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十五章 違逆之言

說到這裡,賈權看了一眼黃瓊道:“更何況,按照開國初年定製,親王就藩之後不食俸祿改爲授田。爵位降到奉國將軍之後,便將永業田收回重新改爲俸祿制。按照開國初年定製,一個奉國將軍一年的俸祿,也不過相當於一個從六品官員而已。”

“開國之初,因連番大戰隴右、陝西、河南、河北、山東、兩淮諸路,已經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尤其是河南、山西,幾乎是十室九空。而前唐末年便爲財賦重地的江南,則還在前唐手中。朝中每年歲入日蹙,連軍費都無法滿足,更別說恩養宗室。”

“當年那位桂林郡王制定的這個分藩辦法,固然有解決燃眉之急的想法,但也避免了歷朝因爲宗室繁衍,而造成每年支付宗室俸祿便支出歲入大半的窘迫局面。如果這個辦法一直落實下去,倒是不失爲一個好的辦法。”

“但這一制度,雖說太祖、太宗、高宗三帝還在勉強維持,可到了宣宗年間便被打破。宣宗首先打破皇子就藩,永業田不得超過五千畝的定製。一次便給其第二子光王萬畝土地,並準許光王自購土地。其第五子鄴王就藩的時候,更是賞賜河北大名府膏腴之地兩萬畝。”

“對光王違背朝中制度,將地租提高到五成七舉動非但沒有制止,反倒是還下旨免去了新增土地的賦稅。這個例子一開,其餘宗室無不跟風而動。不僅更加飾無忌憚的採取各種手段擴張土地,而且連新佔土地的賦稅都拒絕繳納。”

“到了理宗年間,因理宗皇帝是在端宗皇帝暴斃之後,因端宗皇帝無子得以兄終弟及,以親王身份入繼大統。爲了壓制宗室內部,尤其是幾個兄弟的非議。則乾脆豁免了宗室所佔土地的全部賦稅,永業田改爲賜田不在收回,並定爲永例以藉機收買宗室。”

“此口一開,各地宗室更是大勢侵佔民地。這些宗室可不是前唐年間的那些土地主,他們大勢侵佔土地,那個官府敢管。更何況,這些宗室還有一部分督察百官之職。一個奏摺上去,關係到官員的官帽子還能不能戴的住。”

“其租稅更是自己定自己的,朝廷規定的最高地租不得超過四成的定製,早就已經根本無人理會。五成五已經是普遍現象,六成甚至是六成五的也不在少數。這些宗室勢意侵佔民田,沒有人管,也沒有人敢管。”

“那些臉朝黃土背朝天,以土地爲的農民,在被奪走土地之後。要麼賣身到王爺家當一個長工,甚至是奴隸專門爲這些王爺和宗室種地。要麼因爲交不起那些王爺的地租,便只能出來做流民。”

“朝廷雖說一再下政令,要求流民迴歸原籍,甚至動用官軍一再強制遣回。可這些流民沒有了土地,回到原籍又能做什麼?回去給那些宗室,繼續做每年的收成交完佃租之外,除了種子糧之外剩下的連餬口都不夠的佃戶?”

“除了宗室大勢侵佔土地,魚肉百姓之外還有吏治,現在也是一樣爛到了極點。從中樞到地方各級官員無不上下齊手,變著法子撈錢。不要說外地,就這天子腳下的首善之地,你不給官府上供,就連一個小生意都做不了。”

“現在百姓就是佔理,輕易也不敢去官府打官司,因爲即便贏了也一樣傾家蕩產。你不把衙門裡面大大小小的官餵飽了,就是能贏的官司也要打輸的。吏部靠著賣官,肥缺與瘦缺明碼實價。淮揚地區的一個七品知縣三萬貫,江南一個知州五萬貫。”

“戶部下撥的各種錢糧,除了軍餉和俸祿不敢剋扣之外,都是經過層層剝皮的。工部河工錢糧歷來只撥七成,剩下的三成都是揣進了官員腰包裡面。修繕皇陵、宮殿,供應材料的商家不上供,你再好的材料也不用。撥給諸路官辦作坊的錢糧,也歷來都是六成折扣。”

“禮部最窮,大齊歷代皇帝都重視科舉,所以科舉上不敢撈錢。但只要舉行大典的時候,就都是他們撈錢的時候。大祭禮,外面一隻羊三貫錢,經禮部一過手就要三十貫。刑部更是無法無天,每年秋決的犯人中,有多少是花錢買的替死鬼?

“至於兵部,王爺就不用我說了吧。武選司、武庫司有錢,那是朝中都赫赫有名的。還有御史臺公開賣彈劾文章,彈劾每一級官員都是明碼實價的。一二品官員一千貫起,最低的知縣也要一百貫。國子監,一個監生名額公開三百貫錢。”

“真正的清水衙門,除了司農寺、翰林院等一些無具體差事的衙門之外,大齊朝境內壓根就沒有清水衙門。就連欽天監這樣的專司衙門,都能靠著賣良辰吉日,從民間那些富商手中撈錢。”

“這還是中樞,等到了地方更甚。朝廷定製十稅一的稅率,那些知州、知縣就敢收到八稅一,甚至是七稅一。州縣的吏員明碼實價,一個典吏多少錢、一個捕快多少錢,一個衙役多少錢。”

“如今各地方官,管訴訟的從官司上撈錢,管徭役和錢糧的從徭役和錢糧上撈錢,管學政的公開叫賣廩膳生名額。管地方衛軍的兵備道,則從衛軍和錢糧名額中撈錢。至於鹽茶道,那來錢的地方就更多了。”

“一個鹽運使從鹽農那裡收鹽,每石只肯給八百個制錢。中間一石鹽摻上二斤沙子,在轉手賣給鹽商就要一貫五。做上三年鹽運使,那個不積攢下幾十萬貫以上的家產?有的京官寧願放著六部四品主事都不願意做,而寧願去做一個八品的鹽運使。”

“前年淮南鹽漕轉運使致仕,單單是裝滿金銀財物的大船,就足足有十一艘之多。這些金銀財物,要多少老百姓人家破人亡才填的起?這些人撈完錢之後,一樣都用來購買土地。他們身上有著功名,名下土地自然不用納稅,打下多少錢糧都是自己的。”

“就算遭到了天災人禍,可這金銀財寶能搬走,這地又有誰能搬的走?只要有地,那就窮不到他們。前任大學士、尚書左丞兼刑部尚書謝子方,在其原籍湖廣北路的鐘祥府,就有田地十五萬畝。”

“至於號稱富甲天下的桂林郡王府,眼下整個廣南東西兩路的田地,基本都是姓劉的。眼下天下膏腴之地,已經十分之五六在宗室與朝中官員之手。這些人按照定製,名下土地不繳納錢糧。這使得朝廷歲入日益減少,現在就連官員的俸祿日常都只能發七成,”

“本朝土地兼併之重,恐怕歷朝歷代也只有後漢可以相比。今上的確勤政,甚至可以說是始皇以來,少有的勤政皇帝。可他一個人勤政有什麼用,他又能看到多少,又能管到多少?況且下面的那些官,又大部分都是報喜不報憂的,一個奏章能寫多少不平事?”

“皇帝太攏權,什麼都想抓住的結果,就是什麼都抓不住。御史臺與六部,都快成了擺設了。作爲一國首輔的中書省幾位相爺,幾乎成了他的應聲蟲。這全大齊朝累的人,不過就他一個而已。”

“政通人和,不知道王爺是從那裡看出來的。不說別的,就在王爺的眼皮子底下,這天子腳下,首善之地的洛陽城內,每天要擡出去多少無名屍?今上雖然勤政,但眼下天下奢華之風依然成形,恐怕也不是他一人能夠挽回的。”

“如今大齊朝文恬武嬉、屍餐素位,文官只管撈錢,武將也沒有好到那裡去。滿朝文武只知道享樂、聚斂,而心中早已經無朝廷了。天下諸軍雖有六十多萬,除了京城四大營與邊軍還好一些之外,諸路地方衛軍早已腐爛不堪、沒有了戰鬥力。”

聽著這個傢伙如此對朝政大勢抨擊,曾經與母親早就做過類似分析的黃瓊,雖說心中認同他的分析和判斷,但至少眼下還不能輕易的表態贊同。尤其是涉及到朝政這方面的東西,不能直接表示贊同,有些東西甚至還是要打壓一下。

看著這個雖說將朝政分析的條條是道,但多少有些偏激的傢伙,黃瓊沒有回答他,反倒是淡淡的道:“你和我說這些,就不怕我送你去京兆府,治你一個妄議朝政之罪?本朝雖說不以言論殺人,但你此等違逆之言,是每一個上位者都無法容忍的。”

“權相信王爺不會如此做,否則王爺也不會將權之父親風光大葬,並不惜屈尊降貴親自祭奠。權方纔那些話,的確夠的上殺頭的。但如果單憑這幾句話,便將權送到官府治罪,權想王爺也沒有必要煞費苦心了。”說到這裡,賈權略微有些不自然的乾笑了兩聲。

不過,雖說也多少有些心虛,但很明顯這個傢伙,並未打算放棄與黃瓊敞開談一次的想法。嚥了嚥唾沫後,卻是繼續道:“王爺,按照您對權的恩德,讓權盡心竭力爲您出謀劃策這沒有問題。”

“古人有訓: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您對權的大恩大德,讓權之父能夠風光大葬,這一點權沒齒難忘。但王爺,權還是那句話。如果王爺只想做一個太平富貴王爺。您用不到權,權盡不盡心也無所謂,以王爺自身的能力自保有餘。”

“如果您想要做些什麼,纔是真的需要權。王爺,說句大不敬的話,有些事情就算您真的沒有想過,但您以爲您就真的能逃避得了嗎?首先,您出生在天家,不管您自願不自願,這奪嫡之爭您都會捲入進去。”

“您沒有野心,但太子會相信嗎?如果他相信的話,府中那些您很清楚是什麼身份的人,又是怎麼一回事?最關鍵的是,權素聞太子心胸極其狹窄,向來是瑕疵必報。當年淮陽郡王雖說並未對其母子加害,但三年被圈禁之仇對於太子來說,恐怕是刻骨銘心。”

第七百七十五章 並不簡單的慶陽長子第三百二十一章 補償第三百八十五章 不見爲好第二百四十八章 震驚第五百八十二章 大婚第一百章 避重就輕第一百零九章 沒那麼簡單第三百零五章 章程第一百六十三章 又驚又怒的太子第六百五十三章 善後(二)第一百八十六章 另一個開始第五百六十六章 此人著實該殺第一百八十四章 夜探第六百三十三章 更需要的是將相和第七百二十四章 不會插手第一百三十章 人君氣量?第四百一十四章 就問兩件事第四百七十一章 投其所好第七百五十一章 這不是作踐人嗎?第九十六章 恩是恩、情是情第三百二十五章 桂林郡王府第一百六十六章 皇帝的過往第一百三十六章 旱情第三十章 滑頭第二百七十二章 賞賜與威脅第三百八十三章 囂張與嘴硬第三百三十六章 挫折感第二百一十二章 算計與孺子可教第一百五十章 還是有所準備吧第八百九十二章 大考第七百九十九章 三年第六百七十九章 洋洋自得第六百五十二章 善後(一)第六百章 馭夫之道第一百五十六章 你讓我很失望第一百九十三章 重病還需猛藥醫第五百一十章 這個好人不做也罷第三百四十一章 那錢都沾著血第二十三章 看戲第九百一十二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八百二十九章 聽牆根第四百五十一章 我不喜歡繞圈子第三百七十四章 來人第二百五十章 景王使者第五百五十章 被女兒嘲笑了第五十三章 轉變第八百二十七章 真能拉下臉來第五百一十章 這個好人不做也罷第六百五十九章 老狐貍第十一章 帝王心術第七百四十一章 慎妃的爆發第八十二章 男人的枕頭風第九百一十三章 算個屁?第三百三十九章 雞鳴狗盜之人的用處第五百八十章 段錦的心思第三十六章 有個性、我喜歡第二百七十六章 衣錦不還鄉第一百八十四章 夜探第五百三十二章 舉薦第六百六十八章 話裡有話第四百零一章 皇帝想要攤牌?第一百三十七章 怒火第二百七十三章 有本王給你擔著第六百零六章 西京大營第八百一十七章 永遠都這麼和氣第七百四十四章 他是真就這麼蠢?第八百七十二章 斷了念想第一百三十一章 小心爲上第八百二十三章 不過是琉璃蛋子罷了第二百五十一章 範刀的感覺第六百六十四章 英王在罵誰?第七百七十三章 遷怒第七百二十二章 盟旗制度第一百章 避重就輕第一百一十三章 東風還是要借的第八百八十七章 亡羊補牢?第六百七十五章 膚施郡公第一百七十二章 皇陵之惑第三百二十四章 沒有不吃醋的女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倔強的劉夫人第三百零三章 朝臣的心思(二)第五百四十一章 司徒喚霜的往事第七百一十二章 羣毆與怒火第七百二十七章 肉麻的家信第四百九十二章 砸了自己腳第二百零六章 考驗纔開始第七百九十章 慶陽一府的家教第八百零五章 提前傳給你如何?第六百三十章 敢言者無罪第八百六十七章 於明遠的三個差事第二十六章 太子第三百六十三章 百害而無一利第三百二十六章 通商之權第一百九十一章 命裡無時莫強求第五百六十一章 鬱悶的黃瓊第六百五十章 範家難辭其咎第一百七十九章 開國往事第二百七十一章 牛嚼牡丹第七百三十三章 分化瓦解第五百六十章 她總該是罪不至死
第七百七十五章 並不簡單的慶陽長子第三百二十一章 補償第三百八十五章 不見爲好第二百四十八章 震驚第五百八十二章 大婚第一百章 避重就輕第一百零九章 沒那麼簡單第三百零五章 章程第一百六十三章 又驚又怒的太子第六百五十三章 善後(二)第一百八十六章 另一個開始第五百六十六章 此人著實該殺第一百八十四章 夜探第六百三十三章 更需要的是將相和第七百二十四章 不會插手第一百三十章 人君氣量?第四百一十四章 就問兩件事第四百七十一章 投其所好第七百五十一章 這不是作踐人嗎?第九十六章 恩是恩、情是情第三百二十五章 桂林郡王府第一百六十六章 皇帝的過往第一百三十六章 旱情第三十章 滑頭第二百七十二章 賞賜與威脅第三百八十三章 囂張與嘴硬第三百三十六章 挫折感第二百一十二章 算計與孺子可教第一百五十章 還是有所準備吧第八百九十二章 大考第七百九十九章 三年第六百七十九章 洋洋自得第六百五十二章 善後(一)第六百章 馭夫之道第一百五十六章 你讓我很失望第一百九十三章 重病還需猛藥醫第五百一十章 這個好人不做也罷第三百四十一章 那錢都沾著血第二十三章 看戲第九百一十二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八百二十九章 聽牆根第四百五十一章 我不喜歡繞圈子第三百七十四章 來人第二百五十章 景王使者第五百五十章 被女兒嘲笑了第五十三章 轉變第八百二十七章 真能拉下臉來第五百一十章 這個好人不做也罷第六百五十九章 老狐貍第十一章 帝王心術第七百四十一章 慎妃的爆發第八十二章 男人的枕頭風第九百一十三章 算個屁?第三百三十九章 雞鳴狗盜之人的用處第五百八十章 段錦的心思第三十六章 有個性、我喜歡第二百七十六章 衣錦不還鄉第一百八十四章 夜探第五百三十二章 舉薦第六百六十八章 話裡有話第四百零一章 皇帝想要攤牌?第一百三十七章 怒火第二百七十三章 有本王給你擔著第六百零六章 西京大營第八百一十七章 永遠都這麼和氣第七百四十四章 他是真就這麼蠢?第八百七十二章 斷了念想第一百三十一章 小心爲上第八百二十三章 不過是琉璃蛋子罷了第二百五十一章 範刀的感覺第六百六十四章 英王在罵誰?第七百七十三章 遷怒第七百二十二章 盟旗制度第一百章 避重就輕第一百一十三章 東風還是要借的第八百八十七章 亡羊補牢?第六百七十五章 膚施郡公第一百七十二章 皇陵之惑第三百二十四章 沒有不吃醋的女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倔強的劉夫人第三百零三章 朝臣的心思(二)第五百四十一章 司徒喚霜的往事第七百一十二章 羣毆與怒火第七百二十七章 肉麻的家信第四百九十二章 砸了自己腳第二百零六章 考驗纔開始第七百九十章 慶陽一府的家教第八百零五章 提前傳給你如何?第六百三十章 敢言者無罪第八百六十七章 於明遠的三個差事第二十六章 太子第三百六十三章 百害而無一利第三百二十六章 通商之權第一百九十一章 命裡無時莫強求第五百六十一章 鬱悶的黃瓊第六百五十章 範家難辭其咎第一百七十九章 開國往事第二百七十一章 牛嚼牡丹第七百三十三章 分化瓦解第五百六十章 她總該是罪不至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平县| 兴仁县| 精河县| 炎陵县| 丰县| 沁水县| 偏关县| 辛集市| 高淳县| 和林格尔县| 丰城市| 兰西县| 大城县| 明溪县| 盐亭县| 乌拉特后旗| 中山市| 吴江市| 益阳市| 黎城县| 塔河县| 奉化市| 东海县| 阿城市| 芦山县| 电白县| 克什克腾旗| 金溪县| 太仆寺旗| 洞口县| 石门县| 清水县| 铜陵市| 兴隆县| 信阳市| 雅安市| 丰台区| 大安市| 绥中县| 盐山县| 镇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