無法……知……知悉其……其……中地秘密。你……你好……好……收……收……著。”說罷,父皇將琴遞給了我。
我接過雪琴,低聲飲泣著。
“還……還有……有……一……一事。”父皇滾了滾喉頭,喘息一陣,對我說道。“朕……朕……去……去後,把……把張……氏……和……和福……福……壽……了……了斷……斷……了。”
微微一怔,稍適,方頷首而語,“知道了。”
“去……去吧。”父皇揮揮手,示意我離開。
我捧著琴,含淚點了點頭。旋即,行向殿後通往萬春殿地大門。
“福……福全,叫……叫皇……皇后……進……進來。”
“是。”
我一面捧著雪琴,走向萬春殿。一面暗自忖道:父皇臨終將這雪琴贈與我,它必是極其重要的。而其名字與曾經江湖上的歌謠傳言,以及我的名字一模一樣,當絕非巧合。其中必有著什麼隱秘的關聯。
回到萬春殿,將其放入牀榻內地隔層後,我又回到了兩儀殿外。
上官旭見我到來,緩緩踱步到了我的身旁,輕柔地撫摸著我的背。無言地安慰我。
那一下一下地輕撫,似和煦地春風,又似纖柔的柳枝,舒緩著我悲痛、緊褶的心。心中的哀傷和悲慼,驟然一股腦傾涌而出。
淚,止不住地流,若小溪般源源不絕,……
約莫一個多時辰後,皇后噙淚而出。她滿面淚容,悽傷不已。
“慧靈,讓人去把清德王、思定王等叫來,皇上要見他們。”說罷,她拭了拭面上殘淚,又轉身。回到兩儀殿內。一盞茶的功夫後。幾位王爺也來了。他們神情悲悽,魚貫而入。
大約半個時辰後。房內傳來了皇后淒厲而哀絕的呼喚。
“皇----上----”
心“咚”地似重錘敲擊了一下般,轉而,兩眼一黑,幾欲摔倒。
斯時,上官旭忙一把扶住我,“雪雪,節哀!”
此刻,我再也抑制不住內心地悲傷,一下撲入了上官旭的懷中,痛哭出聲。
第二日,我便遵照父皇的遺願,準備了兩杯鴆酒,送到了冷宮,親眼目睹張氏和福壽喝下,並氣絕之後,方讓方訊爲其入殮,以淑妃和公主之禮,葬於京郊皇陵。但因爲兩人乃帶罪之身,故而沒有舉行相應的喪葬儀式。雖然,我對張氏並無好感,但毒殺福壽,卻終是心有不忍。不過,我也明白父皇此舉是要斬草除根,避免爲我將來留下遺禍。
三日後,登基大典舉行,我登上了那高高地龍臺,坐到了龍椅之上,成爲了我朝第二十三代君王,也是第五位女皇帝,號靈德,改元天慶。
坐在那高階之上,俯闞伏跪於地、恭謹無比的羣臣,我知道自己曾經那意欲離開這一方寸之地、隱居山林地想法,將成爲今生地憾然。而治理天下之大任,將不得不挑起。
一個月後,我爲父皇舉行了隆重地葬禮。同時,宣佈大喪五年,禁樂、禁彩三年。這,在我朝開國以來,除了第一代開國君王之外,是絕無僅有地。
我與父皇真正相處不到兩年,而其中一大半的時間,尚在猜忌於他,而當我正準備全然放開心胸,接受他時,父皇卻又突然離我而去。心中之悔愧,難以用言語敘述。雖然知道延長喪期,根本無濟於事,但仍希望能用此來稍微彌補一點自己對父皇的愧疚。
身爲君王,便要抹下常人之態,莊重而嚴肅。大殿之上,更是要沉靜如水,淡定如雲。不論遇到何事,都要不慍不怒。雖然,我能做到,但畢竟非我本性,故而每日下朝之後,都覺得疲累無比。另,失父之痛,雖然深藏心中,卻也不敢流露絲毫,所以心境壓抑,憋悶不已。
上官旭十分了解我的性格,每日待我下朝,他便會拉著我在園中賞賞花,看看魚,有時對弈,有時一起研習武功,竭盡其能地驅散我心中地陰霾和不悅。雖然他從不刻意談起什麼,但在他輕鬆的笑談,偶爾的打趣、嘲弄中,我還是暫時忘記了讓我煩擾的世俗和父皇離我而去的悲傷。對於他的體貼和關懷,我發自內心的感激。
每日午後,我於書房批閱奏則之時,他常常來伴我左右,爲我研磨、斟茶,但從來不會主動去翻閱奏則或探聽國事。除非我徵詢其意,他方細細瞭解前因後果,爲我出謀劃策。久而久之,遇到重大之事,我也習慣聽取他的意見。
皇后,對我們的關係,似乎頗爲滿意。她時常來萬春殿看我們,有時也留下與我們一同用膳。對於國事,她雖過問不多,但偶爾也會插言幾句,或者讓我提拔一些人。我一般都順從其意,不爲違逆。除非關係重大,方儘量採取折中地方式,既不得罪於她,也不危急國事。而朝內,因爲上官意畢竟爲顧命大臣之首,其對衆事所籤意見和解決方法,我大多依照遵循。畢竟,我初爲登基,各方情形和各路關係相對生疏。不過,在軍隊方面,我卻並未完全讓步,而是想盡辦法,提拔了一些人員,將其安插在京城防禦方面。雖然不足以與上官氏對抗,但也總算有了點自己的人。
凌傑鎮守邊疆,因爲上次保駕有功,我特意讓他連升三級,成爲了從四品宣威將軍。因爲他的武功卓絕、兵法熟略,而又確有赫赫戰功,故而朝野上下對之升任,並無異議。當然,這保守邊戊的重大職責,也就落到了他的身上。師傅,起初對其能力,尚有懷疑,因而請調邊疆。念及其年邁,而初衷良善,故而只同意他爲欽差大臣,視察邊防。他回來之後,對凌傑的看法大爲改觀,交口稱讚不已。
凌紫萱,自我登基之後,聽話了不少,再也沒有任何異動。而李石,我也特意向凌紫萱要了來,另爲指派他成立了督物所,暗中發展人員,監督朝臣。自此,全國上下官員,只要我想知道,就連他們用了多少飯,在哪個姬妾房中過夜,也能瞭如指掌。凌紫萱與此,並無異議,抑或只是表面上沒有。畢竟她地兄長,在我手中。當然,留凌傑在朝,現下只是因爲我需要他,而非想挾制凌紫萱了。他,依舊是我心中最值得信任地人,也是我最爲倚靠的人。不過,對其爲何執意留邊,不肯回京,心下備爲疑惑。
哥哥地影子,在我心中,非但沒有越來越淺淡,反而更爲深刻。雖然,上官旭陪伴在側,但他終不是那個與我在寒冥谷內單純地聊天、讀書的哥哥。每當夜深人靜,或夜半醒來之時,我常常會想起哥哥。他的音容笑貌,仿若鐫刻般,牢牢地印記於腦海。
在父皇離我而去五年之後的一個偶然機會,我又一次見到了他。那狼狽而頹廢的模樣,讓我幾乎認不出他了。
——第三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