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十一章 帝王心術

當時的齊軍,本身就派系衆多。除了太祖起家的老部下之外,還有以尚讓爲核心的其他義軍合併過來的,爲數不少的前唐藩鎮投降過來的。其中不僅有濫竽充數,到處不分老幼到處抓兵擴充實力的,更有一大批渾水摸魚、首鼠兩端的。

其中魚龍雜混,很多人本就不是一條心。孟楷帶著的這十餘萬太祖皇帝一手帶起來嫡系人馬,也是這位太祖皇帝最後的本錢。要是這十餘萬大軍丟了,恐怕這個剛出爐的大齊朝,瞬間就會土崩瓦解,自己那位所謂的太祖皇帝,也很難再有翻本的機會了。

而以當時西行蜀中的前唐朝廷,對關東各藩鎮基本上已經失去控制的情況來看,天下大亂就在轉瞬之間。那些擁兵自重的藩鎮,爲了地盤和擴充實力而相互攻伐。所謂的皇帝和朝廷,早就沒有理會。這也是自己前世,所熟知的正常歷史該有的軌道。

按照這位桂林郡王的能力,在原本應該出現的五代十國,絕對會有他的一席之地。可這位老兄在太祖皇帝如此提防,甚至不惜冒險借刀殺人的情況之下還逆來順受,這是黃瓊最看不懂的地方。

當然如果說他面對太祖皇帝,這樣絕非隋文帝、唐太宗這樣明主的時候。一點都沒有在亂世之中,趁勢而起做當代劉邦的野心,黃瓊也不認爲這個可能一點沒有。至少同州之戰後,那位太祖皇帝已經猜忌到如此地步,換個人都很難繼續保持那種平穩的心態。

觀其發跡於同州,到最終成爲大齊定鼎天下第一功臣,再到病逝於西征回途中。從其種種做派來看,他並不是那種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死便爲不忠的人。這樣的人,能對太祖那種刻薄寡恩的老闆死心塌地,至少在黃瓊看來是絕無可能。

一部所謂的開國史,讓黃瓊看的是哭笑不得。這個大齊朝的建立,不是一個必然的結果,而是一個偶然中出現的必然。觀太祖皇帝進駐長安後,整日裡只知道縱情酒色,一遇到事情就昏招迭出的做派,絕對不是一個創業者該有的風範。

倒是那位太子,後來的太宗皇帝,至少看起來要比太祖有能力的多。想起這位太宗皇帝,黃瓊突然想起來,這位太宗皇帝自金統五年開始便要易儲,改立進長安後所生周王爲太子。但從金統五年開始策劃,一直到太祖駕崩卻也未能如願。

即便是當年太宗皇帝,爲太子時一直在外監軍,這位太祖皇帝卻依舊沒有能夠如願。想到這裡,黃瓊急忙的打開《太祖本紀》,以及母親隨後給他的《太宗本紀》,將兩本書放在一起才愕然的發現,其實有些事情往深了想一想就能想明白了。

太祖皇帝終其一生都想要換太子,但直到駕崩也沒有能夠成功。甚至在位最後五年,軍政大權悉數歸於太子。其中除了軍中勢力反對之外,還有一點恐怕就是當初太宗皇帝,雖然在外監軍而遠離朝政,但卻通過多年監軍,在軍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實力。

甚至有可能大齊最精銳的軍隊,都已經入太子掌控。而太祖皇帝,多年不出長安三宮一步,對軍中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陳州一戰暗中做了手腳,卻是起到了適得其反的作用。太子在軍中威望大漲,幾乎已經超過了太祖皇帝。

關中叛亂平息後,太祖皇帝非但未能廢掉太宗皇帝的太子之位。反倒是其心腹大將孟楷,在關中之亂被平息後,被排斥出長安一貶再貶。從掌握大齊實際軍權的左軍使,貶到山東做了一個手中只有三千老弱殘兵,而且精銳被抽調一空的觀察使。

儘管滅唐之戰中又被重新啓用,但其統率多年的老部下,也被拆的七零八落,無一參加入川之戰。其在軍中的實力,已經徹底的被剪除,再也無法成爲單獨的勢力。而太宗皇帝與桂林郡王帶入關中平叛的鐵騎,也都是二人統率經過陳州血戰,又平定兩淮與山東的老部下。

在平定關中叛亂之戰中,桂林郡王東征之前留在關中的老部下,也重新迴歸桂林郡王掌握。但黃瓊卻隱隱的感覺到,這些精銳迴歸桂林郡王掌握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實際上應該是落入太宗皇帝掌握之中。

接下來在平定江南、兩廣之戰中,儘管桂林郡王之前所帶的軍馬,都被以拱衛京師的名義留在關中。那位桂林郡王,也被調了一個閒職並未統軍出征。可黃瓊怎麼看,這些都是做給其他在外統軍將領看的。

原因很簡單,當時南下江南諸軍,雖說以當時加封爲上陽郡王黃鄴所部爲主,但各軍主將卻是有六成,都被換上桂林郡王,也就是太子統率過的老部下。那位太宗皇帝的堂兄原來的老部下,以防備契丹爲名全部留在了河北境內。

想到這裡,黃瓊想明白了所有的事情。這位桂林郡王根本就不是太祖的嫡系人馬出身,而是太子暗中佈置的一枚棋子。甚至可以說,他敢於無旨斬殺同州防禦使,背後站的就是原來的太子,後來的太宗皇帝。

如果之前那位同州防禦使,十幾封求援信是被嫉賢妒能的孟楷私自扣下。可這位老兄背後站著太子,孟楷就算膽子再大,手眼在過於通天,也不可能全部扣下。朝中遲遲不發援軍,恐怕就是背後有太祖的影子在了。

而其東征將老部下留在關中,除了太祖皇帝已經對他起了防範之心,將其統率的精銳留在京師之外。更有一點可能是,太宗皇帝就坡下驢刻意爲之。用自己實際控制的桂林郡王所部精兵,用來秘密監視長安城內動向,尤其是太祖皇帝嫡系人馬。

否則太祖皇帝身邊原有的,清一色由其心腹統帶的御林八軍。怎麼會在太子離京之前,突然以駐守長安多年未經戰事,恐其重蹈前唐神策軍覆轍爲名,被調出長安開往漢中駐防。換上桂林郡王在同州帶出的萬餘精銳,改編成御林八軍守備長安警戒皇宮。

自己雖然出外監軍,是爲了手中掌握更多的實力。因爲這位太宗皇帝很清楚,他手中單靠桂林郡王這幾萬軍馬,將長安控制在手中可以。但是如果對大齊軍中其他派系,尤其是手握重兵的幾位堂兄,形成足夠威懾力,壓制他們不敢有異動是不可能的。

對於當時的太子,後來的太宗皇帝來說,周王那個進入長安後纔出生。手中既沒有軍權,更還沒有形成自己勢力的小屁孩,根本就不是他眼中的對手。而與太祖皇帝一同起家的,眼下皆獨當一面和手握重兵的幾位堂兄和表兄,纔是他未來繼承皇位的勁敵。

別說太祖皇帝一旦英年早逝,那幾位都已經封了郡王和國公,而且手中握有重兵的堂兄弟,不可能不出現什麼異動。就是當時太祖尚且在位,但已經有些尾大不掉的這些堂兄弟,都或多或少的有些不聽招呼。

甚至有幾個野心勃勃的人,眼中已經盯上了太祖皇帝的位置。至於這個所謂的大齊朝,究竟有沒有最後定鼎天下的能力,這些人恐怕不會去想太多。太祖皇帝現在做的皇位。他們這些也一樣姓黃,跟隨太祖皇帝一同起兵,也一樣身經百戰的子侄也應該有繼承權的。

自己手中沒有真正的實力,就算自己順利即位,這屁股底下的皇位也很難做的穩。而當時大齊朝的軍權,可並不完全掌握在朝廷手中。至少後來入夥的尚讓就是自成一系的,其所部人馬別說當時的太子,後來的太宗皇帝,即便是太祖皇帝也無法完全控制。

至於太宗皇帝的那幾位堂兄弟,最少的手中也有七八千軍馬,多的在三萬軍馬。而如果想要實現天下一統,軍權收回來是必須的。但先不說被奪回兵權,這些堂兄弟甘心不甘心。單就當時情況,也不可能將這些統兵將領全部撤換下來。

當時的齊軍,本身就缺乏獨當一面的大將。前唐投降過來的不可靠,上了戰場誰也不敢保證他們不反水。而農民軍出身的各級將領,猛則猛矣,但要說謀略那還是兩個字算了。連字都不識幾個,讓他們去讀兵書,那還不如要他們的命。

倒是太祖皇帝的這幾個子侄,之前與秀才出身的太祖皇帝讀過一些書。雖說水平也不是太高,但至少比那些不思進取,只會死打硬拼的將領要強。要是將這些人都撤了,誰還能領兵打仗?

可任由他們手中掌握著大量兵馬,尤其是已經開始不聽招呼,甚至在戰場上有意保存實力的情況之下,換了任何一個人都不會放心。對上位者而言,有些時候需要防範的不僅僅是外人,自身兄弟到了尾大不掉的時候,更加需要提防。

想到這裡,黃瓊倒是有些明白了前因後果。當初那位桂林郡王去同州勞軍,很有可能是太宗皇帝鑑於左軍使孟楷,面對緊急情況非但未派出任何援軍,還擅自扣押了那位防禦使的十多封告急文書。想要利用這個機會,將那位同州防禦使收入自己的麾下。

那位同州防禦使雖說無賴出身,但是大齊軍中一員爲數不多的,足以獨當一面的勇將。而且所部的戰鬥力,在當時已經接近一盤散沙的大齊軍中,也足以堪稱精銳。有這麼一支隊伍在手,太子至少面對自己那些堂兄弟的時候,手中多一些底牌。

結果沒想到,這個傢伙在求援不成,乾脆直接準備叛變。當時那位桂林郡王出手,估計在出發之前,就得到了太子招攬不成,乾脆奪其軍的密令。否則,動手的時候也不會那麼的乾脆利落。

第六十八章 引君入甕第一百七十四章磨練即磨難第六百五十六章 殺人誅心第八百一十七章 永遠都這麼和氣第一百二十九章 流言第三百九十八章 喜訊與家事第三百四十九章 那個女人不能留第四百九十九章 滿意的皇帝第四百二十六章 孤枕難眠第三百五十八章 交給我第三百四十六章 該做的事情第七百章 福禍難測第三百五十九章 名師才能出高徒第八百二十二章 文和更恰當一些第三百五十六章 多努力才行第五十八章 相馬之人第六十一章 磨難即歷練第一百零四章 這個差事不能接第六百五十四章 黃瓊的苦心第六百三十二章 一廂情願罷了第五百六十一章 鬱悶的黃瓊第七百九十八章 放我們離開吧第六百七十七章 老狐貍第一百六十九章 母親的氣場第五百九十五章 值得嗎第四百九十八章 歷練(二)第二百五十七章 景王秘事第六百零四章 被算計了第五百零五章 打得疼了才記得住第九百一十三章 算個屁?第一章 星辰變第三百五十一章 小手段第九百一十三章 算個屁?第四百四十九章 番外大齊朝的動物園第六十九章 你是故意的第二百零七章 要體會上天好生之德第八百三十三章 徐徐圖之爲好第四十三章 屈尊第三百二十二章 升米恩、鬥米仇第四百七十九章 就站在朕的身邊第七百二十二章 盟旗制度第七百八十三章 利與弊第一百九十七章 未必不是一個新的開端第七百四十七章 怎麼看都是在報復第五百四十六章 婚禮也是博弈第四百六十六章 滕王第一百一十七章 顛倒黑白第二百五十二章 轉變第七百三十七章 前太子的奢華第二百八十三章 何瑤的安全感第四百六十一章 皇帝的試探第七百四十四章 他是真就這麼蠢?第五百三十四章 喜添三胞胎第七百五十二章 紀王妃的憤怒第六百六十三章 心很累第八百八十五章 嫂子同去第七百四十一章 蹤跡第七百一十六章 只能順意第六百九十二章 不要庸才、更不要蠢材第六百七十七章 老狐貍第七百五十一章 滅門之禍第二百零七章 要體會上天好生之德第九百零二章 兵過如篦第七百四十七章 巧兒隱憂第五百三十六章 傅遠山第六百四十三章 再謹慎一些沒壞處第二百五十九章 陰謀的味道第二十六章 太子第三百八十六章 慎妃母女第四百八十六章 百害而無一利第六百八十章 那就送到長安罷第六百三十四章 自己看錯了人第七百五十一章 滅門之禍第三百三十八章 永王密信第三十四章 手中有錢、心中不慌第一百七十章 懵逼的三角關係第三百八十二章 強詞奪理第六百七十三章 投其所好第三百八十三章 囂張與嘴硬第五百八十章 段錦的心思第五十八章 相馬之人第八百零七章 我還是我第九百章 出乎意料第九十二章 永王的心思第四十二章 歲月催人第三百九十一章 輸的不僅僅是蜀王第六百六十七章 真有不怕死的往上湊第一百六十八章 看透而不說透第三百九十八章 喜訊與家事第三百七十九章 憂心忡忡第二百二十八章 序幕第一百九十九章 君不負我,我不負君第二百七十九章 劉虎的誤會第八百六十六章 失望與調人第九百零七章 桂林郡王的心思第四百六十七章 話中有話的金城公主第八百五十四章 爭執第六百零八章 是我的原因第二百三十三章 守城戰第三百一十五章 賽毒士
第六十八章 引君入甕第一百七十四章磨練即磨難第六百五十六章 殺人誅心第八百一十七章 永遠都這麼和氣第一百二十九章 流言第三百九十八章 喜訊與家事第三百四十九章 那個女人不能留第四百九十九章 滿意的皇帝第四百二十六章 孤枕難眠第三百五十八章 交給我第三百四十六章 該做的事情第七百章 福禍難測第三百五十九章 名師才能出高徒第八百二十二章 文和更恰當一些第三百五十六章 多努力才行第五十八章 相馬之人第六十一章 磨難即歷練第一百零四章 這個差事不能接第六百五十四章 黃瓊的苦心第六百三十二章 一廂情願罷了第五百六十一章 鬱悶的黃瓊第七百九十八章 放我們離開吧第六百七十七章 老狐貍第一百六十九章 母親的氣場第五百九十五章 值得嗎第四百九十八章 歷練(二)第二百五十七章 景王秘事第六百零四章 被算計了第五百零五章 打得疼了才記得住第九百一十三章 算個屁?第一章 星辰變第三百五十一章 小手段第九百一十三章 算個屁?第四百四十九章 番外大齊朝的動物園第六十九章 你是故意的第二百零七章 要體會上天好生之德第八百三十三章 徐徐圖之爲好第四十三章 屈尊第三百二十二章 升米恩、鬥米仇第四百七十九章 就站在朕的身邊第七百二十二章 盟旗制度第七百八十三章 利與弊第一百九十七章 未必不是一個新的開端第七百四十七章 怎麼看都是在報復第五百四十六章 婚禮也是博弈第四百六十六章 滕王第一百一十七章 顛倒黑白第二百五十二章 轉變第七百三十七章 前太子的奢華第二百八十三章 何瑤的安全感第四百六十一章 皇帝的試探第七百四十四章 他是真就這麼蠢?第五百三十四章 喜添三胞胎第七百五十二章 紀王妃的憤怒第六百六十三章 心很累第八百八十五章 嫂子同去第七百四十一章 蹤跡第七百一十六章 只能順意第六百九十二章 不要庸才、更不要蠢材第六百七十七章 老狐貍第七百五十一章 滅門之禍第二百零七章 要體會上天好生之德第九百零二章 兵過如篦第七百四十七章 巧兒隱憂第五百三十六章 傅遠山第六百四十三章 再謹慎一些沒壞處第二百五十九章 陰謀的味道第二十六章 太子第三百八十六章 慎妃母女第四百八十六章 百害而無一利第六百八十章 那就送到長安罷第六百三十四章 自己看錯了人第七百五十一章 滅門之禍第三百三十八章 永王密信第三十四章 手中有錢、心中不慌第一百七十章 懵逼的三角關係第三百八十二章 強詞奪理第六百七十三章 投其所好第三百八十三章 囂張與嘴硬第五百八十章 段錦的心思第五十八章 相馬之人第八百零七章 我還是我第九百章 出乎意料第九十二章 永王的心思第四十二章 歲月催人第三百九十一章 輸的不僅僅是蜀王第六百六十七章 真有不怕死的往上湊第一百六十八章 看透而不說透第三百九十八章 喜訊與家事第三百七十九章 憂心忡忡第二百二十八章 序幕第一百九十九章 君不負我,我不負君第二百七十九章 劉虎的誤會第八百六十六章 失望與調人第九百零七章 桂林郡王的心思第四百六十七章 話中有話的金城公主第八百五十四章 爭執第六百零八章 是我的原因第二百三十三章 守城戰第三百一十五章 賽毒士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乌| 江西省| 霸州市| 清远市| 古交市| 名山县| 普兰店市| 衢州市| 凌海市| 应用必备| 利辛县| 芜湖县| 宾阳县| 乌拉特前旗| 土默特左旗| 财经| 临武县| 新兴县| 新乡市| 崇礼县| 腾冲县| 格尔木市| 囊谦县| 藁城市| 叶城县| 泽州县| 南宫市| 丰镇市| 佳木斯市| 仪征市| 驻马店市| 信宜市| 班戈县| 双辽市| 日土县| 辽宁省| 广宁县| 阳高县| 博客| 稷山县| 金堂县|